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及內耳疾病

中耳疾病,鼓膜穿孔,耳鳴,氣壓性中耳炎,感染性鼓膜炎,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耳痛,急性乳突炎,慢性中耳炎,漿液性中耳炎,臨床表現,中醫辨證論治,飲停中耳證,肺失宣降證,少陽經氣痞塞證,痰瘀互結證,氣虛竅閉證,耳硬化症,內耳疾病,梅尼埃病,前庭神經元炎,位置性眩暈,耳帶狀皰疹,突發性聾,噪聲性聽力損失,老年性聾,藥物性聾,顳骨骨折,

中耳疾病

中耳疾病可產生耳部不適、疼痛、耳脹滿感、閉塞感、耳溢、聽力損失、耳鳴、眩暈等症狀,可由外傷、感染、或中耳因咽鼓管阻塞所致氣壓改變引起。若由感染所致,尚有發燒、全身乏力等症狀。

鼓膜穿孔

尖銳的物體如棉簽、鉛筆意外地刺入耳內導致鼓膜穿孔;突然氣壓增加,如劇烈的爆炸聲,手掌打擊耳部、游泳或潛水;突然減壓亦可使鼓膜穿孔、聽骨鏈脫位、鐙骨骨折。斷裂的聽小骨碎片或異物可進入內耳。

耳鳴

耳鳴是起源於耳部的噪聲而非環境噪聲。耳鳴產生的機制尚不清楚,但為耳部疾病的一個症狀,包括:
耳部感染;
中耳腫瘤;
耳毒性藥物阿司匹林及某些抗生素)損傷;
外傷等。
耳鳴也是其他疾病的症狀,如貧血、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症)、甲狀腺功能低下症以及頭部外傷。
耳鳴可呈吹風樣、電鈴聲、口哨聲。某些患者可能聽到複合聲音。聲音可呈間斷性或持續性。搏動性耳鳴可能來自動脈阻塞、假性動脈瘤,或血管性腫瘤,或其他血管性疾病。耳鳴患者常伴有聽力下降,所以,應作聽力學檢查以及頭部MRI或顳骨CT。
試圖確定和治療引起耳鳴的疾病常常做不到。有幾種不同的方法可以幫助患者耐受耳鳴,但耐受程度因人而異。助聽器可抑制耳鳴,亦可播放音樂以掩蔽耳鳴。某些患者使用耳鳴掩蔽器,若有嚴重耳聾,耳蝸植入可降低耳鳴。
症狀
在鼓膜穿孔後可產生劇烈疼痛、耳道流血、聽力損失和耳鳴。若聽骨鏈中斷或內耳受損,則聽力損失更嚴重。24~48小時後外耳道可有膿液,尤其是有水流入中耳時,更易發生。
治療
應給予口服抗生素預防感染,並保持耳部乾燥。若中耳有感染,可滴含有抗生素的滴耳劑。通常鼓膜可自行癒合。若2月內仍未癒合,可通過手術來修補鼓膜(鼓室成形術)。
若持續性傳導性聽力損失存在,提示有聽骨鏈中斷,可通過手術修復。若受傷後有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或眩暈持續數小時以上,提示內耳有不同程度損傷。在這種情況下,應行外科手術以探查損傷的範圍並將其修復。

氣壓性中耳炎

氣壓性中耳炎是因為鼓膜內外兩側壓力不平衡所致的中耳損傷。
鼓膜分隔外耳和中耳。當外耳道的氣壓與中耳腔氣壓不相等時,鼓膜就會受損傷。在正常情況下,咽鼓管通過吞咽動作讓外界空氣進入中耳腔,以保持鼓膜內外的壓力平衡。當外界壓力突然升高,如飛機下降、潛入深水,這時空氣必須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以平衡中耳氣壓。
若咽鼓管部分或完全阻塞,空氣不能進入中耳,鼓膜內外的壓力差可使鼓膜膨出,甚至破裂、出血。咽鼓管阻塞原因有瘢痕形成、感染或過敏反應。若壓力差較大,卵圓窗亦可破裂,導致內耳液體進入中耳。若在潛水過程中發生聽力損失或眩暈,提示可能發生淋巴液漏入中耳。在上升過程中發生上述症狀,提示有氣泡形成。
乘坐飛機時突然發生氣壓改變,可產生耳脹滿感或疼痛。行張口呼吸、咀嚼口香糖或吞咽動作一般可使壓力保持平衡,消除不適感。有呼吸道感染或過敏反應的患者在乘坐飛機或潛水時常有耳部不適感。減充血劑如鹽酸苯福林滴鼻劑或鼻腔噴霧劑可減輕充血,平衡鼓膜內外壓力。
外界空氣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以維持鼓膜兩側的氣壓平衡。如果咽鼓管阻塞,空氣不能進入中耳,致使中耳壓力降低。中耳壓力低於外耳道壓力時,鼓膜內陷。壓差可能引起疼痛、血腫或鼓膜破裂。

感染性鼓膜炎

感染性鼓膜炎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所致的鼓膜炎症性疾病。
鼓膜上可產生水皰,起病突然,疼痛劇烈,持續24~48小時。若有聽力下降或發熱,多為細菌感染。常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疼痛劇烈者可用止痛藥,水皰破裂後疼痛緩解。

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因細菌或病毒感染所致的炎症性疾病。
雖然該病在所有年齡組均可發生,但兒童最常見,尤其是3個月至3歲兒童多見。常為感冒的併發症。細菌或病毒通過咽鼓管或血管進入中耳。病毒感染常繼發細菌感染。
症狀
通常首先出現的症狀為持續性劇烈的耳痛,暫時性聽力下降。幼兒常有嗜睡、嘔吐、腹瀉等症狀。體溫升高達40.5℃,鼓膜充血,腫脹。鼓膜破裂後,起初有血性分泌物,繼之為粘液性,最後為膿性分泌物流出。
急性中耳炎嚴重的併發症包括鄰近骨質感染(乳突炎或岩骨骨炎)、半規管感染(迷路炎)、面癱、聽力損失、腦膜炎、腦膿腫等。嚴重併發症的體徵有頭痛、重度耳聾、眩暈、寒戰、高熱等。
診斷和治療
醫生應仔細檢查患耳才能作出診斷。若發現有膿液或其他分泌物應送實驗室檢查,確定感染微生物的種類。
可口服抗生素控制感染。羥氨苄青黴素對任何年齡組的感染都是首選藥物,亦可用其他抗生素。腎上腺素類藥物可保持咽鼓管通暢,抗組胺類藥物對有過敏反應者常很有用。若有嚴重的或持續性疼痛、高熱、嘔吐或腹瀉,鼓膜腫脹未破者,可作鼓膜切開術,讓膿液流出。鼓膜切口可自行癒合。

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因為急性中耳炎未完全控制或咽鼓管阻塞使中耳腔積液的一種疾病。
液體常含有細菌。因為兒童咽鼓管較寬大,增殖體肥大,鼻咽部炎症以及過敏反應等因素易造成咽鼓管阻塞,所以兒童較常見。在正常情況下咽鼓管在吞咽過程中每分鐘開放3~4次。當咽鼓管阻塞時,氧氣吸收入血,中耳腔內壓力下降,液體聚積於中耳腔,鼓膜振動能力降低,產生傳導性聾。
醫生通過鼓室壓測定,簡單的聽力試驗,即測定鼓膜內外的壓力來作出診斷。

耳痛

耳痛是源於或表現於外耳和中耳的疼能。它可能是由外耳或中耳感染引起的炎症、腫瘤或其他增生物引起。外耳道即使有輕微的炎症也會很痛。外耳軟骨炎(軟骨膜炎)可引起劇烈疼痛和針刺樣疼痛。
中耳感染(中耳炎)引起的炎性疼痛,是兒童耳痛最常見的原因。咽鼓管(連線中耳和鼻腔後部的管道)阻塞導致中耳壓力升高,壓迫鼓膜,引起疼痛。在飛行時,壓力突然變化也會引起暫時的該類型的耳痛,作吞咽動作可減輕壓力和疼痛。
有些感覺像耳痛的疼痛,實際上可能是來自與耳有相同傳導到腦神經通路的鄰近器官,這種疼痛稱為牽涉性疼痛。與耳有同一神經的器官有:鼻、竇道、牙、牙齦、頜關節、舌、扁桃體、咽喉、氣管、食管和腮腺。這些器官中任何一個出現癌症,最初的症狀常常是感到耳痛。
根據疼痛的病因進行治療。中耳炎用抗生素治療,防止感染惡化。如果耳部沒有受累,應檢查與耳部有相同神經的器官,進行相應治療。止痛藥如撲熱息痛,可緩解疼痛。
治療
常用抗生素治療。其他的藥物如腎上腺素類、麻黃素類、抗組胺類藥物可減輕充血,有助於咽鼓管開放。通過使外界空氣進入中耳腔改變鼓室低壓。患者可閉口呼氣,捏壓鼻孔,使氣流通過阻塞的咽鼓管進入鼓室。醫生可在鼓膜上作一小切口,讓液體流出;亦可放置一個小管,讓液體流出或空氣進入中耳。咽鼓管阻塞的原因應給予處理。兒童可作咽扁桃體切除。

急性乳突炎

急性乳突炎是耳後乳突骨質的細菌感染性炎症。
常為急性中耳炎未處理或治療不當,使感染向中耳周圍骨質擴散所致。
症狀
常在急性中耳炎發病後2周或更長的時間發生症狀。這是因為感染擴散至乳突,破壞骨質的結果,在乳突骨質內形成膿腫。乳突表麵皮膚發紅、腫脹、壓痛;耳廓向前下移位。其他症狀有疼痛、發熱、粘液膿性分泌物及其聽力進行性下降。
CT掃描可見乳突氣房內充滿液體。當乳突炎進行性惡化時,乳突氣房影擴大。若治療不當,可引起耳聾、敗血症、腦膜炎、腦膿腫,甚至死亡。
治療
靜脈給予抗生素。對分泌物應作病原學檢查及藥物敏感試驗。根據藥敏試驗調整抗生素。抗生素套用時間應在2周以上。若乳突骨質膿腫形成,應行手術引流。

慢性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是鼓膜穿孔、中耳持續性感染。
急性中耳炎、咽鼓管阻塞、尖銳物體外傷或氣壓突然改變、高溫或化學藥物燒灼傷均可使鼓膜穿孔。
症狀
症狀取決於鼓膜穿孔的位置。若鼓膜中央性穿孔(穿孔部位在鼓膜中央)時,慢性中耳炎可因鼻咽部感染或污水進入中耳後急性發作。通常為細菌感染,有膿性分泌物;持續性炎症導致息肉形成,通過鼓膜穿孔處脫入外耳道。感染持續存在可破壞聽小骨,產生傳導性聽力損失。慢性中耳炎可引起鼓膜邊緣性穿孔,發生傳導性聾及惡臭的分泌物。邊緣性穿孔更易發生嚴重的併發症如內耳感染(迷路炎)、面癱、顱內感染等。邊緣性穿孔常伴有膽脂瘤形成(中耳上皮脫落聚積)。膽脂瘤破壞骨質,增加了產生併發症的可能性。
治療
當慢性中耳炎急性發作時,套用棉簽或負壓吸引清除外耳道及中耳分泌物,再用醋酸可的松滴耳。嚴重的急性發作應口服抗生素如羥氨苄青黴素等,或根據感染細菌種類及藥敏試驗來選擇抗生素。
鼓膜穿孔可通過鼓室成形術來修補。若有聽骨鏈破壞亦可同時修復。膽脂瘤應通過外科手術去除。若膽脂瘤未去除,不能修復中耳結構。

漿液性中耳炎

臨床表現

最初發生鼓膜的輕度內陷,伴光錐的移位和標誌明顯.繼之,自中耳黏膜內的血管產生滲出液,因鼓膜表面呈琥珀色或灰色且不活動而能識別.透過鼓膜可見到含氣的液平面或氣泡;有傳音性聾發生.在外耳道負壓的情況下,聲導抗測定呈最大聲順.

中醫辨證論治

臨床上,漿液性中耳炎有急性期與慢性期,但急性期與慢性期之間無明顯界限。急性期者,中醫稱為耳脹,慢性期者,中醫稱為耳閉。

飲停中耳證

本病一些患者常反覆中耳積液,穿刺抽液只能取效一時,或置管後中耳積液仍長流不止,往往可見鼓膜淡黃有積液線,舌質胖嫩,或有齒痕,脈濡或緩,可從飲停中耳論治。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虛勞諸病候》云:“若膀胱有停水,浸漬於腎,則耳聾而氣滿也”,當指此而言。  飲屬水液,中醫學認為,肺主宣發,脾主運化,腎主氣化,均與水液的代謝過程有關。因此,凡漿液性中耳炎鼓室有明顯積液體徵,甚至反覆積液,治療之法,當注意利水通竅,可用豬苓散、五苓散之類加減。常用藥物,茯苓、白朮各12g,澤瀉、車前子、豬苓各10g,桂枝、炙甘草、石菖蒲各6g。  臨床,以通氣散合澤瀉湯加石菖蒲,效果多良,藥用:柴胡、香附、川芎、澤瀉、白朮各10g,石菖蒲6g。通氣散具行氣通竅開閉之力,石菖蒲味辛性溫,除濕濁而通九竅,此正合於《嚴氏濟生方》論治飲證“不若順氣為先,分導次之,氣順則津液流通”之說。通氣、順氣旨在使咽鼓管開放,積飲自得下泄。澤瀉湯中白朮健脾燥濕,澤瀉蠲除水飲。二方合用,宣壅化濕,飲邪消退,耳竅自得健旺。如飲邪久積化熱,耳痛頭痛,可加黃芩、龍膽草;伴鼻塞流涕,加蒼耳子、辛夷花;中耳分泌物稠濁,此乃飲凝為痰,可合二陳湯;數劑之內藥不應病,則可合五苓散,加強利水之力。五苓散中有桂枝以助氣化,取“病痰飲者以溫藥和之”之意,使水濕散於無形。

肺失宣降證

中耳屬肺之系,以中耳有竅(咽鼓管)通於頏顙(鼻咽部),頏顙亦為氣道,屬喉,為肺之系;中耳黏膜為呼吸黏膜分化而來且與呼吸道黏膜相延續,二者的細胞與分泌物成分一致。故外感風邪,皮毛受之,肺系不清,咽鼓管咽口黏膜腫脹致其管道閉塞為病。症見自覺耳竅內脹悶閉塞不適,耳鳴轟轟,自聲增強,聽力減退,可伴鼻塞流涕。檢查見耳膜稍內陷,或有輕微充血,鼻咽部黏膜及鼻黏膜潮紅充血腫脹。舌淡紅,苔薄,脈浮。  屬風寒閉竅者,治以疏風散寒,宣肺通竅,所謂“耳聾治肺”,可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三拗湯加減。常用藥物,麻黃6g,杏仁、葶藶子、白芷各10g,炙甘草、石菖蒲各6g。風寒重,酌加桂枝6g,白芍藥12,生薑3片,大棗5枚。  屬風熱閉竅者,見小便黃,口微渴,或有咳嗽黃痰,舌偏紅,苔薄黃,脈浮數。治宜疏風清熱,宣肺通耳,用《溫病條辨》銀翹散。常用藥物,金銀花15g,荊芥、連翹、桔梗、黃芩、杏仁、白前各10g,竹葉、薄荷、柴胡、甘草各6g。  加減:伴鼓室少量積液者,乃肺失宣降,津液壅滯,停飲於中耳所致,加車前子10g,木通6~10g,利水通竅。

少陽經氣痞塞證

少陽經脈循行於耳,明·薛立齋《保嬰撮要》卷四說:“耳者心腎之竅,肝膽之經也。心腎主內症精血不足,肝膽主外症風熱有餘。”若因外感,少陽受邪,經氣痞塞,則耳內脹悶閉塞感,自聲增強,耳鳴。伴頭昏脹痛,口苦咽乾。檢查見鼓膜內陷,或有血管爬行;舌淡紅,苔薄,脈浮弦。  治以疏利少陽,行氣通竅為主,用通氣散合小柴胡湯。常用藥物,柴胡、黃芩、川芎、香附子、法半夏、白芷、車前子各10g,石菖蒲、甘草各6g。

痰瘀互結證

因邪毒久留,竅絡不通,痰瘀互結,閉阻耳竅所致。證見病程較久,耳內閉塞感,聽力減退明顯,鼓膜穿刺有稠黏分泌物,或切開鼓膜後其分泌物呈膠黏狀,鼓膜增厚、混濁,甚則黏連、萎縮;舌質或有瘀點。全身症候不明顯,但可兼有氣虛或腎虛的個別症狀。  治宜除痰化瘀,行氣通竅。可用二陳湯加減,或投自擬“通耳竅方”。通耳竅方由通氣散合二陳湯加減而成。兼氣虛者加參、術、芪、葛根之類;兼腎虛者酌加熟地黃、枸杞子、菟絲子、補骨脂之類。  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的某些藥物如丹參,具有激活纖溶、抑制成纖細胞生長和增生的作用,治療陳舊性增生性瘢痕有效,這對於消除鼓膜增厚的病理、消除咽鼓管或鼓室的黏連可能有效。我們通過活血化瘀治療,確實觀察到鼓膜增厚或鼓室黏連的患者,體徵恢復正常的典型病例。

氣虛竅閉證

耳為清陽遊行交會之所。肺脾氣虛,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邪乾清竅,發為本病者,證見耳內脹悶閉塞感,或有自聲增強、耳鳴、聽力減退明顯;面色不華,容易感冒,倦怠乏力,舌質偏淡,脈緩弱。或伴鼻黏膜色淡,或鼻塞有涕等邪滯鼻竅症;或兼鼓膜增厚、混濁等氣滯血瘀證;或兼腰膝酸軟、肢涼,小便清長,夜尿多,脈沉弱等腎虛之證。  治以益氣升清為主,用益氣聰明湯合通氣散加減。常用藥物,黃芪、黨參、葛根各15g,柴胡、川芎、香附、蔓荊子、白芍藥各10g,黃柏、石菖蒲、炙甘草各6g。  加減:病程長,兼氣滯血瘀者,酌加丹參、紅花、澤蘭之類;兼邪滯鼻竅者,酌加藿香、白芷、辛夷、桔梗之類;兼腎虛者,酌加菟絲子、補骨脂、淫羊藿、巴戟天之類。本證有時也用補中益氣湯合通氣散仿上述加減。  臨床上,漿液性中耳炎病因病理複雜,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中耳腔的低毒性感染,以及Ⅰ型變態反應亦可能與本病的形成均有關。因此往往病情反覆。對此,用抗滲耳方,能收到較好療效

耳硬化症

耳硬化症是一種中耳內耳附近骨質硬化,使鐙骨不動,影響聲音傳導的疾病。
耳硬化症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為成年人聽力進行性下降的最常見原因,鼓膜正常。若骨質增生影響連線內耳與大腦的神經時,可引起神經性聽力損失。約10%的白種人有耳硬化的證據,但只有1%的人發展為傳導性聾。可在青年期或成年早期發病。
採用顯微手術鬆動鐙骨或用人工鐙骨置換,可恢復聽力。有些患者願意配戴助聽器而不願行手術。

內耳疾病

內耳疾病可產生聽力損失、眩暈、耳鳴等症狀。原因較多,如感染、外傷、腫瘤、藥物等,有時原因不明。

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是一種以復發性、陣發性、發作性眩暈、聽力損失和耳鳴為特徵的疾病。
其原因不明。症狀包括突然發作的眩暈、噁心、嘔吐,可持續3~24小時,隨後逐漸緩解。發病前患者常有耳內脹滿感,患耳聽力有波動傾向。在幾年之內可有進行性惡化。耳鳴可呈持續性或間斷性,可發生在眩暈發作之前、之中或之後。該病在大多數患者只累及單耳,但約有10%~15%患者波及雙耳。
有一種類型的梅尼埃病,其耳鳴和聽力損失在眩暈發作之前數月或數年就存在,在眩暈發作後聽力可能改善。
治療
口服東莨菪鹼、抗組胺類藥、巴比妥類藥或安定,眩暈可暫時緩解。東莨菪鹼亦可通過皮下注射給予。對經常眩暈發作不能耐受者可採取手術治療,切除半規管神經(前庭神經切除術)可緩解眩暈,通常不損傷聽力。若眩暈發作頻繁、聽力障礙嚴重者,可作耳蝸及半規管切除(迷路切除術)。

前庭神經元炎

前庭神經元炎是一種以突發的嚴重眩暈為特徵的疾病。為半規管神經的炎症性疾病。
病因可能是病毒感染。首發症狀為嚴重的眩暈,伴有噁心、嘔吐,可持續7~10天。眼球向患側不自主運動(眼球震顫)。可自行恢復,可單次發病,亦可經2~18個月後多次發作,但症狀較初次發作持續時間更短、症狀更輕。聽力不受影響。
通過聽力測定及眼球震顫檢查可作出診斷。眼震電圖儀用來記錄眼球運動。另外還可向耳內灌注冰水誘發眼震。頭部MRI有助於區別其他疾病。
眩暈的治療與梅尼埃病相同。若嘔吐持續時間較長,應注意補液及電解質平衡。

位置性眩暈

位置性眩暈是一種在特定頭位時誘發劇烈的眩暈,持續時間不超過30秒。
這種類型的眩暈可由損傷半規管的疾病引起。如內耳損傷、中耳炎、內耳手術或內耳動脈栓塞。
當患者臥向一側或將頭向上仰時出現眩暈、異常的眼球運動。通常,位置性眩暈在幾周或數月後可緩解,但亦可經數月或數年後復發。
診斷和治療
讓患者平臥於檢查台上,頭懸吊於床緣,數秒鐘後,患者出現嚴重眩暈並持續15~20秒,眼球震顫者即可作出診斷。
患者應避免誘發眩暈的位置。若眩暈持續1年以上,可切斷半規管神經,眩暈可得到緩解。

耳帶狀皰疹

耳帶狀皰疹是一種聽神經遭受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產生嚴重耳痛、聽力損失及眩暈的一種疾病。
在耳廓及外耳道皮膚上有充滿液體的小水皰,水皰亦可發生於面部或頸部皮膚,即受病毒感染神經支配的區域。若面神經受累,可導致一側面部暫時性或永久性面癱;聽力損失可為永久性,亦可部分或完全恢復;眩暈可持續數天或數周。
較好的治療藥物是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止痛劑可緩解疼痛;安定可緩解眩暈。當面神經受壓時,應行面神經減壓術,以治療面神經麻痹。

突發性聾

突發性聾為嚴重的聽力損失,通常單耳發病,可在數小時內發生。
每年約有1/5000人患突發性聾。常因病毒感染所致,如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或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病毒等。其次為劇烈運動,如舉重運動使內耳遭受嚴重的壓力損傷,導致突然的或波動的聽力損失或眩暈。當損傷發生時,患者可聽見爆破聲。有時病因不明。通常聽力損失相當嚴重,但大多數人在10~14天內可完全恢復或部分恢復。可伴有耳鳴和眩暈。眩暈常在數日內緩解,但耳鳴常持續較長時間。
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措施。可給予強的鬆口服,建議患者臥床休息。在某些病例手術可能有效。

噪聲性聽力損失

暴露在噪聲環境,如木工車間、鑽井、重型機械、槍彈或飛機上等,損傷聽覺感受器(毛細胞),可致聽力下降。其他常見的原因有經常帶耳機或在音箱附近聽音樂。雖然對巨大聲音的敏感性個體差異很大,但長時間暴露於噪聲環境均可造成一定程度的聽力下降。任何聲音超過85分貝時就對聽覺系統產生損傷。爆炸產生的衝擊波(聲損傷)可引起類似的聽力損失。這種類型的聽力損失是永久性的,常伴有高音調耳鳴。
預防和治療
儘量減少暴露於噪聲環境,降低噪聲強度,遠離噪聲源可預防聽力損失。應儘可能少地接觸高強度噪聲。配帶耳保護器如塑膠耳塞可減少噪聲暴露。對噪聲性聽力損失患者可選配助聽器。

老年性聾

老年性聾是發生於部分正常人的感音神經性聾。
這種類型的聽力損失在20歲以後即開始,首先影響高頻區,然後逐漸向低頻區擴散。聽力損失的個體差異相當明顯。有的人60歲時即已全聾,而有些人90歲時尚有較好的聽力。在聽力損失方面,男性較女性常見且更嚴重。聽力損失程度可能與噪聲暴露程度有關。對老年性聾尚無有效的預防或逆轉措施。可通過唇讀,學會體語。藉助於助聽器可對聽力損失給予一定補償。

藥物性聾

某些藥物,如某些抗生素、利尿劑(利尿酸、速尿)、阿司匹林及其類似物(水楊酸鹽類藥物)、奎寧等均可損傷內耳。這類藥物對聽覺和平衡有影響,但主要影響聽覺。所有這些藥物幾乎全部通過腎臟排出體外。所以,在腎功能有任何不良時均可增加藥物的體內蓄積,達到造成損傷的水平。
在所有的抗生素中,新黴素對聽覺具有較強的毒性,其次為卡那黴素、丁胺卡那黴素、紫黴素、慶大黴素和妥布黴素,既影響聽覺,又影響平衡。鏈黴素主要損傷平衡系統。套用鏈黴素後產生的眩暈、平衡失調多為暫時性的,然而在黑暗中行走時平衡喪失卻是永久性的。步行時自覺外界環境不穩定(丹迪綜合徵)。
當給腎衰竭或正在接受抗生素的患者靜脈注射利尿酸和速尿時,可致永久性或暫時性重度聽力損失。長期大劑量服用阿司匹林可產生聽力損失和耳鳴,但常為暫時性的。奎寧可致永久性聽力損失。
警告
當鼓膜穿孔時,有耳毒性的藥物不能直接滴入耳內,因為藥物可被內耳吸收。孕婦不能使用有耳毒性的抗生素。對老年或已有聽力損失者除非沒有其他更有效的藥物時,一般不使用耳毒性藥物。雖然對藥物的敏感性個體差異較大,但只要血藥濃度在允許範圍內,聽力損失尚可避免。所以,應追蹤血中藥物的濃度。若有可能,在用藥前或用藥期間應檢查聽力。耳毒性損傷的首發症狀有高頻區聽力下降、高音調耳鳴、眩暈等。

顳骨骨折

顳骨在受到暴力打擊後可以發生骨折。耳道流血或外傷後顳部皮膚淤血,提示可能有顳骨骨折。若有清亮液體從耳道流出,可能發生腦脊液漏,提示大腦已暴露,易感染。顳骨骨折常伴有鼓膜破裂、面神經麻痹、重度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通常CT可確定有無骨折。
靜脈給予抗生素預防腦膜炎;面神經受壓所致的面癱可通過手術治療;鼓膜和中耳結構的修復常在幾周或數月之後。
聽神經瘤
聽神經瘤是起源於許旺細胞的前庭神經(第八神經)良性神經鞘瘤。
聽神經瘤約占顱內腫瘤的7%。聽力損失、耳鳴、眩暈和不穩定感是其早期症狀。其他症狀在腫瘤長大壓迫大腦時才出現。早期診斷依靠MRI和聽力學檢查,包括腦幹誘發電位。
小的腫瘤通過顯微外科手術切除,以免損傷面神經;大的腫瘤需廣泛手術切除。
耳部疾患如何影響面神經
由於面神經通過耳部,因此,耳部疾患可能影響它,例如,耳部帶狀皰疹可影響面神經以及聽神經,導致面神經水腫,在它穿過顱骨孔處受到壓迫,面神經受壓後可引起暫時性或永久性面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