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中亞五國)

中亞

中亞五國一般指本詞條

中亞即亞洲中部地區,狹義的中亞包括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五個國家。中亞這個概念最早由德國人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於1843年提出,其所包含的範圍存在多種界定。

從地緣位置看,中亞地處亞歐大陸的結合部,位於俄羅斯、中國、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國或地區性大國中間的地理位置,是貫通亞歐大陸的交通樞紐,歷來是東進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古代的絲綢之路途經此地。冷戰結束後,中亞作為重要的戰略緩衝地帶,其地緣政治意義更加凸顯出來。

在能源資源上,中亞及裏海地區石油儲量一般估計為1500-2000億桶,約占世界石油儲量的18-25%,探明天然氣儲量達7.9萬億立方米,被譽為“第二個中東”。哈薩克斯坦鋅、鎢儲量居世界第一位,鈾礦儲量居世界第二位;土庫曼斯坦素有“中亞科威特”的美譽,已探明天然氣儲量為6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烏茲別克斯坦黃金儲量占世界第4位。中亞還盛產穀物、棉花等經濟作物,經濟潛力很大。

關於“中亞”這一地理概念在學者中認識並不統一。此地區的居民多為突厥語民族,所以中亞也有中亞學者稱其為突厥斯坦。範圍最狹窄的界定來自蘇聯官方的定義,即僅指其下屬的五個加盟共和國哈薩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塔吉克、土克曼。蘇聯時期,這一界定在國際上也廣泛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亞
  • 外文名:Central Asia
  • 面積:400.34萬平方公里
  • 人口:66446014人(2013年)
  • 人口密度:17人/平方公里(2013年)
  • 人口大國烏茲別克斯坦
  • 重要湖泊鹹海巴爾喀什湖、裏海
  • 重要城市阿斯塔納阿拉木圖、塔什乾
  • 河流:錫爾河、阿姆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中亞唯一外流河)
  • GDP美元:3387.96億美元 (2013年)
  • 人均GDP:5099美元(2013年)
  • 主要信仰伊斯蘭教
概念,中亞歷史,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特徵,河流湖泊,自然資源,荒漠草原,礦產資源,人口分布,民族種族,民族,人種,民族比例,主體民族,俄羅斯人,各國語言,各國宗教,各國國情,

概念

中亞的界定
中亞這個概念最早由德國地理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於1843年提出,其所包含的範圍存在多種界定。關於“中亞”這一地理概念在學者中認識並不統一。範圍最狹窄的界定來自蘇聯官方的定義,即僅指其下屬的五個加盟共和國哈薩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塔吉克、土庫曼。
中亞    高清圖中亞 高清圖
然而在俄羅斯文化中,關於中亞有兩個概念:一個是Средняя Азия(英語可譯成Middle Asia),是較為狹窄的概念,是指歷史上曾經為俄羅斯所統治的位於亞洲中部的非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區;另一個是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英語可譯成Central Asia),範圍較為廣泛,即指亞洲中部地區而不論這些地區是否曾受俄羅斯統治。
在蘇聯解體後,已經獨立的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領導人在塔什乾舉行會議,宣布中亞地區應當包括哈薩克斯坦在內。從此之後,中亞五國成了中亞最為普遍接受的界定。
三種不同說法的中亞地區定義地圖三種不同說法的中亞地區定義地圖
而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蘇聯解體之前不久根據氣候和風俗作出的定義,中亞的概念要廣泛許多。其應當包括蒙古,中國西藏、新疆和內蒙古西部,伊朗東北部的古利斯坦省北霍拉桑省霍拉桑省阿富汗斯坦巴基斯坦的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和旁遮普省,巴控克什米爾(包括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自由克什米爾),印度的旁遮普邦,印度控制的拉達克,印控克什米爾,俄羅斯中東部南方有泰加林分布的區域,以及從前蘇聯獨立的五個斯坦國家。
另一個變通的界定方法是根據種族劃分,即突厥人、東伊朗人居住的地區。這些區域包括中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伯利亞南部生活著突厥民族的區域、從前蘇聯獨立的五個斯坦國家。此外還包括阿富汗斯坦、巴基斯坦北部和克什米爾山谷,以及中國西藏自治區和印控拉達克。在這一概念下,上述地區的絕大部分居民都屬於當地原住民。
中亞
有一些地方宣稱在地理上位於亞洲的中心位置,例如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的首府克孜勒,以及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以北320公里的一個小村莊。
中亞(中亞細亞)即亞洲中部內陸地區。
位置
地處亞歐大陸中部,距海較遠。(與中國相鄰的有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斯坦)
河流
多為內流河(阿姆河、錫爾河等),外流河有額爾齊斯河。
湖泊
多為內流湖,西部瀕臨世界最大的內流湖——裏海,中部有鹹海,巴爾喀什湖,阿拉湖,伊塞克湖
地形
地勢東高西低,地形以平原與丘陵為主。
氣候
大部分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降水稀少,氣溫年較差與日較差大
植被
以草原、荒漠為主。
中亞包括六國,即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斯坦

中亞歷史

影響中亞歷史的因素主要是地理和氣候。因為乾燥,中亞地區不利於種植農業的發展,只能依靠水利便利發展灌溉農業;又因為遠離海洋,遏制了貿易流通。因此,中亞地區人口分布不平衡,數千年來都為農耕民族遊牧民族所並存控制。
中亞特色建築中亞特色建築
中亞的遊牧民族與周邊的農耕民族長期衝突不斷。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顯然更適合戰爭,草原騎兵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單位,但他們的戰鬥力往往受到內部分裂因素的遏制。穿越中亞的絲綢之路往往會促進遊牧民族的內在統一,從而周期性地產生偉大領袖來統一領導所有部落,形成一股強大的近乎不可阻擋的力量。諸如匈人劫掠歐洲、五胡亂華以及幾乎征服整個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都是這樣發生的。
公元750年,大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消滅石國,使大唐在中亞的勢力拓展至阿富汗一帶。
在前伊斯蘭化時期和伊斯蘭化早期,中亞南部主要居住著操伊朗語族的民族。在這些古代的伊朗定居民族中,粟特人和花剌子模人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而斯基泰人和之後興起的馬薩革泰人阿蘭人則過著半遊牧的生活。到了公元5世紀,突厥人開始從中亞北部草原南下,進入南部的農耕區,這樣的遷徙一直持續到了公元10世紀。公元9世紀,波斯人所建立的薩曼王朝統治中亞大部分,促進了突厥人的定居化與伊斯蘭化。而在10世紀到13世紀間,突厥人逐步強大,幾乎整箇中亞都成為突厥人所建立的喀拉汗王朝加茲尼王朝塞爾柱王朝的領土,中亞開始了突厥化進程。此後蒙古人入侵,中亞大部分歸屬於察合台汗國
14世紀中期,突厥貴族帖木爾以中亞撒馬爾罕為中心,建立強大的帖木爾帝國,並四處征戰擴張,先後擊敗金帳汗國德里蘇丹國馬穆魯克王朝奧斯曼帝國。15世紀在帖木爾王朝的統治下,中亞文化藝術一度十分繁榮。此後錫爾河北部的烏茲別克人南下,建立起烏茲別克布哈拉汗國,取代了帖木爾王朝的統治。
到了17世紀後期,遊牧民族、半遊牧民族在中亞的優勢終結了,火器的大規模發展、軍事技術的改進讓定居民族取得了支配權。波斯、沙俄、中國(清)以及其他強大的帝國逐步擴張,18世紀,中亞大部分成為波斯的勢力範圍,此後沙俄後來居上,通過俄伊戰爭擊敗了波斯,到19世紀末,沙皇俄國已經占領了中亞大部分土地。俄國十月革命之後,中亞西部成了蘇聯的一部分;而東部則成了中華民國的新疆省,1949年之後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1955年建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蒙古獨立建國,但卻成了蘇聯的衛星國阿富汗斯坦則是一個深受蘇聯影響的國家,並在1979年遭到蘇軍入侵。
蘇聯所控制的中亞地區開展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但同時也伴隨著對本地文化的壓制,並帶來環境問題。成百上千的中亞居民在農業集體化運動中喪生,由此造成了長期的民族關係緊張。此外,蘇聯的民族安置政策將成百萬的人口遷入西伯利亞和中亞,有時甚至是整個民族的遷移。按照Touraj Atabaki和Sanjyot Mehendale在2005年出版的《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transnationalism and diaspora》一書的說法,在1959年至1970年間,有兩百萬來自蘇聯各地的人口被遷入中亞,其中一百萬進入哈薩克斯坦。"
蘇聯解體後,中亞五國獲得獨立。但在獨立後的早期,前共產黨官員依然掌握著權力,其中的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稱得上是一個民族國家。但是在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以及蒙古國,官方採取了一些開明政策;而在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政府依然維持著蘇維埃體制。
兩極世界理論認為,公元前300年匈奴帝國的形成到公元745年突厥的滅亡這一階段,中亞社會形態實現了從部落制到半部落半封建主義農奴制的變革;公元745年突厥滅亡直到近代這一階段,中亞社會形態實現了從半部落半封建主義農奴制到封建農奴制的變革。

自然地理

關於“中亞”這一地理概念在學者中認識並不統一。在西文中有Central Asia(中亞),Inner Asia(內亞),Haute Asia(亞洲腹地)等,在俄語中有Средняя Азия (中亞)和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中央亞細亞)。蘇聯學者所謂的中亞(Средняя Азия)一般指的是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即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四國及哈薩克斯坦南部,因此中亞五國又常常被稱作“中亞和哈薩克斯坦”。中亞五國的東部以西天山的南脈為界,南部以科畢達山脈和阿姆河的中游及其上源噴赤河為界,與中亞的自然地理界線並不吻合,這是上個世紀沙俄征服中亞和蠶食中國西部領土的結果。它的北部已越過哈薩克草原,深入到西西伯利亞南緣的額爾齊斯河流域,也是不與那裡的自然地理界線吻合。唯有它的西界是天然界線,那裡是裏海的東岸,海岸線蜿蜒,形成一些半島、島嶼和沖積的沙嘴。在自然地理風貌上它大致為南部的荒漠、綠洲和山區與北部的草原、平原和丘陵,其界線大體在伊犁河、錫爾河的北岸到裏海一線。
亞洲亞洲

地形地貌

總體上呈現東南高、西北低。在塔吉克斯坦帕米爾地區和吉爾吉斯斯坦西部天山地區山勢陡峭,海拔在4000-5000米,其中海拔7495米的共產主義峰和7134米的列寧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山峰。在哈薩克斯坦西部裏海附近卡拉吉耶窪地發現有前蘇聯陸上低于海平面132米的最低點。在這東西之間廣闊地區,荒漠綠洲在海拔200-400米之間,丘陵、草原在海拔300-500米之間,而東部山區在海拔1000米左右。中亞地區綿亘著溫帶最壯觀的山地,冰川超過4000條,總面積達1100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費德欽科冰川長71公里,它包括33條支流、面積達900平方公里,而山腳下卻是一片一望無際的乾旱炎熱的荒漠,荒漠的水平線在瀰漫如煙的粉塵黃土中漸趨消失。崇山環抱的山谷盆地和撒在廣袤荒漠中的綠洲是中亞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它滋養著這一方農人,而遼闊的北部草原和山坡草地馳騁著一個個馬背上的民族。山脈盆地
列寧峰列寧峰
塔吉克斯坦境內的帕米爾是中亞的制高點。它的東部占優勢的是剝蝕高原和壠崗地形,這裡的山脈相對高度不大,徐緩地向絕對高度3500-4000米的山間谷地傾斜。它的西部占優勢的是切割劇烈的高山地形、狹窄而幽深的峽谷帕米爾高原北緣是兩座平行的高山──阿賴山脈和外阿賴山脈,由西向東傾斜。阿賴山在5301米的伊格拉峰附近又分成平行的三支山脈──突厥斯坦山、澤拉夫尚山和吉薩爾山,繼續向西傾斜而最終消失在撒馬爾罕綠洲附近的荒漠。由阿賴山向東北方向延伸是巍峨的天山山脈,西部天山的主峰在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交界的海拔6995米的汗騰格里峰。由汗騰格里峰往西又有兩支平行的天山支脈──昆格阿拉套-吉爾吉斯山和捷爾斯克依阿拉套山,環抱著高山湖泊──伊塞克湖。在天山隘口中國通往吉爾吉斯斯坦口岸吐爾尕特附近,又有一支脈費爾乾納山往西北延伸再轉西南恰特卡爾-庫拉明山,圈出中亞最著名的盆地──費爾乾納。費爾乾納盆地東西長300公里,南北最寬150公里,形如一隻巨大的橢圓形碟子,緩緩地由西向東傾斜。哈薩克斯坦東部邊緣地區有幾組平行山脈:阿爾泰山塔爾巴哈台山阿拉套山,在哈薩克斯坦與俄羅斯聯邦交界線上的別盧哈峰海拔也達4506米。在中亞的西南緣土庫曼斯坦的科佩特山是由帕米爾向東南延伸出的興都庫什山的余脈,其高峰卡拉古拉峰僅有1977米。哈薩克斯坦西部還有幾座山,但與東部的高山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天山天山

氣候

由於處於歐亞大陸腹地,尤其是東南緣高山阻隔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濕氣流,該地區氣候為典型的溫帶沙漠、草原的大陸性氣候,其突出特徵是:第一,雨水稀少,極其乾燥。一般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鹹海附近和土庫曼斯坦的荒漠年降水量僅為75-100毫米,而山區年降水量為1000毫米,費爾乾納山西南坡甚至可達2000毫米,但山地中也有的雨量少於沙漠地區,如帕米爾的年降水量僅60 毫米;
第二,中緯度大陸內部地區,晴天多,太陽輻射強,溫度高,蒸發旺盛。中亞每平方厘米地面由於陽光輻射每年可獲10-13 平方萬卡熱量,在土庫曼斯坦則幾乎達到16萬卡。科學測試,在中亞北緯40度地方夏季所獲陽光照射量並不遜於熱帶地區。空氣極其乾燥和高溫引起大量的蒸發,阿姆河三角洲水面的年蒸發量達1798毫米,即比這裡的降水量大21倍;
第三,溫度變化劇烈。許多地方白天最高氣溫與夜晚最低氣溫之間可相差20-30℃。在帕米爾高原則有日溫差40℃的記錄。從哈薩克斯坦最北端到土庫曼斯坦最南端,縱跨北緯57度到35度,表現為寒溫帶經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在盛夏七月,除山區外平均氣溫一般在26℃至32℃之間,而在隆冬一月,平均氣溫由北端的-20℃到南端的2℃過渡。

水文特徵

由於地形特徵為東南高西北低,故而河流走向基本為西北走向。水量小,少水能。汛期在春夏氣節,原因是冰山融化 和 夏季降雨 。

河流湖泊

作為自然地理的中亞來說,它的所有河流都沒有通向大洋的出口,河水除了被引走用於灌溉外,或者消失於荒漠,或者注入於內陸湖泊。
鹹海鹹海
錫爾河
錫爾河是流經中亞的最長的河流,全長3019公里(含上游納倫河),發源於天山山區西部。它所灌溉的費爾乾納和塔什乾綠洲,是中亞最重要的經濟區。千百年來勤勞的中亞各族人民充分利用了錫爾河及其支流的水,創造出費爾乾納綠洲繁榮富庶的景觀:枝繁葉茂的果園、碧綠的田野和銀練似的渠道。
黑海、裏海周邊地區簡圖黑海、裏海周邊地區簡圖
阿姆河
阿姆河全長2394公里(含上游噴赤河),是中亞水量最充沛的大河,發源於帕米爾山區,落差大,擁有豐富的水電資源,其上游建成最大的努列克水電站,裝機容量達270萬千瓦。
鹹海
錫爾河、阿姆河這兩條大河最終注入中亞最大的湖泊──鹹海。鹹海面積約6.4萬平方公里,按面積來說,它是世界第四大湖,但由於過度濫用這兩條大河的河水,鹹海的水位已急劇下降,悲觀者認為它將因水源枯竭而迅速消失,由此產生鹹海生態危機。
澤拉夫尚河
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尚河是條重要的河流,它發源於阿賴山。“澤拉夫尚”意即“含金的”。它哺育著中亞腹地美麗的綠洲──撒馬爾罕綠洲和布哈拉綠洲,沒於克孜爾庫姆沙漠。
澤拉夫尚河、阿姆河和瓦赫什河等澤拉夫尚河、阿姆河和瓦赫什河等
卡拉鐵詹河
阿姆河左方的一條河──卡拉捷詹河,它發源於伊朗、阿富汗高原,滋潤著土庫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綠洲和馬雷綠洲。
穆爾加布河
中亞一條850公里長、流域面積6萬平方公里、平均流量約每秒50立方米的河流。她的集水面積約47,000平方公里,其中約八成是在阿富汗斯坦國境之內。
塔拉斯河和楚河
錫爾河的右方有發源於吉爾吉斯斯坦天山山區的兩條河──塔拉斯河和楚河
伊塞克湖
楚河灌溉著比什凱克附近的沃土,它與中亞最美麗的高山湖泊──伊塞克湖西岸僅3公里處擦肩而過。伊塞克湖為高山深水湖,已知最大深度為702米,在歐亞大陸的所有湖泊中僅次於貝加爾湖。伊塞克湖以其巨大的容水量影響著湖區的氣候,它雖然高踞海拔1600米,但即使在隆冬也不結凍,因此又以“熱海”聞名於世。
伊犁河大橋落日伊犁河大橋落日
伊犁河
在哈薩克斯坦東西兩端有兩條重要的河流──伊犁河烏拉爾河。伊犁河發源於中國新疆天山深處,全長1439公里,在哈薩克斯坦境內802公里,注入巴爾喀什湖
巴爾喀什湖
巴爾喀什湖面積1.7-2.2萬平方公里,它的奇特景觀是:西半部淡水,東半部鹹水,其間僅有極窄的水道相通連。流入巴爾喀什湖的至少有七條較大的河流,因此這一地區又被稱作謝米列契(七河)地區。
巴爾喀什湖巴爾喀什湖
烏拉爾河
烏拉爾河發源於俄羅斯聯邦的南烏拉爾山,在哈薩克斯坦境內長1084公里,注入裏海。裏海面積37.1萬平方公里,低于海平面28.5米,沿岸有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亞塞拜然、俄羅斯聯邦五國。
額爾齊斯河
越出自然地理的亞洲腹地,在北哈薩克斯坦有條大河額爾齊斯河,發源於中國阿勒泰山區,攜帶其支流伊希姆河托博爾河匯入俄羅斯聯邦的鄂畢河而最終注入北冰洋。額爾齊斯河長4248公里,在哈薩克斯坦境內1400公里,它河道平穩、水量充足,在航運、灌溉、城市供水方面有著重要的經濟意義

自然資源

荒漠草原

荒漠、半荒漠和草原占據從裏海到天山山地之間的巨大面積。阿姆河和卡拉捷詹河之間的卡拉庫姆沙漠(35萬平方公里)和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克孜爾庫姆沙漠(30萬平方公里)是中亞最大的沙漠,地勢平坦,海拔均在300米以下,大部分為沙壠、龜裂地,間有閉塞的窪地和孤山。極度乾旱、貧瘠、缺少植被,如克孜爾庫姆沙漠東南部就被稱為“飢餓草原”。在哈薩克斯坦,草原覆蓋在長1200公里的哈薩克丘陵和長達630 公里的圖爾蓋谷地,海拔在300米左右。由於受到北冰洋濕氣影響,比起中亞腹地的荒漠要濕潤一些。在北部台地、丘陵與南部沙漠之間的是別克帕克達拉草原,其地貌處於草原、半荒漠、荒漠的過渡地帶。撒在荒漠中的綠洲,擁有豐富的栽培植被,它的翠綠色彩在荒漠灰黃底色襯托下顯得格外賞心悅目。1954-1960年在中亞哈薩克斯坦、裏海沿岸低地開展的大墾荒,使那裡出現了大片農田,這是人類與自然鬥爭創造的新的地理景觀
荒漠草原荒漠草原

礦產資源

各種礦藏豐富,特別是哈薩克斯坦品種比較齊全,煤探明儲量為1624億噸(1972年),集中分布在卡拉乾達、埃基巴、馬斯圖茲、圖爾蓋、日蘭奇克、楚河、伊犁河大型煤田。此外,還有鐵礦、錳礦、銅礦、鉀鹽等礦藏,其中鉻鐵礦探明儲量有2億噸,僅次於南非辛巴威居世界第三。吉爾吉斯斯坦的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特別是稀有金屬汞、銻的儲量可觀。烏茲別克斯坦的礦產資源主要是銅礦、鉛鋅礦鉬礦鎢礦。中亞是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蘊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裏海東岸及湖底。此外,費爾乾納的石油以及布哈拉希瓦的天然氣有比較豐富的儲藏。然而,石油、天然氣的最豐富的儲藏在土庫曼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的水電資源豐富,尤其是塔吉克斯坦的水電資源達6400萬千瓦。

人口分布

這一地區的地形、地貌和經濟發展等因素決定了它的人口分布及構成的突出特點是:第一,人口密度很小,平均每平方公里僅12人。其中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6.1和7.2人,只有烏茲別克斯坦人口較密,達到51.4人;第二,人口分布極不均勻。山區每平方公里只有1-2人,在卡拉庫姆沙漠克孜勒庫姆沙漠及哈薩克斯坦中部的荒漠幾乎是渺無人煙,而綠洲及大城市周圍密集了大量人口,如富庶的費爾乾納盆地每平方公里高達300-400人。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所在的楚河盆地僅占共和國國土的1/12,卻集中了共和國35%的人口;第三,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高。中亞各國出生率普遍在30‰以上,自然增長率在25‰左右。這一情況與世界最不已開發國家的情況相似,與其經濟發展程度是不適應的;第四,本世紀以來,特別是近二三十年,絕對人口增加迅速。以吉爾吉斯斯坦為例,在本世紀90年中人口增加了5.6倍,近三十年人口翻了一番,絕對人口增加了200多萬。烏茲別克斯坦也是如此,1959年為500萬人,1979年翻了一番,達1050萬,1989年接近2000萬,又差不多翻了一番;第五,本世紀以來城市化有長足發展。城市人口由原先的10%左右增長到40%左右,其中哈薩克斯坦一些地區城市化水平最高,如卡拉乾達州傑茲卡茲甘州曼格斯套州城市居民已占這些州總人口的80-90%。70年代以前城市人口的增長主要來自歐洲地區的移民,70年代以後主要是共和國內部人口流動的因素。然而,在中亞有些地區,如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由於農村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大大超過城市人口自然增長率以及俄羅斯人遷出,2000年至今城市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
額爾齊斯河一角額爾齊斯河一角

民族種族

民族

20世紀國中亞的主要民族是哈薩克人、土庫曼烏茲別克人吉爾吉斯人塔吉克人普什圖人等世居民族。蘇維埃時期,隨著中亞地區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事業的發展,有大量俄羅斯及其他斯拉夫人居民遷入,另外還有一些民族,如塔塔爾人、德意志人高麗人是被政府當局以強行手段遷入中亞的。21世紀後,中亞各共和國都成為多民族國家。據蘇聯1989年人口統計資料,在中亞地區生活的有130多個大小民族。構成中亞五國的主要民族成分是:世居民族即各共和國的主體民族俄羅斯人

人種

中亞民族中,人種構成不唯一,以下是主要民族。
哈薩克人:蒙古人種西伯利亞類型和歐羅巴人種印度帕米爾類型之間的混血類型(圖蘭人種)。
世界人種分布圖世界人種分布圖
土克曼人:圖蘭人種。
烏茲別克人:圖蘭人種。
吉爾吉斯人:蒙古人種的西伯利亞類型,混有少量歐羅巴人種血統。
塔吉克人:歐羅巴人種印度帕米爾類型。
普什圖人:歐羅巴人種印度帕米爾類型。

民族比例

哈薩克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土庫曼斯坦 阿富汗斯坦
(1996年) (1994年) (1994年) (1994年) (1990年)
中亞民族分布圖中亞民族分布圖
一 哈薩克48.1% 烏茲別克73% 吉爾吉斯56.5% 塔吉克65% 土庫曼72%
二 俄羅斯34.1% 俄羅斯8% 俄羅斯18.8% 烏茲別克26% 俄羅斯10%
烏克蘭4.9% 塔吉克5% 烏茲別克12.9% 俄羅斯2% 烏茲別克9%
四 德意志2.4% 哈薩克4% 烏克蘭2.1%韃靼1.4% 哈薩克3%
五 烏茲別克2.3% 卡拉卡爾帕克2%德意志1% 吉爾吉斯1.3% 烏克蘭1%

主體民族

主體民族只在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占絕對多數(2/3以上)。哈薩克族在哈薩克斯坦1959年占30%,1979年占36%,直到1989年才達到39.7%,成為該國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但仍未達到該國人口總數的簡單多數(1/2以上)。哈薩克斯坦獨立後,建立的是“自決的哈薩克民族國家”,對哈薩克族不占國家總人口的多數十分憂慮。2001年以來,哈薩克斯坦採取一些措施號召境外哈薩克人“回故鄉”,同時有俄羅斯人、德意志人和其他斯拉夫居民遷出,哈薩克族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有所提高。但是該國的經濟發展狀況並不景氣,對境外哈薩克人吸引力不大,同時犧牲非哈薩克人特別是俄羅斯人的利益可能迫使這部分人的加速流失,這不僅會造成族際關係緊張和社會動盪,而且會對共和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嚴重損害。2004年以後,該國正在調整其民族政策以阻止具有技術和管理能力的俄羅斯人出走。據哈官方報導,1996年初哈薩克族已占該國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即達800多萬人。這意味著,自1989-1996年8年期間,哈薩克族人口增加了170多萬人,即每年增加達20多萬人。

俄羅斯人

俄羅斯人在中亞五國共約1000萬,其中約600萬居住在哈薩克斯坦,尤其是在城市。在哈薩克斯坦北部幾個州占有很大比重。近二三十年俄羅斯人在一些國家的絕對人口有所增加,但占共和國總人口比重卻逐年下降。如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人由1970年的147.3萬增加至1989年的162.4萬,但人口比重由12.5%降至8%;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人由1959年的62.4萬增至1990年94萬,但人口比重由30.2%降至21.5%。中亞五國俄羅斯人占該地區總人口的20%,占蘇聯解體後居住在俄羅斯聯邦境外俄羅斯人的40%。因此,俄羅斯人在中亞各國地位問題,不僅是這些國家中最重要的民族問題,也是俄羅斯聯邦與這些國家關係中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各國語言

中亞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1989年全蘇人口普查資料顯示,認為本民族語言為母語者占90% 以上,但這種情況並未準確地反映語言使用的實際狀況。以哈薩克斯坦的哈薩克族為例,官方統計資料說,99.6%的哈薩克族認為哈薩克語為母語,62.8%的哈薩克族流利掌握第二語言俄語。但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撰文指出,“主體民族的語言(指哈語)未在國家機關里使用,成了生活的‘廚房’的語言了。幾乎有30%的哈薩克人要么一般不講哈薩克語,要么就掌握得很差。爺爺已經不能用母語同自己的小孫子談話了。” 在蘇聯解體前夕,中亞各國都頒布語言法,確立主體民族語言的國語地位,將俄語作為族際交際語。這一規定在俄羅斯人中引起不安,統計數字表明,哈薩克斯坦622萬俄羅斯人中只有0.9%的人流利掌握第二語言哈語。1995年通過的哈薩克斯坦新憲法雖然沒有明確賦予俄語第二國語的地位,但規定在國家組織和地方機構中,俄語和哈語一樣可平等地正式使用。在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國語的使用情況要好於哈、吉兩國,但俄語在這些國家當中也可以廣泛使用。

各國宗教

中亞國家是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多宗教地區。中亞各國主體民族哈薩克、土克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普什圖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此外,這裡居住的卡拉卡爾帕克人維吾爾人東乾人、塔塔爾人也屬於穆斯林民族。這些民族民眾普遍信仰伊斯蘭教,至今信教人數在其人口中仍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中亞地區伊斯蘭化差不多有千年的歷史。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府在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時,始終把宗教認定是最保守的社會意識形態,70年來把反宗教宣傳、無神論宣傳作為共產主義意識形態領域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中亞地區究竟有多少教徒還是一個不清楚的問題,官方不曾進行過這樣的統計,也從未公布過這類數字。一些社會學家提供了一些數字,但相距甚遠(從穆斯林居民中的1/3到1/2到80%)。因為沒有科學根據,很難說哪個數字更為準確。值得注意的是,蘇聯解體後,伊斯蘭宗教思想在中亞出現“復興”,這與劇變信仰發生危機有直接聯繫,同時也受到來自西亞伊斯蘭復興運動的影響,比較明顯的例子是,塔吉克斯坦內戰就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中亞各國政府儘管實行比較寬鬆的宗教政策,但迄今仍堅持反對宗教干預政治的立場。中亞地區的穆斯林絕大多數是遜尼派,只有哈扎拉人少部分穆斯林屬什葉派。此外,在中亞的俄羅斯人、斯拉夫語族居民中有相當數量的東正教教徒,還有部分民眾信仰天主教新教猶太教,這些教徒的數量不多。

各國國情

土庫曼斯坦
國家
面積(萬平方公里)
人口(萬人)
哈薩克斯坦
272.49
1702(2013年)
烏茲別克斯坦
44.74
2889.7(2011年)
吉爾吉斯斯坦
19.85
558.3(2012年12月1日)
48.81
683.6(2011年底)
塔吉克斯坦
14.31
780.05(2012年1月)
阿富汗斯坦
64.75
3466(2016年)
其中哈薩克斯坦為特例,它領土遼闊,是其它四個共和國總面積的兩倍。而烏茲別克斯坦領土雖然僅為哈薩克斯坦的1/6,但人口卻比它多出近四成。現就中亞五國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簡史概述如下。
中亞範圍中亞範圍
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亞五國分別獨立,成立主權國家。但是仍與俄羅斯保持著密切聯繫,截至2013年,除了土庫曼斯坦之外四個國家均為“獨立國協”(CIS)的成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