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經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

上海財經大學於2009年1月13日在財經大學國定路校區正式舉行了日本文化研究所成立儀式和以所長為首的特聘研究員任命儀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財經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
  • 成立時間:2009年1月13日
  • 隸屬:上海財經大學
  • 所長:武繼平
大學簡介,研究所簡介,

大學簡介

上海財經大學已有近百年歷史,是一所以經濟管理學科為主,經、管、法、文、理協調發展的多科性重點大學,也是我國高級管理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在全國財經院校中,我校最早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也是首批設立社會科學(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的高校之一。1996年,學校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2007年,學校進入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項目行列。
上海財經大學目前擁有會計學、財政學、經濟思想史3個國家級重點學科,金融學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擁有4個財政部重點學科、6個上海市重點學科;設有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會計與財務研究院3個國家級基地;並擁有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工商管理4個博士後流動站。其中,國家學科目錄內批准的學位授權點24個,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36個本科專業。

研究所簡介

一、 緣起
隨著近年來我系師資結構的不斷最佳化,截止2009年6月,我系日語專業先後引進了中國社科院博士1名,日本國立大學博士4名,基本上實現了兩個過渡。第一是由過去的教學單一型師資結構向教學科研複合型的過度。第二是由日語教學及日語語言學單一研究向日本文學、中日比較文學、日本近現代思想和日本文化等多方向研究的過渡。本系出於展開科研活動的實際需要,經過充分醞釀,反覆論證,本著人才資源共享的原則,於2009年1月13日在財經大學國定路校區正式舉行了日本文化研究所成立儀式和以所長為首的特聘研究員任命儀式。即日起,上海財經大學外語系日本文化研究所正式掛牌啟動。
二、研究團隊
所長:
武繼平博士(外語系教授)
特聘研究員:
盛邦和博士(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顧國柱 (人文學院教授)
陳月娥博士(外語系副教授)
尤東旭博士(外語系副教授)
朱衛紅博士(外語系副教授)
米麗英博士(外語系副教授)
張益國博士(人文學院副教授)
周保雄 (外語系副教授)
三、 研究方向
本研究所主要從語言、文學、文化三個層面展開研究,具體細分為以下三個研究方向:
一、日本近現代思想與文化研究
二、中日比較文學與日本文學研究
三、日語語言學與日語教學研究
四、 近年來的主要成果
Ⓞ日本近現代思想與文化研究方向
盛邦和教授多年潛心研究日本近代以來亞洲主義思想的演變過程。面對近年來日本國粹主義思想的暗流涌動,溯本追源,通過對近代日本的亞洲主義思想的深入研究,揭示出該思想與日本右翼思想的內在聯繫。近五年來與日本密切相關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日本亞洲主義與中國》(《思想與文化》, 2004-12);《十九與二十世紀之交的日本亞洲主義》(《新華文摘》,2004-17);《日本亞洲主義與右翼思潮源流》(《歷史研究》,2005-3);《近代以來中日亞洲觀簡論》(《國際觀察》,2005-4),在學界反響甚大。
陳月娥博士主要從事日本明治大正時期的政治文化精英的個案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有:《試論日本大正時代的對美協調外交—以原敬為中心》(《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5);《試論原敬對美協調外交思想的原點》(《東北亞論壇》,2004-6)和專著《近代日本對美協調之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3)。此外,陳月娥博士還對當時政治文化精英視野中的中國以及他們與日本語言文字改革的關連等課題表示出極大地關注,發表了《明治時期日本政治精英的中國觀—以原敬為中心》(《東北亞論壇》,2008-3)和《從原敬的‘減少漢字論’看近代日本東西方文明的撞擊》(《日本研究》,2008-3)等論文。
章益國博士近年來在日本政治思想研究方面著述頗豐,先後發表了《也談‘菊與刀’ 》(《社會觀察》,2005-7);《日本亞洲觀的近代轉換》(《社會科學家》,2006-2);《亞洲空間感的方法論意義—評濱下武志的學說》(《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8-1)等學界反響較大的論文。
Ⓞ中日比較文學與日本文學研究方向
迄今為止,武繼平教授在國內外出版專著(包括合著和編譯著等)共15 部。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單獨發表論文37篇。近5年來發表的論文中有13篇能夠被檢索;具體為:日本國立情報研究所的CiNii檢索7篇;JAIRO檢索2篇;CSSCI檢索4篇;能夠檢索的論文均為獨著。武繼平教授從事日本文學研究20多年。九十年代以前出版的《日本文學百家》(四川人民出版社)和《神秘的日本文化心理》(重慶出版社)等廣為學界認同。有關日本文學批評的論文之中,《北村透谷文藝思想管見》(《外國語文教學》,1985-4)和《與神的對話――日本神秘主義詩歌試論》(《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89-1)兩篇分別獲得省級科研獎。近年來,武繼平教授在研究破解中國新時期文學與日本文學的關係方面著述豐厚且頗有建樹,在日出版的《異文化のなかの郭沫若》(獨著,九州大學出版會2002-12)和《中國現代文學と九州――異國?青春?戦爭》(合著,九州大學出版會2005-4)兩部學術專著分別獲得日本學術振興會開拓性成果高額項目資助和九州大學學術基金公開招標項目資助。此外,近兩年發表了《日支人民戰線諜報網的破獲與日本警方對郭沫若監視的史實》(《新文學史料》,2006-1);《佐藤春夫的中國觀論考》(《浙江學刊》,2007-3);《佐藤春夫與田漢的情感錯位——有關中日文人交往的個案考察》(《浙江學刊》,2008-1)等基於史學考證的新論,拓寬了中日比較文學研究領域,並為完善中國現代文學史提供了有價值的學術依據。
顧國柱教授注重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視野中的中日兩國文學的比較研究,《新文學作家與外國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比較文學論叢》(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等學術專著在學界享有很高的聲望。
朱衛紅博士的研究重點在於對日本著名作家佐藤春夫文學作品的細緻文本解讀。近年來除了在日主持過日本學術振興會科研項目《翻譯的領域—文化?殖民地?自我認證》(2004年)以外,在日本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了《佐藤春夫「霧社」論―台灣先住民女性像に見る「社會的小說」の要素》(筑波大學《〈翻訳〉の圏域》,2004-2);《社會的小說志向―佐藤春夫「F?O?U一名?おれもさう思ふ?」論》(筑波大學《文學研究論集》,2004-3)等於日本國文學界頗有反響的論文,為佐藤春夫文學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視角。
Ⓞ日語語言學與日語教學研究方向
米麗英博士對日語的使役態、被動態和語音等方面尤有較深入的研究。具體內容為採用最新聲音分析裝置及聲音分析軟體對不同人群的日語發音進行分析,使用SPSS10.0J進行數據處理,通過FileMaker軟體製作語言聲音地圖來比較研究日語學習者發音的特點以及在日語教學中套用的有效對策。此外,對中日語法也進行了深入研究,特別是立足於前人研究基礎之上對中日使役態和被動態進行了對比分析,對其共性及個性有所把握,對其特點從結構和系統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定製了科學有效的翻譯規則和中日互譯策略,歸納出一套新的理論認識,並將其運用於日語教學之中。近年來,在日本發表了《機械翻訳における使役表現の翻訳規則について》(學術刊行物情処研報2005-11);《中國語母語話者の日本語特殊拍の発音について―中國出身地の言葉及び日本語の學習年數との関系―》(徳島大學國語國文學2005-3);《日本語の受身を學習する際の落し穴—中國語を母語とする人の場合—》(徳島大學國語國文學2009-3) 等多篇論文,其中共有7篇論文能夠被檢索,具體為:SCI檢索1篇、 EI檢索1篇、日本國立情報研究所的CiNii檢索4篇。
尤東旭博士多年來一直從事中日形容詞的比較方面的研究,從語義語言學和認知心理學著手對中日的形容詞作出了全面的對比,特別是對中日表達感覺的形容詞進行了深入的對比研究。有專著『中日の形容詞における比喩的表現の比較対照—五感を表す形容詞をめぐって—』(日本白帝社2004-2)。該專著獲得日本學術振興會的科學成果公開發表資助金出版,在日本日中語言對比學界頗有影響。其研究成果為中國普通高校“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日語語言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P320)所引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