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已開發國家綜合徵

中等發達國家是指介於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之間,指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技術較為先進,生活水平較高,但還沒有達到已開發國家的水平,中等已開發國家的政治儘管出現了一系列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但仍面臨著諸多政治、社會、經濟等問題,這些問題就是所謂的“中等已開發國家綜合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等已開發國家綜合徵
提出,症狀,診治,

提出

2008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使得中國實體經濟遭到嚴重打擊。同時,暴雪和汶川地震等嚴重的自然災害也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考慮到上述因素,中國能夠取得這樣的經濟成長是很驚人的。這是因為中國採取了順應發展的政策,並且擁有貫徹制度的能力。
但是早早地進入中等已開發國家行列也給中國帶來新的苦惱,因為按照歷史經驗,一個社會的現代化與政治密切相關,對於經濟發展的期待必然會導致民眾要求實現政治制度化。中國的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不斷拉大。
小康社會,使人民“不僅解決溫飽問題,並且能夠過上富裕生活”。但是中國也面臨著解決“中等已開發國家綜合徵”這一問題。
當然,中國處理危機的反應速度也在加快。為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共產黨提出科學發展觀理念,放棄一味追求增長的經濟發展戰略。為改變官僚化的政黨與國家體制,中國共產黨引入黨內民主,提高決策透明性。同時,為從根本上對公務員隊伍進行改革,中國宣布開展反腐鬥爭。以上舉措並不是為轉移民眾不滿的權宜之計,而是源於深刻的危機意識。中國共產黨意識到腐敗對市場經濟的抑制作用,很可能成為經濟發展的絆腳石。
世界經濟危機的不確定性制約了中國從容改革的空間。此外,中國的問題已經不再是中國自己的問題,國際社會所做的考慮很可能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同時還可能引發新的瓶頸問題。中國面臨著歷史性課題,必須實現經濟發展的步伐與政治發展的步伐相一致,克服“成功悖論”。
歷史看,強大國家的崛起是將危機變成機遇的結果。中國如能清除隱藏在中等已開發國家門口的伏兵,實現新飛躍,就等於向世界證明了自己發展模式的正確性。

症狀

對於中國巨觀經濟運行中所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問題,一些業內人士曾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發表了建議和評論。但是影響中國中長期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是社會總需求總量不足和社會總供給結構性過剩的問題。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增長的市場驅動力明顯不足。中國的消費品市場雖處於平穩增長態勢,但是2007年第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4%的增速與上年同期相比卻下降了1.9個百分點。按以往的經驗,每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走勢均呈現出前高后低的狀況。消費品市場所能呈現出的平穩增長態勢,其中消費品市場比較活躍的因素主要還是由政府政策性作用所至,市場供求關係的自發性作用仍不明顯。如公務員和企事業單位工資的增加拉動了消費的較大增長;費改稅在農村試點的擴大緩解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幅的下滑;住房、汽車和教育個人消費信貸的持續增加帶動了消費品市場的增長。由於這些政策性因素的主導作用,才促進了消費品市場的持續增長。若排除這些政策性不可比因素,消費品市場的增長將會面臨著後勁不足的危機。當前,城市下崗、失業人數的增加和低保缺口的增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滯後,住房、醫療教育等各項改革措施的相繼出台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增長的市場驅動力已在明顯減弱。
2、商品供過於求的狀況日益嚴重。據國家經貿委等部門對我國600種主要商品的供求情況分析預測,2006年上半年中國供過於求的商品達到86.5%,比去年下半年擴大了5個多百分點;供需平衡的商品只有13.7%,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這種供給總量相對過剩的問題表面上表現為全國市場價格總水平出現走低的趨勢,但實質是受到我國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區域結構和產品結構等由現在的工業化國中期向中後期轉變過程中的結構性矛盾的影響。具體表現在:生產結構與消費結構的矛盾;知識結構與就業需求的矛盾;要素、資源狀況與產業結構和布局的矛盾;重複建設、區域封鎖與市場規則的矛盾等等。由於這種供給過剩的一系列矛盾的存在和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的逐步加大,將使未來幾年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相對於前幾年放慢,失業人數繼續增加。因此,供給過剩的壓力在未來兩三年內仍會存在。
3、推動投資增長的主要動力是政府行為,缺乏市場機制的內在推動力。2006年以來,中國經濟成長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投資拉動,並且主要依賴於政府增發國債和由國債投資而帶動的貸款所拉動,社會投資增長相對緩慢。200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為12.1%,增速高於上年同期1.8個百分點。今年1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為19.6%,增速高於上年同期7.2個百分點。其中,2001年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8%,增幅高於上年同期3.1個百分點。2007年1季度,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5.1%。這些狀況一方面說明政府主導型的投資增長格局仍未根本改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經濟成長對政府政策性投資的依賴過大,社會投資明顯不足。據統計,2001年城鄉集體、個體、農戶等其他投資同比僅增長了8.3%,比國有及其他投資低4.5個百分點,城鄉集體、個體、農戶投資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7個百分點,如果經濟成長過渡依賴政府政策性投資而脫離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一旦將來國債投資下降,民間投資若未能及時啟動,我國經濟成長將後勁不足,難以形成高質量持續增長的態勢。今年,儘管一些有利於民間投資的“利好”訊息已經在醞釀和實施中,但真正落到實處還需一個過程,社會投資不足的矛盾短期內難以根本扭轉。
4、通貨緊縮的壓力有所加大。2006年以來,中國價格走低的跡象越發明顯,通貨緊縮的壓力有所加大。目前價格走低的具體表現:居民消費價格從去年第四個季度開始走低,到今年1月已連續3個月下跌,為近兩年來的首次;工業品出廠價格於2001年4月開始再次下降,之後降幅逐月加大,2007年1—2月,工業品出廠價格降幅加大,同比平均下降4.2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價格下降,2001年比上年下降0.8%,2002年1—2月降幅進一步加大,同比下降1.5%,已連續9個月下降;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2001年同比下降了0.2%,2002年下降幅度明顯加大,1—2月同比分別下降4.8%和4.6%;房屋銷售價格雖在2001年增長了2.2%,但全年的價格走勢前高后低、逐季下降,特別是第四季度增速回落明顯,預計今年我國的商品房價格增速將不會有大幅度上揚;固定資產投資價格在2001年雖同比增長了0.4%,但漲幅比上年卻低0.7個百分點,今年固定資產投資價格開始下滑,2月比1月下降了0.3%,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6%;我國加入WTO後,全球性生產過剩、價格下行的影響通過多種渠道傳導到我國。這些因素都將直接影響我國的市場供求關係和價格上升的態勢。因此,預計我國在短期內價格走低的趨勢不會改變。
5、金融貸款總量增速下降,資金供應渠道不暢的問題突出。從2006年開始,中國金融機構貸款餘額的增速已呈下降趨勢,今年貸款增幅繼續下降,1月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比上年同期的增幅下降了19.8%,其中工業短期貸款額少增了67億元,導致短期貸款當月減少。此現狀說明工業貸款資金供應渠道不暢的問題已更加突出。此外,還有幾種金融現象應引起注意:一是現金淨投放量增幅下降。從去年開始,我國現金流通量的增幅已呈現出同比逐月下降的趨勢,今年1月,M0齣現了幾年來的首次負增長,同比增幅為-1.7%;今年1季度,M0同比增長8.2%,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3個百分點。根據一般經濟規律,在管制利率條件下,經濟體系中的商品和勞務價格總水平變動趨勢是貨幣供給貨幣需求是否適應的主要標誌。目前,現金淨投放量增幅的下降,可以說明商品和勞務市場的蕭條。二是M1的增速慢於M2。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的貨幣供應量出現了M1的增速慢於M2的趨勢。2001年底,M1的增速為12.7%,M2的增速為14.4%。今年,這一趨勢進一步加大,1季度M1的增速為10.1%,M2的增速為14.4%。按一般經濟學原理,在正常情況下,如果M1增長率在較長的時期中始終慢於M2增長率,則說明經濟的增長勢頭開始放緩。
6、就業矛盾突出。目前,中國的就業矛盾已到了十分嚴峻的程度。對下崗、失業、待業、新增勞動力和農村剩餘勞動力等大量的待就業大軍,政府部門、經濟學家們不僅對各有關部門的統計數字不一有不同的看法,同時對就業的主要矛盾是總量問題還是結構問題的觀點也不盡一致。筆者認為,目前我國就業的主要矛盾是總量問題,全國的勞動力供給遠遠大於勞動力需求。近幾年,為緩解下崗、失業人員的壓力,我國政府在增加就業崗位、加大財政支出轉移支付力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勞動力市場建設等方面儘管下了很大的力氣,但就業的矛盾卻越來越突出。從中可反映出我國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某些體制性的弊端,如發展經濟的指導思想問題、任用幹部的標準問題、經濟結構問題、產業結構問題、所有制結構問題、區域結構問題、投資結構問題、教育結構問題等等。這些諸多問題如得不到緩解,或者導致失業問題的加劇,不僅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良性運行,而且可能引發政治問題。對此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儘管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存在上述問題,但同時也存在難得的機遇。一方面是國際資本目前正大量向開發中國家流動。去年,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已呈現出恢復性增長態勢,投資額增幅為10.4%。另一方面我國市場需求空間大、機會多。我們應該抓住這一擴大需求的機遇,從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調整財政資金的投入使用方向、增加就業、促進出口等方面入手,加大政策調整力度,保持國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診治

當前世界金融危機日趨嚴峻。國務院適時出台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成長的十項措施。媒體已見諸多好評,市場也已有積極反應。
事實上,這十大措施體現了“十大結合”:
短期效應和長遠利益相結合。十大措施的出台,是為了有效應對當前的國際金融海嘯及其給中國經濟帶來的衝擊,需要儘快見效。但實際上,十大措施中,很多內容已經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計畫”,原本就是著眼長遠的舉措。諸如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文化教育事業發展、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等,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調控經濟和改善民生相結合。十大措施是應對當前經濟形勢而打出的有力“組合拳”。但其中至少有五項以上與民生問題密切相關,比如加快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各項工作;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等。
刺激經濟和經濟轉型相結合。刺激經濟誠然是當務之急。但是,中國堅持擴大投資規模與最佳化結構並重,諸如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加快發展民生短板、文化教育短板等舉措,都是有利於促進整體經濟發展轉型的。
著眼國內和為國際社會做貢獻相結合。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期待她為由世界最大的已開發國家美國肇始的這場金融風暴承擔過大的責任,是不切實際的。中國仍然必須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著眼、著力搞好國內經濟,確保中國社會穩定、民生改善和經濟持續發展,這就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
增強信心和贏得民心相結合。初步匡算,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如此大規模的投資,如此明確的舉措,必然能夠極大地增強國民乃至國際社會應對金融風暴的信心。與此同時,十大措施都是利國利民之舉,充分體現了對百姓的照顧,必然能最大地贏得民心。而民心的支持又會進一步增強政府的信心,這將形成良性循環。
應對風險與搶抓機遇相結合。國務院會議強調,儘管我們面臨不少困難,但我國內部需求的潛力巨大,金融體系總體穩健,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意識和能力較強,世界經濟調整為我國加快結構升級、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人才等帶來新的機遇。從十大措施來看,國務院部署抓緊啟動一批新的建設項目,辦成一些民眾期盼、對國民經濟長遠發展關係重大的大事等一些積極進取的舉措,通過搶抓機遇戰勝風險的戰略意圖十分明顯。
穩定出口與擴大內需相結合。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出口增速回落4.8個百分點,淨出口對經濟成長的拉動比上年同期減少1.2個百分點。因此,儘可能穩定出口形勢是重要的考量,但是,更重要的還是利用中國內部需求潛力巨大的特有優勢,加強擴大內需。從長遠來看,能夠保證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關鍵就是國內需求能否拉動。
促進增長和深化改革相結合。十大措施的出台和推行,堅持既有利於促進經濟成長,又有利於推動結構調整;既有利於拉動當前經濟成長,又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後勁。諸如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等等,都將進一步推動原本就倍受關注的改革進程。
中央積極性和地方積極性相結合。國務院明確提出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就目前而言,4萬億元支出計畫中有多少已經列入中央、地方各級財政預算,有多少是此次新增項目尚不清楚,但中央的堅強意志和有力舉措,也必將充分調動起地方的積極性。兩個積極性的充分發揮,將使十大措施得到很好落實。
有效擴大投資和積極拉動消費相結合。4萬億元的巨額投資,十分重視對住房、醫療民生保障領域的投入,減少公民消費的後顧之憂,注重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切實增強公民的消費能力。刺激國內消費需求必將能夠拉動內需擴大,刺激經濟成長。
綜上所述,“十大措施”無一不是精心設計之作,不僅體現了中國政府在應對此次金融海嘯上的高度重視、認真部署,也體現了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十分健康,迴旋空間仍然很大,而政府的巨觀調控能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進一步增強。這為應對當前的金融海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未來中國經濟仍將保持強勁的、更加健康的發展勢頭,是世界經濟回升的重要引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