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飲食服務業志

上海飲食服務業志

本志記述了上海飲食業、理髮業、攝影業、旅館業、浴池業、洗染業和列印業的歷史和現狀、經營和管理。

編纂單位:上海飲食服務業志》編纂委員會編纂人員:唐家寧,凌雲,張新銘出版單位:出版時間:2006年05月 ISBN 0000-199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飲食服務業志
  • 第一篇:飲食業
  • 第二篇:理髮業
  • 第三篇:攝影業
目錄,發展,

目錄

凡例 概述
大事記
第四篇旅館業
第五篇浴池業
第六篇洗染業
第七篇列印業
編後記
上海市飲食服務業機構變革及領導人員名單
編纂審定人員名錄
著作權頁

發展

上海飲食業的歷史比較悠久。早在1260年南宋鹹淳間,上海已有本地人開設的便飯店。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建立縣級政權後,經濟上逐步發展成貿易港口和漕糧運輸中心,人口增加到20多萬。明代,在蘇州河以北和徐家匯等集市地區,均已開設酒菜館。清代初期,在城隍廟和十六鋪一帶商業區經營飯菜、點心的飲食店、攤增至百餘戶,在洋行街(現陽朔路)就有六七家酒菜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闢為通商口岸後,萬商雲集,促進經濟飛躍發展。飲食業網點也隨著迅猛發展,從十六鋪、城隍廟一帶逐步延伸到廣東路、福州路、浙江路、南京路、西藏路一帶,繼又發展到蘇州河以北天潼路、河南北路、寶山路一帶。開設較早的有清鹹豐八年(1858年)在山西路、南京路創建的五芳齋點心店,清同治元年(1862年)在九江路開的同治老正興,創建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杏花樓,都稱得上是“百年老店”。清朝末期,除本幫菜館德興館、茶順館(即老飯店)外,又增加了不少具有外地各幫風味的菜館。徽幫菜館其萃樓、大富貴、大中華等率先進入上海,繼之而來的是蘇州、無錫幫以太湖船菜著稱,有大加利、大鴻運、老正興等菜館,接著廣幫杏花樓、新雅、大三元、新亞大酒店等較早在滬經營。寧波菜館甬江狀元樓、四明狀元樓等,四川菜館大雅樓、蜀腴、梅龍鎮等,鎮揚菜館新半齋、老半齋等,京幫菜館會賓樓、悅賓館等,河南菜館梁園致美樓、厚得福等,福建菜館小有天、天樂園等,清真菜館洪長興、南來順等,素菜館功德林、春風松月樓等均先後來滬,競相經營。民國以後,杭幫、潮州幫以及湖南幫菜館也陸續開設。到20世紀30年代,上海酒菜業已具有京、廣、川、揚、滬(本地)、蘇、錫、寧、徽、閩、湘、豫、潮、杭、清真和素菜等16種地方風味特色。
列強在上海建立英美公共租界、法租界後,英、法、美諸國商人在租界內開設夜總會(俱樂部),內部有酒吧、舞廳、餐廳、夜花園和保齡球、檯球等娛樂設施,備有西菜、西點、洋酒、飲料供客吃喝玩樂,消費對象主要是洋人、中國買辦及其家屬。鹹豐十年(1860年),美商在外白渡橋北堍開設禮查飯店(今浦江飯店)。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九層高的匯中飯店(今和平飯店南樓)在南京東路外灘建成開業,經營旅館、西菜、咖啡茶室、酒吧、舞廳等業務,是本市規模最大的一家飯店。外灘是外國銀行集中點,洋行的辦事機構(寫字間)增多,為了適應中外職員就餐需要,在外灘附近的南京路、四川路、江西路、漢口路周圍,陸續開設了水上飯店、麥賽爾飯店、沙利文、東海飯店、德大飯店等經營西選單位,在中午供應歐美式西菜和快餐。1917年蘇聯十月革命勝利後,一批白俄貴族逃至上海,在法租界霞飛路(今淮海路)一帶,先後開設了俄式菜館40餘家,以“羅宋大菜”招攬顧客,2角錢“可吃一菜一湯(羅宋湯)麵包加黃油的經濟大菜”,受到消費者歡迎。20世紀30年代,國人品嘗西餐的日益增多,西菜業步入全盛時期,在福州路、漢口路、西藏路、延安路一帶就有“杏花樓”“同香樓”“一品香”“一家春”“申園”等番菜館近30家。當時稱之謂“四馬路大菜”。至抗戰前,全市西菜咖啡館共有200多戶。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吃西餐幾乎成為一種時尚,在老上海所有的西餐品種里,以英美西餐為主,其他還有法、德、義大利、俄羅斯式等。當時供應西餐的大飯店有:國際飯店、金門大酒店、百老匯(上海大廈)、匯中飯店(和平飯店)等10餘家,中小菜館達150餘家。當時較著名的有紅房子、德大西菜館、凱司令西菜社、蕾茜飯店、復興西菜社和天鵝閣西菜館等。
抗日戰爭時期,沿海地區,鄰近省縣來滬經商謀生、避難的增多,人口集中在租界,飲食業有較大發展,菜館、點心店、茶樓林立,攤販成市,形成了酒菜、西菜咖啡、廚房、糕團、麵團、粥、油餅饅、茶樓、熟水等9個自然行業及其同業公會。網點總數1萬多個,比抗日戰爭前約增1倍,酒菜業從300多戶增加到1000多戶,競爭激烈,以幫別特色,地方風味爭取消費者,擴大業務。為適應消費者需要,廚房業也有發展,除承包商店、工廠、洋行、錢莊等一伙食,每天按時送飯菜上門服務外,還就店供應便飯小吃,承辦居民婚喪喜慶筵席或派廚工,帶上已初步加工好的原料、調料、餐具、工具等,上門服務。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市場繁榮,宴請交際之風盛行,飲食業又一次畸形發展。許多菜館、酒家以名牌、名店招攬顧客,全市以“老正興”為店名的菜館超過120家。有的酒家講究門面裝飾,金門、南國、紅棉、康樂等“十大酒家”裝潢得富麗堂皇。新雅粵菜館1927年創設於虹口區,後又在南京路開設支店,以烹飪技術著名,業務較好。開始僅有一層樓,隨著業務不斷發展,逐步擴大為三層樓,並裝上冷暖氣設備,大小廳堂在同一時間內,可供700人用膳。西咖業隨著美軍剩餘物資咖啡、奶粉、奶油等在市場上傾消,相應地開設了一批小型咖啡館。從外灘到靜安寺的南京路上就有30多家咖啡館。為適應消費需要,飲食業的小店小攤也大量發展。從1948年下半年起,貨幣貶值,物價飛漲,民不聊生。上海臨近解放,官僚買辦、中外資本家紛紛離滬去香港、台灣,飲食市場轉趨蕭條,營業急劇下降。酒菜、西咖業中大戶紛紛關閉停業,但在解放前夕,仍有飲食店、攤1萬5千多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