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趾跳鼠

三趾跳鼠

三趾跳鼠(學名:Dipus sagitta),是跳鼠科、三趾跳鼠屬的動物。三趾跳鼠體型中等,頭大、眼大,耳較短,體背毛色近棕灰色,腹面毛色純白。

三趾跳鼠夜間活動,冬眠,彌散性分布,雜食性,通常每年繁殖1次,胎仔數2-7仔,棲息在沙質沖積扇、河灘地、固定或半固定沙丘、礫石荒漠中的風積沙丘地段,分布於亞洲部分地區。

三趾跳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三趾跳鼠
  • 拉丁學名:Dipus sagitta
  • 別稱:毛腳跳鼠、沙鼠、跳免、耶拉奔(蒙古語)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齧齒目
  • 跳鼠科
  • :三趾跳鼠屬
  • :三趾跳鼠
  • 亞種:6個
  • 分布區域:亞洲部分地區
  • 命名人及年代:Pallas,1773
  • 英文名:Northern Three-toed Jerboa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為害特點,治理策略,

形態特徵

三趾跳鼠體型中等,體長約101-155mm,尾長超過體長1/3以上。頭大、眼大,耳較短,前折不超過眼的前緣。耳殼前方有一排柵欄狀白色硬毛。前肢5,第一趾具短而寬的爪,其餘4趾的爪都細長而銳利,後肢特別發達,其長度約為前肢的3-4倍。後足只有中間3趾,兩側趾完全退化,趾下面具有梳狀硬毛。第二趾和第四趾的爪特別發達,側扁,呈刀狀。尾末端有黑白相間的“尾穗”。
三趾跳鼠體背毛色變異較大,一般從灰棕色或棕紅色到沙棕色或沙土黃色,部分背毛毛尖黑色或為純黑色毛。體側與股部外側毛銹黃色,整個腹面連同下唇和尾基部毛色純白。
三趾跳鼠顱骨短而寬。鼻骨前端具一缺刻,鼻骨與額骨相交處明顯下凹。額骨在淚骨後緣的部分最窄。顴骨細,但前部沿著眶前向上擴展,寬並達於淚骨下緣。淚骨拉達。眶前孔很大。頂間骨的寬為長的一倍半。聽泡發達,左右聽泡間有相當寬的空隙。門齒孔短,其後端達於上臼齒列中小前臼齒之間。在上頜左右第二臼齒之間有一對近於圓形的齶孔,第二對齶孔位於齒後緣之內方,兩對齶孔都很小。硬齶較長,其後緣超過上齒列末端甚遠。
三趾跳鼠上門齒幾乎與上頜垂直,前面黃色,中央有淺溝。前臼齒的高度不及第一上臼齒之半,其橫截面為圓形。第一臼齒很大,其餘兩枚臼齒依次漸小。下頜臼齒3枚。下頜門齒前面亦為黃色,下頜門齒的齒根很長,達於髁狀突之外下方,形成一突起。

棲息環境

三趾跳鼠為喜沙種類。儘管其棲息地在高海拔高度、地形、植被方面是多種多樣的,但都是沙地。在沙質沖積扇、河灘地、固定或半固定沙丘、礫石荒漠中的風積沙丘地段,多選擇具有梭梭沙拐棗為主的灌木荒漠、紅柳沙丘、胡楊疏林沙丘,以及沙蒿、沙柳為主的沙生植被的環境作為棲息位點。

生活習性

三趾跳鼠夜間活動,白天藏身在洞中,並用細沙掩埋洞口。傍晚出洞活動覓食,天色初明時,才重返洞中或另挖新洞。三趾跳鼠行動時只用後腳著地縱跳竄躍,最大縱距可達3m以上。尾不僅可控制方向和保持平衡,並能豎直敲打地面,增加彈跳力。一般的風沙和細雨並不妨礙三趾跳鼠的活動,但風速太大或陰雨連綿時,活動就會降低甚至停止。一旦風息雨停,跳鼠往往提早出洞而活動更加頻繁。三趾跳鼠的活動強度隨季節而異。4月份出蟄後,因食物不足,活動強度很低,隨著天氣轉暖,植物萌發生長,跳鼠的活動逐漸加強。5月中旬因繁殖而達到全年活動強度的最高峰,7-8月份活動又逐漸減弱,到8月下旬,開始準備冬眠,形成全年活動的第2次高峰。一般9-10月進入冬眠期入蟄有一定順序,首先入蟄的是老年雄性個體,其次是成年雌性個體,最後為幼體。出蟄時間各地並不一致,一般在3-4月出蟄。
三趾跳鼠為彌散性分布,洞系構造較為簡單,一般由洞口、洞道、窩巢、盲洞和暗窗組成。每個洞系只有1個洞口,洞道長短不一,通常為1.5-2m,但位於沙梁上的洞道較長,洞徑7.5-9.5crn,巢室位於洞道末端,呈圓形,距地面約60-70cm,淺的在30cm以內。巢圓盆形,由細軟雜草構成,直徑約13-15cm。盲洞位於窩巢兩側。暗窗是由洞道或巢室挖向地表的預備通道,末端僅以一薄層沙土阻隔,當洞口部受到驚擾時,三趾跳鼠便會突然由暗窗中破洞而逃。洞口常為拋沙所掩埋,但拋沙不聚集成堆。
三趾跳鼠以植物的莖、果實和根部為食,也吃一些昆蟲,其不需專門飲水,植物中的水分已足夠其新陳代謝的需要。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蒙古、俄羅斯聯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中國分布在東北西部、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及新疆等北方地區。
三趾跳鼠

繁殖方式

三趾跳鼠出蟄後不久即進行交配,4-6月為繁殖期妊娠期25-30天,胎仔數2-7仔,平均3-4仔。通常每年繁殖1次,極少數可產2胎。幼鼠第2年可達性成熟,但出生較晚的要過2個冬天才達性成熟。

亞種分化

序號中文名學名命名人及年代
1
Dipus sagitta aksuensis
Wang,1864
2
Dipus sagitta deasyi
Barrett-Hamilton,1900
3
Dipus sagitta fuscocanus
Wang,1864
4
Dipus sagitta sagitta
Pallas,1773
5
Dipus sagitta sowerbyi
Thomas,1908
6
Dipus sagitta zaissanensis
Selevin,1934
(資料來源:)

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該種是很常見的物種,每年數量波動很微弱,在對其有利的年份,每公頃可達5-6隻。其種群數量發展趨於穩定。
2004年,中國的調查結果顯示,三趾跳鼠的種群數量和年齡結構隨季節變動較大,9-10月為數量高峰期,其中幼鼠比例較大,約占36.7%,6-7月數量最低,種群密度不及9-10月的30%,其中又以成年和老年個體占優勢,亞成體(上年幼體)僅占種群的13.8%。雌體比例略高於雄體,約為54.3%。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為害特點

三趾跳鼠在草場盜食沙蒿檸條固沙植物種子及其幼苗,嚴重損害沙地植被,破壞固沙造林事業。在農區,啃食作物幼苗,掏食瓜類。

治理策略

  1. 捕捉。一是挖洞法,二是火誘法。
  2. 化學防治。使用抗凝血滅鼠劑。
  3. 保護害鼠類天敵。如:貓頭鷹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