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八大宗派

中國佛教八大宗派

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識宗,三是天台宗又名法華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佛法本是一昧的,由於接受者的智慧、福德程度,即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時代與生活環境的差異,對於佛法的認知、修行的偏重,也就有許多不同的分支派別了。八大宗派的特點可以用一偈淺而概之:密富禪貧方便淨,唯識耐煩嘉祥空。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台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佛教八大宗派
  • 主要:有八宗
  • 特點:密富禪貧方便淨,唯識耐煩嘉祥空
  • 組成:性、相、台、賢、禪、淨、律、密
八大宗派概述,三論宗,瑜伽宗,天台宗,賢首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八大宗派的形成,印度產生,傳入中國,分化宗派,八大宗派特點,八大宗派發源地,

八大宗派概述

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八大宗性、相、台、賢、禪、淨、律、密派。

三論宗

主要依據鳩摩羅什譯的《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研究傳習而形成的宗派,因為是依據中觀派三《論》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論宗。它的教義以真俗二諦為總綱,以徹悟中道實相為究竟。二諦的“諦”字是真實的意思,從法性理體邊說的叫真諦,從緣起現象邊說的叫世俗諦。從俗諦說事物是有,就真諦說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諦也叫空有二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諸法實相,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著重從真空理體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間染淨諸法緣起無自性,五陰十二處等虛妄不實,徹底破除迷惑,從而建立起無所得的中道觀,以求實現其無礙解脫的宗旨。這一宗,實際就是印度龍樹、提婆中觀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瑜伽宗

是由印度彌勒、無著、世親(又翻譯做“天親”)創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據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因為是依彌勒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國玄奘法師譯傳此宗並糅譯十師之說為《成唯識論》,故此宗又稱法相唯識宗,亦稱慈恩宗。它的教義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總綱,以轉識成智轉依為宗旨。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別、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二無我是人無我和法無我。“五法”是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間有為法皆有名有相,稱為名相之法;“分別”指人們的主觀能對事物分別認識;“正智”指聖人清淨無漏實智;“如如”指如實智所對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淨和主客觀,是以總括諸法。三自性:一是二取執著,無而謂有,起惑造業,名遍計所執;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緣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顯二空真如為圓成實。事物的性質不出此三種,所以叫三自性。八識:“識”是了別認識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個有情都有這種心意識的認識作用,共有八種,就是前面列舉的八種識。二無我:每個有情或眾生都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即一般所說的自我或靈魂叫人無我;客觀事物也沒有恆常不變的實體即自性或絕對的真實叫法無我。二無我也叫作我、法二空。此宗教義深入分析諸法性相,闡明心識因緣體用,修習唯識觀行,以期轉識成智,成就解脫、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師譯傳而成立,是印度無著、世親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天台宗

是以鳩摩羅什譯的《法華經》、《大智度論》、《中論》等為依據,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和中國發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統地組織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因為創始人智顗,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義以五時八教為總綱,以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此宗把釋迦如來所說的經教,劃分為五個不同的時期,稱為五時教,就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五時的名稱都是佛經的名稱,主張佛陀所說的經教不出這五個時期的範疇,所以叫五時。八教分為化儀四教和化法四教,化儀四教為頓、漸、密、不定;化法四教為藏、通、別、圓。三觀是修行的觀法,即空觀、假觀、中道觀。此三觀可以於一心中獲得,名為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真諦、俗諦、中道諦叫做三諦;此三諦舉一即三,雖三而常一,說三說一是圓融無礙的,所以叫圓融三諦。一心三觀,三諦圓融是圓教的教義,說明諸法無礙,事理圓融。天台宗以自宗為圓教,別的宗屬前三教。此宗總結了以前各派的思想,將佛教教義加以精密的調整,發展了大乘圓教理論,展示了中國獨創的大乘思想。

賢首宗

是以鳩摩羅什譯的《華嚴經》為根據,對《華嚴經》有深入的研究和精闢的闡發,是在前人三論、天台、慈恩、地論師、攝論師等學說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思想體系。創始人是七世紀末的賢首國師法藏,所以叫賢首宗,又名華嚴宗。此宗以五教來判攝整個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觀為它的中心思想。五教一是小教,即聲聞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開始初級階段的教義;三是終教,即大乘終極階段的教義;四是頓教,即大乘中頓超頓悟的法門;五是圓教,即圓滿無缺,圓融無礙的理論。此宗把佛教分作淺深不同的五種教義,比前天台宗多加一種頓教,所以稱為五教。六相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這六相既同時表現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時表現在一個事物中。無論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個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時具足、互融互涉、彼此無礙的,從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緣起的道理。十玄門是: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因陀羅網境界門,三、秘密隱顯俱成門,四、微細相容安立門,五、十世隔法異成門,六、諸藏純雜具德門,七、一多相容不同門,八、諸法相即自在門,九、唯心迴轉善成門,十、託事顯法生解門。這十玄門總的意義是顯示華嚴大教關於一切事物純雜染淨無礙、一多無礙、三世無礙、同時具足、互涉互入、重重無盡的道理。三觀一是真空絕相觀,二是事理無礙觀,三是周遍含融觀。六相、十玄、三觀的建立,闡發了《華嚴經》的法界緣起、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盡圓融的教義。六相、十玄是就所觀的法界之境說的,圓融三觀是約能觀之智說的。這種重重無盡、法界圓融的思想,雖說導源於《華嚴經》,而實際為中國所獨創,它的法界緣起、一切無礙的學說大大發展了印度傳來的大乘思想。

禪宗

主要是以鳩摩羅什譯《金剛經》為依據,禪宗的禪是禪那的簡稱,漢譯為靜慮,是靜中思慮的意思,取自《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一般叫做禪定。此法是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何為本來面目,於念念之間用功,以期證悟本自心性,這叫參禪,所以名為禪宗。禪的種類很多,有聲聞禪、有菩薩禪、有次第禪、有頓超禪。禪學方面,在中國有一支異軍特起,那就是所謂“教外別傳”的禪宗。這個宗所傳習的,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禪。此宗的禪法是在六世紀初由印度的菩提達摩傳來的。過去說:禪宗單傳心印,不立文字,稱為“教外別傳”。但初祖達摩以四卷《楞伽經》傳於二祖慧可作為印心的準繩,弘忍惠能又教人誦持《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這樣,《楞伽》、《般若》便是此宗的經典依據。以後更有《六祖壇經》和許多“語錄”的出現,不能說禪宗沒有經典依據。禪宗在中國是很興盛的。在八世紀間,此派曾分為南北兩宗,北宗神秀(約606~706)一派主張漸修,盛極一時,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惠能(638~713)主張頓悟,後世尊為六祖,弘傳甚盛。從唐到宋,南宗的禪師輩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為五家七派,可想見其興旺的景象。此宗和淨土宗一樣,一直是中國流傳最廣的宗派。南宗六祖惠能弟子中,有南嶽懷讓(667~744)和青原行思(?~740)兩大支系,由這兩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從南嶽先分出一派溈仰宗,次又分臨濟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由兩系分為五宗,以後又從臨濟宗分出黃龍、楊岐兩派,合前五宗名為七派,都曾興盛一時,經過一段時期有的就衰絕不傳了。後來的禪宗只有臨濟、曹洞兩派流傳不絕,臨濟宗更是興旺。近代所有的禪宗子孫,都是臨濟、曹洞兩家後代。

淨土宗

鳩摩羅什譯《阿彌陀經》等提倡觀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為淨土宗,尊東晉慧遠法師為初祖,善導大師為二祖。龍樹菩薩分佛陀說的法門為二道,即難行道和易行道。並說別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萬行,需經三大阿僧祗劫為難行道;說修淨土法門一生至誠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臨命終時,仗承阿彌陀佛攝取不捨的願力往生安養淨土,並永不退轉,直至成就佛果,故稱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張勸人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極樂世界。此宗的特點,簡單易行,三根普被,能攝受廣大民眾,有念佛法門、十六觀法門等,依生前發心、修持不同,往生又有九品往生的分別。修學此宗不一定要通達佛經,廣研教乘,也不定要靜坐專修,行住坐臥皆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信願具足,制心一處,一心念佛,始終不怠,臨命終時,就可往生淨土,即便犯五逆惡罪,若命終時能至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十聲,命終亦能下品下生至西方極樂淨土。當然平時也要持戒誦經,廣行眾善以作助行。由於法門簡便,所以最易普及。別宗的學者,也多兼修此法,以淨土為歸,因而使淨土法門在中國得到特殊廣泛的流行。

律宗

主要是以鳩摩羅什譯《十誦律》主要是學習和研究戒律的。由於此一宗的盛行,中國僧人們在修學大乘的戒定慧三學中,仍然重視出家聲聞乘的戒律。戒律有聲聞戒、有菩薩戒,這裡所講的律宗,是依聲聞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終南山道宣律師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條戒相說,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這些在前面己經敘述,這裡不多重複。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緣,更大的部分是僧團法規、各種羯磨法會議辦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薩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詳細規定。因為時代的關係,環境的不同,許多戒律的規定,早已廢馳不行了。菩薩戒有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如《梵網戒經》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菩薩戒如《優婆塞戒經》有六重二十八輕戒。又總攝菩薩戒為三聚,三聚是三類的意思,稱為三聚淨戒。一是攝律儀戒,是戒相,是“諸惡莫作”;二是攝善法戒,是“眾善奉行”;三是饒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眾生”。中國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這裡也簡單提一提菩薩戒律。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內容。四分律雖屬小乘戒,但其文義通於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說法。中國盛行大乘,以大乘教義解釋律藏,攝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組成部分,出家菩薩三聚淨戒中的攝律儀戒就是是以聲聞戒為基礎的。如殺、盜、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對於律學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於分辨開、遮、持、犯,就是在出家戒條中,本來是不得觸犯的,但在某種情況下可以開許,這叫開;在通常情況下又不得違犯的,就叫遮。在某種情況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還是犯戒,這就需要研究律學,律師根據律藏分辨清楚確定開、遮、持、犯的界限。在聲聞戒中除四根本戒殺、盜、淫,妄,或者還加十三僧殘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殘必須嚴格遵守,不得違犯外,其它絕大部分的戒條,在特殊情況和必要情況下是可以開許的。例如“非時食”這一條戒,即通常過午就不許吃東西,而在勞作以後就允許吃東西。但如何開許,要依戒律來判定。可見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性戒外,都是具有靈活性的。

密宗

主要是中國唐代不空譯的《金剛頂瑜伽真實大教王經 》,在八世紀時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傳入中國,從此修習傳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經》、《金剛頂經》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觀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本尊毗盧遮那佛是學者選擇自己最敬愛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薩或者一位明王,作為學習成就的對象或榜樣,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習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業,瑜伽譯為相應。三密瑜伽,就是三業相應。與誰相應?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與本尊的身口意三業相應。修法時,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態,手結印契,口誦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觀想或種子字,務使自己的三業與本尊的三密相應,名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這只是舉一個例證。此宗最高理論還是以性空無相的法性理體為基礎,所謂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義。

八大宗派的形成

印度產生

佛法本是一味的,由於接受者的程度,即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時代與生活環境的差異,對於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釋了。佛經中說:“佛一圓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就是指的這一層意思。比如:最有名的佛的十大弟子,他們各有一種第一的特殊的性格。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徵兆。所以,佛涅般後的四、五百年間,單是印度境內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部派之多。就是因為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統一教化的依準力量,大乘佛教就在印度境內應運而生。而傳入中國的佛教,主流就是大乘佛教。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最初也是沒有宗派門戶之見的,後來由於翻譯事業的逐漸鼎盛,佛典的大量譯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們對於佛法的分類判攝,才有了宗派的出現。如有名的天台宗“五時八教”和華嚴宗的“五教十宗”。繼後,其他宗派也相繼判教。判教就是以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法(經、律)來判釋自己的宗派屬佛所說的至上的圓教經典。所謂的:各宗大師嘗有教相判釋,以判各宗之高下而定自宗之位次。教判既興,門戶遂起。
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眾二十部派爭執;大乘有中觀、瑜伽空,有二宗。

傳入中國

佛教傳入中國後,起初沒有區分大小乘經典,立宗立派也沒有區別,成型的有:律宗、成實宗俱舍宗、三論宗、涅般宗、地論宗、禪宗、攝論宗、天台宗、淨宗、唯識宗、華嚴宗、密宗這十三宗派。這十三宗中,涅般宗歸入天台宗;地論宗歸入華嚴宗;攝論宗歸入唯識宗。流傳迄今者,實唯十宗。後來科判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實宗列屬小乘經典。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響的、現今仍流行的實屬八大宗派: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律宗、禪宗、淨土宗。密宗。
在中國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識”近於科學;“三論”近於哲學;“華嚴”及“天台”近於文學;“真言”及“淨土”近於美學;“禪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虛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任何一宗,均可匯歸禪的精神;至於“律宗”,乃是整個佛教的基礎。所以嚴格地講,律宗不該自成一宗。律宗應該遍屬於各宗,至於宗教的素質,乃是各宗皆備的。
自晚唐以下的中國佛教,禪宗特盛,繼而禪淨合一。近代,禪宗出了寄禪及虛雲;淨宗出了印光;律宗出了弘一;天台出了諦閒;華嚴出了丹霞;唯識出了歐陽競無(漸)。但從大致上說,在民間仍以禪淨二脈的影響力較大,在學術界則以唯識的影響力較大。密宗雖也盛行,但是非常混亂。

分化宗派

談到佛教的各宗各派,追溯佛陀最初創教之時,為了適應眾生的根器而說了種種的法門並未曾提到宗派的分別。到了後代,由於社會環境以及歷代大德,依個人研究興趣的不同,而對佛陀一代的教化作各種不同偏重性的探討,加上個人的修持體驗,而對經典產生種種的詮釋,以自己所闡揚的最為代表佛陀的教義,衍變所及,乃漸漸形成各種的宗派。
在中國的八大宗派中,其共同的特點就是同時興盛於隋唐盛世。佛教自從印度傳入中國。在中國經過五六百年的發展,到隋唐時進入了創宗立派的新時期。南北朝時由於政治上的分裂,佛教也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學風,佛教理論雖然趨向獨立,但還沒有能夠對佛教本身不同的觀點加以系統的綜合和會通,獨立的寺院經濟也是處於形成發展之中。因此當時無佛教宗派的出現,只有眾多的佛教學派。隋唐時,隨著封建統一王朝的建立和寺院經濟的充分發展,佛教各家各派得到進一步融合發展的機會,順應著思想文化大統一的趨勢,一些學派在統一南北學風的基礎上,通過“判教”而形成宗派。這些宗派各具獨特的教義,教規和修持方法,並為了維護自己宗教的勢力和寺院經濟財產,而模仿世俗封建宗法制度,建立了各自傳法世系。他們的思想體系中,都融合吸收了大量的傳統思想和方法。中國化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標誌著佛教在中土的發展進入了鼎盛階段。
佛教的八大宗派雖是中國佛教的產物,但其根本依據均不離佛所說的教法。每派都有其完備的體系和經典理論依據。

八大宗派特點

八大宗派的特點可以用一偈淺而概之:密富禪貧方便淨,唯識耐煩嘉祥空。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台宗。
首先:“密富禪貧方便淨”這句中說明了三大宗派的修持特點。“密富”告訴人們,在八個宗派裡面,如果要學密宗的話,在經濟上必須是富有的。密宗也稱為“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剛乘”等。由於自稱授法身佛大日如來深奧秘密教旨的傳授,為真實言教,這種真言奧秘,若不經灌頂和秘密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現於人,因而得名。又由於他修習在密想應,又稱“瑜伽密教”。密教本是公元七世紀以後,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別(中觀,瑜伽)與婆羅門教——印度教相結合的產物,很快就傳入中國,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個宗派。密宗的壇場要布置的非常精緻莊嚴,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銀,或者是銅質的鑄造,樣式很多,並且要樣樣齊全。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當的時間,對於上師更要有優厚的供養,所以要如法學密,經濟上必須富裕,時間上相當空閒的人才好修學。所以稱為“密富”。
禪宗是中國化最為典型的中國佛教宗派。主張用禪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習而得名。又由於自稱傳佛心印,以覺悟眾生心性的本原佛性為主旨,故又稱為“佛心宗”。他淵源於印度佛教,而形成於傳統文化之中,於隋唐時正式創立,到唐未五代時達極盛,宋元以後仍繼續流傳發展。修學禪宗,不需要富足的經濟條件,因為禪者的修行生活,無論山林,水邊,茅蓬,只在雙腿一盤,就可參禪了。古代禪宗祖師大德們,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里,吃的是野菜雜果,穿提粗布麻衣,雖然生活是這樣的清貧淡泊,但是他們的禪定之樂是無窮的。故而稱為“禪貧”。
“方便淨”講的是淨土宗的修持特點。淨土宗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而得名。該宗倡導簡易的念佛法門,故又有“念佛宗”之稱。相傳東晉慧遠大師曾在廬山邀集僧俗成立白蓮社,發願往生西方淨土,慧遠大師因此而被奉為淨土宗“初祖”,淨土宗也因此而稱“蓮宗”。而一般認為淨土宗的實際創史人應該是唐代的善導大師,其先驅可上溯到曇鸞大師與道綽大師。而之所以說是“方便淨”是說修行淨土宗的念佛法門,不管什麼行業,身分,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修持的,所以最方便的修持方法,非淨土宗莫屬了。
“唯識耐煩嘉祥空”是講唯識宗和嘉祥宗的特點。“唯識耐煩”就是說學法相唯識的人必須要有耐煩的心。法相唯識宗因通過分析法相而得出萬法唯識的結論故得名,也稱“法相宗”或“唯識宗”由於該宗的創史人玄奘大師和窺基大師長住慈恩寺,窺基大師還有“慈恩大師”之稱,因此又稱“慈恩宗”,又由於《瑜伽師地論》為該宗的根本經典,故也有稱之為“瑜伽宗”。法相唯識宗裡面的名相很煩瑣,義理層次比較複雜,如不耐煩就無法把他的頭緒搞清楚,一進入法相唯識宗里如墮雲里霧中。所以學唯識必須要有耐煩的心才能學得通。
“嘉祥空”講的就是三論宗的特點。三論宗因以龍樹菩薩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菩薩的《百論》為主要典籍而得名。又因主張“諸法性空”也稱“法性宗”。為了區別也稱法性宗的天台宗和華嚴宗,又稱為“空宗”。此宗自羅什大師譯出三論以來,研究三論者代不乏人。至隋吉藏大師而集大成,正式創立了“三論宗”。之所以說“嘉祥空”是因為三論宗的吉藏大師在研究三論時,住在嘉祥寺,故把他稱為“嘉祥大師”,又因為他是三論宗的集大成者,故又名嘉祥宗。而此宗所依據的《中論》等三論的內容完全是闡明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所以稱他為“嘉祥空”。
接下第三句是“傳統華嚴修身律”講的是華嚴宗和律宗的特點。
“傳統華嚴”是在說明華嚴宗的特點。華嚴宗因奉《華嚴經》為主要經典而得名;又因其實際創史人法藏大師,被武則天賜號“賢首”,後人稱法藏大師為“賢首大師”故又稱“賢首宗”;該宗主要發掘”法界緣起”的旨趣,因而又有“法界宗”之名。中國是大乘佛教的國家,中國佛教的大乘思想就是以華嚴宗為中心的。如近代的佛教領袖——太虛大師,雖然主張八宗兼弘,但以華嚴思想作為他信仰的根據。《華嚴經》起源於印度,傳到中國之後,經過中國祖師大德的智慧的融合,將華嚴法界緣起的思想發揮得最圓融最究竟,並提出種種的觀法,寓哲理於實踐中。由於歷代大德對華嚴思想所作的創新與發明,使華嚴哲學在中國佛教史上開出了奇葩,而成為中國佛教的傳統信仰。即所謂“傳統華嚴”。
“修身律”開示了律宗的特色。律宗以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因其所依據的是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故又稱為“四分律宗”;又因創宗人道宣律師常住終南山,而又名為“南山宗”或“南山律宗”。佛教的律宗是講究修身作人的。如太虛大師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因為人格完成了才能成佛。把人作好,修身完成才能進來步開發內心的光明智慧,而證悟最高的真理。這是律宗給予人們的指示,所以稱為“修身律”。
最後一句是“義理組織天台宗”顯示了天台宗的特色。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史上創立最早的一個宗派,他淵源於南北朝,初創於隋興盛於唐。因其實際創始人智凱大師常期住在天台山而得名“天台宗”;又由於此宗奉《法華經》為主要經典,由此也稱為“法華宗”。在各宗派之中,對佛學義理,能建立嚴密的組織,有系統的加以闡發的當推天台法華為第一。天台的智者大師將佛陀一代聖教分為五時,並按其所攝受的對象分為:頓,漸,密秘,不定等化儀四教,以及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以科學的方式將三藏十二部經典,分門別類的歸納於不同根性的眾生,並將修行的方式與證果的等次,一一加以分析比較,所以說到義理的組織方面,天台宗是最嚴密最有系統的。

八大宗派發源地

1、陝西西安草堂寺(古三論宗祖庭)。
草堂寺位於陝西西安南秦嶺山脈的圭峰北麓,即戶縣境內的草堂營村。它是西安遠郊的一座著名古寺,為中國佛教三論宗的祖庭,也是華嚴宗的祖庭。
草堂寺原為南北朝十六國後秦姚興的“逍遙園”故址、西域高僧鳩摩羅什譯經之地,是我國首創翻譯佛經的國立譯坊。寺曾用名“棲禪寺”,後改稱“草堂寺”,這是由於當時全國各地高僧雲集於逍遙園,姚興便在園內設寺,寺內臨時構築一堂,以草苔覆頂,草堂寺由此得名。據記載,鳩摩羅什在逍遙園內與弟子翻譯的經典計97部,425卷,其中包括《中論》、《百論》和《十二門論》等“三論”。經道生、僧肇等人對它們的大力弘傳,形成了早期的三論宗。鳩摩羅什入寂於後秦弘始十五年(413),並葬於草堂寺,建塔一座,名為“鳩摩羅什舍利塔”,此塔尚存寺內。
紹興越州嘉祥寺(新三論宗祖庭)。
日僧宜然房明道《三論玄義玄談》認為,嘉祥大師吉藏以前稱"古三論",又稱"北地之三論";嘉祥大師以後稱為"新三論",又稱"南地之三論"。
隋唐之際,中國佛教進入鼎盛時期,開始形成了各大宗派,開皇(581-600)中,吉藏東赴越州,避居嘉祥。據《三論玄義校釋》記載,吉藏大師(549-623)居嘉祥寺達15年之久,於散亂間獨致意經籍,多方搜積。攝天台宗的《法華玄義》並廣開法宴,聽眾常達千人。一時近悅遠來,問道受業者不絕於途,至禹穴成市。吉藏被號為“嘉祥大師”。由於吉藏先後完成了《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的章疏,大弘三論之學,研究講解三論,後來便視作三論宗之祖,而“三論宗”亦被稱為“嘉祥宗”。此後,嘉祥寺便作為中國佛教三論宗的祖庭,而名揚海內外。
吉藏有弟子智凱,在吉藏奉詔赴長安後,繼續於紹興嘉祥寺敷講三論。彼時四方義學八百餘人,上下僚庶,依時翔集,盛況不減當年。有高麗僧慧灌,渡海來越州嘉祥,師從吉藏,精研三論章疏。回國後,奉高麗王之命,遠赴日本,宣講三論,為日本三論宗之初祖。乃至唐貞元三年(787),高麗僧道登來越州,止嘉祥寺,學習三論
2、陝西西安大慈恩寺法相宗祖庭)。
創建於隋開皇九年(589)。為唐玄奘三藏法師翻譯佛經的譯場。玄奘創立我國佛教法相宗,此寺為法相宗祖庭。日本佛教法相宗亦以此寺為祖庭。
3、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天台宗祖庭)。
隋開皇十八年(598)創建。智於台州天台山開創我國佛教天台宗,此寺為我國天台宗根本道場。日本佛教天台宗及日蓮宗均以天台山國清寺為祖庭。還有很多佛教宗派均與我國天台宗有直接或間接的淵源。
唐貞元十年(804)日本僧人最澄偕弟子義真來寺,從道邃、行滿學習天台教觀,並依道邃受菩薩戒。回國後創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日蓮宗,奉國清寺為祖庭。大中七年(853),該宗五祖圓珍;南宋乾道四年(1168),該國臨濟宗初祖榮西等,都曾先後來此巡禮求法。近年來,朝拜祖庭者更是不絕於途。
4、陝西西安華嚴寺華嚴宗祖庭)。
位於陝西長安縣少陵原半坡的華嚴寺,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三祖法藏是實際創始人,葬於華嚴寺南、華嚴寺始建於唐貞元十九年(803),現僅存磚塔兩座,東為初祖杜順禪師塔,西為四祖清涼國師塔。四祖法名澄觀,於三祖法藏歿後私淑其學,住五台山清涼寺,撰新譯《華嚴經疏》等,後世稱之“清涼大師”。
5、河南嵩山少林寺(禪宗祖庭)。
建於北魏太和二十年(496)。我國佛教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在此創立禪宗,為我國禪宗各派的共同祖庭。在國內外有深遠影響。
6、陝西西安香積寺淨土宗祖庭)。
香積寺位於現在西安市南郊的長安縣境內,也是中國淨土宗祖庭,寺廟的旁邊寬闊的子午大道即將修通。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善導圓寂,弟子懷憚為紀念善導功德,修建了香積寺和善導大師供養塔,使香積寺成為中國佛教淨士宗正式創立後的第一個道場。唐朝的香積寺位於古都西安城南約35華里處,終南山子午谷正北神禾原西畔,這裡南臨滈河,北接風景秀麗的樊川,滈河與潏河匯流縈撓於其西,整個寺院幽而不僻,靜而不寂。
淨土宗的創立與創始人物有緊密的關係,該宗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淨土,故又稱蓮宗。實際創立者為唐代善導。歷代祖師並無前後傳承法統,均為後人據其弘揚淨土的貢獻推戴而來。按近代印光所撰《蓮宗十二祖贊》,以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實賢、際醒為蓮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蓮宗九祖傳略》大致相同。後印光也被其門下推為第十三祖。
善導(613-681年)是唐朝弘揚淨土宗的祖師,號“蓮花第二祖”。淨土宗以《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往生論》為主要經典,主要宣揚西方極樂世界。善導平日持戒極嚴,除研讀教義,勸化他人外,總是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傳說他念佛一聲,即有一道紅光從其口中出,十聲百聲光明如前,稱“光明和尚”。他用布施來的錢財,書寫了《阿彌陀佛》數萬卷,書淨土變相三百於壁,把淨土宗經典中敘述的人物故事用圖畫描繪出來。近代新疆吐峪溝高昌故址出土的許多古代寫經中,也有善道作品。
該宗教義簡單,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業為內因,以彌陀的願力為外緣,內外相應,往生極樂淨土。善導把修行的方法分為正行和雜行兩類。正行又分為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嘆供養等五種,此中又特別把稱名作為正業,其它四種為助業,顯出正名為最重要。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種:1、專念佛的名號,稱為持名念佛;2、觀佛的塑像與畫像,稱為觀像念佛;3、觀想佛的妙相(包括《觀經》十六觀門),稱為觀想念佛;4、觀佛的法身,即諦觀實相,稱為實相念佛。後世唯持名念佛最為流行,其與善導的大力提倡有直接關係,同時信眾認為此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只要一心專念彌陀一佛名號,就能往生淨土。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勝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後見佛成佛有疾緩,從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輩九品。由於修行方法簡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後廣泛流行。宋明以後與禪宗融合,其它如律宗、天台宗、華嚴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門。同時又很快普及於一般社會,有所謂“家家彌陀佛”的說法,一直流傳至今。8世紀時,善導的《觀經疏》傳入日本。12世紀日僧源空依《觀經疏》撰《選擇本願念佛集》等,弘傳淨土念佛法門,創立日本淨土宗。其弟子親鸞又開創淨土真宗。
7、陝西西安淨業寺律宗祖庭)。
建於隋代(581—618)。為創立我國佛教律宗(南山律)的唐代著名高僧道宣律師的道場。歷代尊道宣為律宗開祖。
8、陝西西安大興善寺(密宗祖庭)。
創建於晉泰始至太康年間(265—289)隋唐盛時為翻譯佛經的國立譯場。其中,以唐開元年間來華的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翻譯了大量佛教密典,貢獻最大,稱開元三大士,盛宏密教。日本高僧弘法大師空海師事不空弟子惠果,回國後建立真言宗。該寺是有中外影響的重要古剎。西安佛教協會所在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