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丘

上丘

上丘是中腦背側四疊體的上一對小丘。系視覺反射中樞,細胞成層排列。即接受視束及枕葉皮質來的纖維,又發出纖維參與構成頂蓋延髓束和頂蓋脊髓束,交叉後下行,止於腦神經運動核及脊髓前角細胞,完成視覺反射。

位於中腦頂蓋,與下丘一起合稱為四疊體。在低等脊椎動物,上丘是視覺的高級中樞,隨著動物的進化,特別是哺乳類,尤其是人類,大腦皮質高度分化,大量視纖維經間腦與大腦皮質建立聯繫,此時,上丘退居為反射中樞,參與調整頭與眼的位置,以應答視覺、聽覺與軀體感覺的的刺激。人的上丘呈扁圓形,保留著白質與灰質交替排列的分層結構。與大腦皮質的枕葉、額葉,脊髓,以及腦幹網狀結構、黑質、藍斑、中縫背核等都有纖維聯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丘
  • 外文名:superior colliculus
  • 位置:中腦上部背側
  • 類別:大腦結構
概述,中腦:,四疊體:,解剖結構:,與中腦相關的疾病:,

概述

中腦:

中腦是腦幹的一部分,形體較小,動眼神經、滑車神經由此發出。中腦腳底發生病變時,可產生中腦腳底綜合徵。主要表現:動眼神經與錐體交叉性麻痹(Weber綜合徵),特點為病灶同側動眼神經麻痹,而對側腦性偏癱。如累及中腦頭端的紅核前區,則可發生動眼神經與錐體外系交叉綜合徵(Benedikt綜合徵),特點為同側動眼神經麻痹、對側半身舞蹈病或一側震顫、肌張力增高等。如中腦被蓋中央區發生病變,常伴有嚴重而持久的意識障礙(昏睡或昏迷)和去大腦強直。
中腦的背側稱頂蓋,由兩對圓形小丘組成。上一對稱上丘,為視覺的皮質下中樞;下一對稱下丘,是聽覺通路上的重要中樞。上下丘合稱為四疊體。左、右下丘之間有一縱行的正中溝,溝的上端容納松果體。上下丘之間有一橫溝,向外側面延伸,分隔上丘臂與下丘臂。下丘臂較明顯,從下丘通至間腦的內側膝狀體;上丘臂自上丘向前延伸,經內側膝狀體和枕之間,終於間腦的外側膝狀體。

四疊體:

四疊體亦叫“頂蓋”。位於中腦的背側,由兩對圓形隆起組成。上方一對稱上丘,是皮質下視覺反射中樞;下方一對稱下丘,是皮質下聽覺反射中樞。上丘和下丘分別有神經纖維向兩側延伸,稱上丘臂和下丘臂(合稱四疊體臂)。通過上丘臂,上丘與外側膝狀體發生聯繫。通過下丘臂,下丘與內側膝狀體發生聯繫。當外界刺激(如爆炸聲、閃光等),經耳或眼接受並產生興奮,通過聽覺或視覺傳導路到達內側膝狀體或外側膝狀體後,可經下丘臂或上丘臂將神經衝動傳給下丘或上丘。下丘或上丘再通過頂蓋脊髓囊將衝動傳到脊髓,引起肌肉運動,完成探究反射。

解剖結構:

中腦:
中腦是腦六個部分中最小的部分,仍保持神經管的原始形態,長約15~20毫米,位於腦橋和間腦之間。中腦腹側面上界為視束,下界為腦橋上緣;腹側面兩側有粗大的縱行纖維構成的隆起,稱大腦腳;在左右大腦腳之間的凹陷處,稱腳間窩,動眼神經根自窩的外緣出腦;背側面(又稱頂蓋)有四疊體,由兩對小圓丘組成,上一對稱上丘,是視覺皮質下中樞,它借上丘臂(為白質纖維)與外側膝狀體聯繫;下一對稱下丘,是聽覺皮質下中樞,它借下丘臂(為白質纖維)與內側膝狀體聯繫。在下丘的下方有滑車神經穿出。中腦內有中腦水管,上通第三腦室,下通第四腦室。
在中腦橫切面背側部中央,有中腦水管的斷面,中腦水管的周圍有一層灰質,稱中央灰質。灰質的背側是四疊體。中腦的腹側即大腦腳,每側大腦腳被一層含黑色素的神經細胞(即黑質)分為二部:黑質的背側部,稱被蓋,其中含有網狀結構,向下與腦橋的網狀結構相連;黑質的腹側部,是一層很厚的神經纖維板,稱為腳底。
被蓋,由灰質和白質組成。被蓋的中央部有細胞體堆聚構成的紅核,此核是皮質下運動中樞,細胞突相互交叉,並構成紅核脊髓束。在紅核的外側有傳導本體感覺和皮膚感覺的上行纖維,將這些纖維統稱為內側丘系,行向丘腦。內側丘系與紅核之間的間隙,稱中腦網狀結構,其背側有中央灰質。中腦水管在中央灰質中通過。在中腦水管的底上,有動眼神經核和滑車神經核,前者位於上丘平面內,後者位於下丘平面內。在動眼神經核的內側有達克謝維奇氏核,此核中的細胞發出的突起形成內側縱束,行入脊髓。、

與中腦相關的疾病:

中腦梗死:
中腦梗死又稱Claude綜合徵,又稱紅核下部綜合徵,為1912年法國某精神病學家首先描述,臨床少見,是由於供應紅核前部的旁中央動脈終末支梗死導致中腦內側被蓋部(大腦腳)病變所致。臨床表現為同側動眼神經麻痹引起的復視、眼瞼下垂、眼球外斜固定以及紅核損傷引起的對側肢體共濟失調,步態不穩,輪替動作不良。病變範圍較大時,還可引起同側滑車神經麻痹,對側動眼神經麻痹或感覺障礙及意識障礙等。也可發展為內側縱束綜合徵或Parinaud綜合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