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林鎮

三林鎮

三林鎮,隸屬於上海浦東新區。位於浦東新區西南部,西瀕黃浦江,北依川楊河,東與北蔡鎮康橋鎮相鄰,南與閔行區浦江鎮相接。三林鎮始建制北宋末年,最後於2000年4月和原楊思鎮與原三林鎮成立新的三林鎮。三林鎮有6個社區、35個居委會、18個村委會。三林鎮呈現“四縱、四橫、三線、兩橋、三隧道”的立體交通格局。

2013年三林鎮各業總收入稅收總量和增長幅度都位列浦東新區各鎮之首,有五個經濟園區。

三林鎮有三林刺繡、三林舞龍、三林廟會等多項本土特色文化事業,被稱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龍獅運動之鄉。此外,三林鎮先後獲得全國文化先進社區、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林鎮
  • 外文名稱:Sanlin
  • 行政區類別:區轄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6個社區
  • 電話區號:021
  • 郵政區碼:200124
  • 地理位置:上海市浦東新區西南部
  • 面積:34.19平方公里
  • 人口:36.2萬(2012年5月)
  • 方言:上海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三林老街
  • 車牌代碼:滬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人口,經濟,綜述,發展歷程,經濟園區,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歷史文化,風景名勝,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三林,別稱“筠溪”。自元代析華亭縣置上海縣後,遂屬之。經元、明、清、民國至九十年代撤縣,向屬上海縣。北宋時,福建人林樂耕,攜妻兒自閩來此創業,定居松江府華亭縣高昌鄉二十四保街。
三林鎮區劃圖三林鎮區劃圖
宋為三林里。明洪武六年(1373年)設三林莊巡檢司,建文年間,范家浜開浚,匯成黃浦江,三林莊漸繁榮成鎮。明弘治《上海志》稱“民物豐茂,商賈鱗集”,嘉靖時遭倭患鎮況凋敝,清初始復盛。
清分置南匯縣後,移三林莊巡檢司駐周浦,職銜和印信都不變。後來的葉子鳳在《西林雜記序》中搞錯了,以為一開始就設在周浦,因“三林”名字好聽用作官名。
建文年間,范家浜開浚,匯成黃浦江,三林莊漸繁榮成鎮。
1373年(明洪武六年)設三林莊巡檢司,建文年間,范家浜開浚,匯成黃浦江,三林莊漸繁榮成鎮。
1945年10月上海縣政府成員從三林南行街遷往閔行鎮北廟(今新閔路530~532號)辦公。
三林鎮為三林鎮政府所在地。上海縣浦東地區首鎮,南匯縣成立時三林塘以南沿岸為其轄地。1992年撤銷上海縣屬閔行區。1993年劃歸浦東新區

行政區劃

三林鎮有6個社區(世博家園社區、永泰社區、楊思社區、三林社區、楊東社區、懿徳社區):
世博家園
社區
2.8
平方公里
東與北蔡鎮交界,南至華夏西路(中環),西至楊高南路,北與北蔡鎮交界。
有世博一居、世博南二居、世博北二居、世博三居、世博四居、世博五居,含世博家園、盛世天地、萬科新里程、和合苑、東方濱江苑等樓盤。
永泰
社區
2.8
平方公里
東與北蔡鎮交界,南至外環線,西至楊高南路,北至華夏西路(中環)。
有永泰一至五居,含浦發綠城、未來域、名嘉新苑、環球翡翠灣、浦發博園、明豐花園、日月豪庭等樓盤。
楊思
社區
2.5
平方公里
北起川楊河,南至高青路華夏西路,東臨上南路,西抵濟陽路。
有華城、新華、楊新、北街、思浦、南街、長清一居、長清二居、海陽、金蘋果三楊11個居民區。
三林
社區
3.0
平方公里
東至楊高南路與東明街道相接,南至外環線,西至濟陽路(含勞動居委),北至高青路(規劃)。
有翰城、玲瓏苑、三林、勞動、嶺南、楊南、楊南二居、三林二居、懿德一居、博學家園10個居民區。
楊東
社區
正在規劃
北起川楊河,南至高青路,東臨東明路,西抵上南路。
所轄居民委員會含申江豪城、楊東、山水苑、香樟苑、楊思路第一至第三和尚東國際居委。
懿德
社區
正在規劃
東至新橋港,南至規劃蘆恆路,西至浦星公路,北至外環綠帶500米控制線。
正在規劃。
三林鎮下轄35個居委會(以下省略“居委會”三字):
三林
勞動新村
南街
北街
楊新
思浦
楊東
長青路
海陽路
香樟園
楊南
新華
華城
玲瓏苑
山水苑
申江豪城
嶺南花苑
明豐花苑
金蘋果花苑
永泰路第一
永泰路第二
永泰路第三
永泰路第四
永泰路第五
永泰路第六
世博家園第一
世博家園第二
世博家園第三
世博家園第四
長青路第二
尚東國際
楊思路第一
楊思路第二
楊思路第三
楊南第二
三林鎮下轄18個村委會(以下省略“村委會”三字):
東明村
三民村
聯豐村
中林村
三林村
歸涇村
久豐村
臨江村
新春村
西林村
紅旗村
懿德村
天花庵村
金光村
南阜村
胡巷村
楊東村
新東村

地理環境

三林鎮位於浦東新區西南部,東分出東明路街道,北有楊思鎮及其周邊新橋等地併入,北與周家渡街道昌里路商業街隔川楊河相望,東與東明路街道張江鎮北蔡鎮康橋鎮相鄰,南與閔行區浦江鎮相接,西瀕黃浦江
三林鎮地圖

人口

2012年5月,全鎮常住人口36.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1.8萬,流動人口24.4萬。其中,世博家園社區居民約17391戶,永泰社區居民約12424戶,楊思社區居民約2萬4千餘戶,三林社區居民21068戶,楊東社區社區總戶數14422戶,總人數33953人。
2010年全鎮流動人口出生數1995人,位居浦東新區首列,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是三林鎮人口計生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經濟

綜述

2013年全鎮各業總收入完成385億元,同比增長10%;稅收完成40.48億元,同比增長46.24%,稅收總量和增長幅度都位列新區各鎮之首。
2012年全鎮各業總收入完成350億元,同比增長4.48%;稅收完成27.7億元,同比增長48.68%,經濟發展形勢好於預期。
2011年,全鎮各業總收入335億元,稅收收入19億元,全年共引進企業830家,完成內資註冊資金14億元,完成契約外資引進5000萬美元,各項招商指標均超額完成新區要求。
2010年全鎮各業總收入完成300億元,同比增長11%;稅收收入完成18.14億元,同比增長10.15%,順利完成人代會確定的指標,同時實現了“十一五”期間我鎮經濟指標翻一番的目標。
2009年全鎮各業總收入完成270億元,同比2008年增長10.6%;稅收收入完成16.47億元,同比2008年增長17.5%。全年共引進註冊資本在50萬以上的企業273家,註冊資本在1000萬以上的項目企業23家,完成內資註冊資金8.15億元,完成契約外資1.4億美元。

發展歷程

1921年(民國10年)上南路興築,1925年通小火車,30年代前後鎮郊農民棄棉種菜,菜市興起,市面越益興旺。抗日戰爭期間,適處日偽“清鄉”封鎖線邊緣,鎮東西分別設大、小“檢問所”,遂為浦東至上海市區要道,碾米、軋棉、糧油作坊應運而起,極一時之繁榮。抗戰勝利後,除菜行外,有店鋪廠坊百餘家。
三林鎮歷史風貌三林鎮歷史風貌
1945年抗戰勝利,8月17日重慶派來的接受上海縣的人員到達上海縣三林鄉(現屬於浦東新區三林鎮),上海縣政府組成人員馬上借三林鎮南行街26號康姓私宅辦公,後考察北橋原縣府諸建築損壞嚴重,需要重修,故決定先暫駐閔行鎮待北橋縣府建築修復後再遷回。
1949年有商店159家,從業人員317人,其中米店和鮮鹹肉在各19家、豆腐店13家、南北什貨店12家、茶館10家、點心店7家、藥店6家、棉布百貨店5家、煙什店5家。50年代,大多合併。
1984年有商店15家,個體商販20餘家,集中於中林街。1949年有軋花廠9家、碾米廠7家、榨油坊和飴糖坊各1家,共有從業人員61人。
1984年有2家市屬廠、4家縣屬廠和14家鄉村企業。30年代磚街改為碎石路,1965、1974、1983年又分段改為水泥路面。街寬三四米,兩旁多民國建築、深宅大院,南行街多百年老屋。新辦工廠、企業、店鋪大多建於三航路兩側,發展為新鎮區。全鎮有居民1300餘戶、近5000人,三分之二為非農業人口,另有市、縣、鄉14家企業流動人口2300餘人。手工刺繡有上百年歷史,鎮郊所產蔬菜、醬菜、崩瓜均以三林塘出名,享譽滬上。

經濟園區

三林鎮有五個經濟園區:
三林地區中心東至上南路(世博大道)、南至三林路、西至楊思港、北至中環線(華夏西路),開發面積為0.377平方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規劃定位:總部經濟、現代服務業、商業辦公、商業。
恆大市場東至楊高南路、西至東明路、南接板泉路及高清路、北至川楊河路,占地面積73.43公頃,建築面積104.84萬平方米,主要交通幹道為楊高南路,支道有板泉路、東明路、高清路。產業定位:商品展覽、市場交易、配套物流、賓館、綜合商業、餐館服務、商務辦公、現代服務業、金融、貿易。
三林世博創意園位於浦東新區靈岩南路295號(恆大路62號),中環內,占地面積19513平方米,建築面積21451平方米,交通十分便利。園區定位:信息軟體業、現代服務業、研發中心、企業總部、辦公結算中心等。
三林都市產業園東至金誼河、南至浦江鎮南界、西至浦江鎮友建村、北至園區規劃四路,開發面積1平方公里,現園區內已有世界500強的通用磨坊和衛康光學入駐,產業定位:總部辦公、科研+中試、高科技產業轉化、現代服務業。
三林如日創業園位於浦東新區上南路(世博大道)3855號,中環內,距世博展館1.5公里,園區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6500平方米,園區配套設施完備,交通十分便利,區位優勢突出。園區定位:商務辦公、現代服務業、計算機軟體業、研發機構、商貿業等。
(二級目錄“經濟園區”及其圖冊參考資料:)

交通運輸

三林區域位置優越,其交通是浦東的一大亮點,呈現“四縱、四橫、三軌、兩橋、兩隧道”的立體交通格局。“四縱”是指:濟陽路、長青路上南路楊高南路為縱線;“四橫”是指:外環線中環線永泰路、板泉路為橫線;“三軌”是指:上海軌道交通6號線上海軌道交通8號線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地下穿越並在東方體育中心站構成三線換成大站,此外還毗鄰上海軌道交通7號線;“兩橋”是指:徐浦大橋盧浦大橋;“兩隧道”是指:打浦路隧道上中路隧道
三林鎮地域交通示意圖三林鎮地域交通示意圖
鎮域內南有外環線和徐浦大橋橫貫,是連線浦東國際機場與虹橋國際機場的重要通道;中部有上海城市中環線和上中路隧道;北部有盧浦大橋和川楊河;有3公里長浦江水岸線;楊高南路(林海路)、上南路、濟陽路、浦三路及川楊河、三林塘港等形成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路。三林成為上海“三橋、一隧、一環”大城市交通網路構架的交匯中心,融入了浦江兩岸大城市的發展體系。正在前期建設中的環球影城主題公園鑲嵌於濟陽路以西、東方體育中心、徐浦與盧浦大橋之間,3公里長的黃浦江岸線將與之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三林刺繡
三林刺繡,古稱“筠繡”,是用繡針引彩線,按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面料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圖案的一種工藝,是以線的特點,以實在的組合成為有趣味的人文意境,這種意境再通過實用的承載而體現,許多流傳下來的三林優秀民間作品,都是通過線條,圖案與色彩構成精美絕倫、雅韻欲流的佳作。三林刺繡經過元、明、清臻於燦爛、又延續至民國,其發展的歷史極為漫長,四鄉婦女深得江南刺繡遺韻,形成了三林鄉土味特濃的刺繡。它以線細、行針密、針法多樣、色彩豐富、精緻細膩不留針線痕而著稱。
三林文廣中心組建了“三林繡莊”,將三林“龍之繡”培育為都市文化產業和民間文化品牌。2005年3月,“龍之繡”藝術社被授予“巾幗創新業示範基地”。
三林舞龍
舞龍是三林鎮的一張名片,使這浦東西南重鎮名揚四方。三林舞龍隊有獨創的海派風格特色,編排新穎精美,曾在全國、國際比賽中六次蟬聯全國冠軍,奪得金牌十一塊、銀牌三塊、銅牌三塊。
三林舞龍隊九次隨政府領導和代表團出國訪問,隨上海歌舞團“金舞銀飾”劇組出訪香港和全國巡演,參加中央電視台表演和專題節目製作,並八次進入上海大劇院。
三林舞龍隊曾獲得上海市勞動模範集體、上海市新長征突擊隊、上海市民眾文化體育先進集體、上海市浦東新區先進集體、上海市浦東新區精神文明十佳、上海市浦東新區巾幗英雄示範崗等稱號。
(圖冊參考資料:)
三林廟會
“三月半”聖堂廟會是三林古鎮地域及文化的一道歷史悠久悠久民俗風情。聖堂,又名崇福道院,相傳始於三國東吳陸遜為母親所建的家祠,座落在三林鎮中心。從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賜額定名為“崇福道院”,至今已有近900年的歷史,是一所道教聖地。
1954年,農曆三月十五廟會,首次由政府主辦,名稱“三林城鄉物資交流大會”。1978年,聖堂重新恢復開,同時產生“三林城鄉物資交流會”。1992年,交流會改稱“聖堂廟會”,並首次搭建廟會牌樓。之後,聖堂廟會中斷了16年。
從2006年起,三林鎮深入挖掘三林廟會這一地方民俗文化,積極申報非遺保護。2007年“三月半”聖堂廟會被列入浦東新區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2008年起,三林鎮又恢復舉辦了聖堂廟會並獲得成功,歷時三天吸引了22萬人次參加廟會活動,有28家媒體作了相關報導。
2009年,提升為浦東三林民俗文化節“三月半”聖堂廟會,5天的活動共有55萬人次參與、32家媒體報導。2010年,聖堂廟會於4月28日(農曆三月半)在崇福道院舉行。2011年,廟會於4月16日至24日在三林老街舉行,9天11項系列活動共有80多萬人次參與。2012年,提升為首屆上海民俗文化節,於4月5日至5月1日在三林老街與崇福道院主會場與11個分會場同時進行;主會場設11個主題活動日,三林老街有8大活動版塊。

教育事業

截至2014年,三林鎮擁有國小13所,分別為上海市航頭學校、明珠國小新里程校區、上南二村國小、德州二村國小、楊思鎮中心國小、三林鎮中心國小、清源國小、上海市浦東新區凌兆國小、林苑國小、昌林國小、大別山國小、南浦國小、上南三村國小。
截至2014年,三林鎮擁有國中3所,分別為三林中學北校(凌兆路分部和上浦路分部)、育人中學、楊思中學。
截至2014年,三林鎮擁有高中3所,分別為三林中學、三林中學東校、楊思高級中學。

醫療衛生

全鎮擁有敬老院2所、衛生院2所。三林衛生院創建為市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歷史文化

三林鎮至21世紀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三林鎮發祥於北宋末年,源出三林鎮孫家橋宋人林樂耕之後。相傳宋代隱士林樂耕攜帶妻兒來此創業,令3個兒子分別居於三處,後逐漸形成東林、中林、西林三個村莊,因此得名“三林”。

風景名勝

三林中的西林有八景,早在清代就有詩人王孟洮作了八首詩讚美西林八景。分別是《海會曉鐘》《三梁夜月》《筠溪煙雨》《南園夕照》《桐橋晚風》《芋涇秋槕》《文閣晴雪》《土岡春眺》:
  1. 海會寺,位於三林鎮現楊南新村小紅樓址,寺里一銅鐘,重約1500餘斤,昔日寺僧早課撞鐘,聲傳數里,故曰曉鐘。今鐘存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2. 梁者橋也,原歸涇漊上有橋三,曰天福梁、地祿梁、人壽梁。當月白風清之晚,河面水平如鏡,橋影倒映河中,殊富詩情畫意。
  3. 三林塘港支流東筠溪西筠溪,橫穿三林鎮中市北流,溪旁翠竹成蔭,天雨時每每炊煙細雨參雜,裊裊繚繞在竹林之中。
  4. 南園者,系明代少參儲昱為安度晚年修築的花園,園裡台亭樓閣,曲徑流水,花卉草木,每與晚霞相輝相映,令人迷醉。
  5. 桐橋,三林鎮中市梧桐橋也,當市房尚未鱗次櫛比之時,每晚登橋納涼,清風徐來,爽身舒心。
  6. 芋涇俗稱芋艿涇,是三林塘港支流北起三林鎮東市,縱串南園,兩岸樹木成蔭,秋高氣爽,魚兒穿梭於水,舟行其上,便覺秋意盎然。
  7. 文閣系供文昌帝君塑像的文昌閣,在三林鎮東市,四周皆窗,雪後天晴,登閣環顧,一派銀裝素裹,頗為壯觀。
  8. 土岡介於南行街和三池灘之間,系歷次河泥堆積而成,春暖花開之時,登上土岡,四周空曠,縱目西望,可見松江佘山於煙雲杳靄間。
(圖冊參考資料:)

榮譽稱號

三林鎮被各級人民政府封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龍獅運動之鄉”、“全國文化先進社區”、“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億萬婦女健身示範點”。
(圖冊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