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易(現代著名作家)

丁易(現代著名作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丁易(1913—1954),原名葉鼎彝、葉丁易,筆名有孫怡、訪竹、童宜堂等。安徽桐城人。現代著名作家、學者、九三學社成員、中共黨員。畢業於北平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

歷任四川省立戲劇音樂學校、西北師範學院、東北大學、北平師範學院副教授,社會大學新聞系主任,《民主報》總編輯,華北大學中國語文研究室副主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政協候補代表。

3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1953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著有長篇小說《過渡》、中篇小說《雛鶯》、雜文集《丁易雜文》、論著《明代特務政治》、《中國現代文學史略》、《中國文學與中國社會》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易
  • 外文名:Ding Yi
  • 別名:葉丁易 孫怡 訪竹 童宜堂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安徽桐城
  • 出生日期:1913年
  • 逝世日期:1954年
  • 職業:作者
  • 畢業院校:北京師範大學
  • 主要成就:《民主報》總編輯
    華北大學中國語文研究室副主任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中國政協候補代表
  • 代表作品:《過渡》《雛鶯》《丁易雜文》
個人簡介,生平經歷,主要成就,個人作品,

個人簡介

葉丁易出身於官僚知識分子家庭,少時在家攻讀古文,進中學後,酷愛文學,廣泛閱讀中外名著。民國24 年(1935 年)在北師大中文系讀書時,曾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開始在報刊發表作品。大學畢業後去四川,先後在成都聯中、女子職工學校、四川省立戲劇音樂學校任教。民國30年去蘭州,任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國立四川劇專講師。民國33 年回成都從事專業工藝工作,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會員,同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民國34 年當選為民盟四川省委委員,並任文協成都分會常務理事,與葉聖陶陳白塵等共同領導了文協成都分會的工作。同年8 月去四川三台縣任東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抗日戰爭期間,丁易先生先後在示成都四川省立女子職業學校、省立戲劇音樂專科學校、蘭州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四川三台縣東北大學任教。後歷任重慶《民主報》總編輯,兼社會大學新聞系主任、北平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民主周報》主編、民盟中央宣傳委員、任北方大學歷史研究室及華北大學中國語文研究室副主任、中文系教授。1953年去蘇聯莫斯科大學講學,病逝於莫斯科

生平經歷

民國35 年5 月,他因支持學生運動,被東北大學解聘,遂應民盟之邀,任重慶《民主報》總編兼社會大學新聞系主任,並與鄧初民等共同主持重慶盟務。此時,他與中共地下黨組織保持密切聯繫,以《民主報》為陣地,積極宣傳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正確主張。同年秋冬之際,國共談判破裂,《民主報》被查封,他應北師大文學院院長黎錦熙之邀,回母校任中文系副教授,不久與中共地下黨組織北平市委統戰部徐冰取得聯繫,積極參加北平文化界革命活動。民國36 年,被選為北平文協理事,民盟中央宣傳委員,任《民主周報》主編。此時,他引起了國民黨特務機關的注意,10月,被地下黨組織護送到解放區,安排在北方大學歷史研究室工作。民國37 年北方大學與華北聯大合併為華北大學後,葉丁易任研究部中國語文研究室副主任,同年被選為華北人民代表出席華北人民代表大會。
民國38 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他以軍代表身份參與北京師範大學的接管工作,後任北師大校務委員會委員、中文系教授,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九三學社。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時,他以九三學社全國政協候補代表的身份出席了會議。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去朝鮮,繼又參加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印度、緬甸。1952年後,任中蘇友好協會理事、中緬友好協會理事、民盟中央文教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
1953年,由高教部派往莫斯科大學講學,次年6 月27 日因突發腦溢血病逝於莫斯科大學講壇。他逝世後,被授予革命烈士稱號,骨灰安葬於北京八寶山烈士公墓。

主要成就

丁易先生的文學創作以小說、雜文為主,而以後者影響較大。抗戰爆發後,有人以“鞏固統一抗戰”為藉口反對用雜文針砭時弊,丁易寫了《仍然需要“機能槍匕首”!》主張雜文仍然需要擔負起投槍匕首的任務。1943—1945年間,他在《華西晚報》副刊《藝壇》、《華西日報》、《文藝周刊》上發表了許多針砭時弊的雜文,利用歷史資料,批判社會現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丁易先生的學術著作中,影響較大的是《明代特務政治》和《中國現代文學史略》。前者作於四十年代末,借古諷今,揭露和批判了國民黨腐朽沒落的政治;後者出版於1955年,是我國較早的一部現代文學史專著,對另現代文學的研究產生了一定影響。
丁易先生是1941年秋來蘭任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國文系講師的,1943年夏離開,歷時兩年。1942年秋,他在系主任黎錦熙先生的主持下,開出了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主要講授魯迅,分析《狂人日記》、《藥》、《明天》三篇作品。分析結合當時生活現實,生動、細緻、深入,深受全院同學歡迎。在甘肅的大學裡,對現代文化思想和現代文學在本省的傳播,作出了貢獻。此外,他還開設過歷史散文選等課程。在蘭州的兩年,丁易先生的心情是複雜的,傷時憂國,對當時學校里的醜惡現象也很懷憤慨,但在學問的積累上也是很有收穫的。1943年秋離蘭赴蜀前,他寫了一首七律:
南北東西笑孔丘,棗花香里買歸舟。
牌樓今已看三易,蝸角何期竟兩秋!
狂態自知難偶俗,豪情猶復哂封侯。
書成廿卷千毫禿,縱使名山也白頭。

個人作品

長篇小說《過渡》
中篇小說《雛鶯》
雜文集《丁易雜文
論著《明代特務政治》《中國現代文學史略》《中國文學與中國社會》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