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裡的又一次重大飛躍。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生物工程的發明和套用為主要標誌,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鬥爭中,貧富差距逐漸拉大,促進了世界範圍內社會生產關係的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三次科技革命
  • 外文名:The third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設計領域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
  • 興起地:美國
  • 標誌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等的發明
  • 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
  • 相關人物:愛因斯坦、馮·諾伊曼等
革命背景,革命經過,重大發明,重要特點,革命結果,革命影響,革命評價,

革命背景

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新科學技術革命的興起和發展
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新科學技術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套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這次科技革命被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現,既是由於科學理論出現重大突破,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也是由於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結果。

革命經過

重大發明

第三次技術革命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技領域的重大革命。空間技術的利用和發展是這次技術革命的一大成果。
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了空間技術發展的新紀元,也極大地刺激了美國。
1958年,美國也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但1959年蘇聯就取得了一項新成就:蘇聯發射的“月球”2號衛星成為最先把物體送上月球的衛星。正在美國人瞠目結舌之時,蘇聯太空人加加林又在1961年乘坐飛船率先進入太空。美國不甘落後,開始了60年代規模龐大的登月計畫,終於在1969年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70年代以來,空間活動由近地空間為主轉向飛出太陽系。
1981年4月12日,美國第一個可以連續使用的哥倫比亞太空梭試飛成功,並於2天后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飛船、飛機等3種特性,是宇航事業的重大突破。
1970年以來,中國宇航空間技術迅速發展,現已躋身於世界宇航大國之列。
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成果還表現為原子能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45年,美國成功地試製核子彈後。
1949年,蘇聯也試爆核子彈成功。
1952年,美國又試製成功氫彈。
1953年~1964年間,英國、法國和中國相繼試製核武器成功。原子能的技術首先被套用于軍事領域,和平利用原子能工業也有一定發展。
1954年6月,蘇聯建成第一個原子能電站
1957年,蘇聯第一艘核動力破冰船下水。
1977年,世界上有2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核電站反應堆229座。
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發展是另一重大突破。40年代後期的電子管計算機為第一代計算機。1959年,出現電晶體計算機,運算速度每秒在100萬次以上。1964年達到300萬次。60年代中期,出現許多電子元件電子線路集中在很小的面積或體積上的積體電路,每秒運算達千萬次,它適應一般數據處理和工業控制的需要,使用方便。70年代發展為第四代大規模積體電路,1978年的計算機每秒可運算1.5億次。80年代發展為智慧型計算機。90年代出現光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等。大體上每隔5年~8年,運算速度提高10倍,體積縮小10倍,成本降低10倍。 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銀河”大型計算機每秒也可計算上億次。

重要特點

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次科技革命同前兩次技術革命相比,有三個特點:
首先,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重越來越重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其次,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隨著科學實驗手段的不斷進步,科研探索的領域也在不斷開闊。
最後,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聯繫加強,在現代科技發展的情況下,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入化,另一方面學科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密切,相互聯繫滲透的程度越來越深,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

革命結果

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從1980年開始,微型計算機迅速發展。電子計算機的廣泛套用,促進了生產自動化管理現代化、科技手段現代化和國防技術現代化,也推動了情報信息的自動化。以全球網際網路為標誌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縮短人類交往的距離。同時,合成材料的發展、遺傳工程的誕生和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的發展,也是這次技術革命的結晶。

革命影響

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往,人們主要是依靠提高勞動強度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第三次次科技革命條件下,主要是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加強國家對科學領域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強了對科學技術的扶持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係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鬥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範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範圍內社會生產關係的變化。

革命評價

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科學技術大幅度提高,為世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並使得全球的文化聯繫越來越密切,現代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在學術上,出現了各學科之間的相互參透的新特點,新的學術與科技思潮不斷湧現。
當今的國際競爭主要是以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因此教育的戰略地位日益受到各國的重視,出現了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新潮。
第三次科技革命,給全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既帶來了機遇,又面臨了嚴峻的挑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