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極世界理論

兩極世界理論

兩極世界理論——在世界歷史的進化結構中發現通往共產主義之路》是一本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唯物辯證法研究分析世界歷史結構,進而展望社會主義運動方向和共產主義實現途徑的學術著作。

基本介紹

  • 書名:兩極世界理論——在世界歷史的進化結構中發現通往共產主義之路
  • 作者:黃鳳琳
  • ISBN:9787511720221
  • 類別:哲學社科
  • 頁數:296頁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03
  • 版次:第1版
  • 字數:320
作者介紹,理論套用,理論前沿,獲得肯定,本書摘要,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

作者介紹

黃鳳琳,中共黨員,四川渠縣人,1985年出生,2012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法學碩士學位,現工作於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

理論套用

兩極世界理論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特別是關於世界歷史的理論,綜合運用唯物辯證法、地緣經濟、地緣政治和社會形態學視角研究分析世界歷史結構基礎上,對社會主義運動方向和共產主義實現途徑作了理論預測,同時也為“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基本原則。2013年9月、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中亞、東協時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使兩極世界理論關於第三代兩極世界進程的先經濟後政治的合作步驟原則、先中亞俄羅斯後南亞東南亞再中東非洲最後歐洲的地緣推進原則、先競爭性領域後自然壟斷性領域再公共產品性領域的產業遞進原則從理論走向了現實,特別是以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為基礎提出的產權合作遞進原則得到了初步體現,國有企業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擔當了中堅角色。

理論前沿

作者2016年撰文,結合兩極世界理論的觀點方法和研究進展,對加強“一帶一路”基礎理論研究提出了如下意見和建議:
一是加強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方法進行研究闡釋。“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是一個經濟地理上覆蓋亞歐大陸甚至全世界的頂層設計。馬克思主義是我國官方意識形態,也是巨觀上把握世界格局和歷史發展形勢的科學理論。無論從政策理論研究、意識形態合法性論證、國內思想動員還是國際的思想及政治儲備看,都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方法來研究推動“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兩極世界理論》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綜合運用唯物辯證法、地緣經濟、地緣政治和社會形態學視角研究分析世界歷史結構基礎上,對社會主義運動方向和共產主義實現途徑作了理論預測。“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從很多角度印證了兩極世界理論的理論預言。建議在避免使用意識形態屬性範疇和區分對內對外口徑的情況下,加大在兩極世界理論框架下的理論闡釋和政策研究,特別是涉及的若干重大政治經濟學課題。
二是加強對一帶一路經濟政治系統獨立性的研究。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是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中心的。即使在外圍,新興經濟體具有相當的獨立性,但是這些國家之間政治經濟聯繫的強度普遍比不上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聯繫強度。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實施,這些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繫必然加強,在逐漸的經濟和政治融合中呈現出獨立於中心、自成系統的趨勢。這一趨勢完全可以通過構建和深化“一帶一路+f(一帶一路,西方)=西方”這一基本均衡公式來進行實證研究和量化描述。前段時間,中國銀行發布的“一帶一路”人民幣匯率指數就是這方面一個重要的基礎工作。為及時表征和量化把握這一獨立趨勢,科學指導有關戰略安排和政策研究,建議加強一帶一路經濟和政治系統的獨立性研究,形成涉及各領域、具有量化特點的“一帶一路政治經濟學”。
三是加強對空間產業產權三位一體合作推進的研究。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觀點,長時段看,世界市場的有效需求問題只能通過結構性地解決世界範圍的公私產權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因此,“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不僅要解決空間結構和產業結構問題,更要通過跨國的國企合作等形式解決公私產權結構問題,這也是“一帶一路”本身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源源動力。在分析第一代、二代兩極世界進程的基礎上,兩極世界理論在推進第三代兩極世界進程中提出了空間產業產權三位一體的合作推進原則,即先中亞俄羅斯後南亞東南亞再中東非洲最後歐洲的地緣推進原則,先競爭性領域後自然壟斷性領域再公共產品性領域的產業合作遞進和產權合作遞進原則,或許這可以作為“一帶一路”戰略重大實踐原則研究的理論支點。當前,我國提出的產能合作即是一種規避意識形態意蘊的產業產權複合合作形式。建議加強在“一帶一路”產能合作範疇下的空間產業產權三位一體合作推進的理論及政策研究。
四是加強各領域改革開放措施的系統集成研究。3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存在著缺乏頂層設計、謀子不謀勢和不注重改善國際發展環境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強各方面改革開放措施的系統集成。以開放促改革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其成功秘訣在於通過主動融入世界市場為公司治理、政府治理引入外部監督從而提高治理效率。但是,30多年來無論是巨觀中觀還是微觀層面改革創造的外部監督都不是真正的外部監督,監督主體一定程度上只是治理者的化身、不是來自治理體系外部的主體,效率低下問題仍得不到根本解決,亟待全面深化改革。“一帶一路”戰略既是今後我國對外開放的總綱領,也理應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鑰匙。通過融入國際治理和開展國企的跨國產權合作,“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在有效避免“西方經驗”局限、防止治理本身被“短視”市場消解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壯大國際共運力量的同時,將為我國經濟治理、國家治理、社會治理進一步引入來自治理體系之外的監督主體,創造強有力、更有效的外部監督,從根本上解決治理效率問題。當前,在經濟新常態和改革“空轉”情況下,迫切需要研究加強以“一帶一路”戰略為引領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統籌促進國內各領域改革發展特別是供給側改革。
五是加強對競爭性國企的改革和國際合作的研究。實行公有制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一項最重要基本原則。公有制經濟中,除了競爭性國企具有實現國家經濟戰略目標功能外,其他包括公共產品性國企、自然壟斷性國企和各種集體經濟都只具有民生保障功能。對比中外公有制經濟,擁有相當數量的競爭性國企是中國基本經濟制度的特殊優勢。因此可以說,競爭性國企的存在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在當代的集中體現。盤活競爭性國企既是經濟任務,也是政治任務。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可以通過以產能合作形式加強與沿線國家國有企業的產權合作(沿線國家如果缺乏競爭性國企,可以由其他性質的公有制企業同中國競爭性國企在當地參股構建競爭性國企),一方面為競爭性國企引入外部監督力量、提高企業活力,另一方面夯實公有制經濟基礎、壯大國際共運力量。當前,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可以適當引入私有資本,但要防範被私有資本無底線稀釋,以確保競爭性國企具有實現國家經濟戰略目標功能。建議加強競爭性國企的股權多元化改革和國際合作的理論及政策研究。

獲得肯定

2014年3月,作者向中央主要領導同志呈報了《兩極世界理論》和《關於在中央設定“絲路”工程建設促進委員會和建立相應辦公機構的建議》,有幸得到肯定和採納。

本書摘要

本書正文部分分九章,分別為“相關理論評析”、“兩極世界理論概述”、“第一代兩極世界”、“第一代兩極世界進程第四區的形成環節”、“第一代兩極世界進程第三區的形成環節”、“第一代兩極世界進程第二區、第一區的形成環節”、“第二代兩極世界”、“第三代兩極世界”、“發展國際國內合作經濟 努力構建新的戰略平衡”。另外,作者在前言中講述了兩極世界理論的形成過程。

第一章

為了探討兩極世界理論對相關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在第一章中,作者評析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主流國際關係理論,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理論中關於社會形態的靜態分類和序列值得繼承,但是關於社會形態的因為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而變革發展的動力理論則需要發展;認為近現代西方科學文化傳統的本質是還原主義的,並按國際關係理論對人類社會歷史還原的層次,分別述評:還原層次在政治範疇以下的包括以自由主義為代表的經濟建構主義和以建構主義為代表的文化建構主義理論,還原層次在政治範疇的以國家主義理論、均勢論為代表的國家建構主義,還原層次在特定歷史時段的國際政治經濟範疇的以依附論、霸權穩定論和沃勒斯坦世界體系論為代表的國際體系理論。

第二章

在第二章中,作者在對製作的《兩極世界秩序圖》和《兩極世界歷史圖》進行解讀基礎上,先後概述了兩極世界進程機制的形成和整體特點。在兩極世界的形成部分,作者回顧了兩極世界形成前世界範圍內的社會實踐和自然實踐格局並分析了其變革動力,並認為人類社會的普遍聯繫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溝通東西方人類社會的中亞遊牧民族形成後產生的,而這也正是得以用唯物辯證法的“兩極範式”對世界歷史進行分析的先決條件。由於中亞遊牧民族的形成過程,正是在遊牧民族壓力下第一代兩極世界進程動力核心——秦國形成的過程,因此即以秦國的形成作為兩極世界的形成標誌。繼而,作者探討了兩極世界進程的分期及分期標準。作者把遊牧民族產生後的世界歷史分為三個階段,是為三代進程。每代進程都有其動力核心,而每代核心則是前一代進程的壓力下產生的。動力核心之所以能成其為動力核心,在於其在當時的世界範圍內率先實現了社會形態變革,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經濟或自然實踐的發展。經濟的強大,使他們可以通過軍事、經濟等壓力向世界的其他政治經濟實體輸出變革動力。根據每代動力核心的性質,作者對三代進程的本質特徵作了概括:第一代進程始於第一代動力核心封建主義秦國或中國的強大,結束於第二代動力核心資本主義英國的崛起,其本質特徵是“土地貢稅”;第二代進程始於資本主義英國的崛起,結束於第三代動力核心社會主義中國的發展,其本質特徵是“原料市場”;第三代進程始於社會主義中國的發展,結束於世界共產主義的實現,其本質特徵是“產權合作”。兩極世界形成後,在對其分期基礎上,作者分析了兩極世界進程的總體特點,認為從兩極世界進程的總體上看,自然實踐的先進性程度決定了社會實踐的統一範圍;從每代進程及每代進程內部巨觀的整合上看,東西方在社會實踐上和自然實踐上呈互動促進關係;從每代進程內部整合的微觀機制上看,一國的社會實踐變革和自然實踐變革要受到每代兩極世界秩序的大格局決定;社會實踐越來越先進,社會實踐差別越來越小直到社會實踐消亡;自然實踐越來越先進,自然實踐差別越來越小;兩極進程中間環節越來越少,周期越來越短,地理上越來越整合;秩序斷裂帶條數越來越少,斷裂層次越來越低,斷裂帶逐漸長合。

第三章

在第三章中,作者分析了第一代兩極世界的特點,認為其在政治地理上具有“四化”特點,即具有四個相對獨立的政治經濟實體:中國、中亞、伊斯蘭世界、歐洲;並認為四個實體在動力核心中國向外輸出壓力的過程中,社會形態和自然實踐先進性程度呈現出從東向西順序降低的序列特點;還認為其有三條斷裂帶,斷裂層次發生在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層面。繼而,作者探討了第一代進程動力核心——秦國的形成過程,認為西戎的壓力導致其社會形態從部落制變革為半部落制半封建農奴制社會形態,之後,以晉國為首的東方諸國的壓力又導致其社會形態從半部落制半封建農奴制變革為完全的封建農奴制,並最終實現自然實踐的先進化變革。

第四章

在第四章中,作者探討了第一代進程第四區的形成環節,第一節分析了其社會形態的變革動力、分期及分期標準,認為社會形態的變革不是後於而是先於自然實踐變革的,並認為應從第四區與外部人類世界聯繫內容的變革作為社會形態的根本變革動力和分期標準。在此基礎上,作者在第二節中探討了第四區或中國的封建社會形態的變革規律,認為中國封建社會形態變革的根本動力是中國對外擴張和對邊疆控制的鞏固主題的階段性變化,直接動力是農民起義,並從根本原因、過程和結果等維度分析了其特點。在農民起義規律的分析基礎上,作者還從過程及結果上分析了中國封建社會形態的變革特點。之後,作者對劃分出的三階段的中國封建社會形態作了細緻探討,在第三節中,理論廓清了周朝及除秦外的其他幾個諸侯國的滅亡原因,並分析指出戰國秦漢時期,關中是士族政治形態和農奴制經濟形態,中原是卿大夫政治形態和隸農制經濟形態,而南方則是原始部落政治經濟形態,而綜合三者,中國的總體社會形態是卿大夫政治形態和隸農制經濟形態;在第四節中,廓清了秦朝和漢朝的滅亡原因,並分析指出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關中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態和佃農制經濟形態,中原是士族地主政治形態和農奴制經濟形態,南方是卿大夫政治形態和奴隸制經濟形態,而綜合三者,中國的總體社會形態是士族地主政治形態和農奴制經濟形態;在第五節中,廓清了隋朝和唐朝的滅亡原因,並分析指出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時期,關中是自耕農政治經濟形態,中原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態和佃農制經濟形態,南方是士族地主政治形態和農奴制經濟形態,而綜合三者,中國的總體社會形態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態和佃農制經濟形態。

第五章

在第五章中,作者分析了第一代進程第三區的形成環節。在第一節對中亞遊牧社會封建化時期的社會延續性進行考量的基礎上,在第二節中探討了動力核心中國對第三區的離間外交,並在第三、四節中分兩個環節探討了中國的軍事壓力和離間外交對中亞社會形態發展的影響結果,分析認為公元前300年匈奴帝國的形成到公元745年突厥的滅亡這一階段,中亞社會形態實現了從部落制到半部落半封建主義農奴制的變革;公元745年突厥滅亡直到近代這一階段,中亞社會形態實現了從半部落半封建主義農奴制到封建農奴制的變革。

第六章

在第六章中,作者探討了第一代進程第二區和第一區的形成環節。在第四區的中國向第三區的中亞輸入壓力後,部分壓力成為中亞社會形態的變革動力,而部分壓力則進一步通過變革社會形態強大起來後的中亞進一步傳導到第二區的伊斯蘭世界和第一區的歐洲。在第一節中,作者分兩個階段描述了第三區對第二區和第一區的軍事壓力和離間外交,第一階段是軍事壓力上的匈奴西遷、蠻族入侵、匈奴薩珊戰爭和離間外交上的拜占廷-西突厥聯盟,第二階段是軍事壓力上的蒙古西征、拜占廷-奧斯曼戰爭和離間外交上的奧斯曼帝國的壓力。在第二節中,作者探討了第二區的社會形態性質,認為阿拉伯帝國時期及其之後王朝的政治形態是相對統一的封建政治形態,經濟形態是農奴制形態。在第三節中,作者先探討了第二區通過阿拉伯-拜占廷戰爭對第一區的軍事壓力,然後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法國主導的歐洲中世紀保守國際秩序的層次,認為處於與第二區的戰爭的最前線的拜占廷對於歐洲抵抗第三區和第二區的入侵來說起到了凝聚作用,這是第一階段歐洲國際關係的第一層次;在拜占廷的支撐下(拜占廷帝國滅亡後,即在奧斯曼的支撐下),羅馬教廷對歐洲政治的宗教控制才得以繼續,這是第一階段歐洲國際關係的第二層次;而在羅馬教廷的支持下,法蘭克人才得以統一歐洲,法蘭克的主導是歐洲國際關係的第三層次。在分析保守國際秩序之後,作者分析了中世紀歐洲保守國內秩序或社會形態的性質,認為政治形態是落後於第二區的分散的士族制,經濟形態是農奴制。

第七章

在第七章中,作者概括了第二代兩極世界的特點,認為在政治地理上具有“二化”特徵,即第二代進程可以抽象為資本主義世界和社會主義世界兩個相對獨立的政治經濟實體;在社會實踐上,原第一代進程第二區被納入原第一區在第二代進程中主導的資本主義殖民體系,而原第一代進程第三區和第四區則獨立於該殖民體系,獨成一極;在斷裂帶上,只有一條基本的斷裂帶,斷裂層次發生在經濟制度層次。然後,在第二節中,作者探討了第二代進程動力核心——資本主義英國的形成過程,分析認為正是在第一代進程的壓力下導致了處於第一代兩極秩序底端的英國走上資本主義僱工制變革道路,並分階段地回顧了外部壓力與內部社會形態變革的過程。在第三節中,作者分析了第二代進程即資本主義世界擴張的環節,將其分為土地侵占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土地貢稅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和原料市場資本主義殖民體系三個階段,認為英國崛起到19世紀中葉是土地侵占殖民階段,殖民體系的社會形態是類似於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時期的以侵占土地為目的的奴隸制;19世紀中葉到二戰結束是土地貢稅殖民階段,而這一階段中,19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期是土地貢稅殖民的第一環節,19世紀末期到二戰結束是土地貢稅殖民的第二環節,殖民體系的社會形態是類似於封建社會時期的以獲取基於一定土地上生存的人民上繳的貢稅為目的的農奴制;二戰後到21世紀上半葉是原料市場殖民階段,而這一階段也可分為兩個環節,二戰後到20世紀70年代是原料市場殖民階段的第一環節,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上半葉是原料市場殖民階段的第二環節,殖民體系的社會形態是以獲取基於國際不平等分工的原料和市場為目的的經濟殖民形態。

第八章

在第八章中,作者概括了第三代兩極世界進程的特點,認為在政治地理上具有“一化”特徵,即第三代進程雖然遺留了第一、二代進程的歷史“痕跡”,但是從最終所形成的獨立的政治經濟實體個數看是第二代進程的兩個實體融合為一個實體的過程;動態社會實踐的性質是“產權合作”,靜態社會實踐則是社會主義社會形態不斷壯大而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不斷萎縮並最終在世界範圍內實現無階級差別的共產主義社會;斷裂帶上,是第二代進程的基本斷裂帶逐漸消弭的過程,也是第二代進程經濟制度層次的斷裂逐漸長合的過程。在第二節中,作者回顧了第三代進程動力核心社會主義中國在第二代兩極秩序壓力下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在第三節中,作者預測第三代進程是在社會主義中國推動下,通過不斷社會主義對外“產權合作”的方式,逐漸消滅階級差別並最終實現世界共產主義的過程,並對第三代進程作了階段性描述,對各個階段“產權合作”的基本主體和主要內容作了理論預測,認為第一階段的主要特徵是第四區與第三區國家之間的國企合作,第二階段的主要特徵是在第一階段基礎上第四區、第三區與第二區之間的金融合作,第三階段的主要特徵是在第二階段基礎上第四區、第三區、第二區與第一區之間的實現世界共產主義的經濟政治合作。

第九章

在前八章完成後,作者在2013年上半年又對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和現實、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作了分析,探討了新形勢下發展國際國企合作經濟和國內集體經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這部分內容作為兩極世界理論第三代進程的套用性觀點構成了本書的第九章。在第九章中,作者在第一節分集體所有制經濟、國家所有制經濟和落後國家之間的合作三個層次回顧了社會主義合作經濟思想,在第二節中分析了傳統社會主義的政治合作模式的失敗原因並對走向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合作模式作了現實描述,在第三節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世界、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秩序失衡的分析基礎上,在第四節中分析了發展國際國企合作經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第五節中分析了集體經濟在社會主義國家解決民生問題上的特殊功能,並在分析城鄉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和不足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具體政策建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