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iving Tree

The Giving Tree

The Giving Tree是漫畫大師謝爾·希爾弗斯坦創作的兒童繪本,1964年最先由Harper & Row出版社發行。它已經成為Shel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並被翻譯成了多種文字,流傳海外。

儘管這本書受到了廣泛的認可,但它也被稱作“兒童文學中最富爭議性的書籍之一”。爭論在於樹與男孩之間的情感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有關的研究學者指定它的趣味性適用於幼稚園到二年級之間的水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The Giving Tree
  • 外文名稱:The Giving Tree
  • 作品別名:愛心樹、奉獻樹
  • 創作年代:1960年
  • 文學體裁:兒童繪本
  • 作者:Shel Silverstein(美)
  • ISBN:978-0-06-025665-4
  • 頁數:30頁
創作背景,故事情節,社會反響,主要關係,宗教,環境,友情,父母子女,諷刺文,作者簡介,文化影響改編,

創作背景

Shel Silverstein最初在為The Giving Tree尋找出版商時遇到不少困難,Simon & Schuster出版社的一位編輯甚至拒絕發行。在接受芝加哥論壇報的採訪時他談到:每個人都喜歡它,被它所感動,這部作品是美麗的,但......有的出版商認為它太短了,有的出版商認為它太哀傷了,還有的出版商認為這本書對於孩子來說太悲傷了,同時對於成人來說又太天真了,這種介於孩子和成人之間的文學不大可能受歡迎,就這樣,出版事宜就被擱置下來。直到四年後,在好友湯米·溫格爾的鼓勵下,他找到了Harper & Row出版社的傳奇編輯Ursula Nordstrom,後者決定出版這本書,甚至希望他保留那個哀傷的結尾,因為在他看來,生活總有很多不如意的結局。

故事情節

這本書講訴了一顆樹與一個男孩的故事。在她的一生中,樹一直視這個人類為孩子。男孩在孩提時就喜歡和樹玩耍,爬上她的樹幹,和她捉迷藏,吃她身上結的蘋果。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開始提各種要求。
作者—Shel Silverstein作者—Shel Silverstein
進入青年期後,男孩想要錢,樹讓他摘了她的蘋果去賣,他照做了。成了成年人後,男孩想要一間房子,樹讓他砍了她的枝條去建,他照做了。到了中年,男孩想要一艘船,樹讓他砍了她的樹幹去做,他也照做了,最後只留下了個樹樁。最後,男孩再一次見到了樹,樹悲傷地告訴他自己什麼也給不了了。但此時早已進入垂暮之年的男孩卻只想要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休息一會兒,繪本最後男孩安詳地坐在樹樁上。像每個場景結束時一樣,整個故事最後在一句“And the tree was happy(樹很開心)”中結束。

社會反響

口口相傳,人們對這本書的興趣日益上升。在教堂,信徒因它喻示了“奉獻使人快樂”而為它叫好。2001年,銷售量超過五百萬冊,同時該書被美國《出版者周刊》評為“所有時代最暢銷兒童讀物”(精裝本)第14名。 直到2011年,該書已出版了八百五十萬冊。在1999~2000的網上投票中,入選美國全國教育協會推薦“100本最佳童書”第24位,而後來在2007年的網上調查“教師給兒童的100本最佳讀物”中,該書名列第3位。2012年,在由School Library Journal發起的“100本最佳繪本”評選中排名第85位。Scholastic Parent & Child 雜誌將其排在“最適合孩子的100本書”的第9位,2013年,其在“兒童最佳讀物”中名列第三位。

主要關係

在如何理解樹與男孩的關係上,這本書產生了截然相反的觀點。主要的關係解釋包括以下四種:
樹表示上帝或耶穌,而男孩表示世人
樹表示自然母親,男孩表示人類
樹和男孩是朋友關係
樹和男孩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1998年,一項研究發現,瑞典母親和孩子傾向於用友誼來解釋這本書中的感情,而日本母親和孩子則更傾向於採用母子關係來解釋。

宗教

有人堅信,樹代表上帝,它向世人播散毫無條件的愛。

環境

有人認為,這本書就是一個寓言,它闡述了人作為一個生命體對環境具有的責任。這本書被用於教導孩子的環境觀:不能像書中的男孩一樣,索求無度。但在這種解釋下,最後的一幅畫面就變得沒有什麼意義了。

友情

有些人覺得主人公之間的情感更像一種友情。該書教育孩子們,當你們的生活被現代社會所充斥、所包圍時(即當你長大時),如果你把他/她丟在路旁,你們的友情就會出現危機。對這種解釋的批判卻指出,當男孩年輕的時候,樹顯然成年了,但是隔代友情卻是不常見的。

父母子女

這本書討論最多的就是樹與男孩之間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經過Richard John Neuhaus的整理,關於該書的評論集發表在雜誌First Things上。這些評論家中,部分認為這是一種積極的關係:例如,Amy A.Kass就寫到:“這是一部關於給予和母性的故事,既真實又充滿智慧”,她的丈夫則鼓勵更多的人去看這本書,因為這顆樹是關於母愛神聖記憶的象徵。但是,其他評論家則提出相反的觀點,如Mary Ann Glendon則認為“該書是Me Generation(我一代)的神話,是自戀情結的啟蒙書,是利用的教義問答手冊”。
有相當多的作家尖銳地批評這書中出現的描述方式。
“母親”對待”兒子”就好像他永遠都是個孩子,而他卻一直停滯在時間中,一直表現得像個頻頻索要的嬰兒。這本評價過高的就這么給年輕的孩子提供了一個無情的典範,這可供利用的關係跨域性別,超出時代。無私到什麼都願意給的母親仿佛僅僅是為了被利用而存在的,而那個孩子則不會感恩,沒有憐憫之心,完全是個貪得無厭的人。
一位Harper & Row的編輯更是偏激得指出這是一部關於施虐與受虐之情的書,並將受虐傾向發揮到了極致。
一個大學教師發現,這本書引發了矯正閱讀學生的憤怒,因為他們覺得男孩利用了樹。基於教學目的,他將這本書與Andre Dubus所寫的一個叫做The Fat Girl(胖女孩)的小故事配對,因為兩者的情節剛好是相反的。

諷刺文

還有一些作家則認為這本書不是寫給兒童的。依照愛爾蘭諷刺文大師喬納森·斯威夫特所寫得的一篇名為“A Modest Proposal(一個謙虛的建議)”的文章來看,這恰恰是一篇矛頭直指成人的檄文。

作者簡介

Shel Silverstein,來自美國芝加哥。詩人、作詞人、漫畫家、編劇、繪本家。他的作品包括《愛心樹》、《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遇見大圓滿》、《閣樓上的光》、《人行道的盡頭》等,累計賣出兩千萬冊。其繪本,文字精簡,朗朗上口,線條樸素,畫筆溫馨,字里含間,哲理不斷。作品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深受讀者喜愛。其中同名專輯人行道的盡頭,獲得了第27屆格萊美最佳兒童音樂專輯獎。他為電影Postcards from the Edge(來自邊緣的明信片)所作的歌曲"I'm Checking Out"獲得了第63屆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提名。

文化影響改編

在1973年,有人將其拍攝成了一部及極生動的短片。
他本人還寫過一首同名歌曲,並由鄉村歌手Bobby Bare及其兒子一同收錄在一張名為“Singin' in the Kitchen”的專輯裡。
Jackson 和 Dell在1979年,創作了另一版用於教學目的“愛心樹”,故事大致講述了兩顆長在一起的樹和一個男孩一起長大的故事,其中一棵表現得像原版中的樹那樣,而另外一顆則不給予男孩她身上的任何東西。故事結尾,樹樁很悲傷,因為老人最後選擇坐在另一棵樹的樹蔭里。
樂隊“The Giving Tree Band”的名字就是取自這本書。
2010年,由Spike Jonze導演的短片I'm Here就是改編自愛心樹,主人公的名字就是以Silverstein命名的。
2015年,美劇貝茨旅館第三季第六集中,Norma Bates就曾經給出愛心樹的故事概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