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樂耕

朱樂耕

朱樂耕,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原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第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有特殊貢獻津貼的專家待遇。並於2012年獲文化部“物質文化遺產薪傳獎”,2013年獲中國藝術研究院“中華藝文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樂耕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西景德鎮
  • 出生日期:1952年11月
  • 職業:陶藝家、教授
  • 畢業院校:景德鎮陶瓷大學
  • 主要成就:紅綠彩瓷板畫、環境陶藝
  • 代表作品:《奔馬圖》《風系列》《涅槃》《生命之光》
人物介紹,藝術年表,藝術風格,藝術評價,藝術成就,作品欣賞,畫展摘要,作品欣賞,

人物介紹

他曾在中國、新加坡、香港、韓國、美國、法國、德國等地舉辦個人陶藝展。其主要貢獻在於將當代陶藝與環境建築相結合,其作品被安置在韓國的首爾、濟州島、國內的北京、天津、上海等一些著名的建築物中,成為重要公共藝術及人文景觀。
在美國哈佛大學、美國阿佛雷德大學、美國肯塔基大學、加拿大拉瓦爾大學、日本東京藝術大學、韓國弘益大學等許多國家的重要大學講學。在各種講座及學術交流中,他通過自己的陶藝實踐過程闡釋了中國自然主義的哲學觀,闡釋了中國哲人對世界的認識,進而表達了中國人的文化理念以及對現代社會的認識。他認為,自己的作品具有很強的當代意識,但他將自己的作品的當代性,定性為本土化的當代性,即具有中國哲學意味的當代性風格。

藝術年表

1952年,出生於江西景德鎮。
1985年,考入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攻讀碩士學位。
1986年,隨導師施於人教授赴西北考察,途徑河西走廊考察絲綢之路,沿途考察了雲崗石窟、永樂宮壁畫、麥積山石窟、敦煌壁畫等。同時對西北各地的民間藝術也進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
1987年,隨導師施於人教授赴雲貴高原考察、寫生,研究少數民族文化和藝術,並查訪了眾多的當地民間陶窯和民間藝術。
1988年,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1989年,晉升為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講師。
1991年,作品《嬰戲》被日本大阪中國美術館收藏;參加在北京舉辦的中國“首屆國際陶藝研討會”,作為中國陶藝家代表在會上宣讀了論文《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與現狀》;《人民日報》(海外版)、《文匯報》、《光明日報》刊登了其系列作品,並介紹了作者本人。
1992年,晉升為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副教授;隨中國陶藝家代表團赴日本參加“美濃國際陶藝展”開幕式。在日期間拜訪了加藤卓男等日本著名陶藝家,訪問了愛知縣藝術大學,同時還參觀了瀨戶、信樂、名古屋等陶瓷產地的陶藝家工作室及各地博物館。浙江美術學院出版《朱樂耕陶瓷藝術》畫冊。
1994年,作品《中國戲劇人物》《唐人詩意》《漁家樂》被韓國“土陶廊”收藏。
1995年,在新加坡舉辦朱樂耕陶藝展,新加坡報紙《新民晚報》《新民日報》對作者和作品作了專題報導。
1996年,在香港舉辦朱樂耕陶藝展,展覽期間香港《新報》《大公報》專題介紹作者和作品。其中《大公報》登載了長篇採訪文章:《走過千年,邁進現代——訪景德鎮陶瓷學院副教授朱樂耕》。
1997年,由景德鎮陶瓷學院、中國美術館陳列部在中國美術館聯合舉辦了《朱樂耕陶藝展》及《朱樂耕陶藝研討會》。展覽結束後全部作品被韓國衣戀財團美術館收藏。在景德鎮創立了《景德鎮民窯藝術研究院》和《朱樂耕陶藝工作室》。
1998年,中央電視台《美術星空》播放了《走過千年——朱樂耕陶藝作品》的專題片;中國新聞社“紐約台”在紐約播送《朱樂耕陶瓷藝術》專題;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對日本廣播《景德鎮新一代陶藝家——朱樂耕》。被晉升為教授職稱。作品《梅》被國務院紫光閣收藏。作品《鄉土》參加由文化部主辦的《中國當代陶藝》歐洲巡迴展,作品被文化部收藏。
1999年,七月赴荷蘭阿姆斯特丹參加《第八屆世界陶藝研討會》。九月應韓國園光大學邀請,參加該大學美術館舉辦的《韓國、中國、印度》三國藝術作品展,作品《雲天之間》被該校美術館收藏。
2000年,應台灣國際《金陶獎》基金會邀請,赴台灣參加《金陶獎》作品展出。在新加坡舉辦《朱樂耕陶藝展》。策劃和主持了在景德鎮舉辦的《新世紀國際陶瓷器皿展》,主編出版了《火與土的歷程》畫冊。被授予享受國務院有特殊津貼的專家。作品《牧歌》被歷史博物館作為《世紀收藏作品》收藏。4月,應韓國弘益大學邀請,在該校陶瓷系做講座。
2001年,承接韓國麥粒音樂廳系列陶藝裝置壁畫創作任務。8月應邀參加了2001年韓國世界陶瓷博覽會,作品《風》參加了在這期間舉辦的友好交流都市作家展。
2002年,十月完成麥粒音樂廳系列陶藝裝置壁畫第一期工程落成,同時,在漢城麥粒美術館舉辦《朱樂耕陶藝展》,並在韓國出版《朱樂耕陶藝集》。
2003年,調入中國藝術研究院陶藝中心工作,任中心主任,並被聘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10月麥粒別館的陶瓷壁畫第二期工程完成,並辦了為期一個星期的開館演出,此音樂廳被命名為《陶瓷宮殿》。
2004年,主持和策劃了首屆東亞國際陶藝展,並主編了《東亞現代陶藝畫冊》。
2005年,2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朱樂耕現代陶藝展》和“朱樂耕陶藝研討會”。作品《混沌之初》《遠古的回憶》《金秋》《天那邊的紅雲》等10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4月,赴韓國參加在韓國麥粒別館的陶瓷宮殿舉辦的“第二屆東亞國際陶藝展”,同時舉辦了麥粒音樂廳系列裝置陶藝壁畫第三期工程完成的慶典活動,麥粒別館的陶瓷壁畫至此全部完成,前後共四年時間。完成韓國聖心醫院的系列陶瓷壁畫。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中心主任。
2006年,擔任中國美術館陶瓷藝術邀請展藝術委員會委員。完成了九江市市民廣場的大型壁畫《愛蓮圖》和系列陶藝雕塑《蓮說》。《生命之光》被在澳大利亞出版的一書《世界環境陶藝》選為封面作品。
2007年,10月,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在上海美術館舉辦了《環境與空間的思考——朱樂耕陶藝作品展》。展覽結束,部分作品被正大美術館收藏。被當選為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2008年,1月赴日本東京大學參加第三屆《東亞國際陶藝展》。被當選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被《中華兒女——書畫名家》雜誌選為封面人物。3月,參加了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論壇”。5月,參加了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和韓國中韓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聯合舉辦的“中韓文化藝術高層學術論壇”,發言的題目是《中韓兩國陶藝交流的歷史與現狀》。7月參加了由文化部和歐共體文化組織共同在北京舉辦的“中歐文化高層論壇”,在大會上宣讀了論文《中歐文化交流的歷史與未來與展望——以中歐陶瓷藝術的交流與影響為例》。
2009年,1月至2月赴美國應邀在哈佛大學、肯達基大學、阿佛雷德大學、阿斯普林大學做講座。4月赴美國鳳凰城參加美國陶瓷教育年會。5月赴韓國參加由韓國中韓文化交流協會舉辦的“中韓文化藝術界高層文化論壇”,在大會宣讀了論文《在全球化背景下東亞陶藝精神的再詮釋》。6月,赴台灣參加由中國美術館與台灣鶯歌陶瓷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兩岸陶藝交流展,作品《天馬》和《風》參加了此時展覽。9月應邀到加拿大拉瓦勒大學舉辦朱樂耕陶藝術書法繪畫展,同月應邀到美國的紐約城市大學皇后學院美術系做講座。10月,赴丹麥參加由歐盟文化共同體主辦的“中歐文化高層論壇”,在大會宣讀了論文《在全球化背景下東亞陶藝精神的再詮釋》。
2010年,1月出版《環境 藝術 泥土——朱樂耕陶藝集》。4月完成上海浦東機場大型陶藝裝置壁畫——“惠風和暢”。5月應邀到香港浸會大學做專題講座。11月應邀到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新歷史語境——朱樂耕陶藝展”。
2011年,1月應邀到德國柏林中國文化中心舉辦“新歷史語境——朱樂耕陶藝展”。10月完成天津津門飯店的大型陶藝裝置壁畫“流金歲月”。12月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澄懷觀道,抱朴為器——朱樂耕陶藝展”在婦女兒童博物館舉行,同時還舉辦了朱樂耕陶藝研討會。擔任景德鎮首屆《高嶺杯》國際大獎賽策展人。
2012年,獲文化部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擔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院院長。4月赴美國西雅圖參加美國陶藝教育年會。7月參加由文化部主辦的“中美文化論壇”宣讀了論文《社會發展背景下的個人創作》。
2013年,獲中國藝術研究院第二屆中華藝文獎。作品《中國牛》參加喜馬拉雅美術館的開館展。擔任景德鎮第二屆“高嶺杯”國際大獎賽策展人及評審會主任。《抱朴為器——朱樂耕陶藝集》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
2014年,作品《天水之境像》《生命之歌唱》在韓國濟州島肯辛頓酒店落成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在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辦“空間·鏡像——朱樂耕當代陶藝展”。參加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六屆中歐文化對話活動,並在以“藝術與公共空間”為主題的論壇上作主旨發言。
2015年,4月參加“文明的融合與互動——東西方陶藝對話展”,作品《中國牛》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撰寫《當代陶藝問道集》,由北京時代書局出版。
2016年,1月“人民形象,中國精神——朱樂耕陶藝品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
2017年,1月參加“文明的迴響·第二部:中華匠作”展在太廟藝術館舉辦。6月參加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辦的“天工開悟當代公共藝術主題展”。

藝術風格

朱樂耕以研究傳統工藝和民間藝術為起點,吸收現代外來藝術的視覺方式和造型手法,致力於創作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陶藝作品。他擅長五彩、新彩、綜合裝飾,對青花瓷繪精心研習。近些年來,他選擇具有深邃美學意境,體現中國工藝文化特色,凝聚景德鎮傳統陶藝魅力的"五彩",作為自己理論探索和藝術實踐的突破口。

藝術評價

當代陶藝被業內人士稱為火與土的藝術,但陶藝家最怕火。如果說土的塑造還可玩弄於股掌之間的話,那么燒制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就一直難以逆料,“上帝之手”常常將藝術家捉弄得幾乎發瘋。現 在,有一個叫朱樂耕的陶藝家偏偏要跟“上帝”拗拗手勁。
上海美術館,一個名為“環境與空間的思考”的陶藝展開幕了。觀眾面對一件件巧奪天工的陶藝作品,驚嘆之餘忍不住伸手摸一摸,他們不相信眼前的東西是用泥巴“燒”出來的。重點看護一件作品的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一個上午我已經向至少30個觀眾提醒過了,但還是不斷有人去碰它們。”
早在十幾年前,朱樂耕就在上海舉辦過個人展覽,結交了不少的朋友。當時藝術市場剛剛甦醒,上海人對景德鎮的陶藝也剛剛發生興趣,看了朱樂耕的作品後,發覺這個人的東西與眾不同,挺有現代氣息。於是不少收藏家開始盯住朱樂耕了,露面一件就收藏一件。

藝術成就

1989年,朱樂耕根據云南採風所得,創作出五彩《苗家風情》柱形瓶,以9·88的最高分,獲景德鎮市第四屆陶瓷美術"百花獎"一等獎,同年再獲中國第八屆工藝美術"百花獎"一等獎,並獲"希望杯"。他與方李莉合作的《京劇人物》150件八方英雄瓶、《果蓮》]00件花蕾瓶,均獲景德鎮市第四屆陶瓷美術"百花獎"一等獎。1990年,他的五彩《風箏》天宇瓶,榮獲首屆中國瓷都 景德鎮國際陶瓷節"瓷都景德鎮杯"陳設瓷金杯獎。1991年,《京劇人物》系列之一《農家樂》六方瓶分獲第二屆景德鎮國際陶瓷節一等獎。1991年4月,朱樂耕參加北京國際陶藝研討會,宣讀論文《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1992年,應邀赴日本考察。1992年2月2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以《獨闢蹊徑,化俗為雅「圖文並發介紹其人其作。《景德鎮陶瓷》1989年第l期,在《名家名作》專欄中,對其從藝傳略予以簡介,並發表了他的五彩《苗女》瓷雕、五彩《十二生肖》壁掛、粉彩《五彩樹》圓盤等4件作品。1990年,朱樂耕被評為"瓷都十大新片聞人物"之一。2013年作品《行空的天馬》,從上千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2013中國景德鎮陶瓷藝術100實力榜評審會大獎。

作品欣賞

朱樂耕教授很善於運用複數的手法,很單純的東西,如果採用複數的手法,組合成非常有氣勢的整體,就能造成很強的視覺衝擊力。現代陶藝公認的是脫離了實用範疇,而專注於人類精神領域的藝術。從這個角度看,朱樂耕的探索是非常有意思的,也是很有意義的。朱樂耕提供的思路與其它陶藝家有很大的區別,他在建立自己的陶瓷語言系統,傳達自己的藝術個性方面,是非常成功的。
朱樂耕100件釉上瓷瓶朱樂耕100件釉上瓷瓶

畫展摘要

1.“空間·境像——朱樂耕當代陶藝展”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與國家大劇院聯合主辦的“空間·境像——朱樂耕當代陶藝展”,4 月 25日至 5 月6日在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辦。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張寶文,民盟中央副主席張平,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趙少華,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以及民盟中央宣傳部、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大劇院等有關單位負責人出席開幕式。

作品欣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