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古村

石塘古村

石塘古村是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歷史悠久、古建築規模龐大而且保存最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從明朝洪武年間李可求從福建移居石塘古村到現在,石塘建村已有640多年歷史。2010年12月13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公布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名單,共有99個鎮、村入選,廣東省僅有4個,仁化縣石塘古村名列其中,成為韶關市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塘古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
  • 面積:15公傾
  • 人口:3400多人
  • 著名景點:古宗祠
基本情況,歷史,地理位置,千家村,雙峰寨,古井,石塘米酒,月姐歌,

基本情況

石塘古村村總面積15公傾,現有人口3400多人,遺存古宗祠八座、古民居79座,古村的雙峰寨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家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村中心三角街,古時最繁華的商貿一條街,至今還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店鋪門面和布架。在清朝,石塘古村達到繁榮的頂峰。石塘古村古建築大多是明清建築遺存。建築風格集客家風情、徽派特色,又受江西古建築風格的影響,形成石塘古村古建築的獨特風格。
石塘古村在廣東的位置石塘古村在廣東的位置
石塘古村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將有力推動仁化縣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工作,增強該縣的歷史文化積澱,提升該縣在全國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為發展該縣特色文化旅遊,推進宜居城鄉建設提供嶄新的平台和契機。

歷史

從明洪武年間李可求從福建移居此地、開荒建房算起,石塘古村已經走過了640年的風雨,是石塘鎮歷史最悠久、古建築保存最完好的一個村落。石塘古村總占地面積15公頃,現有人口3400多人,擁有古建築133座,保存完好的有106座,是仁化縣乃至韶關市範圍內歷史較悠久、古建築群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個古村落。
石塘古村
石塘是革命老區,大革命時期被中共廣東省委譽為“繼海陸豐農民運動”後農民暴動中最偉大的戰鬥——雙峰寨保衛戰就發生在這裡,雙峰寨保衛戰役曾在莫斯科召開的黨的第六次代表大會上作為經驗向共產國際介紹。英雄堡壘雙峰寨已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市、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地理位置

石塘古村位於石塘鎮政府旁,石塘鎮位於仁化縣西南部,距仁化縣城19公里,距世界自然遺產丹霞山約21公里,南接韶關湞江區,西連樂昌市。石塘鎮轄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1.3萬人,面積為8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萬多畝,山地面積9萬餘畝,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鉛、鋅、鐵等。交通便利,省道345線由東至西貫穿全鎮,縣至鎮、鎮至村委會全部實現水泥道路硬底化。

千家村

在仁化縣城西南方19公里的一個小盆地之中,周圍山清水秀,有一個有著悠久和光榮歷史的古村落。石塘古村從明朝洪武年間始祖李可求由福建移居此地、開荒建房算起,已經走過了640個春秋。並逐步形成塘下、樓下、竹園背、蔡屋、火沖、禮園、梨樹下、高門檻、大園、早禾田、門前巷、三角街等12個閣。到清代鹹豐年間已發展為千家村,成為仁化縣最大的自然村。
石塘古村
石塘古村原有眾多的祠堂、廟宇,但文革期間大多已被破壞,現僅存下7座祠堂和一座龍母宮,不過所幸依然保存完好。如果不是跟隨熟悉石塘古村的人走訪,村內街巷眾多,與周邊山水、農田相融合,且縱橫交錯,街巷閘門又錯綜複雜,一般的陌生人進入村中,很難走得出來。
在石塘古村,你可以發現那些遺留下來的老建築連成一片,時時展現出濃郁的客家風情與深刻的徽派印記。石塘古村現存的建築大多建於明清時期,與閩西、粵東的客家土樓建築不同,石塘古村院落屬於徽派建築,由青磚青瓦砌成,高牆飛檐,堂皇美觀。落到具體每一戶,卻又展現獨特的魅力,正房、廂房錯落有致,院落裡面的每一個房間、廳堂、天井,都與走廊、巷道、樓梯相通。
古屋的青磚多是經過磨製,屬磚木結構,房頂有鰲頭,兩邊馬頭牆,椽牙翹角,高出瓦面,徽派色彩與窄窄的小巷相對,既美觀,又能防火。不少古屋大廳的屏風柱上還刻有楹聯,只是年代久遠,遺留不多,但是依稀能見。古村都是因人而活,這片走過了640多年的古村落,但見古老的理髮店還在營業,70多歲的高齡理髮師,每天都在演奏著生活之歌,安靜祥和。

雙峰寨

來到石塘古村,映入眼帘的第一印象,必定是矗立在村口中央的雙峰寨。這座外形略呈長方型,用石灰石以及青磚再用糯米、黃糖、石灰漿砌成建築,像一個巨型勇士一樣,世世代代守護者石塘古村民。雙峰寨有一個主樓和四個炮樓,東西兩面城牆中間各有個嘹望台,其間用圍牆相連,四個炮樓均為四層,主樓(也稱中樓)五層,圍牆四面有走馬廊,而圍牆邊連通五個炮樓走廊每隔3.9米有一小炮眼,居高臨下,是個可守之地。最值得一提的是,寨內共有3口水井,保存完好,寨外周圍有護城河,與外圍相隔。 這么一片寧靜祥和的小村莊,怎么會有一座與戰爭有關的堡壘?這裡,不得不提起一段血淚史。清代鹹豐九年(1860年)太平天國因天京變亂以後,翼王石達開負氣出走,他離開天王洪秀全後,率大軍到湖南、桂陽、宜章等地。是年農曆五月二十九日,太平軍進入仁化石塘。石塘是個千家村,物阜人豐,聽說太平軍已到曲江,實際上早就作了防備,在石塘古村北面約二公里處的鵬風寨(現名大寨頂)屯積了糧草和大量的石頭,組織青壯年上寨禦敵,有不少是全家上山駐守。
雙峰寨雙峰寨
太平軍到後,雙方即展開了激戰,石塘古村鄉勇依靠有利的地形,英勇奮戰。太平軍正面攻不下鵬風寨,後來他們便集中兵力,切斷了石塘古村與鵬風寨的通道,形成了四面圍困之勢,迫使鵬風寨孤立無援,時間一長,寨頂缺水,民眾乾渴,無法應戰,最終被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慘不忍睹。1860年農曆六月,鵬風寨之戰,石塘古村被燒毀房屋幾百間,人口死亡1/3。石塘古村民為抗擊付出了慘重代價,經過這一沉重教訓之後,便滋生興建雙峰寨的計畫。 花了16年建成的雙峰寨,在大革命時期,立下了赫赫戰功,其革命戰鬥史,被當時廣東省委譽為“農民暴動中最偉大的戰鬥之一”。1928年農曆二月初八,國民黨反動派第七軍的二十一師一個團,在師長呂煥然的帶領下,糾集了當地地主武裝,又一次包圍了雙峰寨,企圖一舉撲滅石塘的革命烈火。寨內七百多軍民在營長李載基的領導和指揮下,與敵人開展了震撼粵北的雙峰寨保衛戰。由於革命軍民士氣旺盛,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敵人所施展的誘降、火功、炮功、“鐵烏龜”偷襲、偷放護城河水等陰謀伎倆。由於敵人長期圍困,寨內生活物資和彈藥越來越少,特別是後期由於缺水,瘧疾流行,傷亡甚大。歷時九個多月的雙峰保衛戰,斃敵110多人,數十人突圍。
石塘古村

古井

石塘古村除了雙峰寨以外,以古井為一大特色,村內古井星羅棋布、井型豐富多樣。據統計,現有古井40多個,分室外井和室內井。村中最具代表性的古井是三多堂前高門檻左側的井,名叫高門檻井,也稱祖井。據史料記載,高門檻井建於明朝洪武年間的1382年,距今已有611年。井深約三丈,井口直徑1.1米,地面有石砌圍欄,井底是石灰石,圓型井壁四面設有小方孔,供人下井底清洗和拾撿雜物。此井水清涼甘甜,不盈不枯。
石塘古村
除了古井,隨處可見的水渠更是這條千家村的獨特之處。石塘古村的水渠有三條主溝:兩條挾山溪水自北而南,曲折逶迤,繞村過巷,到村中匯集到主溝,南下田壠灌溉,再流入石塘河。眾多的支溝、排水溝縱橫穿插,長年流水不斷,對村容村貌、生活環境、排水衛生都是獨具匠心的創造性設計,充分顯示了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生存環境。
實際上,之所以出現那么多古井與門前屋後環繞而過的水渠,與石塘古村所處盆地中心密不可分。這裡地下水位高、石板底層無滲漏,水質又好。這些水井的型制、大小、方圓、特色各有千秋,分布之密集合理、取用之方便程度、泉井即水缸的特殊功能,唯石塘古村所獨有。傍晚時分,常常可見婦人取井之水,洗菜煮飯。

石塘米酒

水好之處,往往能聞到酒香。在石塘古村,獨特優秀的地下水源、自製酒餅及傳統的釀製工藝,使之有300餘年的釀酒習慣。石塘米酒以其清正醇香、口感宜人而遠近聞名。光緒年間石塘古村有酒莊80多間,僅三角街就有30多間酒肆,粵北韶州各縣都來石塘趕墟兌購米酒。解放前石塘制酒更遠銷廣州及東南亞等地。

月姐歌

除了建築,除了戰爭,石塘古村的文化精髓,深深烙印著獨特的文化標籤———月姐歌,這是一項獨特的民間傳統藝術,已被列入韶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傳唐代一個叫“月姐”的宮女流落民間,在韶關市仁化石塘雙峰村定居。月姐把宮裡的一些小曲調傳授給當地婦女,每年的中秋期間,婦女們自發組合在一起邊賞月邊演唱向宮女學來的小曲調,自此成習,一直承傳下來。
唱“月姐歌”從每年農曆八月初一“開壇”至八月十五“收壇”,期間每天晚上婦女們就聚集在“月姐歌堂”里彼此唱和。細聽發現,“月姐歌”里包含了敘事歌、農事季節歌、情歌等,其內容涵蓋時令節氣、耕耘織造、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柴米油鹽、人生百態等各方面,歌詞或借古喻今,或托物寓情,或直抒心懷,或暗吐心聲,其內容極其豐富。
據傳在明朝時期,石塘人唱“月姐歌”進入鼎盛時期。全村設有“月姐歌”壇十一個,每個壇的主要成員有三十多人。“月姐歌”壇設在宗祠或大戶人家寬敞的廳堂里,每年從農曆七月初一唱到八月十五,共持續一個半月。清朝時期,“月姐歌”活動有所減少,時間也恢復到原來的農曆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然而在文革時期的“大破四舊”中,“月姐歌”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封資修毒素”,被打入掃除之列,幾近失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