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軍隊聯合司令部

中朝軍隊聯合司令部

1950年12月,中朝兩國領導人會商,組成了以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中朝兩軍聯合司令部。指揮導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最終使聯合國軍在停戰協定上籤字,取得了抗美援朝的最後勝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朝軍隊聯合司令部
  • 司令員:彭德懷
  • 政治委員:彭德懷
  • 成立時間:1950年12月
簡介,歷史背景,協商過程,正式成立,權力和職責,主要戰役,

簡介

為了協調、統一指揮中朝軍隊,有效地打擊共同的敵人,1950年12月,經中朝兩國政府領導人會商,組成了以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中朝聯兩軍合司令部。中朝聯合司令部作為中朝軍隊的統帥部,它指揮百萬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同“聯合國軍”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艱苦卓絕的戰爭,最終迫使“聯合國軍”在停戰協定上籤字,為奪取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歷史背景

1950年,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和朝鮮人民軍聯合作戰,面臨著一個十分重要的現實問題,那就是如何協同、統一指揮的問題。
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
1950年10月上旬,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前,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赴蘇聯,就抗美援朝有關問題與史達林等蘇聯領導人進行會談。
在此期間,周恩來收到了毛澤東關於中共中央政治局再次開會討論出兵朝鮮問題的電報,根據電報內容,他向史達林提出了8個請求答覆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志願軍“進入朝鮮作戰,當其與朝鮮人民軍配合作戰時,在雙方指揮關係上應如何解決”。史達林當時沒有答覆這個問題。

協商過程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後,彭德懷於10月21日和朝鮮首相金日成在平安北道的大榆洞會談時提出,為協調中朝兩軍作戰,希望金日成首相率人民軍總司令部和志願軍司令部住在一起,以便隨時協商處置重大問題。金日成表示還有許多問題亟待他去解決,決定派內務相朴一禹作為朝鮮代表駐志願軍司令部,重大問題可通過朴一禹協商解決。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後的作戰行動,則請彭德懷指揮處置。
彭德懷與金日成彭德懷與金日成
為了便於中朝兩軍的協調作戰,10月24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指出:志願軍司令部除中國同志外,請與金日成同志商量,以一個朝鮮同志為副司令員兼副政委,或者以一人為副司令,一人為副政委。根據金日成關於派朴一禹作為朝鮮代表駐志願軍司令部,重大問題可以通過朴協商解決的意見,10月25日,中共中央在關於志願軍領導機構設定和主要幹部配備問題的電報中,任命朴一禹為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並為志願軍黨委副書記。
在第二次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將“聯合國軍”和南韓軍驅逐至“三八線”以南,迫敵轉入防禦,基本扭轉了朝鮮的戰局。此時,被隔斷在敵後的人民軍2個軍團與志願軍會師,加上人民軍在北方的部隊,能參加一線作戰的人民軍已有3個軍團共14個師7.5萬人。中朝兩軍如何協同作戰的問題日益突出。再加上蘇聯駐朝鮮軍事顧問的加入,更有必要解決兩軍統一指揮的問題。
為使中朝軍隊能夠協調一致,有效地配合作戰,彭德懷向毛澤東和金日成提出,中朝軍隊應實行統一領導和統一指揮。彭德懷提議,希望金日成首相和蘇聯駐朝鮮大使斯蒂科夫能常駐前方,並由金日成、斯蒂科夫和彭德懷組成黨的三人小組,負責決定軍事政策和與作戰有關的現行政策,求得彼此一致意見,以利戰爭進行。
11月13日,毛澤東致電史達林,徵求史達林對這個問題的意見。電報轉述了彭德懷關於朝鮮戰況和中朝兩軍實行統一指揮的建議。電報強調,中朝兩軍現在迫切需要聯合指揮,如果朝中蘇三國在朝鮮的領導同志們能很好地團結,對各項軍事政治政策能取得一致的意見,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在作戰上能有較好的配合,並依照史達林的提議,有相當數量的朝鮮軍隊和中國志願軍混合編制在一起(保存朝鮮軍隊的建制單位),勝利是有把握的。
由於朝方和蘇聯駐朝鮮軍事顧問瓦西列夫主張第二次戰役志願軍應繼續向清川江以南追擊敵人,不同意後撤幾十公里,彭德懷在與朝方、蘇方討論後,即致電毛澤東,如實反映情況。11月14日,中共中央特派高崗(時任東北軍區司令員)到志願軍司令部,準備與朝、蘇方面討論第二次戰役作戰方針和有關中朝兩軍聯合作戰問題。
毛澤東接見金日成毛澤東接見金日成
11月15日,金日成和蘇聯駐朝鮮大使斯蒂科夫,與彭德懷、高崗商談第二次戰役作戰方針問題。斯蒂科夫在會上主張中、朝兩軍應統一指揮,但在會談中就金日成、斯蒂科夫、彭德懷組成三人小組和中、朝兩軍統一指揮等問題未達成協定。11月16日,史達林復電毛澤東,表示完全贊成由中國同志來統一指揮朝鮮境內的作戰,並將同一電報發給金日成和斯蒂科夫。次日,毛澤東將致史達林的電報和史達林的復電轉發給彭德懷和高崗
12月初,金日成應邀赴北京。3日,與毛澤東、周恩來就戰爭問題、政策問題、領導問題、統一指揮問題、軍隊問題、兩黨關係問題進行了會談。關於統一指揮問題,金日成說,史達林有電報表示中朝軍隊應統一指揮,因中國志願軍有經驗,應由中國同志為正,朝鮮同志為副。
朝鮮勞動黨政治局會議對此已同意。關於中朝聯合司令部的領導人,毛澤東告訴金日成,彭德懷為中國方面推出的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金日成則表示朝方推金雄(時任朝鮮人民軍前線司令部司令官)為副司令員,朴一禹為副政治委員。會議確定以後聯合命令即由彭、金、朴3人署名,對志願軍單獨命令仍照以前署名不變。
會談後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即電告彭德懷和高崗:“現金已回,請彭考慮在目前可否再約金及高至前方開會,並成立聯合司令部,望告。”

正式成立

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彭德懷約請金日成到志願軍司令部會商中朝聯合司令部組成問題。195012月6日,金日成電話通知彭德懷,當晚啟程,7日拂曉前到大榆洞志願軍司令部。當日11時,彭德懷將此情況電告了毛澤東,並說:為便於今後指揮,志願軍司令部須南移至价川或德川以南。待東線戰役結束後,請高崗再來前方一次,商談聯合司令部之組成及糧彈等問題。
1950年12月中朝軍隊聯合司令部成立1950年12月中朝軍隊聯合司令部成立
12月6日22時,毛澤東致電彭德懷並轉金日成,建議金日成和聯合司令部及志願軍司令部移至德川以南適當地點為宜,但必須注意隱蔽防空的條件,不可大意。在江界和定州地區的人民軍2個軍團,請金日成同志速令其接受彭德懷、金雄、朴一禹3同志的指揮,並隨志願軍一起向平壤以南出動,配合志願軍作戰。
12月7日,彭德懷同金日成在大榆洞就中朝兩軍組成聯合司令部具體問題進行了會談。根據毛澤東、金日成在北京會談達成的原則,雙方商定:中朝兩軍聯合司令部下轄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及朝鮮人民軍司令部,但中朝兩軍聯合司令部不對外公布。凡屬作戰範圍及前線一切聯合行動,均以中朝兩軍聯合司令部的名義下達之。並決定在數日內組成中朝兩軍聯合司令部。會談後,彭德懷立即電告毛澤東:本日與金日成會談甚洽,金日成同意組成聯合司令部。已商定人民軍第三軍團配合志願軍第九兵團作戰,由宋時輪指揮。
12月上旬,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聯合司令部(簡稱中朝軍隊聯合司令部或聯司,亦稱中朝聯合指揮部)正式組成,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金雄為副司令員,朴一禹為副政治委員。1953年2月,朝鮮政府又任命崔庸健為副司令員。金雄作為朝鮮人民軍前線司令官在前線指揮作戰,朴一禹駐中朝聯合司令部,協調朝鮮人民軍與中國人民志願軍聯合作戰。中朝聯合司令部成立後,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部即派來了一個軍事聯絡組,負責聯絡、協調人民軍和志願軍協同作戰有關問題,該聯絡組直接歸朴一禹領導。

權力和職責

關於中朝兩軍聯合指揮部的權力和職責,1950年12月8日,周恩來為中共中央起草的《中朝兩方關於成立中朝聯合指揮部的協定》明確指出:“為更有效地打擊共同敵人,中朝兩方同意立即成立聯合指揮部,統一指揮朝鮮境內一切作戰及其有關事宜。”“朝鮮人民軍及一切游擊隊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受聯合指揮部統一指揮。”“聯合指揮部有權指揮一切與作戰有關之交通運輸(公路、鐵路、港口、機場、有線和無線的電話和電報等)、糧秣籌措、人力物力動員等事宜。”“凡屬朝鮮後方的動員支前、補充訓練及地方行政的恢復等工作,聯合指揮部得根據實際情況和戰爭需要向朝鮮政府提出報告和建議。”“凡有關作戰的新聞報導,統一由聯合指揮部指定機關負責編審,然後交朝鮮新聞機關以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部名義統一發布之。”
中朝聯合軍隊司令部指揮員中朝聯合軍隊司令部指揮員
中朝兩軍聯合司令部給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下達的一切命令,分別經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部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下達。中朝兩軍聯合司令部對外不公開。
12月8日,中共中央復電彭德懷指出:聯合司令部只能在實際上組織起來。它對外既不公開,對內下達亦只限于軍部及獨立師師部,但有關作戰各事須統一指揮。《中朝雙方關於成立中朝聯合指揮部的協定》進一步明確:“為保持機密起見,彭德懷、金雄、朴一禹3人署名的命令只限於發給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部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下達則只轉述聯合指揮部命令而不提及3人姓名。”
中朝兩軍聯合司令部下轄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和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部。中朝兩軍聯合司令部成立時,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下轄第三十八軍、第三十九軍、第四十軍、第四十二軍、第五十軍、第六十六軍和第九兵團的第二十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十七軍共9個軍,以及志願軍炮兵司令部所屬的3個炮兵師、工程兵指揮所所屬的4個工程兵團,還有1個鐵道兵師和4個後勤分部,共30餘萬人。志願軍入朝參戰兵力最多的時候為19個軍,連同空軍、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鐵道兵等部隊,共135萬人。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部下轄第一軍團、第二軍團、第三軍團、第五軍團等4個軍團(每個軍團相當於一個軍),有3個軍團參加第一線作戰,1個軍團擔任平壤防衛任務,此外還有游擊部隊。
為了更好地指揮中朝空軍部隊協同作戰,1951年3月,經中朝雙方協商,成立了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該司令部隸屬於中朝兩軍聯合司令部,“歸聯司領導”。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司令員劉震任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司令員,政治委員周赤萍(兼),朝鮮航空局局長王璉、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常乾坤任副司令員,沈啟賢任參謀長,李世安任政治部副主任。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下設作戰偵察通信機要管理5個處和軍務航行領航氣象4個科。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的主要任務是統一指揮中、朝空軍與“聯合國軍”空軍作戰。
臨津江防線臨津江防線
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中朝雙方共同認為朝鮮鐵路必須置於統一的軍事管制之下。經過協商,決定在中朝兩軍聯合司令部領導之下,於瀋陽設立中朝聯合鐵道軍事運輸司令部,“統一計畫和指揮戰時朝鮮鐵路運輸、修復與保護等事宜”。“在聯合鐵道軍事運輸司令部領導下,於朝鮮境內設立鐵路軍事管理總局,統一負責執行朝鮮鐵道軍事管理、運輸、修復與保護等事宜”,聯合鐵路道軍事運輸司令部司令員及政治委員,由中國同志擔任,朝中各派1人至3人任副司令員及副政治委員。軍事管理總局局長由中國同志擔任,朝中各派一人任副總局長。中國鐵道兵團及朝鮮鐵道修復指揮機構所屬部隊統一歸軍事鐵道運輸司令部和鐵路軍事管理總局管轄。
1951年5月,中朝兩國政府簽署了《關於朝鮮鐵路戰時軍事管制的協定》。8月,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正式成立。12月,在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之下又成立了前方運輸司令部。中朝聯合鐵道軍事運輸司令部下轄鐵路搶修部隊有志願軍鐵道兵團4個師和1個團,朝鮮1個鐵道工程旅。中朝聯合鐵道軍事運輸司令部的成立,從根本上保障了中朝聯合司令部對交通運輸的統一指揮,扭轉了戰爭初期運輸被動的局面。
為了加強朝鮮東、西海岸的防禦,防止美軍從側後登入,加強東、西海岸中朝軍隊的統一指揮,1951年9月,中朝兩軍聯合指揮部分別在東、西海岸成立了東海岸聯合指揮所和西海岸聯合指揮所。東、西海岸聯合指揮所的成立,加強了反登入的防禦力量,粉碎了美軍從側後登入的企圖,使中朝軍隊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

主要戰役

中朝兩軍聯合司令部成立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開始在其統一指揮下,與“聯合國軍”和南韓軍作戰。
第三次戰役作戰示意圖第三次戰役作戰示意圖
1950年12月31日,中朝聯合司令部指揮志願軍和人民軍共30多萬人分左、右兩個縱隊,向西起臨津江,沿漢灘川及“三八線”一帶的“聯合國軍”陣地發起了猛烈進攻(即第三次戰役)。經過七晝夜的連續追擊,突破了敵人在“三八線”的防禦,殲敵1.9萬餘人,將敵驅逐至“三七線”南北地區。
第三次戰役結束後,中朝軍隊按照預定計畫轉入休整。為了統一思想,總結經驗,在春季攻勢作戰中奪取更大的勝利,聯合司令部在成川郡君子裡召開了中朝軍隊高級幹部會議。金日成出席會議並講了話,彭德懷作了報告。中朝兩軍部分高級將領在會上發了言。會議總結了前三次戰役的經驗,分析了形勢,提出了下一步作戰任務和作戰方針。
會議還在進行中,“聯合國軍”於1951年1月25日在大量空軍的支援下,以步兵、坦克組成的多路縱隊,對中朝軍隊陣地進行了大規模反攻。1月27日,中朝軍隊停止休整,立即轉入防禦作戰。面對敵人的反攻,中朝兩軍聯合司令部司令員彭德懷將中朝軍隊組成東、西、中3個作戰集團,與“聯合國軍”進行第四次戰役。
在西線,由志願軍副司令員韓先楚指揮第三十八、第五十軍和人民軍第一軍團(簡稱“韓集團”),抗擊“聯合國軍”向漢城方向的進攻;在東線,由志願軍副司令員鄧華指揮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第六十六軍(簡稱“鄧集團”),向原州、橫城方向實施反擊;由聯合司令部副司令員、人民軍前線指揮官金雄指揮人民軍第二、第三、第五軍團掩護“鄧集團”集結,並以第三、第五軍團在“鄧集團”左翼,向橫城東南方向反擊。中朝兩軍聯合司令部領導中朝軍隊在第四次戰役中,殲敵7.8萬人,勝利地完成了防禦任務,贏得了時間,掩護了戰略預備隊的集結,為第五次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
1951年4月22日,中朝兩軍聯合司令部為粉碎“聯合國軍”在朝鮮蜂腰部建立新防線的計畫,指揮中朝軍隊發起了第五次戰役。中朝聯合司令部在此次戰役中集中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15個軍近百萬大軍分東、西兩線向“聯合國軍”突然發起猛攻。中朝軍隊連續奮戰50天,殲敵8.2萬餘人,粉碎了“聯合國軍”建立新防線的計畫。經過這次戰役的較量,迫使“聯合國軍”對中朝軍隊的力量重新作出估計。
1951年6月以後,在朝鮮戰場上,交戰雙方沿著“三八線”地區形成了相互對峙的局面,戰爭轉入了相持階段。在此階段,中朝兩軍聯合司令部指揮中朝軍隊先後進行了1951年夏秋季防禦戰役、反“絞殺戰”和反細菌戰、1952年秋季反擊作戰、1953年夏季反擊作戰等。由於中朝軍隊的英勇作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被迫於1953年7月27日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籤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後,中朝兩軍聯合司令部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