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大捷(三河之戰)

三河大捷

三河之戰一般指本詞條

三河之戰,太平天國晚期繼浦口之役之後又一次勝利之役,太平軍與湘軍在安徽三河鎮(今屬肥西縣)激戰。此役湘軍戰敗,名將李續賓陣亡,清帝國安徽、江西戰情全面吃緊。而對太平天國來說,扭轉了皖南被動的局面,太平天國安慶脫困,天京糧荒抒解,李秀成、陳玉成都封王,復甦了太平軍後期軍心、士氣。

基本介紹

  • 名稱:三河之戰
  • 地點:中國安徽廬州三河鎮
  • 時間:1858年11月4日-1858年11月15日
  • 參戰方:清朝,太平天國
  • 結果:湘軍慘敗,提督李續賓自裁
  • 參戰方兵力:湘軍一線部隊6千 ,太平軍包括運輸後勤10餘萬人
  • 傷亡情況:清軍全軍覆沒 ,太平軍7千人傷亡
  • 主要指揮官:湘軍提督李續賓,李秀成、陳玉成
背景,過程,戰果,影響,

背景

1856年9月,天京內訌,太平天國的革命形勢開始急轉直下。1857年5月,石達開洪秀全猜忌,離京出走,帶走數萬精兵良將,更使太平軍元氣大傷,整個戰爭形勢也隨 之急劇逆轉。清軍利用這一有利時機,重整旗鼓,於1858年1月重新建立江南大營,包圍天京。江西戰場上,湘軍由防禦轉為進攻,於1857年10月26日攻陷湖口和梅家洲。
1858年5月19日,新任浙江布政使、湘軍悍將李續賓率部攻克軍事重鎮九江,駐守該地區5年之久的太平軍將領林啟榮以下1萬7千名將士全部陣亡。李續賓在攻克九江後不久即率部渡江,回到湖北,準備乘勝東援安徽戰場。
陳玉成陳玉成
1858年5月,湖廣總督官文湖北巡撫胡林翼看到湘軍在江西戰場上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便擬定東征計畫,準備把李續賓部湘軍投入安徽戰場。當時,太平軍在陳玉成李秀成等率領下,在皖北戰場屢挫清軍,於8月23日占領廬州城。於是,官文便命令李續賓迅速進兵,攻克太湖,然後乘勢掃清桐城、舒城一路,疾趨廬州,企圖收回廬州, 並堵住太平軍北進之路。所以,當陳玉成、李秀成部揮師東向,進攻江北大營時,江寧將軍都興阿李續賓等即率兵勇萬餘人自湖北東進攻安徽,9月22日克太湖,然後分兵為 二,都興阿率副都統多隆阿和總兵鮑超所部進逼安慶,李續賓率所部湘軍北指廬州。
李續賓部於9月23日陷潛山,10月13日陷桐城,24日陷舒城,接著指向舒城東面25 公里的三河鎮,準備進攻廬州

過程

安徽,長江腰膂,俯仰吳越,是南京的西部屏障。鹹同年間,太平軍坐擁金陵,在安徽一帶統治達10年之久。這裡是太平天國統治時間最長、治理相對穩固的地方,對湘軍而言,則是一片荊棘之地:1853年年底,清廷“救火隊長”、 湘軍楚勇統帥江忠源出任安徽巡撫,翌年敗亡廬州(今合肥);1858年11月,湘軍名將李續賓兵敗廬州西南三河鎮,湘軍精銳盡失;湘軍統帥曾國藩,在1860年坐鎮祁門期間,也是險象環生。
湘軍與太平軍在安徽反覆拉鋸,亂世之下,生靈塗炭,清人王安定在著述《湘軍記》中評價:“軍興以來,東南之亂極矣,然未有甚於安徽受禍之烈者也。”
1858年11月15日清晨,立冬不久,一場大霧席捲了安徽中部,巢湖平原霧氣沉沉。廬州西南的三河鎮到金牛鎮方圓30里,更是被大霧裹得嚴嚴實實,咫尺莫辨,正如此時此地,身處十萬太平軍包圍里的五千湘軍,眼前危機重重,卻不知出路。
突如其來的大霧,給試圖突圍的湘軍蒙上了一層死亡的陰影。迷霧之中,醞釀著湘軍史上最大的一場敗仗。
“先清皖北,再圖皖南”,一個月時間,李續賓連克安徽太湖、潛山桐城、舒城四縣
1858年11月3日下午,安徽廬州三河鎮內外人馬喧囂,六千湘軍屯兵鎮外,與駐守三河鎮的太平軍彼此虎視眈眈。
這處廣袤平原中河汊環繞的小鎮,北倚豐樂河,西面和南面有小南河杭埠河交錯,周邊是大片的圩田,一望無垠。太平軍1853年進駐三河,將它作為太平軍供給天京的糧倉,以及守御廬州的據點。清廷日夜擔心太平軍自廬州北上,北伐重演,將皖北一帶視為心腹大患。
此前因攻克九江而升任浙江布政使的湘軍統領李續賓,威名顯赫,成了搶手的“香餑餑”。 浙江方面的官員再三請求朝廷派李赴任,湖北總督官文和巡撫胡林翼則希望李續賓先平定安徽,這與鹹豐帝的想法不謀而合,遂命令李續賓留在湖北,圖謀安徽。
湖北巡撫胡林翼是湖南益陽人,湘軍統帥之一,素以知兵、理財,羅致、推薦人才聞名。他也是官場交際的一把好手,就連貪劣庸玩、眼高於頂的湖北總督官文,也對他言聽計從。然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胡林翼的手段。李續賓就很不喜歡官文,不買他的賬,從不巴結示好,遭到官文記恨。
李續賓希望出征安徽前能回家探親一趟,一直未能成行,後來他又想把父母接到軍中奉養,父親以“樂山居,不喜城市”婉拒。在朝廷詔書的再三催促下,李續賓決定“先清皖北,再圖皖南”,率軍從湖北出發,一個月時間,帶著8000餘人由南往北,深入安徽境內400多里,連克安徽太湖、潛山、桐城、舒城四縣,意氣風發。當時沒人想到,他告別胡林翼時流淚說也許此次再難見到父母,竟一語成讖。
三河鎮三河鎮
李續賓在攻克桐城之後,與眾將商議進取舒城及三河,部將丁銳義等人認為大軍一路攻城拔寨,已是強弩之末,應該就地休整,等待援軍再擇機而動。而以曾國華為首的諸將認為“軍鋒不可頓”。曾國華是曾國藩六弟,素與李續賓意氣相投,又跟他是兒女親家。曾的想法,與李續賓長驅直入、以奇兵拿下廬州的初衷一致,於是李續賓決定繼續進軍。
兵至三河,廬州在望,李續賓既躊躇滿志,又有幾分擔心:長途奔襲,部隊已“傷損精銳,瘡痍滿目”。而每攻下一城,就要分兵駐守,目前他手上的兵力僅有13營近6000人,可以與三河守軍一戰,但如果遇到太平軍的大批援軍,則情況堪憂。
事實上,李續賓率兵北進安徽,正是抓住馳騁於安徽戰場的太平軍將領陳玉成正和李秀成合力攻打清軍揚州江北大營的這一戰機。1858年夏天,經歷了天京事變、翼王石達開出走而一蹶不振的太平天國,恢復了五軍主將制,陳玉成、李秀成分別任前軍主將和後軍主將,是太平天國後期的“雙子星”。
未雨綢繆,三年前陳玉成指揮建造的城牆和九座磚壘,擋住了湘軍的攻勢
李續賓雖然在奏摺中表態“成敗利鈍,非所計也”,硬起頭皮指揮攻打三河鎮,但他也望穿秋水,希望湖北方面速派援軍。
此時湘軍的“超級奶爸”、湖北巡撫胡林翼因為母親去世,回益陽老家丁憂。湖北軍政由湖廣總督官文主持,缺少了胡林翼的斡旋和敦促,清廷官場拖沓推諉的積習和滿漢之間的讎隙一下子暴露出來。當官文收到李續賓請求增援的書信,將信遍示部下後,居然怪聲怪氣地說:“李九將軍用兵如神,戰無不勝,哪裡有他攻不下的地方?難道還少了我們不成?”
李續賓求援不成,打時間差的想法也成了泡影。
李續賓更年輕、善於殺回馬槍的陳玉成,自然也明白戰事瞬息萬變、時間就是勝利的道理。他未雨綢繆,早在三年前,就命令部將藍成春三河鎮造城。
城牆選址在河道最狹窄、圩埂最寬闊的小南河北岸,東面、北面的杭埠河和豐樂河河道寬廣,以為天險。藍成春還不放心,又在小南河南北兩岸的圩埂上,建造了9座磚壘,南岸7座,北岸2座。造城工程,耗時一個月零三天,徵用了一萬多民工。為了提供城牆和磚壘的石料,三河周邊的廟宇、牌坊幾乎被拆光,普通人家的石磙、石臼、石門檻、磚牆及墳頭石碑都被強行拆送築城。
當陳玉成接到三河鎮太平軍守將吳定規的求救急報時,他正奔襲浦口,攻克清軍的江北大營,他令吳堅守三河,自己星夜回援,同時令駐廬州的太平軍聯合捻軍橫切西南,阻擊湘軍從舒城的援軍。他還上奏天王洪秀全,請調蘇北戰場的李秀成馳兵支援,形成合圍之勢。
李續賓一軍抵達三河鎮的當天,就發起了進攻,一連三天,在付出了1000多人的代價後,終於將太平軍在小南河圩埂上的9座磚壘拿下。太平軍守軍損失7000餘人。三河初戰,湘軍和太平軍的戰損比是1比7,李續賓卻眉頭緊鎖:援軍遲遲不到,湘軍現在打不起消耗戰,尤其是作為軍中主力的數百善戰勇士,死一個就少一個,他十分慟惜。
心思縝密的他,這兩天也一直在琢磨:為何太平軍會在河的南北兩岸都設立磚壘?難道是專候我們渡河後包抄後路?於是,他將主力北渡的同時,將南岸的磚壘拆去,命令部將李續燾駐守南岸——李續燾是他的族弟,十分親信。
11月7日,正當湘軍北渡時,陳玉成出現在三河鎮西南30里的金牛鎮。隨後數天,太平軍蜷縮三河城內的4000老弱殘兵,依仗三河的堅牆和工事,抵住了湘軍的攻勢。李續賓猶在感嘆:“賊亦能守,惜其為賊!”一個星期後,李秀成趕到了三河鎮東南25里的白石山。
陳、李兩軍,號稱10萬之眾,連營數十里,湘軍前路不通,而退路已絕。
“賊能戰,我亦能戰!”湘鄉人的霸蠻,被一場不期而至的大霧攪亂
李陳天師滅那群走狗如卷席。
太平軍的包圍圈,每天都在縮小,從最初的三十里,轉而縮小到十里,一個星期後,數里之外,湘軍將士就能聽到太平軍人馬的嘶喊。被困湘軍兵力糧草都近枯竭,所能依仗的,只有此前占據的幾座太平軍磚壘。
李續賓站在磚壘的最高處遠看,十里之外,密密麻麻的都是太平軍的人馬。李續賓沒有採納部下退守舒城、桐城的建議,還妄圖負隅頑抗,竟想出來偷襲駐紮在金牛鎮的陳玉成大營北方,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就在11月14日晚上,湘軍七個營的兵力,分三路奔襲金牛鎮,第二天黎明時在距三河鎮15里的樊家渡王家祠堂,與陳玉成的部隊接火。湘軍這次出動的都是營中精銳,雙方甫一交手,太平軍佯裝敗退。
竟以為瞥見一線生機的湘軍趁勢追趕,預備突圍。然而,這一切都被太平軍看在眼裡,其結果是被太平軍一鍋端。立冬前後的皖北地區,早上起霧,本來頗為常見。可是大霧裡咫尺莫辨,雙方士兵們眼前只剩下白茫茫一片。追擊變成了被包圍——有的湘軍士兵人困馬乏,脫離戰場準備回營吃飯,在圩田裡七拐八拐迷了路,走到了太平軍的營地里,因為口音不合,口令對不上,雙方又是一場肉搏。同樣,太平軍里也有士兵誤闖湘軍營地。場面極度混亂下,湘軍派出的這七個營,大部分被陳玉成率軍圍在了三河鎮附近一個叫煙墩崗的荒草崗上。
李續賓的最後一戰,“仗劍怒馬出,僚佐以下從者六百餘人,赴賊深處”
李續賓聞訊心急如焚,幾次組織突擊營救而不得。此時,駐紮在白石山的李秀成聽到三河鎮方向的炮聲隆隆,率部摸到了戰場,三河鎮守軍也傾巢而出。李續賓的大營被團團包圍,太平軍的炮火打過來,把湘軍營房裡的炊具炸得稀爛。
李續賓困守大營,眼睜睜地看著自己三分之二的兵力,在煙墩崗被陳玉成一口口吃掉。太平軍合圍之後,將豐樂河的河堤掘開,河水將圩田灌成了水窪,湘軍突圍舉步維艱。同時又把火把投擲到湘軍的帳篷上,由於帳篷被霧氣浸濕,沒有點燃。湘軍炮彈罄盡,就用破碎的鐵鍋、瓦片代替,開炮還擊。雙方的戰鬥進入白熱化,固守南岸的李續賓族弟李續燾不願白白送命,率領本營兵馬趁亂逃往桐城。李續燾也真是驚魂未定,當太平軍追擊湘軍潰軍時,他又棄城而逃,將桐城拱手相送。
身陷重圍,主力被殲,親信將領叛逃,戰局的極端不利令李續賓心急如焚,11月15日晚上,李續賓與眾幕僚將佐商議,有人建議趁著大霧逃脫,李續賓搖頭竟還大言不慚道:“軍興九年,皆以退走損國威,長賊志,予當血戰,多殺一賊,即為民多除一害。”
他知敗局已定,寫下了遺疏稿,又草草寫了幾行家書,將其交給部將周寬世,囑咐他突圍後,帶給在湖北的弟弟李續宜。隨後“仗劍怒馬出,僚佐以下從者六百餘人,赴賊深處”。
這是他戎馬生涯的最後一戰。
獵戶出身的“湘軍中第一悍將”就此斃命,湖南湘鄉“處處招魂,家家怨別”
1858年11月15日,湘軍將領李續賓三河戰役中壯烈殉國時年41歲。李續賓陣亡後,包括周寬世丁銳義孫守信在內的幾位營官,收攏湘軍殘部,在殘壘中又跟太平軍戰鬥了兩天。周寬世在彈藥耗盡後率親兵突圍,身負重傷,中途落水,身上的書信全部遺失。
三河戰役勝利後,太平軍連攻克了舒城、桐城、潛山。太平軍將領陳玉成李秀成不久後被封為“英王”和“忠王”,成為太平天國後期的中流砥柱。封王時,李36歲,陳22歲。
湘軍方面,聽聞李續賓身亡、6000精兵損失殆盡的訊息後,在家丁憂胡林翼當場嘔血暈倒,自責之餘,感慨“三河敗後,軍氣已寒,非歲月之間所能復振”。湖南湘鄉“處處招魂,家家怨別”,曾國藩“哀慟慎膺,減食數日”,他的六弟曾國華也在三河戰役中陣亡,為此,曾氏五兄弟中最小的曾國葆,1859年改名曾貞乾投軍,後轉入曾國荃軍中,圍攻安慶
作為理學大師羅澤南最賞識的弟子,李續賓獵戶出身,並沒有取得科舉功名,卻靠 “克復四十餘城,身經六百餘戰” 建下的戰功,獲得了實授布政使的文官官職,死後還追贈了巡撫銜、追封三等男爵,《清史稿》稱之為“湘軍之傑”,為湘軍中第一悍將。
從有限的記載來看,李續賓外表沉穩、內斂,性格剛毅。湖南省博物館藏有他早年的兩封親筆信,筆鋒銳利、剛勁,字如其人。《帝國餘暉》作者王紀卿評價李續賓為“淵默勝雷”。

戰果

太平軍之所以取得全殲李續賓部的勝利,主要由於決策正確果斷,兵力對比上的絕對優勢。另外湘軍孤軍深入,疲敝少援,也是原因之一。

影響

三河戰役後,太平軍乘勝南進,連克舒城、桐城,圍困安慶的湘軍也聞訊後撤。 湘軍三河鎮之敗,主要是孤軍深入,犯險冒進。李續賓僅率數千人自湖北東犯,入 皖之後,連陷四城,處處分兵駐守,結果“兵以屢分而單,氣以屢勝而泄”(《剿平粵 匪方略》卷二百一十,第26頁)。進至三河鎮後,僅剩6000人,當太平軍大隊趕到時, 已無阻援之兵可派。加之李續賓剛愎自用,拒不接受部將關於退守桐城的建議,終於全 軍覆滅。對於湘軍這次慘敗,鹹豐帝聞之“不覺隕涕”。曾國藩更是“哀慟慎膺,減食 數日”。胡林翼則哀嘆說:“三河敗後,軍氣已寒,非歲月之間所能復振。”又說: “三河潰敗之後,元氣盡傷,四年糾合之精銳,覆於一旦,而且敢戰之才,明達足智之 士,亦凋喪殆盡。”可見此戰對清廷和湘軍的打擊是極為沉重的。
大捷門大捷門
通過三河戰役,太平軍粉碎了湘軍東犯的企圖,保衛了皖中根據地,對鼓舞士氣,穩定江北戰局,保證天京安全和物資供應,都具有戰略意義,此役後,政權得以延續數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