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街

三角街

三角街位於永春縣蓬壺鎮的三角街,具有獨特的閩南風格,是全省唯一的叉型布局的騎樓式建築群,堪稱民國時代閩南地區集鎮建築中最科學而美觀的傑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角街
  • 地點永春縣蓬壺鎮
  • 風格:獨特的閩南風格
  • 特點:最科學而美觀的傑作。
地理位置,歷史發展,具體地貌,高僧傳說,

地理位置

蓬壺地處永春縣東半部和西半部的分界點,是著名的千年古鎮,歷史悠久,人口眾多,交通便利。

歷史發展

民國時期,盤踞泉州、莆田的地方軍閥頭目陳國輝(南安人)為了鞏固和發展武裝勢力,特別重視興建永(春)德(化)公路、沿線橋樑以及各地集鎮的街市。1930年,他看中蓬壺雙溪交匯處埔兜坂的雙溪口有一片荒雜地和沙灘適宜建新街,就請工程師設計好圖紙,強迫蓬壺各姓族長、豪紳交納稅款,攤派建店任務。於是按圖紙統一規格施工,1932年竣工啟用,從此形成20世紀中後期蓬壺僑鄉的經濟、貿易、文化中心。

具體地貌

該街整體近乎三角形,故名三角街。主街依地形和交通需要呈三叉形(丫字),三條街的出入口各通往一個方向,向南通往達埔鎮的街道稱為“蓬達路”,向東通往蘇坑鎮的街道稱為“蓬蘇路”,向西北通往錦斗鎮的街道稱為“蓬錦路”。永德公路穿過蓬達、蓬蘇路。三條路口比街心稍高,寓含中庫聚財之意。當年的規劃設計,頗具科學性與前瞻性。一是三條街道的走向與蓬壺地理特點相符;二是建築材料符合當時社會條件,石料、黃土、石灰、木材來源充足;三是建築風格有科學性和僑鄉特色。一般店面寬16尺,深54尺,高36尺,公巷寬14尺。店面統一為三層騎樓式建築,第三層有小陽台,高低適宜,店口避雨廊寬8尺,有方形磚柱支撐,門窗則隨房主喜歡有中式、西洋式。街中道寬33尺,排水溝各1.5尺(以上均魯班尺)。每路各放2個公巷,以便通行。街後鑿三口水井,利於生活飲用和防火。街道全長360米,店面起初設計120間,後來增加到136間,外觀整齊壯美。它是福建省少見的至今保存完好的舊街建築之一。

高僧傳說

在這條舊街上,曾飄過一代高僧——弘一法師的身影。1939年,弘一法師決定到永春蓬壺的普濟寺閉關靜修。4月17日,他在性常法師、普濟寺住持妙慧法師、林奉若居士的陪同下,乘車從永春縣城前往普濟寺。途經蓬壺三角街,法師下車步行。時值日寇侵華,閩南動盪,廈門淪陷,泉州也在惶恐之中,城鄉破產厲害。法師緩步街頭,看到市廛農商凋敝,痛時憂國,不無興嘆。法師特地交代蓬壺郵電代辦所經紀人林庶滿:以後凡寄給他的信件,除豐子愷、劉質平、夏丏尊、葉聖陶、柳亞子等少數人可送至普濟寺外,其他一概退回原處。法師還親自把宣紙邊角料裁成細條,手書“收件人不在,退回原處”,把這樣一大沓字簽留與代辦所備用。隨後法師一行步行至普濟寺。  蓬壺鎮歷史文化積濱深厚, 英才輩出, 宋朱熹、楊文廣、明張瑞圖、李我九、清施琅、民國弘一法師以及當代國家領導人胡耀邦、李鵬等圴來過蓬壺, 留下了許多千古佳話和珍貴文物。這裡的白鶴拳、南音、舞獅、高甲戲、朩偶戲等,譽滿閩南。  今天的蓬壺是多姿多彩、朝氣蓬勃,明天的蓬壺將會更加絢麗迷人,勤勞勇 敢的蓬壺人將會完成歷史賦予的接力賽。  蓬壺:即蓬萊。古代傳說中渤海里的仙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