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學會(民國時期中國教育學會)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民國時期中國教育學會於1933年由教育界學者精英在上海發起成立,旨在研究及改進民國時期之教育。學會成立之時獲得了來自全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高級教育行政官員的函允加入為發起人,並由陶行知厲麟似楊亮功等來自政學兩界的知名人士擔任學會創會理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教育學會
  • 成立時間:1933年
  • 學會性質:全國性民間教育學術團體
  • 主要職能:研究教育問題、促進教育改革等
  • 定位:教育界學者精英
  • 創會理事陶行知厲麟似楊亮功
學會的創建背景,學會的創建,

學會的創建背景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國難日益嚴峻,社會思潮亦有所變化,民族主義呈上升之勢。在國家存亡和學術生存多重緣由的刺激下,一些教育學者認識到,當時國內教育界缺少適當團體組織,遂團結起來,欲以美國教育學會為榜樣,成立一個全國性的教育專業組織,以利研究事業之進行,而謀教育學術之進步。中國教育學會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

學會的創建

1932年秋,由楊亮功常道直羅廷光劉湛恩陳鶴琴等教育界學者組成籌備委員會,分函徵求各地教育界學者精英函允加入為發起人,組建中國教育學會。1933年1月,中國教育學會在上海成立。據中國教育學會所編“成立會紀念冊”,中國教育學會作為一個全國性的民間教育學術團體成立之時也獲得了來自厲家祥(厲麟似)、顧樹森、吳研因等全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國民政府教育部高級教育行政官員的函允。他們並非純粹的官僚,都是在教育界頗有建樹的學者型官員。此外,還有多位來自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官員也作為創會會員加入了該學會,分別是上海工部局華人教育處處長陳鶴琴、副處長陳選善、湖南省政府教育廳廳長朱經農和江西省教育廳廳長程時煌等。教育部官員的支持與加入對於學會的發展與公信力的提升無疑起到了利好作用。
中國教育學會是一個以全國各地教育界學者,尤其是高等教育學者為主體的民間學術團體, 其155名創會會員中,來自高等教育界的就占了97人。其中,除了艾偉教授在英國進修外,其餘96人均服務於當時的綜合大學、師範大學、省立教育學院等單位。其中,助教1人,講師5人,副教授4人,教授58人,未具者28人,教授為中堅力量。即便未填寫職稱的28人,也非一般人員,其中任大學校長、副校長者6人,即北京大學蔣夢麟、北平師範大學李蒸、天津南開大學張伯苓、武昌中華大學嚴跋華、滬江大學劉湛恩、大夏大學歐元懷;獨立學院院長4人,即福建協和學院林景潤、江蘇省立教育學院高踐四、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齊國梁、湖北省立教育學院羅季林;大學或學院教務長3人,即湖北省立教育學院崔思讓、滬江大學樊正康、大夏大學魯繼曾;秘書長1人,即浙江大學沈履;大學學院院長7人,即北平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李建勛、輔仁大學教育學院張懷、中央大學教育學院黃建中、滬江大學教育學院林卓然、勷勤大學教育學院林礪儒、安徽大學文學院范壽康(兼教育學系主任)、金陵大學文學院劉乃敬;大學系主任7人,即中央政治學校教育系主任汪懋祖、復旦大學教育系主任章益、中央大學心理系主任蕭孝嶸,大夏大學教育心理系主任張耀翔、大夏大學高師科主任黃敬思、北平師範大學體育系主任袁敦禮、安徽大學文學院中國語文系主任周予同。可以說,這一組織已將當時中國教育界的學者精英,基本上囊括於一堂。
在1933年1月的成立大會上,155名創會會員中有近70名相聚於上海八仙橋青年會,開會3天。大會通過了會章,定名為“中國教育學會”,確立以研究及改進教育為宗旨,主要任務為研究教育問題、蒐集教育資料、調查教育實況、提倡教育實驗、供獻教育主張、發刊教育書報、促進教育改革;下設七個研究會,即高等教育研究會、中等教育研究會、初等教育研究會、師範教育研究會、職業教育研究會、民眾教育研究會和教育行政研究會,並推選陶行知厲麟似楊亮功等來自政學兩界的代表為理事,以利學會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1979年新中國時期創建的“中國教育學會”,因定位為民眾性學術團體,與民國時期定位於教育界學者精英的中國教育學會有很大區別,且二者無繼承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