乙型病毒肝炎症

簡介,發病機理,病理改變,臨床表現,預防,病毒性肝炎會轉變成肝硬化,

簡介

乙型病毒肝炎症(又稱:B肝)是由B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種世界性疾病。開發中國家發病率高,據統計,全世界無症狀B肝病毒攜帶者(HBsAg攜帶者)超過2.8億,我國約占1.3億。多數無症狀,其中1/3出現肝損害的臨床表現。目前我國有B肝患者3000萬。B肝的特點為起病較緩,以亞臨床型及慢性型較常見。無黃疸型HBsAg持續陽性者易慢性化。本病主要通過血液、母嬰和性接觸進行傳播。B肝疫苗的套用是預防和控制B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發病機理

B型肝炎症的發病機制很複雜,研究資料不少,但迄今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其肝細胞損傷不是HBV在肝細胞內複製的結果,而是由T細胞毒反應所介導。人感染HBV後,可引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應答,並激發自身免疫反應及免疫調節功能紊亂。這些免疫反應對B型肝炎的臨床表現及轉歸有重要意義。
一.急性肝炎當免疫功能正常感染HBV後,其細胞毒性T細胞(Tc細胞)攻擊受染的肝細胞,由破壞的肝細胞釋放入血的HBV,而被特異性抗體所結合,且干擾素生成較多,而致HBV被清除,病情好轉終歸痊癒。
二.慢性活動性肝炎見於免疫功能有缺陷和免疫調節紊亂者。感染HBV後,由於Tc細胞功能不正常,或特異抗體封閉部分肝細胞靶抗原而制約T細胞毒反應,致部分肝細胞損害。干擾素產生較少,HBV持續複製。特異抗體形成不足,肝細胞反覆被HBV侵入,形成感染慢性化。此外,肝細胞膜特異脂蛋白(Lsp)因HBV感染而形成自身抗原,刺激B細胞產生抗-Lsp(IgG型),在抑制性T細胞(Ts細胞)活性降低情況下,自身免疫性ADCC效應致肝細胞進行性損害。
三.慢性遷延性肝炎和無症狀HBsAg攜帶者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在感染HBV,不能產生有效的免疫反應,致肝細胞損害輕微或不出現肝細胞損害。尤其無症狀HBeAg攜帶者,缺乏干擾素,不能清除病毒,以致長期攜帶HBV。四.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的發生,由於機體免疫反應過強,短期內T細胞毒反應迅速破壞大量感染HBV的肝細胞;或短期內形成大量抗原抗體複合物,激活補體,致局部發生超敏反應(Arthus反應),造成大塊肝細胞壞死;腸源性內毒素的吸收,可致Schwartzman反應,使肝細胞發生缺血性壞死;加以α-腫瘤壞死因子(TNF-α)、IL-1和白三烯等細胞因子由單核巨噬細胞釋放,促進肝細胞損傷。亞急性重型肝炎發病機制與急性重型肝炎相似,但進展較緩慢。慢性重型肝炎的發病機制較複雜,有待進一步研究。

病理改變

B肝髒病變最明顯,彌散於整個肝臟。基本病變為肝細胞變性、壞死、炎性細胞侵潤,肝細胞再生,纖維組織增生。
一.急性肝炎
①肝細胞有瀰漫性變性,細胞腫脹成球形(氣球樣變),肝細胞嗜酸性變和嗜酸性小體;②肝細胞點狀或灶狀壞死;③肝細胞再生和匯管區輕度炎性細胞浸潤。
黃疸型與無黃疸型肝臟病變只是程度的不同,前者可出現肝內淤膽現象。
二.慢性肝炎
①慢性遷延性肝炎與急性肝炎相同,程度較輕,小葉界板完整。②慢性活動性肝炎較急性肝炎重,常有碎屑壞死,界板被破壞,或有橋樣壞死。嚴重者肝小葉被破壞,肝細胞呈不規則結節狀增生,肝小葉及匯管區有膠原及纖維組織增生。
三.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可分兩型
(1)壞死型 以大塊肝細胞壞死為特徵。肝臟縮小,肝細胞溶解消失,僅肝小葉周邊殘存少量肝細胞。一般無肝細胞再生和纖維組織增生,殘存肝細胞及小膽管有膽汁淤積。
(2)水腫型 突出病變為肝細胞廣泛呈現顯著的氣球樣變,相互擠壓,形成“植物細胞”樣,尚有肝細胞灶狀壞死。
2.亞急性重型肝炎 可見新舊不等大小不同的亞大塊、大塊肝壞死,與肝細胞結節狀增生並存,匯管區結締組織增生。
3.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性活動性肝炎或肝炎後肝硬化基礎上繼發亞大塊或大塊肝壞死。累及多個肝小葉,有假小葉形成,肝組織結構高度變形。

臨床表現

HBV感染的特點為臨床表現多樣化,潛伏期較長(約45~160日,平均60~90日)。
1.急性B型肝炎 起病較A型肝炎緩慢。
(1)黃疸型 臨床可分為黃疸前期、黃疸期與恢復期,整個病程2~4個月。多數在黃疸前期具有胃腸道症狀,如厭油、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脹、乏力等,部分患者有低熱或伴血清病樣症狀,如關節痛、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皮疹等,較A型肝炎常見。其病程進展和轉歸與A型肝炎相似,但少數患者遷延不愈轉為慢性肝炎。
(2)無黃疸型 臨床症狀輕或無症狀,大多數在查體或檢查其他病時發現,有單項ALT升高,易轉為慢性。
2.淤膽型
與A型肝炎相同。表現為較長期的肝內梗阻性黃疸,而胃腸道症狀較輕,肝臟腫大、肝內梗阻性黃疸的檢查結果,持續數月。
3.慢性B型肝炎 病程超過6個月。
(1)慢性遷延性肝炎(慢遷肝)臨床症狀輕,無黃疸或輕度黃疸、肝臟輕度腫大,脾臟一般觸不到。肝功能損害輕,多項式表現為單項ALT波動、麝濁及血漿蛋白無明顯異常,一般無肝外表現。
(2)慢性活動性肝炎(慢活肝)臨床症狀較重、持續或反覆出現,體徵明顯,如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可有不同程度的黃疸。肝臟腫大、質地中等硬,多數脾腫大。肝功能損害顯著,ALT持續或反覆升高,麝濁明顯異常,血漿球蛋白升高,A/G比例降低或倒置。部分患者有肝外表現,如關節炎、腎炎、乾燥綜合徵及結節性動脈炎等。自身抗體檢測如抗核抗體、抗平滑肌抗體及抗線粒體抗體可陽性。也可見到無黃疸者及非典型者,雖然病史較短,症狀輕,但具有慢性肝病體徵及肝功能損害;或似慢性遷延性肝炎,但經肝組織病理檢查證實為慢性活動性肝炎。
近年隨著HBV-DNA前C基因突變的研究進展,現有的學者主張按HBeAg及抗-HBe情況將慢性B型肝炎分為兩種:①HBeAg陽性慢性肝炎(典型慢性B型肝炎)由HBV野型株感染所致,其病程經過中有HBeAg陽性和抗-HBe陽性兩個階段。符合既往的看法,HBeAg陽性代表體內HBV複製活躍,血清中HBV-DNA陽性,肝功能損害且有肝組織的病理變化。當HBeAg轉陰,抗-HBe轉陽,代表HBV複製減弱或停止,血清中HBV-DNA轉陰,肝功能恢復正常,肝組織病變改善。②抗-HBe陽性慢性肝炎(非典型慢性B型肝炎)認為由HBV前C基因突變株感染所致。其血清中HBeAg陰性、抗-HBe陽性,體內HBV-DNA仍進行複製,肝臟顯示進展的嚴重病變,易發展為重型肝炎.
4.重型B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暴發性肝炎)起病似急性黃疸型肝炎,但有高度乏力顯著消化道症狀,如嚴重食欲不振,頻繁噁心、嘔吐、腹脹,於發病後10日內出現肝性腦病。多數於病後
3~5日首先出現興奮、欣快、多語、性格行為反常,白天嗜睡夜間不眠,日夜倒錯,視物不清,步履不穩等。定向力及計算力出現障礙,進一步發展為興奮、狂躁尖聲喊叫,病情嚴重者可表現為腦水腫而致顱壓增高症,如血壓增高,球結膜水腫,甚至兩側瞳孔不等大,出現腦疝,因此預防和積極治療腦水腫,防止腦疝,對搶救患者有重要意義。黃疸出現後迅速加深,肝濁音區縮小及明顯出血傾向。一般無腹水或晚期出現,常於3內死於腦疝、出血等併發症。
(2)亞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與一般急性黃疸型肝炎相同,於發病後10日以後病情加重,表現為高度乏力、腹脹、不思飲食、黃疸逐日加深,明顯出血傾向為特點。至後期出現肝腎綜合徵和肝性腦病。病程為數周至數月。本型易發展為壞死後性肝硬化。也可有起病後以肝性腦病為首發症狀,只是病史超過期10日,其他均似急性重型肝炎。
(4)無症狀HBsAg攜帶者 大多數無症狀,於體檢時發現HBsAg陽性,肝功能正常或部分有單項ALT升高。體徵較少。
老年病毒性肝炎的臨床特點為起病較緩慢,自覺症狀輕與病情嚴重程度不一致。恢復慢,易慢性化,以重型肝炎及慢活肝發病率較高,其中以亞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較多見。

預防

應採取以疫苗接種和切斷傳播途徑為重點的綜合性措施。
一、B肝疫苗和B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套用在目前HBsAg攜帶者廣泛存在,傳染源管理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控制和預防B型肝炎,關鍵性措施是用B肝疫苗預防。我國已將B肝疫苗接種納入計畫免疫,此外下列人群亦為B肝疫苗接種的適應證:
①HBsAg陽性,特別是HBeAg同時陽性母親所生的新生兒;
②B肝高發區3歲以下幼兒;
③醫務人員,接觸血液的人員;
④多次接受輸血及血製品的患者;
⑤HBsAg陽性者家庭成員,尤其是配偶,凡是患有急性或慢性疾病或對福馬林和抑菌劑硫柳汞過敏者禁用。  
1、接種B肝疫苗因人而異,我國套用的免疫劑量和程式:
①HBsAg陽性孕婦的新生兒用30μg免疫3針;
②HBsAg陰性孕婦的新生兒第1針為30μg,第2、3針各為10μg;
③高危人群,如腎透析患者和其他職業性與B肝密切接觸者用20μg免疫3針;
④其他一般易感人群(包括兒童、成人)10μg免疫3針。
以上均按0、1、6月免疫程式,但新生兒第1針應在出生後24小時內接種,免疫效果更好。也有用0、1、2月免疫程式者。目前多主張對高危人群(尤其HBsAg陽性,同時HBcAg陽性孕婦的新生兒;意外受HBV感染,如被HBsAg陽性血液污染的針頭刺傷或被HBsAg陽性血液濺入眼結膜或口腔黏膜或輸入HBsAg陽性血液、手術刀損傷皮膚等),一般應立即(24小時之內)肌肉注射B肝免疫球蛋白。如HBIG每毫升含抗-HBs200IU以上者可注射0.5~0.7ml/kg。目前國內生產的HBIG,其抗-HBs含量為每毫升60~160IU(多數100IU),因此用量為0.075~0.2ml/kg(依含量不同而定)。劑量以能使體內抗-HBs達100mIU/ml以上為度(有保護作用)。注射HBIG後,要接種B肝疫苗3針,第1針30μg,第2、3針各10μg,按0、1、6月程式接種。B肝疫苗注射部位以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為宜。B肝疫苗副作用很輕,多為局部疼痛,偶有紅腫或硬結,可有發熱、疲乏者。>38℃者1.8%,罕見引起格林-巴利綜合徵(0.5/10萬)。關於加強注射問題,意見不一致。由於接種3針後抗體可維持3~5年,若測定抗-HBs≤10mIU/ml,加強1次(10或20μg),遇有下列情況應予加強免疫:如高危人群,包括醫務人員,特別是血透析工作者;經常接受血製品者;配偶中一方為HBcAg陽性者,包括已注射過疫苗的另一方。
2、B肝疫苗可與其他疫苗如百白破、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等任何一種計畫免疫製品聯合免疫,未見明顯互相干擾作用。接種B肝疫苗後,有5%~15%接種者無應答,不產生抗-HBs是當前研究的一個熱點。
免疫無應答主要是於HBsAg孕婦的新生兒中。孕婦血清HBV-DNA含量高,是導致免疫失敗的主因。也有認為無應答者已有HBV的感染。是否與HBV突變株有關,有待研究。
二、切斷傳播途徑重點在於防止通過血液和體液傳播。措施為:
①注射器、針頭、針灸針、採血針等應高壓蒸氣消毒或煮沸20min;
②預防接種或注射藥物要1人1針1筒,使用1次性注射器;
③嚴格篩選和管理供血員,採用敏感的檢測方法;
④嚴格掌握輸血和血製品指征;
⑤食具、洗漱刮面用具專用。

病毒性肝炎會轉變成肝硬化

乙型、丙型和丁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每次發作時,都有部分肝細胞變性壞死和肝細胞的再生,伴有纖維結締組織的增生,導致正常肝小葉結構的破壞和假小葉的形成。反覆多次發作後,由於結締組織大量形成導致肝臟逐漸變形,質地變硬,血液循環障礙.即肝硬化。除慢性肝炎外,一次重症肝炎的大片肝組織壞死,恢復後也可因大量纖維組織增生而致肝硬化。肝硬化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肝功能損害和門脈高壓。靜止性肝硬化,可表現為慢性肝炎的症狀和體徵,亦可無明顯異常。而活動性肝硬化病人則可有黃疸、腹水、浮腫甚至出血等嚴重徵象。
慢性肝炎發展為肝硬化的原因很多,基本原因仍然是機體不能有效地清除病毒。其他如過度勞累、營養不良、酗酒、治療不當、套用損肝藥物以及合併血吸蟲病等,都可能在促使疾病演變為肝硬化方面起一定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