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

“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面向中國內地和地區,為表彰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做出傑出貢獻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而設立的專業獎項。

基本介紹

獲獎人簡介,獎項意義,

百科名片

“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面向中國內地和地區,為表彰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做出傑出貢獻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而設立的專業獎項。“薪傳獎”獲獎人選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推薦或專家提名,並經主辦單位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著名專家評審確定。“薪傳獎”每年評選一次,獲獎者可獲得由主辦方頒發的證書、獎盃及獎金人民幣2萬元。

獲獎人簡介

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後寶雲、李興昌獲此殊榮。
後寶雲,彝族,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龍朋鎮巴窩大寨村人,2008年被命名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民間音樂·彝族海菜腔)。多年來,後寶雲通過拜師學藝和向各地高手求教,學會了滇南四大腔(海菜腔、山莜腔、五三腔、四腔)、冷腔,掌握了100多套煙盒舞套路,成為當地海菜腔和煙盒舞高手。尤其是唱海菜腔和款白話,他出口成章,一口氣可編出幾十句,妙趣橫生,無人能及,被當地民眾稱為“曲子老闆”。20多年來,後寶雲精心傳藝。1993年,他應田豐先生邀請,到民族民間藝術傳習館任教員10多年,先後培養學員300多人。他的弟子李懷秀,2004年參加中央電視台舉辦的西部民歌大賽獲對唱組演唱金獎,2006年又獲央視青年歌手大獎賽原生態組演唱金獎。
李興昌,彝族,普洱市寧洱縣寧洱鎮人。自幼在父母的影響下,長期以家庭手工作坊的方式加工普洱茶。經過不斷地實踐和探索,熟就了普洱貢茶製作工藝,把現代工藝融入傳統工藝。2004年創建了第一個以普洱貢茶工藝生產茶產品的“普洱困鹿山茶場”( 2010年底更名為“寧洱困鹿山貢技茶場”)。至2012年的數年間,茶品多次榮獲國際國內茶業博覽會和中國名優茶競賽,多項金獎,銀獎和特等金獎。多年來李興昌率弟子們分別參加第八屆中國普洱茶節貢茶開採儀式和普洱市民族文化藝術節,以及北京、雲南,天津、上海世博會,濟南等全國性展演活動,表演“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 2009年12月23日,開辦了“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傳習所”為弘揚和宣傳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譚元壽、連麗如等60位非遺傳承人2013年6月6日獲得“第二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在頒獎儀式上,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文章、文化部非遺司司長馬文輝等共同為獲獎傳承人頒發獎盃和獲獎證書。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第二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頒獎儀式”今天在京舉行。據悉,60位獲獎非遺人中,今天實際到會的是59人,因為獲獎的蒙古族著名長調歌唱家、教育家寶音德力格爾老師不幸於2013年5月28日去世。

獎項意義

在第七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設立“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對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傑出傳承人進行表彰,對逐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社會激勵機制,探索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規律的保護方式,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薪火相傳的內在動力具有重要意義。
蔡武部長在講話中高度肯定了設立“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的意義。他說:“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級文化部門和廣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的積極努力下,在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呈現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局面。‘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工作機構首次對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傑出傳承人進行評選和頒獎,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一步開拓了思路,豐富了內容,創新了方式。實踐證明,文化的繁榮發展,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和積極支持。大型民營企業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在出資設立‘中華藝文獎’基金之後,再次出資設立‘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更加體現其‘富而思進,回饋社會’的企業責任感。”
獲獎傳承人代表在頒獎儀式上發表獲獎感言,表示要認真履行代表性傳承人的責任與義務,不辜負國家的希望、不愧於社會各界的支持,把中華文脈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