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壺

蓬壺

作為泉州市首批市級試點小城鎮,蓬壺鎮當年就先後投入6億多元建設聚星商住大廈、聚星酒店、維港酒店、文明景觀大道、小流域治理和蓬八公路拓寬提級等59個項目,鎮區面貌煥然一新,全鎮總面積81.3平方公里,人口 51601人,轄有22個行政村,1個場,全鎮居民通行閩南方言。泉德線、福三線兩條省道和建設的泉三高速公路交匯貫穿境內,有“三通萬里金三角”之譽。古時,永春西部、德化、泉州、大田、三明、永安等地的商賈雲集於此,如今,每逢一日的“墟日”,仍可讓你體會昔日商貿重鎮的風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蓬壺
  • 外文名:PengHu
  • 所屬地區:福建泉州
  • 方言閩南語
  • 著名學校永春三中
  • 車牌代碼:閩C
  • 車站:蓬壺汽車客運站
蓬壺概括,城鎮建設,蓬壺特產,水果特產,特色小吃,農家特產,食用菌特產,綠色資源,經濟發展,科教文衛事業,旅遊資源,百丈岩,仙洞山,普濟寺,馬跳天險,三角街,人文,詞語,

蓬壺概括

蓬壺鎮位於福建省永春縣中部,素有永春的“次中心”之稱,最早建制於隋朝開皇9年(公元584年),是一個歷史文化名鎮與商貿重鎮。蓬壺四周群山環抱,中間像一片湖泊,故早稱“毗壺、肥湖”。因其山清水秀、風光如畫、民風淳良,酷似蓬萊仙境而得名蓬壺。
鎮區新面貌鎮區新面貌

城鎮建設

蓬壺鎮投入6億多元建設聚星商住大廈、聚星酒店、維港酒店、文明景觀大道、小流域治理和蓬八公路拓寬提級等59個項目,鎮區面貌煥然一新。環境的美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民眾選擇搬到蓬壺鎮區居住。蓬壺鎮鎮長鄭維澤說:“鎮區條件好了,人氣也更旺了,目前蓬壺中心幼稚園和一所私立幼稚園生源都處於飽和狀態了。”為了滿足就學需要,投入500萬元建設壺中國小。
蓬壺維港酒店夜景蓬壺維港酒店夜景
“不僅生活環境要好,還要讓民眾的生活更加殷實。”蓬壺鎮黨委書記鄭興波說,良好的主導產業不僅有利於吸納聚集農村人口,形成小城鎮發展的雄厚財力基礎,而且將決定小城鎮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方向。
工業企業曾經是蓬壺鎮的“短板”,為此,蓬壺鎮除了運用好縣裡“飛地工業”政策外,還根據自身實際建設了1000多畝的工業園。
全國最大的桂花種植基地鎮、全省最大的杜鵑花和茶花基地鎮、全市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全縣最大的早鐘六號枇杷基地……這些讓蓬壺引以為傲的農業產業也助推鎮域經濟的發展。
中部的蓬壺鎮按照“宜業宜居宜游的山區新市鎮”的目標大步邁進,東部的東平鎮正朝著“泉州市生態山水特色品牌小城鎮”目標幹得熱火朝天。
走在東平鎮1200米長的太平街上,黃白相間的新古典風格建築的房子特別顯眼。完善給排水設施,整修綠化帶,重新鋪設人行道,改造路燈,做到美化、綠化、亮化和淨化。此次立面裝修面積達30500平方米,工程總造價1200萬元,目前人行道緣石、水泥花磚的鋪設已進入最後的掃尾階段,將迎來工程的全面竣工。屆時,鎮裡將對特色美食店集中安置,完善電力、停車站亭、生活垃圾處理、通信等市政公用配套設施,將太平街和入口景觀大道連成一體,形成一條賞心悅目、獨具特色的繁華精品街。太平街成為全市第一個鎮級街道立面改造工程。
蓬壺中心國小新校區蓬壺中心國小新校區
“東平越來越漂亮了,太平街重新整修後,下雨天路面不會積水,整條街更美觀整齊,更上檔次和品味,機動車道與人行道分開,有標示牌,出行更規範、更有序也就更安全了,我們很滿意。”家住太平街的李志斌說。
“蓬壺、東平2個市級試點鎮初見成效外,達埔、下洋、湖洋、一都等縣級重點鎮建設也在緊鑼密鼓進行中。”永春縣戰役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按照小城鎮建設“六個一”(即每個鄉鎮建一條文明街或路、單獨或聯合建一座自來水廠、一個文化體育公園、一個“農改超”市場、一所功能完善的衛生院或服務中心、一個有品位的樣板居住新區)的要求,總投資15.15億元,年度計畫投資8.66億元,至4月底累計完成投資3.43億元,已開工建設項目59個,逾時序進度的項目46個。

蓬壺特產

水果特產

蓬壺鎮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681.6毫米,氣候溫和,具有夏長秋短的特點,農林果產品資源豐富,擁有“早鐘六號”枇杷,琯溪密柚,蘆甘,荔枝,龍眼等名質水果。食用菌,花卉,早鐘六號枇杷是三大支柱農業。

特色小吃

蓬壺肉羹遠遠馳名,參加縣政府市旅遊局舉辦的“永春十大名菜十大名小吃”評選活動,選送參賽的蓬壺貢糖,蓬壺鼠粬龜被評為永春十大小名吃。蓬壺肉羹湯不僅經濟實惠,還味道鮮美。炸粿,炸豆腐乾也是非常不錯的。

農家特產

蓬壺“農家樂”品牌不斷打響,有正宗土雞,土鴨,土羊等農家特產十分豐富。

食用菌特產

食用菌產業發達是全縣最大的食用菌之地,有草菇,蘑菇,鮮菇,金絲菇等。

綠色資源

早鐘六號枇杷種植規模龐大成為全縣最早的早鐘六號枇杷基地,名優花卉初具規模,種植面積3000多畝,年產值5300萬以上,成為福建省最大的杜鵑花和茶花基地鎮,其中以桂花最為突出,成為全國最大的桂花種植基地鎮,現有桂花樹30多萬株,桂花苗圃300多萬顆,經紀人網上交易平台已成為福建省最大的桂花交易市場,仙嶺一位居民通過網路交易平台銷售一株桂花價值高達34萬元。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蓬壺鎮充分發揮地域、人文、僑台和資源優勢,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全鎮已初步建成蘆柑、琯溪蜜柚、枇杷、茶葉、蔬菜、毛麻竹、食用菌、禽畜養殖、淡水養殖等農業生產基地;擁有水電、造紙、建築、煤炭、農副產品加工等集體、聯營、三資及個體企業1000多家.新世紀的到來,孔里工業園區也正在建設中。2006年,全鎮工業總產值17.88億元,農業總產值1.6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5942元,被評為福建省100強鄉鎮。
全鎮現有水電站30座,裝機容量近4000千瓦,年發電量1400多萬度,實現了農村生活電器化.完成5000門電話擴容,興建了電信大廈和行動電話發射塔,村村通電話,三郊線、泉三線、泉德線穿鎮而過,境內村村通公路,基本實現道路硬化,一個乾支銜接、四通八達的鎮村交通網路已形成;在供水方面,共投入500多萬元創建日供水5000噸的自來水廠,全鎮安全衛生飲用水達100%。 集資1億多元建成的新集貿市場和舊街的拓改使蓬壺的投資環境日趨完善。鎮區面積由原來的0.93平方公理擴展為5.93平方公里,各村因地制宜繪製新村藍圖,鎮容村貌煥然一新。

科教文衛事業

全鎮文教衛生事業蒸蒸日上。境內現有三所中學(永春三中、蓬壺中學、湯城中學)、21所國小。永春三中是省一級達標中學;蓬壺中心國小是省級文明學校、農村示範國小;在美中村建立中心幼稚園;以鎮文體中心為核心的民眾文化藝術,全民健身體育活動豐富活躍,傳統的南少林武術、高甲戲、木偶戲歷久不衰;1998年被評為泉州文化先進鄉鎮以及省、市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先進單位。衛生服務體系健全,中心衛生院為一級甲等農村醫院;初級衛生保健達到省級標準,人民健康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蓬壺肉羹湯蓬壺肉羹湯

旅遊資源

蓬壺山清水秀、四季如春、風光如畫、名勝遍布、人文薈萃、民風淳樸,酷似蓬萊仙境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曾用“千潯瀑布如飛練,一簇人煙似畫圖”詩句描繪蓬壺如詩如畫如仙境的自然風光。蓬壺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以仙嶺、農村科技文化園和觀山、湯城景光帶為兩翼,以福建省唯一供奉炎帝、閩南人祭拜中華民族三皇始祖神農大帝的仙洞山和高僧弘一法師誦經著書弘法、俗稱“桃源甲剎”的普濟寺為策應,輻射周邊呈祥的雪山言、錦斗的烏髻岩,構成永春中部生態朝聖旅遊中心。同時,三角古街、馬跳天險、溫泉地熱、南音、白鸛武術白鶴拳、舞獅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完善的旅遊配套設施,期待著您來探索、解讀和開發。

百丈岩

——國建AAA級旅遊區
百丈岩,國家AAA級旅遊區,位於福建省永春縣蓬壺鎮境內的白鸛山脈南端。山峰稱馬德山,峰巔的寺廟俗稱馬氏、馬寺。寺前有五彩巨石,酷似向天燭火,因而亦稱百丈岩。它地理位置獨特,山勢險峻,登臨俯察,有如九天攬勝。放眼遠眺,村煙點點,桃溪蜿蜒,令人心曠神怡,素有“小泰山”之譽,因其一峰獨聳。
蓬壺旅遊蓬壺旅遊
百丈岩,相傳為馬氏仙姑修道坐化之所。寺廟初建於宋代,主奉馬氏女,俗稱馬氏仙媽。據民間傳說,宋朝馬氏女入山修煉,為貧苦百姓治療疾病,其德感天動地,坐化後當地民眾塑像建廟,奉以香火,寄望仙姑廣佑眾生。歷經900多年的風雨滄桑,馬寺供奉的馬氏仙姑是閩南罕見的肉身佛,而馬氏信仰隨華僑下南洋,走出國門,在東南亞各國和港澳台地區廣為流傳。
許多遊客善信不遠千里到百丈岩,或攬勝吟詠,或向仙媽占香許願,或占夢祈福,以求事業有成,平安康泰。民間流傳著許多祈求仙夢並得到驗證的故事。每年中秋佳節是朝聖的高峰期,至時,海內外遊客蜂擁頁面是至,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許多遊客占香求夢,席地而眠,希望得個吉祥好夢;有些則通宵達旦,賞月談天,品賞桃源夜景。正是天上月圓,仙鄉夢好,人神和洽,家國長春。

仙洞山

仙洞山坐落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蓬壺鎮美山村,古稱瑞峰、陳岩山,海拔580米,位於蓬壺鎮之西北面,距鎮政府駐地約2公里之間,距永春縣城27公里,距泉三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僅4公里,交通便捷。景區面積16平方公里,是一處集朝聖、避暑、森林浴,名勝景觀,歷史人文探幽和愛國主義教育於一體的遊覽勝地。
仙洞又為桃源名山之一。其山怪石嶙峋、奇峰聳秀、林深樹茂、殿老徑幽、勝景殊多,乃遊覽、避暑勝地。山上覆蓋著一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鬱鬱蔥蔥,是一片罕見的亞熱帶季雨林。
其中一座古廟真寶殿原名顯應廟,始建於五代南陳末年(581-586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八閩中罕見的奉祀中華民族始祖之一的神農氏的古廟及坐姿高達13米的天然石佛,是福建省現存祠神農大帝最古老且完整的炎帝廟,現為永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宋理學家陳知柔,曾在此講學授徒,嘗與朱熹遊憩其間。朱熹贊曰:“蓬山皆美,而陳岩尤勝”,並欣然題聯於柱曰:“千潯瀑布如飛練,一簇人煙似畫圖”,且遺下“鳶飛月窟地,魚躍海中天”的墨寶。元至正年間,惠安盧琦任永春縣尹,多次游賞陳岩,曾撰示《蓬壺父老》七律二首。
蓬壺旅遊蓬壺旅遊
還有壯觀險絕的來鶴台,飄飄欲仙的醉翁石,奉祀海峽女神的天后宮及勢如天寺的無極殿等。

普濟寺

隱落於永春蓬壺鎮五班山山腹之中,五班山即五峰一字排開由西南向東北伸延,形成一大弧形屏障。這裡遠離繁華古鎮,獨得一方幽靜。普濟寺始建於五代(公元907年-960年間),自名僧音淨卓錫後,代有高人碩彥,1936年高僧性願法師來任方丈,重振寺風。1939年5月,一代高僧弘一大師來到普濟寺,掩關治律,弘揚佛法,撰著佛經。弘一法師在普濟寺有一年半時間,生活十分儉樸,"三衣過冬,兩餐度日"。他稱普濟境地幽辟,風俗淳古,有如世外桃源而嘆為觀止。他堅持不開山、不授徒,於誦經、著述、弘法之餘,鑒抄佛教經典無數,且寫得一手好字,永春士僧俗"有求者均書佛號經偈作答,以借墨緣。"因此,弘一墨跡在永春俯拾可得。大師還在普濟寺度過他六十大壽,他在俗至友柳亞子、夏丏尊、徐悲鴻及得意門生豐子愷,均以詩詞畫幅獻桃祝壽。
上殿正中供奉如來佛,兩旁為其弟子文殊和普賢,後堂為觀音,主殿兩側為十八羅漢,下殿左右兩廂塑有四大天王,下院則有鐘鼓樓列於兩邊。主建築前有半圓形的月池,內有二龍吐霧,靈氣頓生。
若在普濟寺小住,晨起看日出,天邊雲彩變幻多姿,唯仙洞山靜若聖者,浮想聯翩;日落在此打坐,看西天喜奏黃昏頌,普濟寺緘默怡然,有松濤泉鳴貫耳,如入一方淨土……

馬跳天險

馬跳峽位於蓬壺鎮西北部,是晉江東溪的發源地,又是永春地形,氣候的分界線:馬跳內多高山峻岭,比較寒冷,馬跳外多低丘盆地,四季如春。
蓬壺旅遊蓬壺旅遊
馬跳峽峽谷阻隔蓬壺和呈祥、錦斗兩地,是一處自然天險,地理位置非常險要,為福建南北交通要道,亦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譽稱“永春的劍門關”。
晉江上流桃溪主流經蓬壺龍潭而下,流到馬跳橋進入峽谷,湍流三彎三曲約400米長(其間歷經三層潭淵),到“一夫關”下(今馬跳二級電站蓄水壩下),自入口到此處的溪水水平落差達35米。谷底狹窄如梯,風寒水冷,浪聲如雷。越出一夫關外,景物豁然開朗,溪水漸轉平緩,但仍奔行於峽谷之中,長700米。
古時附近建有要寨、關口、驛站,在絕壁之中架有棧道。馬跳古棧道稱蕭公路,相傳是唐代蕭氏父子鑿壁為羊腸小道,路口題刻“一夫關”三個大字,體現“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特點。宋代陳知柔造“高騫石橋”,羅氏造雨亭。
有趣的是,峽谷兩岸,有兩塊大岩石相對而峙,一塊印著四個馬蹄跡,一塊印著兩個馬蹄跡,傳說是宋代名將楊文廣平南時騎馬跳峽留下的,所以這地方稱為馬跳峽。
馬跳峽谷下游南岸有“蝙蝠洞”,傳說神奇,疑為原始先民居住之所。
解放後,因開拓漳泉公路,不少古蹟被毀,如“一夫關”、“馬蹄跡”、“古棧道”、“古橋”等。現景點有:峽谷、深潭、一級電站、蝙蝠洞等。

三角街

位於永春縣蓬壺鎮的三角街,具有獨特的閩南風格,是全省唯一的叉型布局的騎樓式建築群,堪稱民國時代閩南地區集鎮建築中最科學而美觀的傑作。
蓬壺地處永春縣東半部和西半部的分界點,是著名的千年古鎮,歷史悠久,人口眾多,交通便利。民國時期,盤踞泉州、莆田的地方軍閥頭目陳國輝(南安人)為了鞏固和發展武裝勢力,特別重視興建永(春)德(化)公路、沿線橋樑以及各地集鎮的街市。1930年,他看中蓬壺雙溪交匯處埔兜坂的雙溪口有一片荒雜地和沙灘適宜建新街,就請工程師設計好圖紙,強迫蓬壺各姓族長、豪紳交納稅款,攤派建店任務。於是按圖紙統一規格施工,1932年竣工啟用,從此形成20世紀中後期蓬壺僑鄉的經濟、貿易、文化中心。
該街整體近乎三角形,故名三角街。主街依地形和交通需要呈三叉形(丫字),三條街的出入口各通往一個方向,向南通往達埔鎮的街道稱為“蓬達路”,向東通往蘇坑鎮的街道稱為“蓬蘇路”,向西北通往錦斗鎮的街道稱為“蓬錦路”。永德公路穿過蓬達、蓬蘇路。三條路口比街心稍高,寓含中庫聚財之意。當年的規劃設計,頗具科學性與前瞻性。一是三條街道的走向與蓬壺地理特點相符;二是建築材料符合當時社會條件,石料、黃土、石灰、木材來源充足;三是建築風格有科學性和僑鄉特色。一般店面寬16尺,深54尺,高36尺,公巷寬14尺。店面統一為三層騎樓式建築,第三層有小陽台,高低適宜,店口避雨廊寬8尺,有方形磚柱支撐,門窗則隨房主喜歡有中式、西洋式。街中道寬33尺,排水溝各1.5尺(以上均魯班尺)。每路各放2個公巷,以便通行。街後鑿三口水井,利於生活飲用和防火。街道全長360米,店面起初設計120間,後來增加到136間,外觀整齊壯美。它是福建省少見的至今保存完好的舊街建築之一。
南音南音
在這條舊街上,曾飄過一代高僧——弘一法師的身影。1939年,弘一法師決定到永春蓬壺的普濟寺閉關靜修。乘車從永春縣城前往普濟寺。途經蓬壺三角街,法師下車步行。時值日寇侵華,閩南動盪,廈門淪陷,泉州也在惶恐之中,城鄉破產厲害。法師緩步街頭,看到市廛農商凋敝,痛時憂國,不無興嘆。法師特地交代蓬壺郵電代辦所經紀人林庶滿:以後凡寄給他的信件,除豐子愷、劉質平、夏丐尊、葉聖陶、柳亞子等少數人可送至普濟寺外,其他一概退回原處。法師還親自把宣紙邊角料裁成細條,手書“收件人不在,退回原處”,把這樣一大沓字簽留與代辦所備用。隨後法師一行步行至普濟寺。
永春白鶴拳永春白鶴拳

人文

蓬壺鎮歷史文化積濱深厚, 英才輩出, 宋朱熹、楊文廣、明張瑞圖、李我九、清施琅、民國弘一法師以及當代國家領導人胡耀邦、李鵬等圴來過蓬壺, 留下了許多千古佳話和珍貴文物。這裡的白鶴拳南音舞獅高甲戲、朩偶戲等,譽滿閩南。

詞語

【詞目】蓬壺(蓬壺)
【拼音】péng hú
【注音】ㄆㄥˊ ㄏㄨˊ
【釋義】 即 蓬萊 。古代傳說中的海中仙山。神仙思想產生於周末,盛行於戰國。 戰國時,民間已廣泛流傳著許多有關神仙和神仙境界的傳說,其中以東海仙山和崑崙山最為神奇,流傳最廣,成為我國兩大神話系統的淵源。
先民認為海上有五座神山:岱嶼、員嶠、方壺、瀛洲、蓬萊。據《列子·湯問》:“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其上台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節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勝數。而五山之根無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返。.......最後二山飄去不知蹤跡,只剩下方壺(方丈)、瀛洲、蓬萊三山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