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店村(福建南安市水頭鎮轄村)

下店村(福建南安市水頭鎮轄村)

下店村位於福建省泉州南安市水頭鎮政府所在地西南3.5公里處,東臨海,西接龍風村托板,南與石井聯豐村交界,北鄰山前、江崎二村。全村面積 7平方公里,轄下店、下邦、芒溪等3個自然村。截止2008年,有20個村民小組,村民 1230戶,常住人口5100人。下店在壽溪入海口的濱海之地,有村莊大道連線水石公路,交通便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下店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福建省泉州南安市水頭鎮
  • 面積:7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自然資源,姓氏歷史,旅遊景點,經濟建設,

歷史沿革

下店與下邦(下枋、下坊)等古稱華封,華封是下坊之諧音,早先下店大橋頭(原是渡頭,擺渡至下尾山)至下邦之間南北貫穿一條街道,有數十間商品小店,稱店口街,是水頭沿店口街至金門縣的主要交通大道(官道),此街十分繁榮,南宋時期石井巡檢司所在地就設在此街。隨著大盈水頭港、下店後埭港的淤塞沉積,港口貿易的逐漸衰落,巡檢司的撤消,店口街失去了昔日的繁榮景象,於是世人把下坊、店口街各取首字稱為下店之名仍然沿用。宋代屬南安縣太平鄉常安里下坊(下枋),元、明、清時期屬南邑四十都,黃姓為四十都一甲,蔡姓為四甲,吳姓為五甲,民國十七年後分為下南保(轄下店村南畔及芒溪、前園兩村),下北保(轄下店北畔及風吹鼓村)。解放初屬江霞鄉(歸水頭區管轄),1956年5月後劃歸石井區管轄,1958年成立星光聯社,屬紅專公社。1960年成立江霞大隊(屬石井公社所轄區),1963年屬康龍公社,1964年成立下店大隊(屬水頭公社所轄),1984年改稱下店村委會。
唐宋以來,水頭港海市發展興盛,1130年(宋建炎四年)官府設石井鎮榷舶稅,首任鎮鑒朱松(大文豪、理學家朱熹之父)。1144年(紹興十四年)在下坊(下枋)設定石井巡檢司,管理船舶出入港。下坊(下枋)昔日設有規模宏大的碼頭,紹興四十年置管額(管理人員及兵員)160人,1171年(乾道七年)增至200人,1124-1252年(至淳佑間)有360人,為宋代泉南海防巡檢管額最多的檢司。下店黃姓清代有二名進士,仍存進士厝二座,宗祠口進士旗桿台二個及進士黃大齡匾額一方。

自然資源

下店村有耕地2668畝,主種水稻、地瓜、花生、甘蔗、小麥、大豆等;有鹽田1700畝,每年為國家提供大量食鹽及工業用鹽,還有少量的灘涂養殖。改革開放後,下店村社會經濟發展甚快,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一改以農以鹽為主的經濟結局,村民投資在社會所辦企業及駐外單位每年納稅率達2000多萬元。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新建有不少別墅式樓房。

姓氏歷史

下店村民全部為漢族,原先下店村有邱、王、陳、柳、蔡、洪、吳、伍、高、黃等姓氏,黃姓自聖林公宋末入住下店村至2008年已700多年的歷史,傳至29世,期間有派居水頭風吹鼓、前園、長園、芒溪等村及同安巷東小龜山、金門金沙鎮西園村,還有台灣等外地區。隨著時間推移,下店村其他姓氏或遷移,或改姓,在居民中,大部分以黃姓為主,兼有小部分姓吳、姓蔡。轄區內尚有洪厝頭、邱厝尾、伍厝涵、高厝圍等舊址。下邦村姓蔡,芒溪村姓黃。

旅遊景點

下店有佛教建築蓮溪寺,供奉三世尊佛、文殊、普賢、觀音、地藏萻薩等。該寺1925年由清涼師(下店人,俗名黃海憨,早年出家廈門妙釋寺)民間籌資,用自家土地房屋翻建,最先供奉妙釋寺分爐觀音,2006年由港澳鄉親、華僑、華人及村中鄉賢捐資300多萬重新翻建,已建成金碧輝煌、古色古香、名聞遐邇新寺宇。有道教建築壽溪宮,供奉主神黃府大人(王爺公),大人姓黃名偉,字孟偉,號逸所,金門縣金沙鎮汶水頭人,1514年明正德甲戌科進士,學醇行粹,與朱監、李聰、蔡清、陳深、張岳、林同、顧珀、吳銓、林勝之被稱為“溫陵十子”,觀政刑部升郞中,出守南雄、松江,有惠政。後與俞大猷主持泉州賑事,大公無私,勞瘁過度,以身殉職,被褒為品德完人。金門有民謠稱文章蔡復一,品德黃逸所。歿役後,下店鄉為之建廟造像供奉,歲時祭祀長盛不衰。兩岸開放後,2005年2006年連續了兩年下店曾組織數百人詣金門黃大人陵墓祭掃、憑弔先賢。域內還有尊王廟、顏崗廟、輔德宮、水尾宮等都是村民道教活動場所。下店地處沿海,華僑出國時間早,人數多,據統計全村有華僑、華人及港澳台同胞近6000人之多,廣大華僑及港、澳、台同胞,身居異鄉胸懷故土,樂利群生,慷慨捐輸造福桑梓。自解放至2008年,累計捐獻下店村公益、慈善事業有1000多萬元,為改變下店村面貌起了關鍵性作用。

經濟建設

下店村教學設施十分齊全。下店國小於2005年經華僑、港澳鄉親及村中鄉賢熱心奉獻,捐資300多萬翻新建設2幢三層教學樓、幼兒班學園及學生大禮堂,並修建6000多平方米的體育場地、添置電腦教室設備等,教育教學質量逐漸提升,為國家提供很多優秀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