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9

k-19

《k-19》是2002年上映的歷史劇情片,由凱瑟琳·畢格羅執導,哈里森·福特 、利亞姆·尼森等主演。該片圍繞上世紀六十年代前蘇聯核潛艇的一起災難性事故展開,在講述了一個扣人心弦故事的同時,也謳歌了軍人的堅強意志和獻身精神。

基本介紹

  • 製片地區:英國、德國、美國、加拿大
  • 導演凱瑟琳·畢格羅
  • 類型:驚悚/劇情/歷史
  • 片長:138 min / Spain:140 min
  • 上映時間:2002年7月19日(美國)
基本信息,演職員表,職員表,演員表,製作發行,上映日期,劇情介紹,

基本信息

原片名
K-19: The Widowmaker
更多中文片名
轟天潛艦
哈里遜福特K19
更多外文片名
K*19: The Widowmaker .....(USA) (poster title)
K-19: Terreur sous la mer .....(Canada: French title)
影片類型
驚悚 / 劇情 / 歷史
片長
138 min / Spain:140 min
國家/地區
英國 德國 美國 加拿大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DTS SDDS
評級
Rated PG-13 for disturbing images.
級別
Singapore:PG Argentina:13 Australia:M Netherlands:12 Norway:15 USA:PG-13 Sweden:11 France:U Peru:14 Canada:PG Spain:T Finland:K-11 Germany:12 UK:12A Brazil:12 Hong Kong:IIA Philippines:PG-13 Switzerland:14 Switzerland:10
製作成本
$100,000,000 (estimated)
著作權所有
IMF Internationale Medien und Film GmbH & Co. 2 Produktions KG
拍攝日期
2001年2月19日 - 2001年6月29日
攝影機
Panavision Cameras and Lenses
攝製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anamorphic)

演職員表

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凱瑟琳·畢格羅 Kathryn Bigelow
編劇 Writer
Louis Nowra .....(story)
Christopher Kyle .....(screenplay)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Alexei Vostrikov哈里森·福特----
Mikhail Polenin利亞姆·尼森----
Dmitri薩姆·斯普盧爾----
KuryshevPeter Stebbings----
PavelChristian Camargo----
LapinshRoman Podhora----
VasilySam Redford----
DemichevSteve Nicolson----
製作人 Produced by
凱瑟琳·畢格羅 Kathryn Bigelow .....producer
Moritz Borman .....executive producer
Winship Cook .....associate producer
Steve Danton .....associate producer
Guy East .....executive producer
Edward S. Feldman .....producer
哈里森·福特 Harrison Ford .....executive producer
Oliver Hengst .....line producer
Basil Iwanyk .....co-producer
Steven-Charles Jaffe .....co-producer
Samara Koffler .....associate producer
Mary Montiforte .....co-producer
Dieter Nobbe .....executive producer
Brent O'Connor .....co-producer
Volker Schauz .....executive producer
Sigurjon Sighvatsson .....producer
Nigel Sinclair .....executive producer
Leonid Vereschtchaguine .....line producer
Chris Whitaker .....producer
Mark Wolfe .....co-producer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First Light Production
IMF Internationale Medien und Film GmbH & Co. 2. Produktions KG [德國]
Intermedia Films [英國]
國家地理協會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美國]
New Regency Pictures [美國]
Palomar Pictures Corporation [美國]
發行公司
01 Distribuzione [義大利]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 (Argentina) (DVD)
康斯坦丁影業公司 Constantin Film [德國] ..... (Germany)
Herald Film Company [日本] ..... (Japan)
New Films International [愛沙尼亞] ..... (Japan)
Paradise Group [俄羅斯] ..... (Russia)
派拉蒙影業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 [美國] ..... (Russia)
Sociedad General de Derechos Audiovisuales S.A. (SOGEDASA) [西班牙] ..... (Spain)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阿根廷] ..... (2006) (Argentina)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英國] ..... (2006) (UK)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荷蘭] ..... (2006) (Netherlands) (theatrical)
Viva Films [菲律賓] ..... (2002) (Philippines) (theatrical)
特技製作公司
Custom Film Effects [美國]
FXSmith Inc. [加拿大]
Gray Matter FX [美國]
工業光魔公司 Industrial Light & Magic (ILM) [美國]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Keyframe Digital Productions Inc. [加拿大] ..... (3-D pre-visualization)
Mill Films Ltd. (I) [英國] ..... (3-D pre-visualization)
Pacific Title Digital [美國] ..... (3-D pre-visualization)
Santa Barbara Studios [美國] ..... (3-D pre-visualization)
The Effects Group Inc. [加拿大] ..... (3-D pre-visualization)
其它公司
Chapman/Leonard Studio Equipment [美國] ..... cranes and dollies
Hollywood Records [美國] ..... soundtrack
Lionheart Production House [加拿大] ..... lighting equipment
Saul Zaentz Film Center [美國] ..... sound post-production services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美國
USA
2002年7月19日
香港
Hong Kong
2002年7月25日
台灣
Taiwan
2002年8月16日
Norway
2002年8月18日 ..... (Norweg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Switzerland
2002年8月29日 ..... (German speaking region)
巴西
Brazil
2002年8月30日
墨西哥
Mexico
2002年8月30日
德國
Germany
2002年9月5日
Austria
2002年9月6日
Iceland
2002年9月6日
希臘
Greece
2002年9月13日
西班牙
Spain
2002年9月13日
菲律賓
Philippines
2002年9月17日 ..... (premiere)
Belgium
2002年9月18日
法國
France
2002年9月18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2年9月19日
菲律賓
Philippines
2002年9月25日 ..... (Davao)
Denmark
2002年9月27日
韓國
South Korea
2002年9月27日
Sweden
2002年10月11日
紐西蘭
New Zealand
2002年10月17日
俄羅斯
Russia
2002年10月17日
芬蘭
Finland
2002年10月18日
挪威
Norway
2002年10月22日 ..... (Berge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以色列
Israel
2002年10月24日
挪威
Norway
2002年10月25日
英國
UK
2002年10月25日
日本
Japan
2002年10月27日 ..... (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阿根廷
Argentina
2002年10月31日
秘魯
Peru
2002年10月31日
South Africa
2002年11月1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2年11月7日
Colombia
2002年11月8日
義大利
Italy
2002年11月15日
Czech Republic
2002年11月21日
Bulgaria
2002年11月22日
波蘭
Poland
2002年11月22日
日本
Japan
2002年12月7日 ..... (premiere)
日本
Japan
2002年12月14日
埃及
Egypt
2002年12月25日
Portugal
2003年1月3日
Lithuania
2003年1月10日
Kuwait
2003年1月28日
Hungary
2003年4月22日 ..... (DVD premiere)
土耳其
Turkey
2003年4月25日

劇情介紹

《K-19》是一部取材於真實歷史事件的影片,該片圍繞上世紀六十年代前蘇聯核潛艇的一起災難性事故展開,在講述了一個扣人心弦故事的同時,也謳歌了軍人的堅強意志和獻身精神——
1961年是蘇美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冷戰的最尖峰時刻,雙方陷入了一個軍事競賽的怪圈,不斷加大對對方的核威懾力。在美國率先派遣核潛艇潛入蘇聯領海並以莫斯科列寧格勒作為未來主要攻擊目標的前提下,蘇聯最高決策層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第一艘彈道飛彈潛艇K-19上。
海軍上校帕列寧是K-19潛艇的艦長,深受下屬的愛戴與信任。他堅持認為該潛艇尚未經過有效測試,存在很多隱患,不能馬上投入使用。但是,急於證明自己實力的蘇聯軍方已經顧不上全體船員的生命安全,他們認為帕列寧沒有能力讓他們為之驕傲的頭號潛艇開足馬力,去迎接未來的戰爭,因此撤消了他的艦長職務,由另一位海軍上校瓦斯科夫取而代之。
瓦斯科夫是一位“一切以軍令為重”的職業軍人,上任第一天,他就發現了許多問題,同時也感覺到帕列寧及其部下對他的牴觸情緒。
K-19就要下海了,剪彩儀式上,元帥夫人竟然沒能撞碎香檳酒瓶,這似乎預示著一種不祥之兆。
接著,潛艇上的軍醫又被運送給養的汽車撞死,這一意外事故更加重了籠罩在船員心頭的陰雲。
在與親人告別之後,船員們登上潛艇。K-19開始了它的第一次遠航,它將攜帶核彈頭奔赴麥爾地區,進行發射試驗。
瓦斯科夫深知此次遠航責任重大,他一開始便對船員們實行嚴格的訓練,訓練內容包括如何救險逃生、如何應付突然襲擊等。由於船員中有許多新兵,缺乏應變能力,結果在安裝魚雷時出現了傷情。瓦斯科夫沒有責怪船員,但卻嚴厲批評了包括已被降職為副艦長的帕列寧在內的軍官。
當潛艇接近目的地時,可怕的深潛試驗開始了。潛艇急速下潛,隨著船體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艙內的空氣也變得越來越緊張。瓦斯科夫不顧帕列寧的反對,堅持要求下潛到海底三百米的深度。
緊接著,他又命令潛艇迅速浮出海面,與此同時作好發射飛彈的準備。
在一陣驚慌之後,K-19成功地破冰而出。隨著一枚飛彈穿膛而出,直衝雲霄,瓦斯科夫和他的船員們終於經受住了考驗,這也意味著K-19的首次海上試航實現了預期的目標。
一口氣暫時鬆了下來,但帕列寧與瓦斯科夫之間的矛盾卻達到了頂點,他指責瓦斯科夫為了完成任務而置船員的性命於不顧,瓦斯科夫反駁道,只有經過充分的考驗才是對安全的真正保障。
兩位指揮官之間的劍拔弩張並沒有影響到船員們的情緒,他們在冰面踢起了足球,滿心喜悅地等待著啟程返航的指令。
然而,一條致命的命令從莫斯科傳來:K-19將向西航行,悄然經過北約基地,然後在距美國華盛頓與紐約海岸線僅四百英里處執行偵查任務。
在明知潛艇已出現異常狀況的情況下,瓦斯科夫堅定地執行祖國交給的任務,率領K-19的全體官兵踏上了危險的航程。
就在船員們狂歡之後進入夢鄉之際,災難發生了:潛艇核反應器的製冷系統開始漏水,反應器核心急速升溫,如果升至一千度,反應器就會爆炸,其結果將會促使核彈頭的發射,與北約基地如此之近的一次核泄露極有可能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事態急轉直下,瓦斯科夫採納了技術部門的意見,關閉一切能源系統,包括遠程通訊系統,在用飲用水對反應器進行冷卻的同時,組織敢死隊進入密封的反應器隔離間進行維修。
隔離間裡不僅有超高溫,更可怕的是有強烈的核放射。敢死隊員分批進入隔離間,10分鐘後等他們出來時,已經被強烈的放射折磨得體無完膚、嘔吐不止。
這是與死亡的挑戰,也是對軍人忘我精神的絕對考驗。
作為敢死隊員之一的卡列文上尉膽怯了,他渾身顫抖,拒絕戴上防護面具。緊要關頭,傑森少校挺身而出,他以頑強的意志堅守在隔離間裡,最終堵住了漏水。
反應器的溫度降了下來,但災難的陰影依然揮之不去。一方面傷員急需搶救,一方面核泄露的危險仍然存在。帕列寧提出要向北約基地的美軍求援,但瓦斯科夫卻堅持要等待自己的援兵。而現實卻是,這裡距離蘇方最近的基地也有五個月的航程,況且遠程通訊系統也無法啟用。
這時,美軍的驅逐艦已經發現了潛艇,美軍直升機從船員的頭頂上盤旋而過,顯然對方也不明白潛艇內部究竟發生了什麼。
核放射已經開始向艙內蔓延,隨之而來的是船員們的極度恐懼。就在艙內亂成一團之際,修復好的反應器又開始漏水,卡列文上尉鼓起勇氣衝進了隔離間。
該是做決策的時候了,為了全體船員的生命安全,瓦斯科夫終於同意帕列寧的請求,與美軍取得聯繫。而此刻,早就對瓦斯科夫懷恨在心的波勒瓦上尉將槍口對準了他,企圖奪下他的兵權。
卡列文以頑強的毅力修好了反應器,而他也已沒有力氣走出隔離間,多虧帕列寧及時趕到,將他救了出來。
當波勒瓦請求帕列寧接過艦長職務時,帕列寧非但沒有領情,反倒命令部下以叛變的名義逮捕了波勒瓦。同樣作為一名職業軍人,他終於理解了瓦斯科夫,他請求瓦斯科夫行使艦長的責職,帶領大家撤離潛艇。
在經歷了一場生與死的搏鬥之後,全體船員離開了潛艇,而一場足以導致全球災難的事故也終於被勇敢的官兵們避免了。
回到蘇聯,瓦斯科夫被以叛國罪送上了軍事法庭。帕列寧在法庭上慷慨陳詞,為瓦斯科夫在這場事故中的忠誠和英勇之舉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
瓦斯科夫最終得到了豁免,但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得到重新指揮潛艇的機會。而他的餘生也注定要在痛苦中度過,這是因為潛艇上的七名進入隔離間維修反應器的船員死於返回蘇聯的途中,在此後的幾年中,又有20名官兵死於輻射癌。
多年之後,瓦斯科夫與帕列寧這對患難與共的戰友又見面了,他們與當年倖存下來的潛艇官兵們會合在一起,共同回憶著那個難忘的歲月。
歷史真實K-19(蘇聯核潛艇又名“廣島”)
K-19號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艇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紅海軍H級核潛艇的首艦。
該潛艇是蘇聯第一級可以有遠航能力的彈道飛彈潛艇。
但該潛艇聞名全世界則是因為其頻繁的發生的事故以及後來的美國電影《K-19:寡婦製造者》。
建造
1958年10月17日,K-19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廠正式開始建造。1959年4月,K-19潛艇建造完畢等待下水。潛艇的下水儀式中“砸香檳瓶”的工作通常由女性擔任,但這次為保密而改由一位蘇聯男性將領砸香檳。而該儀式中香檳砸向潛艇後因潛艇布設消聲橡膠使香檳瓶砸向潛艇後被完整無損地彈開。而這一切也被人們視為後來潛艇一切事故的“凶兆”。經過了長達將近2年的改進和系泊試驗,該潛艇於1961年4月30日正式服役。
“廣島”和“寡婦製造者”
1961年7月4日,K-19號由扎特耶夫指揮下潛行到北大西洋接近南格林蘭島的海域準備進行發射訓練。潛艇浮出水面後核反應堆主循環泵和輔循環泵發生卡死,反應堆反應區溫度急速升高。但與此同時更不幸的是當時無線電系統發生電器故障,他們無法聯絡本部尋求救援。反應堆溫度很快就超過了控制極限並達到了900攝氏度的高溫,這個高溫已經達到了反應棒的熔點並使得原來反應堆內的反應更加加劇。儘管當時自動停堆器的控制棒已經插入了反應堆,但一切都無濟於事。
由於潛艇反應堆如果再不控制則很可能發生反應堆爆炸,同時艇上攜帶了3發核飛彈以及飛彈的液體燃料,一旦發生爆炸,該海域將造成嚴重的生態危機和核污染,同時100千米以外的北約基地也將可能受損。艇長懼怕潛艇爆炸之後會給當時美國以藉口發動核戰爭,艇長和艇員一致決定組成一個7人小組,由艇上工程師和船員組成,潛入反應堆艙,切斷空氣調整閥門,重新焊接冷卻水供應管,從而安裝上備用冷卻系統。這7人不顧個人安危進入充滿核污染的反應堆艙內對反應堆搶修,從而使得潛艇反應堆逐漸得到控制,隨後K-19艇艇員轉移到在附近海域的S-270艇,再由S-270艇拖回。而這些進入反應堆艙的艇員們由於受到核污染,有人當場就死亡,沒有當場死亡的也在返航途中即事件發生的一周內陸續死亡,而由於通過管路漫步整個潛艇核泄漏則造成了很多其他艇員受到核污染,第一批艇員中包括艦長在內的幾乎所有人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核污染,並且在事件發生後的幾年內就有至少20名艇員死於核污染導致的疾病。
美國海軍在K-19附近的戰船收到了由K-19備用無線電與S-270的無線電交流之後主動向K-19艇發出無線電說可以提供幫助,但當時艇長恐懼蘇聯軍事機密泄露給北約而沒有理會。同時當時艇長為了防止可能發生的兵變,收繳了除了6把親信軍官手中的手槍以外的所有輕武器並把它們扔到了海中。
返回港控制後,K-19迅速開始進行修復工作,但不幸的是K-19殘餘的核污染造成了船廠船台的核污染,所有維修人員必須身著厚重的防護服才能進入封閉船廠內進行維修,這無疑增加了維修時間和難度。經過檢修,工程師們發現該潛艇這次災難是因為K-19主循環迴路中的一個焊點質量不合格,從而造成整個循環迴路的核泄漏以及循環泵的卡死。1965年,K-19艇修復返回北方艦隊,但這個時候他卻多了一個外號“廣島(Hiroshima)”(在美國電影中則被戲謔為「寡婦製造者」(Widowmaker))。
2006年2月1日,前任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向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提議將這次事件發生時所有K-19上船員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們在這次事故中成功避免了一場潛在核戰爭。同年6月,K-19號時任艇長的扎特耶夫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撞擊事件
1969年11月15日7時13分,K-19艇與當時停車監視海域的美國攻擊潛艇小鯊號[1]在巴倫支海海峽60米深左右的海域相撞。撞擊後因K-19艇的主水櫃緊急排水以及儲備浮力大而沒有沉沒。這次撞擊造成了K-19艇的艇首受損,其中弓形聲納陣被徹底破壞,魚雷發射管外艙蓋也脫落掉了。而小鯊魚號的耐壓艇體則被撞出一個大洞,潛艇迅速失去平衡下沉,經過長時間的水下掙扎後才浮上水面勉強回港。
當時小鯊魚號上的魚雷長已經準備發射反潛魚雷擊沉K-19,但小鯊魚號艇長L·巴克霍德為防止蘇聯以此進行核報復發生核戰爭從而制止了他。[2]
大火事件
1972年2月24日,加拿大紐芬蘭1300千米開外120米深的海域中,正在戰略值班的K-19號艇艇內輪機艙突然著火,當時值班的28名艇員不幸陣亡。著火的原因是由於液壓機液體泄露到了熱濾器中引發大火。著火之後該艇立即上浮並接受附近北約水面戰船實施營救。軍艦很快趕到後撤離了除尾部著火輪機艙後面的魚雷艙內12名艇員以外的全部艇員。撤離後因海風而使得戰船對潛艇的拖拽工作造成了一定難度,K-19艇不斷輾轉直到4月4日才被回到北莫爾斯克(Severomorsk)港,而被困於尾魚雷艙的12名艇員在度過了缺少水和食物,低溫以及近乎無光的空間中度過了漫長的40多天後被解救。而這次事故則使得K-19不得不又回到港口大修,之後返回北方艦隊。這次事件也是全世界非沉沒核潛艇事故中陣亡人數最多的事故。
除役之後
1991年,K-19艇度過了命運多舛的40年服役生涯後終於除役。但就在除役前的1991年6月4日,K-19艇又一次發生了反應堆故障,儘管這次事故被迅速控制,潛艇沒有受到污染並且無人傷亡,但這次事故也讓蘇聯政府決定以START-II協定讓這艘艇除役。隨後這艘艇的核反應堆、武器和電子裝備後,拖到位於科拉半島的「核潛艇墳場」等待最後拆解。
2002年5月,K-19艇拖到了摩爾曼斯克的Snezhnogorsk港等待拆解。
2003年10月,俄政府決定在「近期」完全拆解這艘艇。
2006年,原來在K-19上擔任廚師的Vladimir Romanov成為了富翁,他買下了這艘已經隨時將要拆解的潛艇並準備將這艘潛艇停泊在莫斯科作為蘇聯時期退役潛艇水兵的俱樂部或博物館。一些K-19艇上的退役水兵強烈反對此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