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陵行送別

《灞陵行送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送別詩。此詩抒寫行者和送行者的離情別緒,同時蘊含著作者對政局的憂慮。詩中運用灞水、紫闕、古樹、春草等意象,構成了一幅令人心神激盪的景象,並向歷史和現實多方面擴展,因而給人以世事浩茫的感受。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版本一,版本二,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版本一

灞陵行送別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問路岐,雲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雲生
正當今夕斷腸處,黃鸝愁絕不忍聽

版本二

灞陵行送別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問路岐,雲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雲生。
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灞陵:也作“霸陵”,即白鹿原。漢文帝陵寢之地,因有灞水,遂稱灞陵。
⑵灞陵亭:古亭名,據考在長安東南三十里處。
⑶浩浩:形容水勢廣大的樣子。
⑷王粲: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漢獻帝年號,196~220年)時代著名詩人,“建安七子”之一,由於其文才出眾,被稱為“七子之冠冕”。他曾為避難南下荊州,途中作《七哀詩》,表現戰亂之禍害,詩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句。
⑸西京:即唐朝都城長安。
⑹紫闕:紫色的宮殿,此指帝王宮殿。一作“紫關”。
⑺黃鸝:一作“驪歌”。
⑻驪歌:指《驪駒》,《詩經》逸篇名,古代告別時所賦的歌詞。《漢書·儒林傳·王式》:“謂歌吹諸生曰:‘歌《驪駒》。’”顏師古註:“服虔曰:‘逸《詩》篇名也,見《大戴禮》。客欲去歌之。’”後因以為典,指告別。

白話譯文

我和您相別在灞陵亭上,灞河水在不停地流淌。
無花的古樹發人思古之幽情,萋萋的春草更能引起離人的感傷。
我向路人詢問腳下的小路通向何方?路人說這是當年王粲南下時的古道。
原來這古道還曲曲折折通向長安城中的宮殿,可惜宮殿已被浮雲遮蔽籠罩。
這西下的夕陽已是使我斷腸愁絕,何況又不知從何處傳來了離歌聲聲呢?

創作背景

這首送別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或天寶三年(744年)春。此時李白入長安已有一段時日。從詩意看,詩人所送的行者是一位遭受排擠、仕途失意之人,在詩人的寄寓中,有著政治的因素。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長安東南三十里處,原有一條灞水,漢文帝葬在這裡,所以稱為灞陵。唐代,人們出長安東門相送親友,常常在這裡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詩里經常是和離別聯繫在一起的。這些詞本身就帶有離別的色彩。“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灞水”重複出現,烘托出濃郁的離彆氣氛。寫灞水水勢“流浩浩”是實寫,但詩人那種惜別的感情,也正如浩浩的灞水。這是賦,而又略帶比興。
“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這兩句一筆宕開,大大開拓了詩的意境,不僅展現了灞陵道邊的古樹春草,而且在寫景中透露了朋友臨別時不忍分手,上下顧盼、矚目四周的情態。春草萋萋,會增加離別的惆悵意緒,令詩人傷心不已;而古樹枯而無花,對於春天似乎沒有反映,那種歷經滄桑、歸於默然的樣子,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這樣,前面四句,由於點到灞陵、古樹,在傷離、送別的環境描寫中,已經潛伏著懷古的情緒了。於是五六句的出現就顯得自然。
“我向秦人問路岐,雲是王粲南登之古道。”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等在長安作亂,王粲避難荊州,作了著名的《七哀詩》,其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的詩句。這裡說朋友南行之途,是當年王粲避亂時走過的古道,不僅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得意,而且隱括了王粲《七哀詩》中“回首望長安”的詩意。友人在離開灞陵、長別帝都時,也會像王粲那樣,依依不捨地翹首回望。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雲生。”這是回望所見。漫長的古道,世世代代負載過很多前往長安的人,好像古道自身就飛動著直奔西京。然而西京的巍巍宮殿上,太陽快要西沉,浮雲升起,景象黯淡。這帶有寫實的成份,灞上離長安三十里,回望長安,暮靄籠罩著宮闕的景象是常見的。但在古詩中,落日和浮雲聯繫在一起時,往往有指喻“讒邪害公正”的寓意。這裡便是用落日浮雲來象徵朝廷中邪佞蔽主,讒毀忠良,透露朋友離京有著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
從詩中來看,行者和送行者除了一般的離情別緒之外,還有著對於政局的憂慮。“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驪歌,指逸詩《驪駒》,是一首離別時唱的歌,因此驪歌也就泛指離歌。驪歌之所以愁絕,正因為詩人所感受的,並非單純的離別,而是由此觸發的更深廣的愁思。
詩是送別詩,真正明點離別的只有收尾兩句,但卻始終圍繞著送別,詩人抒發的感情也綿長而深厚。這首詩的語言節奏和音調,表現出詩人慾別而不忍別的綿綿情思和內心深處相應的感情旋律。詩以兩個較短的五言句開頭,但“灞水流浩浩”的後面三字,卻把聲音拖長了,仿佛臨歧欲別時感情如流水般地不可控制。隨著這種“流浩浩”的情感和語勢,以下都是七言長句。三句、四句和六句用了三個“之”字,一方面造成語氣的貫注,一方面又在句中把語勢稍稍煞住,不顯得過分流走,則又與詩人送別友人而又欲留住友人的那種感情相似。詩的一二句之間,有“灞陵”和“灞水”相遞連;三四句“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由於排比和用字的重疊,既相遞連,又顯得迴蕩。五六句和七八句,更是頂針直遞而下,這就造成斷而復續、迴環往復的音情語氣,從而體現了別離時內心深處的感情波瀾。圍繞離別,詩人筆下還展開了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古老的西京,綿綿的古道,紫闕落日的浮雲,懷憂去國、曾在灞陵道上留下足跡的前代詩人王粲等等。由於思緒綿綿,向著歷史和現實多方面擴展,因而給讀者以世事浩茫的感受。
李白的詩,妙在不著紙。像這首詩無論寫友情,寫朝局,表面上是用文字寫出來的,實際上更多地是在語言之外暗示的。詩的風格是飄逸的,但飄逸並不等於飄渺空泛,也不等於清空。其思想內容和藝術形象卻又都是豐滿的。詩中展現的西京古道、暮靄紫闕、浩浩灞水,以及那無花古樹、傷心春草,構成了一幅令讀者心神激盪而幾乎目不暇接的景象,這和清空飄渺便迥然不同。像這樣隨手寫去,自然流逸,但又有渾厚的氣象,充實的內容,是其他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名家點評

王夫之唐詩評選》:“夾樂府入歌行,掩映百代。”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像李白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