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稜陀羅尼石經幢

丹稜陀羅尼石經幢於20世紀八十年代初文物普查時發現於四川省眉山市丹稜縣西南約五十公里處,張場鎮老峨山之金峽村四組石筍溝(當地人因見陀羅尼石經幢其形狀猶如一巨大竹筍,故名)。丹稜經幢為會昌五年六月十九日造,由一巨大石壁上鑿龕而成的,原有佛閣遮護(今已不存)。其右方有一石窟,內有佛像,左方刻有“眉州洪雅縣懷”之題字,屬於同期之遺物。原有一寺院,早年已圮,僅存基礎之類。以前石經幢是一對,其中另外一個已經被毀不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丹稜陀羅尼石經幢
  • 時間:20世紀八十年代初
  • 地點:四川省眉山市
  • 題字:“眉州洪雅縣懷”
藝術價值,文物價值,

藝術價值

丹稜陀羅尼石經幢具有藝術價值和獨創風格。此幢雕刻於大岩石上,岩石高大約50米,長大約100米,它坐北朝南,大體由基座、幢體、頂蓋構成,共七層,通高3.95米,底部周長4.98米。人們只能仰視,不禁產生一種崇高感。它面對觀眾的左方有一石窟,內有幾尊佛像,下有一較大之石面磨得平滑,依稀能辨認出“開成”等字樣,上端之卷拱稍嫌粗糙,當屬石碑無疑,右方則刻有“眉州洪雅縣懷”之題字。這些形成一個奇妙的有機體,使人感受到當初人們的匠心獨運。
其第一層高0.34米,寬2.3米,檐高0.6米,共有23個瓦當,五面幢上每個面都刻一龕,浮雕一小坐佛,結跏趺坐於蓮台之上。塔剎為寶蓋式被拱托於牟尼珠上,雕工細膩,微妙微肖,十分生動。
第二層高1.12米,檐下為幢體。值得指出的是,此幢當初在雕刻時,雕刻者就故意使其一面與陡崖相連,而沒有使其與岩石剝離。這樣的做法,同樣和全國其他的陀羅尼經石幢相異。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獨創,因為這樣既能節省時間精力,更重要的是能和當時修建的小樓閣一起,發揮保護的作用。山谷里風大,此幢與山體相連,保證此幢能安然度過千年的漫長歲月。起首云:罽賓沙門佛陀波利真奉詔譯。它採用的是五種譯本里,最流行的那種。然後是陀羅尼經里的咒文部分,並且還加以注音,不錄經文。末尾是信徒們的名單。這一做法,也有自己的特色,因為根據文獻記載有一半的陀羅尼經石幢是要錄經文的。共有八百餘字,字跡清楚,總體保存完好。中有佛教人物造像如天龍八部等。

文物價值

丹稜經幢以實物的形式,證明了唐代會昌法難時期密教中的陀羅尼信仰之存在,具有諸多方面的價值。故被《中國美術全集》收入。
丹稜經幢為會昌五年六月十九日造,雖然不是中國目前現存最古老之石經幢,但卻是最特殊和最關鍵時期的遺物,因為那時正值鎮壓佛教的高峰。經幢邑人宋添和施泰捐資修造,其中有若干王、章二姓供養人。此地至今仍有不少王、章二姓生活於附近,余疑為其後人。丹稜歷史上著姓為彭、李、楊、史、唐等,文獻中唯不見此二姓,可補史缺。
另在石經幢南邊二尺許處刻有小碗大小正楷字“眉州洪雅縣懷”等文字。查今洪雅與丹稜毗鄰,經幢所處位置與洪雅中山鄉不過五里地。此崖刻題字亦可為研究兩縣地理沿革提供了最早的實物資料。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胡文和、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長吉原浩人等先生在考察了此石經幢後認為:如此精妙絕倫的佛教石刻藝術是罕見的,它填補了“會昌法難”這一特殊歷史時期中對於佛教造成的空前浩劫的一個空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