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城

下半城

下半城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是重慶主城的發祥地之一,距今有約1800多年歷史,堪稱今天大多數人心目中的重慶的母城,大致範圍是:從朝天門沿著東水門、望龍門等至儲奇門一線,和與之相對的上半城之間以人民公園、十八梯為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下半城
  • 外文名稱:Under half city 
  • 所屬地區:重慶市渝中區
  • 電話區號:023
  • 郵政區碼:400000
  • 方言:重慶話
  • 火車站:菜園壩火車站
  • 車牌代碼:渝A
  • 地位:重慶主城的發祥地之一
  • 組成:十八梯、厚池街、守備街等
上下半城的區分,建城伊始,下半城江湖文化,下半城的衰落,規劃,

上下半城的區分

如果說渝中半島是重慶的“母城”,那下半城是巴渝歷史文化最重要的根和源。在渝中半島東部,由南向北有兩塊相對平緩的區域,自長江起,分別是海拔平均高出江面50米(在山腰位置)的下半城,和海拔平均高出江面120米(在山頂位置)的上半城。今天百度地圖上重慶軌道交通1號線的走勢基本接近上下半城的分界線。

建城伊始

公元226年,下半城正式開始興建。在此之前江州(重慶)的主要城址在今江北嘴附近。
“巴漢世郡江州,巴水(嘉陵江)北北府城是也,後乃徙南城。”(《水經注》)
“建興四年春,都護李嚴自永安還江州”“更(換)大城,周回十六里,欲穿城後山,自汶江(長江)通水入巴江(嘉陵江),使城為州(洲),以求五郡置巴州。造蒼龍(東)、白虎(西)門,別郡縣。倉皆有城”。
公元1239年,彭大雅擴建重慶的城區,城牆西線由李嚴舊城的大梁子、較場口一線移到了臨江門、通遠門一線。上半城就此被圈入重慶的城牆。
儘管今天在上半城的解放碑是重慶最繁華與時尚的地方,但在元明清時期,下半城才是重慶的中心。巴縣縣衙(今人民公園位置)、湖廣會館等重要的機構都設定在下半城。

下半城江湖文化

由於明末清初的戰火,四川的原住居民幾乎被屠殺殆盡,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民間主要將全川的人口絕跡歸罪為“八王剿川”。據康熙《四川總志》卷10《貢賦》記載,康熙二十四年,重慶城“為督臣駐節之地,哀鴻稍集,然不過數百家,此外州縣,非數十家,或十數家,更只有一二家者”,重慶府下屬的江津縣“人煙斷絕凡十餘年”,“大足縣止逃存一二姓,余無孑遺”。若估計此時府城中有500戶,每戶6人,總計3000人,到了道光年間,查府志卷三《戶口》,巴縣移入的人數(數據當略大於城區人口)共218779人,原住居民的比例為1.3%,所以可以看到此後重慶的發展受原住居民的影響可能微乎其微。清代的重慶城是一座被換了血的徹頭徹尾的新的城。
為了促使四川的人口增加,順治十年“準四川荒地聽民開墾,官給牛種,酌量補還價值”康雍時期,進一步採取一系列的措施,規定“拋荒土地,仍憑開墾,永占為業,五年起科。川民逃亡外省者,給付引照和路費,準其返回原籍。”為鼓勵湖廣、江西、陝西、福建等省無地、少地農民入川開墾荒地,“各省貧民攜妻子入屬開墾者,準其入籍”“凡他省人民在川開荒居住者,準其子弟入籍考試”(嘉慶《四川通志》卷64《食貨》)
從上可以看出移民的主要來源是長江中下游地區,他們大多數都會通過東線入川,這樣一來已經成為地區中心的重慶自然會成為移民們入川時非常重要的一個跳板。這個地位就像是美國的芝加哥,而重慶文化的特徵也必定更加偏向於一個移民的社會。
這種移民文化碼頭文化的特徵在城市最適宜發展的區域——下半城體現得淋漓盡致。每一坐靠水的城門外都有建造有碼頭,而這些碼頭的運輸量也是相當的可觀。雍正初年“渝州每歲下楚州米數十萬計”(縣誌,卷3),如此大量的大米產量歸功於清朝政府積極的移民政策對於四川內地的開發。府城及附近嘉陵江沿岸的16處渡口9處為米渡,長江沿岸的9處渡口全為米渡。為了便利政務,府治、縣治等重要的政府職能部門全都集中在下半城。“乾隆初,士庶家不輕衣帛,後商家以奢侈相尚,人皆效尤。”重慶下游“忠州之民或襪尚通海,鞋尚鑲邊,菸袋則飾以牙骨,熬糖煮酒,皆效法重慶”(道光《忠州志》卷1)
下半城除了集中了府治、縣治等重要政府職能部門外還匯聚了八省會館。這八省會館指的是湖廣、江西、福建、廣東、江南、浙江、山西、陝西八個省份的會館。而其中最大的當屬湖廣會館(今天下半城的府衙、會館等公共建築中唯一存留的)。一方面會館提供了同地區過來的移民和商人一個公共活動的場所(會館內設有大量茶館戲台),另一方面也藉由地緣性崇拜將鄉籍一致的民眾聯繫起來(會館內設有宗廟,例如湖廣會館的宗廟供奉的就是禹王)。與此同時,各個會館均設有主持館務並與地方政府進行公務聯繫的“首事”,即“八省首事”。他們逐漸地參與到了重慶地區的稅捐徵收、地方保甲、城市消防、江河救生、組織團練、重債務清理以及地方公益事業的管理、商業行業的幫規制定等等。清代重慶的地區政務倘若脫離了八省首事是很難執行的。(除去會館,還存在船幫,分為大河幫(長江上游)小河幫(嘉陵江)下河幫(長江下游)。另外還有秘密社會——袍哥組織,分為內八字(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和外十字(仁、義、禮、智、信、威、德、福、智、宣))。(《近現代重慶城市史》隗瀛濤
嘻哈歌手Gai經常提到的重慶江湖文化,其起源就是在下半城:
“敢來重慶碼頭闖一闖,地頭蛇專治皮炎癢;
  袍哥人家,單刀赴會,老子拜的是關雲長;
  外地人渣,街上武行,重慶人專打小流氓”(《有嘻哈》第三集Freestyle)

下半城的衰落

在民國時期,由於受到地形限制,上半城率先修通了公路(1927-1929年期間,今中山一路),解放碑等上半城區域開始日漸繁榮。而由十八梯凱旋路電梯、厚池街、守備街、白象街東水門等為代表的下半城則開始日漸落寞與黯然。近年來,下半城的改造一直備受關注。

規劃

在2012年2月17日渝中區人大會議上通過了相關決議,確定將下半城打造成重慶“母城”歷史文化風貌區。
渝中半島下半城即將蝶變,五年內建成重慶“母城”歷史文化風貌區。未來巴縣衙門、東水門、湖廣會館等大量見證重慶歷史的城市遺蹟將被納入重慶“母城”歷史文化風貌區,得到妥善保護。
會議認為,渝中半島是重慶的“母城”,下半城是巴渝歷史文化的“根”和“源”,傳承了三千年的歷史文化,必須加以保護傳承,並且在此基礎上進行開發利用。 歷史文化風貌區注重與上半城的功能配套和互動互補,與濱江自然觀光休閒功能的有機銜接,體現上下半城的整體性和融合性。未來該區域的打造旨在充分挖掘和傳承三千年重慶“母城”歷史文脈,展現古樸典雅的老重慶風貌,並且處理好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與城市建設開發的關係。
“下半城,離解放碑直線距離不超過兩公里的一個地方,是重慶主城的發祥地。”渝中區人大代表龍鐘明在“打造下半城文化街區”的議案中提出,下半城的發展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堪稱重慶的母城。這裡有著眾多古老重慶的遺蹟:巴縣衙門舊址、東水門老城牆、湖廣會館、儲奇門、南紀門、十八梯古建築;抗戰時期的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川鹽銀行;有名人居所謝家大院、胡子昂故居、卜鳳居等,此外還有抗戰時期茅以升設計的望龍門纜車。
重慶市規劃委員會建築與歷史專家何智亞說過,下半城大部分房屋都是危舊房,改造是必須的。下半城擁有諸多歷史文化古蹟,改造中將保留歷史文化風貌,新修的建築風格以古樸、典雅為主,使十八梯、湖廣會館、巴縣衙門等歷史古蹟連成一體,形成歷史文化風貌的展示區。
代表們建議因地制宜恢複本地特有風貌,藉此打造自己的歷史文化街區,同時發展城市旅遊業。他們建議重新發掘重慶下半城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浙江、山西、廣東等8個會館,依託會館,彰顯重慶移民文化。按湖廣填四川、開埠、抗戰三個時期,劃分成3個互有聯繫的部分,通過恢復當時的生活場景等多種形式,讓市民直觀感受各個不同時期的歷史風貌。
在打造風貌區所需經費的問題上,代表們也給出了實質性建議,如借鑑英國的舊城改造PFI融資模式,由政府出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好環境後,再由社會資本進入運作,最後政府慢慢歸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