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耳炎

內耳炎

內耳炎是鼓室的一種炎症,並可繼發內耳炎,引起耳聾或平衡失調。病因大多數中耳炎和內耳炎都因嚴重的外耳炎所致。最常見的病原菌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假單胞菌及變形桿菌等。細菌通過外耳道、咽鼓管蔓延至鼓膜和內耳,或通過血原性感染中耳和內耳。

基本介紹

介紹,概述,病因病理病機,臨床表現,治療,

介紹

內耳是與平衡相關、且充滿液體的小室。內耳炎可能是某種病毒感染的併發症。
內耳炎的症狀會一陣一陣發作,每次大約持續5-15分鐘。主要症狀包括:
1、暈眩,周圍的景物似乎不停地在旋轉。
2、步態不穩或跌倒,患兒可能得靠培或扶住家具才能穩住自己。
3、噁心、嘔吐。
患兒可能會對這些症狀感到非常困惑。父母應該在孩子出現症狀後24小時內帶他去醫院就診。
醫生會進行檢查、並詢問患兒近來是否曾經患病。醫生也可能會開出一種特殊的抗組織胺糖漿,以解除孩子嘔吐和頭昏的症狀。經過治療以後,內耳炎通常會在1-3周內痊癒,但也可能會持續好幾個月。
雖然內耳炎發作起來很嚇人,但通常不會導致永久性的傷害。

概述

迷路炎(labyrinthitis)即中內耳炎,是化膿性中耳乳突炎較常見的併發症。按病變範圍及病理變化可分為局限性迷路炎漿液性迷路炎化膿性迷路炎

病因病理病機

(一)局限性迷路炎(circumscribed labyrinthitis)亦稱迷路瘺管(fistula of labyrinth)。多因膽脂瘤或慢性骨炎破壞迷路骨壁,形成瘺管,使中耳與迷路骨內膜或外淋巴腔相通。
多表現陣發性眩暈,偶伴有噁心、嘔吐。眩暈多在頭或體位變動、壓迫耳屏或耳內操作(如挖耳、洗耳等)時發作。發作時患側迷路處於刺激興奮狀態,眼震方向多向患側。聽力有不同程度減退,多為傳導性聾,如病變位於鼓岬處可呈混合性聾。瘺管試驗誘發出眩暈和眼球偏斜,為瘺管試驗陽性。若瘺管為病理組織堵塞可為陰性。前庭功能一般正常。
(二)漿液性迷路炎(serous labyrinthitis)是以漿液或漿液纖維素滲出為主的內耳瀰漫性非化膿性炎症疾病或炎性反應。中耳炎的細菌毒素或感染經迷路瘺管、蝸窗前庭窗或血行途徑侵入或刺激內耳,產生瀰漫性漿液性炎症。
表現眩暈、噁心、嘔吐、平衡失調。病人喜臥向患側,起立時向健側傾倒。早期眼震快相向患側,晚期眼震向健側。瘺試驗可為陽性。前庭功能有不同程度減退。聽力明顯減退,為感音神經性聾。若病變清除、炎症控制後,症狀可消失。
(三)化膿性迷路炎 化膿菌侵入內耳,引起迷路瀰漫性化膿病變,稱化膿性迷路炎(suppurative labyrinthitis)。本病內耳終器全被破壞,其功能全部喪失。多因中耳感染擴散,或由漿液性迷路炎發展而來。

臨床表現

表現嚴重眩暈,嘔吐頻繁,頭部及全身稍活動加劇,聽力完全喪失,可有耳深部疼痛。自發性眼震初期向患側,迷路破壞後可轉向健側。前庭功能檢查,冷熱試驗患側可無反應。一般3周后可由對側代償其功能,除耳聾外症狀逐漸消失。

治療

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適當套用鎮靜劑,如安定等,嘔吐頻繁可適當輸液。在抗生素控制下行乳突根治術,清除病變時,不宜擾動瘺管內的纖維結締組織,以免感染擴散,瘺管口可覆蓋顳肌筋膜。化膿性迷路炎疑有顱內併發症時,應立即行迷路切開術,以利通暢引流,防止感染向顱內擴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