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文學

中國科幻文學

中國科幻小說是一種具有文學藝術性的科普讀物。針對的是科學教育。其實,這是一個誤解。中國科幻小說從最開始,就包含著更多主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幻文學
  • 代表作:《月球殖民地》
  • 類型:文學作品
  • 發展時間1966
發展時期,主題,救國是第一個文化主題,嚮往理性是第二個文化主題,撰寫方式分化,地方化加科學與文化分割的維度代表,地方化加科學統馭的維度代表,全球化加科學統馭的維度代表,全球化加科學與文化分割的維度代表,科幻文學進程,代表作品,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科幻文學之父,

發展時期

第一時期:晚清到新中國建國前夕。中國科幻文學的創作從上上世紀初在本土產生後立刻進入了一個繁榮時代。當時的主要小說雜誌幾乎都可見到科幻小說。第二時期:1949年建國到1966年文革開始。隨著新中國的建立,結束了戰亂,在社會穩定的基礎上復興文學和教育,科幻作品也被提上了出版日程,大陸地區科幻創作蓬勃發展起來。第三時期:粉碎四人幫到1984年。大量科幻小說得到出版。老作家恢復創作,新作家不斷湧現,形成了一次科幻新熱潮。第四時期:90年代至今。這一時期,中國科幻文學作家成倍增加,作品風格和內容也日益豐富。

主題

救國是第一個文化主題

從第一篇科幻小說《月球殖民地》開始,救國就成為了與中國科幻文學伴生的內容。典型的作品是清風在1923年創作的《10年後的中國》。小說中的主人公發明了一種WWW光。在這種光的引導下,中國戰勝腐敗,同時也戰勝了世界列強。
直到20世紀90年代,這種救國特徵逐漸轉淡,逐漸被尋找全球化狀態下中國人和中華民族的位置問題所取代。

嚮往理性是第二個文化主題

它認為中國人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缺乏理性,需要更新。已故的著名作家鄭文光提出,“所謂科幻創作,就是用科學的方式去創作”(1982)。科學在認識世界上具有強大的能力。而魯迅也提出,科幻文學可以“導中國人以前行”(1902)。科幻小說中的科學其實不是科學教育,是導引理性的代名詞。
這只是從眾多的科幻文學中的文化主題中抽取出的例子。但即使從這兩個主題來看,中國科幻文學的主要問題,確實是一個與現代化相關的問題。如果把現代化看成是一個現代性逐漸增長的過程,那么它本身就是現代性的問題。

撰寫方式分化

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後,上述兩個主題的撰寫方式上逐漸出現了分化。我們可以清晰地將這些人劃分成全球化派作家和個人化派的作家。我沒有用地方化,因為他們不是地方化的,是個體化的。另一個分類方法是將這些作者劃分成相信科學、相信理性能夠統攝一切的還是不相信理性能統攝一切。比如,它無法處理文化和傳統問題。
如果將全球化/個體化作為一個維度,將科學統馭性/科學能力有限作為第二個維度,當前中國科幻小說可以分解成四個象限。

地方化加科學與文化分割的維度代表

在地方化加科學與文化分割的維度中,王晉康是一個代表。這位河南作家採用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將科學看成是一種外來文化,這種文化在深層上與中國文化無法相容。王晉康的有趣之處,是他的所有內容都採用反諷,看似謳歌,實則鞭撻。

地方化加科學統馭的維度代表

在地方化加科學統馭的維度中,星河是一個代表。這位北京作家採用北京青年特有的視角,在忠實於中國文化的主要觀念系統狀況下探索科學的導入問題。他的多數作品都看似青春期精神病的症狀體現,這種精神病導源於後工業社會的城市焦慮。

全球化加科學統馭的維度代表

在全球化加科學統馭的維度中,劉慈欣是一個代表。這位山西作家採用國際通行的科幻文學敘事方式和結構方式,仍然視科學和理性是生活的重要主題。如果刨除其中的強烈民族立場,他的多數作品與美國科幻黃金時代的作品外觀非常相似。只是美國小說中的強大一方永遠是美國,而他的小說中面對列強並最終成為強大的一方則是中國。

全球化加科學與文化分割的維度代表

在全球化加科學與文化分割的維度中,韓松是一個代表。這位來自四川的作家採用全球化視角,但卻用科學與文化分割的方式處理題材。他最近出版的小說《紅色海洋》,將未來當成現在,將現在當成未來。在小說中,現實世界的中國人生活在紅色的海洋中,吃人和被吃,為生存而戰鬥。而在遙遠的未來,世界則無限清麗,那是一個鄭和下西洋的時代,是一個中國人發現整個世界的時代。
中國科幻文學歷史和當代狀況再次告訴我們,中國科幻文學不是科普讀物。它是一種充滿文化內涵、充滿意識形態符碼的文化深刻的作品。分析中國科幻文學的各個時代,能引導我們更加深刻地分析中國文化的特殊性,也能展現一種東方民族在現代性壓力下的掙扎歷史。

科幻文學進程

科幻小說作為西歐“工業革命”後才有的文化現象,和中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打開國門,學習西方的歷史大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為中國科幻敲響第一聲鑼鼓的是思想家、著名學者梁啓超。本世紀初葉,他用文言文翻譯了凡爾納的《十五小豪傑》。從那時算起中國科幻可以說已經走過了一個世紀的歷史。
五四時期宣揚“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的文化思潮,客觀上為科幻文學在中國的發展、普及作出了貢獻。新文化運動為科幻在中國的萌發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很多著名的文學名匠都曾翻譯或寫作科幻小說。
1903年,在日本弘文書院留學的青年魯迅將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大炮俱樂部》和《地底旅行》由日文,用文言文的體例翻譯成中文。魯迅將這兩部小說改編成章回本,並配了詩詞,使其完全中國化。魯迅翻譯了很多威爾斯和凡爾納的經典小說,並在他的雜文中提倡發展科幻小說。
中國最早的原創科幻小說是1904年發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說》,作者筆名“荒江釣叟”。中國最早的純文學刊物《小說林》的創辦人徐念慈不僅翻譯國外科幻小說,本人還創作有科幻小說《新法螺先生譚》。著名作家老舍也創作過一本名為《貓城記》的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說。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科幻文學仍然以欣欣向榮的姿態發展。這一時期的文學體裁更接近科普小說,大多是向低年齡段讀者普及科學知識和預構社會主義國家的美好未來。在主題上比較接近於同時期的蘇聯“社會主義文學”風格。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國大陸的科幻文學的發展陷入停滯。
中文科幻雜誌《科幻世界》2004年8月號封面文革後,葉永烈的兒童科幻作品《小靈通漫遊未來》標誌著中國科幻文學的復興。鄭文光在大陸被稱為“中國科幻小說之父”,他50年代就致力於科幻創作。70年代他重新投入創作,發表了多部重要科幻作品,1980年成為世界科幻小說協會(WSF)成員。代表作有《飛向人馬座》。童恩正的作品《珊瑚島上的死光》曾被改編為中國內地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電影。中國其他重要的科幻作家還有:劉興詩王曉達等人。
倪匡,出生於中國大陸的香港作家,自70年代起創作大量科幻小說,多以衛斯理和原振俠為主人公,形成了數量可觀的系列作品。他本人也以勤於筆耕著稱,曾自稱“中國寫漢字最多的人”。代表作有《藍血人》等。倪匡作品深受中文讀者歡迎,被翻拍成多部香港電影及電視劇集。
1983~1984年間,中國科幻文學被貼上“精神污染”的標籤,受到嚴厲懲處的事件,這次“抵制精神污染”的“政治運動”幾乎使整箇中國科幻事業夭折。運動產生的經濟和文化後果則無法估量。再如,主流科幻作家中,鄭文光因此一病不起,葉永烈、童恩正、劉興詩、肖建亨等受到不實污衊和指控。
1978年在大陸創辦的《科學文藝》雜誌成為科幻文學最主要的期刊,編輯部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該雜誌後改名為《科幻世界》(SFW),在20世紀90年代初成長為全球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雜誌。在《科幻世界》雜誌的推動下,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中國新生代科幻作家,如星河、劉慈欣、王晉康、唐風姚海軍、錢麗芳、羅隆翔、何夕等人。雜誌在引介國外優秀科幻作品、出版名家名作、普及科幻和科學知識方面多年來做出了大量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別於2000年在北京、1991年、2007年兩次在成都承辦了世界科幻年會。

代表作品

中國大陸

葉永烈——《小靈通漫遊未來》 《腐蝕》《飛向冥王星的人》 金明、戈亮科幻刑偵系列:《秘密縱隊》等;
鄭文光——《飛向人馬座》 《神翼》 《戰神的後裔》;
童恩正——《古峽迷霧》 《雪山魔笛》《珊瑚島上的死光》;
劉慈欣——《流浪地球》《中國2185》《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 《三體》 《山》 《魔鬼積木》 《地球大炮》 《吞食者》 《鄉村教師》 《全頻帶阻塞干擾》 《混沌蝴蝶》 《夢之海》 《贍養上帝》 《贍養人類》 《中國太陽》 《天使時代》;
王晉康——《七重外殼》《生命之歌》《三色世界》《拉格朗日墳墓》 《新人類系列》;
雜誌——《科幻世界》(SFW).《新科幻

中國台灣地區

張曉風——《潘渡娜》;
張系國——《超人列傳》 《星雲組曲》 《城》三部曲:《五玉碟》《龍城飛將》《一羽毛》;
黃海——《銀河迷航記 科幻小說集》、《大鼻國曆險記》、《永康街共和國》、《千年烽火奇幻游》、《秦始皇到台灣神秘事件》、《第四類接觸》、《星星的項鍊》、《奇異的航行》、《黃海童話》、《誰是機器人》、《地球逃亡》、《時間魔術師》、文明三部曲科幻長篇:《最後的樂園》、《鼠城記》、《天堂鳥》。
黃凡——《上帝們 人類浩劫後》;
葉言都——《海天龍戰 葉言都科幻小說集》;
林耀德——《雙星浮沈錄》《時間龍》《大日如來》;
張大春——《病變》《時間軸》;
蘇逸平——《穿梭時空三千年》《東周時光英豪》《封神時光英豪》《春秋英雄傳說》《惑星世紀》《龍族秘錄》《星艦英雄傳說》《星座時空》《炫光時空學院》《楚星箭戰紀》;
洪凌——《宇宙奧狄賽》《肢解異獸》《不見天日的向日葵》;
葉軒——《結構殺人》。

中國香港地區

倪匡——“衛斯理科幻小說系列”;
黃易——凌渡宇系列,超級戰士,龍神等。

科幻文學之父

當74歲的中國“科幻文學之父”鄭文光老先生默默地離開人世,人們才開始重新思考他的價值。對於原本寂寞蕭條的中國科幻文學來說,又失去了一筆寶貴的財富。有人說,“前輩走了,他創造的世界卻留了下來。”
1954年,鄭文光發表了新中國歷史上第一篇科幻小說《從地球到火星》,由此把幾千年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中國人的視線拉向了宇宙,並用精確的技術語言,描述了惟妙惟肖的“小康”和“大同”社會理想。
他的短篇小說《火星建設者》在20世紀50年代年獲得“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科幻大獎”,這使他成為中國第一位榮獲國際科幻獎的中國科幻作家。
《飛向人馬座》鄭文光科幻小說系列的代表之一,堪稱中國科幻文學中的史詩性作品,榮獲“第二屆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獎”。
鄭文光還是中國科幻文學理論的主要探索者。1998年,由於他對科幻文學的重要貢獻,獲得了至今為止中國科幻領域惟一的“終身成就獎”。鄭文光在讀者心中享有極高的聲譽。他是世界科幻小說協會(WSF)的會員,作品曾經被翻譯成英、法、德、日、捷克等多種文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