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玄學家王弼

王弼幼而察慧,年十餘,三國時期儒家學者,經學家,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好《老氏》,通辯能言。何晏曾嘆稱:仲尼稱後生可畏,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乎!(《三國志·魏志·鐘會傳》裴注引何劭《王弼傳》)據何劭《王弼傳》載,王弼十多歲時,即“好老氏,通辯能言”。他曾與當時許多清談名士辯論各種問題,以“當其所得,莫能奪也”,深得當時名士的賞識。王弼為人高傲,“頗以所長笑人,故時為士君子所疾”。正始中,大將軍曹爽擅權,王弼補台郎。正始十年(249),曹爽被殺,王弼受案件牽連丟職。同年秋天,遭癘疾亡,年僅二十四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晉玄學家王弼
  • 出生地魏國山陽
  • 出生日期:226
  • 逝世日期:249
人物介紹,生平事跡,學術著作,學術體系,後世影響,

人物介紹

王弼(226-249),字輔嗣,出生於魏國山陽(今河南焦作)王氏家族。祖父王凱,父王業,魏尚書郎。三國時期儒家學者,經學家,玄學家,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王弼正始時期入仕,官至尚書郎,正始十年秋因病去世。他崇尚貴無論,創立了完整的玄學理論體系,完成了由漢代經學向魏晉玄學的劃時代轉折,代表作有《老子注》、《周易注》、《論語釋疑》。

生平事跡

陳壽《三國志》未給王弼立傳,僅於《鐘會傳》尾附敘數語,裴松之注引何邵《王弼傳》,記述稍詳。
魏晉玄學家王弼
王弼(226-249),字輔嗣,出生於魏國山陽(今河南焦作)高平王氏家族。祖父王凱為王粲族兄,劉表女婿,承續了荊州學派學術傳統。父王業,魏尚書郎。
王弼為劉表的外曾孫,王粲的嗣孫。王粲之曾祖父王龔王暢皆為漢朝三公,王粲則是建安七子之冠冕及道家思想的提倡者。王粲曾獲蔡邕的萬卷藏書,後來這些書統歸王弼之父王業所有。王業一支則繼承了荊州學派的學術傳統,因此王弼融會了儒道二家的思想。其兄王宏在學術上也有較高的造詣。
王弼"幼而察慧,年十餘,好老氏,通辯能言。"何晏曾嘆稱:"仲尼稱後生可畏,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乎。”他曾與當時許多清談名士辯論各種問題,以“當其所得,莫能奪也”,深得當時名士的賞識。
王弼家學深厚,才華橫溢,“性和理,樂游宴,解音律,擅投壺”。但他為人高傲,“頗以所長笑人,故時為士君子所疾”。不擅與權貴結交,正始中,大將軍曹爽掌權,以王弼補台郎,王弼卻在初次拜見曹爽時不分場合地與之大談玄學,因此遭到曹爽的嗤笑。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殺,王弼受案件牽連丟職。同年秋天,遭癘疾亡,年僅二十四歲。
王弼好儒道之學,年未弱冠,就註解《周易》和《老子》。提出“得意忘言”的學術方法以解釋經典。
他雖兼重儒、道,同崇孔、老,但更重視的則是儒學和孔子,曾與吏部郎裴徽談論:“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不說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恆言無所不足。”如此,王弼找到了一種合理的方法來處理本體與現象之間的關係,而且照顧到當時以儒學為核心的傳統價值觀念,妥善地擺正了孔子與老子的地位。
在哲學上,他將老子“有生於無”的宇宙生成論,發展完善了何晏等人“以無為本”的本體論,這是貴無論玄學的基本命題。主張“名教出於自然”,反對何晏“聖人無情”之說,認為“聖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之後的名士都把“應物而無累於物”作為自己所追求的最高人格理想。為“內聖外王”之道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王弼創立了完整的玄學理論體系,完成了由漢代經學向魏晉玄學的劃時代轉折,代表作有《老子注》、《周易注》流傳至今,《論語釋疑》僅存佚文。其著作均收入樓宇烈《王弼集校釋》。

學術著作

《老子道德經注》,是王弼構建玄學貴無論哲學體系的著作。
《老子指略》,是集中表達王弼《老子注》理論要點的著作。
《周易注》,是王弼通過解釋《周易》闡述其決策思想的著作。
《周易略例》,王弼介紹其注《周易》學術方法的系列論文。
《論語釋疑》,反映王弼倫理思想的著作。

學術體系

“得意忘言”的學術方法
魏晉玄學家王弼
先秦儒道經典中便有“言意之辨”,至魏晉由於解釋經典和理論的需要被重新發現。
漢人解《易》重象數,如把八卦視為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象等等。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指出:“義苟在健,何必馬乎?類苟在順,何必牛乎?爻苟合頃,何必乃為牛?義苟應健,何必乃為馬?”對象數之學機械性的解釋提出批評。他強調說:"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名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因此王弼認為“意”生“象”,“象”生“言”,“言”“象”是得“意”的工具;因為“言”“象”只是得“意”的工具,理解了“意”就不要執著“言”、“象”;若停滯在“言”、“象”階段,就不能得“意”,只有“忘言”、“忘象”,才能得“意”。
由此,王弼重新解釋了《周易》、《論語》和《老子》、《莊子》,刷新了儒道學說,完成了由漢代經學向魏晉玄學的劃時代轉折。開自由解釋之風氣,推動了魏晉思想解放運動。
在《老子注》中,王弼重點闡釋了君主無為的意義,創建了貴“無”論哲學。運用形名方法改造老子的“道”,將其變為含有“無為”內涵的“無”,是王弼建立哲學體系的基礎。
在此基礎上上,王弼提出“以無為本”、“以無為用”:王弼認為“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而天地萬物自產生後,便進入了有形有名的成“德”階段,事物完善了自生,叫作“德”。宇宙本根“無”是完成事物之德的決定力量,但他已不是處於天地之外,而是在事物之中施加作用,事物因發揮了各自內在的無形本體而實現了自己的價值與功能,此即“以無為用”。
以及“因物自然”和“崇本息末”的治國方針。
性情論
王弼在《論語釋疑》中論述了他的倫理思想,提出“名教本於自然”,禮樂制度源於民情,因此要“性其情”
易學變革
在儒學方面,王弼注《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和鄭玄一樣,王弼注《易》也以費氏《易》為底本,因此是古文《易》學的支流和東漢古文經學演變的新形態。西漢費直以“傳”解“經”,即用"傳"的某些內容來解釋經義,其經說仍是象數之學,帶有神學色彩。王弼注《易》,雖沿襲費氏以“傳”解“經”的方法,但盡掃象數之學,從思辨的哲學高度注釋《易經》。他對"經"上下篇都作了注,計六卷;而對《文言》、《彖傳》、《象傳》加注,只突出"傳"之義理以闡發"經"義。至於《繫辭》、《說卦》、《序卦》、《雜卦》,均不下注,後來由東晉韓康伯繼續注完。
王弼《易》注的貢獻,首先在於拋棄了費氏的經說,把象數之學變成為思辨哲學。這是《易》學研究史上的一次飛躍。漢人解《易》重象數,如把八卦視為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象等等。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指出:"義苟在健,何必馬乎?類苟在順,何必牛乎?爻苟合頃,何必坤乃為牛?義苟應健,何必乾乃為馬?"對象數之學機械性的解釋提出批評。他強調說:"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名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就是說,達意要通過象,明象要通過言,寄言出意,探求玄理。這樣,從言與意的思辨理性上解釋《易》,比機械比附的方法前進了一大步。
其次,王弼站在玄學家的立場上,把《易》學玄學化。玄學家的根本思想是"以無為本".王弼說:“者,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寂然無體,不可為象。”王弼就是用道家的本體論來釋《易》的。如《彖辭》曰:“大哉乾元,萬象資始,乃統天。”王弼注云:“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夫形也者,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無虧,為物之首,統之者豈非至健哉!”他認為,“乾”之義是“健”,有形之“天”無非是“健”的表象。萬物始於天,歸根到底,“統之”於“至健”。“健”是無形的,是形而上的。
總之,王弼以言簡意賅的論證代替前人的繁瑣注釋,以抽象思維和義理分析擯棄象數之學與讖緯迷信,在經學上開創了一代新風。

後世影響

王弼可謂是天才卓出的青年哲學家,卒年僅二十四歲,他注《老》《易》時不過二十歲,但卻對中國思想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魏晉玄學家王弼
王弼哲學的最重要的貢獻,在於“夫無不可以無明,必因於有”,這一思想包含著“體用如一”、“本末不二”的重要思維模式,對以後中國哲學有很大影響。王弼的哲學思想核心是“以無為本”,與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論不同,帶有思辨玄學的色彩。他把老子的宇宙生成論發展為有無何以為本的本體論玄學。他認為“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這樣,中國式的形而上之學在王弼手中已具雛形。王弼的貴無論對後世宋明理學影響很大,他的玄學對佛教中國化、本土化也起了重要作用,其“得意忘象”的思考方法對中國古代詩歌、繪畫、書法等藝術理論也有一定影響。
王弼《易》注,標新立異,當時有人出來責難,如荀融駁斥王弼“大衍義”。對此,他答曰:“夫明足以尋極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王弼《易》注開始沒有列入學官,只能流傳於民間,為後來玄學者所好。兩晉南朝北朝,《易》學博士多是鄭玄之學。及至南朝時,王弼《易》注才與鄭注並列於國學梁武帝大力倡導儒、道、佛,以玄學講《易》的風氣頗盛。王弼《易》注開始盛行,鄭學則漸微而殆絕。
2.余敦康《何晏王弼玄學新探》 濟南:齊魯書社 1991
3.王曉毅 《王弼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4.中文百科:
5.圖片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