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eans(2009年雅克·貝漢執導紀錄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海洋》聚焦於覆蓋著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的“藍色領土”。法國導演雅克·貝漢與雅克·克魯佐德將深入探索這個幽深而富饒的神秘世界、完整地呈現海洋的壯美遼闊。

中文片名: 海洋
劇照劇照
英文片名: Oceans
國家地區: 法國
影片類型: 紀錄片
資源格式: HR-HDTV,RMVB
上影時間: 2009
導 演: 雅克·貝漢 Jacques Perrin
主 演:
對白語言: 英語
介紹:
◎譯 名 海洋
◎片 名 Oceans
◎年 代 2009
◎國 家 法國/西班牙/美國/瑞士/摩納哥
◎類 別 紀錄/劇情
◎語 言 英語
◎片 長 84 mins
◎導 演 雅克·貝漢 Jacques Perrin
雅克·克魯奧德 Jacques Cluzaud ....(co-director)
◎主 演 雅克·貝漢 Jacques Perrin ....Narrator (French version)
Lancelot Perrin ....Himself
宮澤理惠 Miyazawa Rie ....Narrator (Japanese)
皮爾斯·布魯斯南 Pierce Brosnan ....Narrator (English version)
阿爾多 Aldo ....Narrator (Italian version
◎簡 介
《海洋》聚焦於覆蓋著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的“藍色領土”。法國導演雅克·貝漢與雅克·克魯佐德將深入探索這個幽深而富饒的神秘世界、完整地呈現海洋的壯美遼闊。
由曾經製作過打破了同類紀錄片的票房最高成績的《地球》(Earth)的“迪斯尼自然”公司負責發行,《海洋》於地球日當天在北美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我們的星球表面的四分之三都被水覆蓋著,這部紀錄片則以一種大膽、極具開拓精神的方式記錄下了水面之下的充滿著神秘色彩的藍色世界,而且是通過一種以前從未見過的視角和方式。
兩位來自於法國的紀錄片導演搭檔雅克·貝漢(Jacques Perrin)和雅克·克魯奧德(Jacques Cluzaud)將攝像機的鏡頭帶進了人力不可到達的深海極地,不斷地深入到苛刻、殘酷的真實環境當中,好好地研究了一下生活在這裡的一些令人震驚的生物的習性和本能……《海洋》的英語版本的旁白以及敘述是由著名的愛爾蘭演員皮爾斯·布魯斯南(Pierce Brosnan)擔任的,裡面所包含的全部都是一些憑藉著最先進的水下攝影技術和設備捕捉到的充滿著奇幻色彩的驚人畫面,進駐到了整個地球最神秘的一個角落,以一種強大的電影感召力,為每一位觀眾提供的是在海底世界所進行的一番空前絕後的深海體驗。
幕後製作
紀錄片和“故事性”
總體而言,海洋這部生態學紀錄片還是延續了雅克·貝漢在《遷徙的鳥》一片中開創出來的詩意、唯美、形式感強烈的美學傾向。影片雖也不像《海豚灣》那樣有著極強的指示性和政治性。但是和《遷徙的鳥》的純粹的視覺上美感不同,雅克·貝漢在《海洋》除了展示了動物之美和自然之美,更多地展開了一種“故事性” 的敘述,他對環保問題的深入思索讓我們多了一分對經濟發展和環保問題的惦念。
談及影片的主題,雅克·貝漢動情地說:“毫無疑問,這部電影裡的主角是那些海洋生物,鯊魚和鯨類是影片的主角,而海洋則是整部影片的背景——它們是這部電影的明星。除了動物之外,還有些漁民也出現在了電影裡,他們是真正的漁民,是靠海吃海的人。和現代化的機械捕魚不同,他們是手工作坊式的勞動者——現代化的捕魚根本不是漁業,而是對自然資源的掠奪。你能想像得出一艘140米長的大船拖著漁網掠過海地么?這么大的漁網的覆蓋面積足足有4個足球場那么大。而且工業化捕魚的漁網正在越變越大、放的位置也是越來越深。這種捕魚方式對海地的資源是一種極大的損害。除了展示海洋生物,漁民,我們還在影片裡探討了經濟問題。不同的國家,由於自身經濟發展的不一致,所以他們對海洋的依賴程度也就不一樣。對於很多第三世界國家來說,首先要餵飽自己,其次才能談得上考慮環境問題。如果保護環境的代價是唐自己的人民餓肚子,這種環保還有意義么?可是,這些漁民即使再浪費捕上來的魚,也趕不上大型捕魚船隻的掠奪。這就是這部紀錄片中所謂的‘故事性’。我自己是一點也不喜歡帶有故事性的紀錄片,但是我希望這部紀錄片能讓人們正視經濟和資源的協調問題。我想現在明白要保護海洋,還不算太晚。我們在電影裡完整地展示了食物鏈,告訴人們整個海洋生態系統是如何運作的,也預測了如果食物鏈斷裂,將會產生什麼嚴重的後果。影片中出現的所有人和動物都和海洋息息相關,海洋中發生的事情和人類社會同樣也是息息相關的。”
團隊和拍攝
早在精美絕倫的《遷徙的鳥》中,我們就得知了雅克·貝漢為了拍攝那部電影,組建一支精英團隊。可是那支在天空翱翔的團隊沒有辦法直接拉到水下拍攝,所以雅克·貝漢又重新組建了一支堪稱業內精英的團隊。這支水下攝影和探險團隊中的大部分成員都是著名的雅克-伊夫·庫斯托(Jacques-Yves Coustea)團隊中的成員,雅克-伊夫·庫斯托是法國著名著名的海洋探險家和攝影師,他和路易·馬勒合作的《寂靜的世界》就曾拿下過第一座金棕櫚大獎。說到這個團隊,雅克·貝漢顯得自信滿滿,他說:“庫斯托的團隊里的那些人絕對是精英,他們非常清楚在水下50米的地方該如何拍攝電影。這裡面有些人,更是業內大名鼎鼎的專家,有了他們的參與,影片才能拍出來。更為幸運的是我們還得到了伯特蘭·皮卡特的幫助,他是去過10000米深海的探險家。當然,還有他的父親,尊敬的雅克·皮卡特先生,他在1960年就乘坐自己設計的潛艇潛到了11000米的深海。我們一共有三隊人馬在世界各地拍攝,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錯過太多的鏡頭。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的拍攝的機會總是彌足珍貴的,有些難得一見的鏡頭真的是轉瞬即逝。海洋變化無常,動物們也不會按照人類既定好的時間表出來覓食或者是聽從命令地秀一下。我們只有做好萬全的準備,才不會因為錯過了什麼而後悔。”
即使做好了準備,即使在這之前已經有了很多不同的海洋生態紀錄片,但是輪到自己拍攝,雅克·貝漢還是被海洋浩瀚和神秘震懾住了。他說:“我們要拍攝沙丁魚的洄游,這真是群龐大的生物。整整30公里長,400米寬和50米深的水域都是它們的天下——真的有百億條沙丁魚擠在一起。在那段水域,我們看到了壯觀的捕食:鯊魚、海豹、水鳥還有鯨魚都在圍追堵截沙丁魚。海洋的偉大豈止這一點點?我們和抹香鯨一起潛到了2000米的深海,這裡更讓人驚嘆:巨型的章魚、深海鯊魚、一些水螅、怪怪的水母都讓人驚嘆。雖然在這之前我曾經在不少紀錄片裡看到過這些生物,但是輪到自己親眼所見的時候,還是會很驚嘆。我正是想通過這部紀錄片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海洋——一個是我們常見的、淺處的海洋;還有一個就是神秘的,深處的、不為人知的海洋。這兩種形象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海洋。”
經費和責任
這么一部具有宏大視角的影片,動用起來的經費和物資是令人咋舌的。影片一共耗資7500萬美元才拍攝出來,而且一部紀錄片不一定能收得回成本,那這么多錢和潛水物資,雅克·貝漢又是怎么籌集來的呢?貝漢說:“我用的方法很傳統,就是遊說。我的觀點就是,要讓我們的孩子能看到自然、看到自然中豐富的動物;為了讓他們看到這一切,我們現在就應該行動起來保護環境。我把我的這個觀點告訴給那些財團、基金和工廠中的高管,他們的反應都非常積極。最後,我們從美國著名的斯隆基金會(Sloan Foundation)那裡得到了資助,那是一大筆資助,有了這些錢,我們才有機會下潛到水底拍攝。其實,有了錢,再找來那些專業的人士,設備的事情,他們自然能解決。”
從拍攝《遷徙的鳥》開始,雅克·貝漢就把“唯美”放在了自己的影片裡。當年影片上映的時候,全世界的媒體都給予了這部飛翔的影片一致的褒獎。8年之後,雅克·貝漢帶著這部同樣唯美的《海洋》來到了世人的面前。雅克·貝漢希望影片通過對“美”本身的展示,達到喚起世人關注環境、關注生物的目的。貝漢說:“在這部影片裡,我既想為自然唱一首頌歌,又想讓人們意識到自己在利用海洋和被輿論所誤導。人們總是會說,海洋於己無關,實際上,海洋正在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生活,也正是我在電影中所想表現的。雖然說這不是部激進的電影,但是我希望這是部有觀點的、能引起觀眾共鳴和思考的影片。雖然說海洋是屬於全人類的財富,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隨意糟蹋它。海洋首先是個漁業資源的寶庫,但是它不僅僅是個倉庫,而且這個倉庫總有一天是會被取光的。在我的眼中,海洋是個生物的寶庫。我們拍攝了各種各樣的動物,用攝影機追蹤捕捉下它們的每一個動作。我們可以跟著劍魚游曳,也可以尾隨鯊魚覓食——這一切只需要坐在一個帶著發動機的舢板上就可以完成。真的來到了海洋上,才能體味到大自然的偉大和偉力。漂在海洋上,會感覺到整個人的心靈都被洗滌過了,身心得到的是無比歡愉,感覺到的是無比的暢快。可能只有有過這種經歷,才能老老實實地敬畏自然並且善待自然,才能真正地展開環保行動。”
用7年時間所見證的水下世界
像《海洋》這樣一部美輪美奐的紀錄片,勢必會把觀眾帶入一場令人心跳加快且狂野非常的大自然之旅中,置身於一大群遷徙的鮪魚之中賽跑、跟隨著美麗的海豚跳躍、與大白鯊並肩在蔚藍的海水裡盡情地游弋……有“深海女王”之稱的美國國家地理協會(Natioinal Geographic Society)"Explorer-in-Residence"項目的負責人席薇亞·厄爾(Sylvia Earle)說:“雅克·貝漢和雅克·克魯奧德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令人愉快的願望,還有用畫面交織出來的神奇的想像力,他們做到了我一直想做卻只敢在夢中想想的事情。在觀看這部紀錄片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就好像被一個大魚群包圍著,甚至覺得自己變成了一隻海豚或鯨魚,在漫無邊際的海洋隨心所欲地遊蕩,直接把我帶到了我一直想去卻無法觸及的地方——我覺得這樣的切身體驗已然超出了藝術所能涵蓋的範疇了,這部影片捕捉到的是海洋最本質的要素,還有讓人為之神迷的靈魂。”
皮爾斯·布魯斯南為《海洋》擔任的是英文版的敘述工作,而他本身也是一個積極的自然環境保護論者。與此同時,在面對海洋和裡面的生物的時候,這部紀錄片還徹底地曝光了很多無法預知也不可避免的威脅,不僅來自於大自然,還有人為的,而觀眾也會從中看到存在於深海的生命的充滿奇妙和魔幻的地方,都是一些前所未見過的真正的奇景——《海洋》將會在第40個地球日裡首次亮相,導演之一雅克·克魯奧德表示:“我和雅克·克魯奧德有意以一種‘身在其中’的視角,引領著觀眾成為海洋生命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將和我們共同分享因為激動人心的探險而造成的所有情感波動,包括驚嘆、恐懼、平靜、柔情、暴力、活力和力量。我們為了讓海洋里的生物對我們失去戒心並接納我們,花掉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耐心地等待著成為海底世界的一份子的那一天的到來。”
《海洋》是“迪斯尼自然”繼《地球》之後製作的第2部紀錄電影,而這家公司成立的宗旨,就是要將全世界最頂級的專攻自然領域的電影人聚攏到一起,然後與觀眾一起分享地球上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的話題和讓人為之著迷的故事……在這樣美好的初衷之下所製作出來的第一部作品《地球》,無論是單日還是首周票房,都打破了自然類紀錄片有史以來的紀錄。
事實上,成立“迪斯尼自然”的註冊商標的想法,還要追溯到沃爾特·迪斯尼(Walt Disney)本人,一直以來,他都是探討野生環境的電影先鋒,在1949年到1960年之間,出品了包括《海豹島》(Seal Island)在內的13部“真實世界的歷險”系列作品,並為公司拿回子8個奧斯卡小金人。
正是在差不多7年之前,兩位電影人雅克·貝漢和雅克·克魯奧德最終下定決心,他們要展開的是一場大膽的海底探險之旅。事實上,他們最初的想法其實挺簡單的,只不過看起來有點不切實際且不可能實現罷了:他們要借用他們肩膀上的攝像機製造出來一個獨一無二的觀察視角,讓觀眾們可以產生和稀有且非常珍貴的海洋生物一起“嬉戲”的感覺。他們所展開的一場歷時了幾個年頭的訴求,最終凝結成了這部《海洋》,裡面都是一些發生在全球各地的有如史詩般地對大自然最真實的記錄和還原,全部都是關於水域裡的生物體系的,比如說眾所周知的最為害羞的座頭鯨是如何在珊瑚礁海域照顧它們的幼仔的——那裡的海底有著大量的珊瑚沉積物,為一些生物提供了一個天然的逃避天敵的屏障……在花了差不多4年的時間遊歷了全部五個大洋之後,幾位電影人以一種可能會改變所有人對海底世界的理解和感知的方式,記錄下了許多異乎尋常的內容,貝漢說:“海底的秘密總是對探險者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雖然人類在逐步地探索和開發海洋的世界,卻仍然沒辦法了解裡面無窮的豐富資源和多樣性,即使發展到了幾個世紀之後的今天,海洋對於我們來說,仍然神秘得有如浩渺的宇宙,無邊無際且充滿了狂野的神秘色彩,即使我們已經在裡面有了那么多的重大發現,卻發現只不過是鳳毛麟角而已。”
永恆的環境保護論
讓我們回到半個多世紀之前的1956年,有“法國海之父”之稱的雅克-伊夫·庫斯托(Jacques-Yves Cousteau)和路易·馬勒(Louis Malle)憑藉著一部極具倡導和先鋒意義的紀錄片《寂靜的世界》(Le Monde du Silence),第一次通過變化多端且很有攻擊性的大海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如今,在這部《海洋》中,雅克·貝漢和雅克·克魯奧德將會更加深入到無人能夠企及的水下領域,展示出海洋生命到目前為止最具有理解力、包含範圍最為廣泛的終極呈現,貝漢說:“包括我和克魯奧德之前製作的另外一部紀錄片《遷徙的鳥》(Le peuple migrateur)在內,我們最初達成共識的目的其實非常地明確易懂,無非就是想去地球上被完美地保留下來的野生環境中去‘體驗生活’,然後將我們看到的一切用攝像機記錄下來。在第一部紀錄片中,我們伴隨著展翅飛翔的鳥兒一起飛過了人類能夠觸及的邊界,包括陸地不斷變化的地勢結構,甚至飛越了整片大海……然後是這部《海洋》,我們決定去嘗試一些以前沒有任何電影人或科學家做到過的瘋狂行為,在海水裡與其他海洋生物同進同退,以它們的視角和觀點去體驗生活,感受生命。”克魯奧德接著說:“我們這么做並不是為了簡單地解釋這些生物的行為,然後傳達一些大自然的信息,我們想要為觀眾們製造更加強大的情感反饋,所以我們不斷地問自己,要去哪裡尋找一些‘新’的東西,而我們得到的惟一答案就是——從所有可能的角度和方向入手。在伴隨著海洋生物一起在海水裡旅行的過程中,我們終於找到了一些與從不同的層面,重新點亮了這塊自然界相對比較神秘的領域,我們打破了所有約定俗成的範圍,並沒有把生物當成是被拍攝的對象,而是讓自己徹底地融入其中,以它們的眼睛去重新審視海底世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我們置身於魚群當中時,就變成了另外一隻魚。”
雅克·貝漢和雅克·克魯奧德所付諸的這個極具革命意義的電影手段,包括相關的很有動態效果的自然話題,也迫使著他們對傳統的電影製作方式進行重新的思考和定義,製片人尼古拉斯·馬沃奈(Nicolas Mauvernay)說:“我們如何預知我們將會看到的一切?我們要如何制定一個詳細的計畫表,才能預先將這樣一個幾乎跑遍全球的電影歷程徹底地規劃出來?我們都接受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即將展開的,是一場充滿未知的探險,而這部影片將會引導著我們走向最終的真相和事實。”
與此同時,雅克·貝漢和雅克·克魯奧德還集結了一大批熟悉海洋環境的專家,包括漁夫、油輪的船長、捕鯨手、環境保護論者、深海潛水員、海洋生物學家以及其他一些相關的人士,他們共同構想了很多聽起來非常奇妙的情景設定,而且還制定了一大堆小心謹慎的計畫,以便能夠盡最大可能地捕捉到海洋中情感交錯的生命體系,克魯奧德說:“我們依靠那些日常生活都需要在海上度過的專職人員的幫助,他們與我們分享了自己日積月累的經驗,包括他們潛入深海之後的感覺…… 然後我們寫出了一個拍攝大綱,將所有的情感全部結合了進去。我們從中挑選出了某些生物品種,我們知道它們具備著能夠喚起這些情感的行為——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去選擇適合我們進一步探索的海域。”
幾位電影人花掉了整整兩年的時間做前期的籌備工作,隨後而至的是耗費了4年的艱苦的拍攝過程,對許多地球上最最不可觸及的景色進行了75次的遊歷和拜訪,然後,他們又花掉了一年的時間,為手中歷時480個小時的電影膠片做後期製作……經過了7年時間的漫長等待之後,《海洋》於2009年在法國首映,一下子就成為其電影歷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自然類紀錄片之一,雅克·貝漢說:“讓我們感到無比驚訝的是孩子們對此表現出來的巨大的熱情,他們似乎對影片所傳達的積極正面的信息特別地感興趣。”
當《海洋》轉戰到北美區域時,雅克·貝漢和雅克·克魯奧德配合“迪斯尼自然”公司,特別對影片的節奏和步調做出了相應的調整,貝漢承認道:“作為描述自然的電影領域的領導者,迪斯尼公司在這方面擁有著突出、輝煌的歷史,我們希望這部影片能夠讓所有的人變得敏感起來,意識到保護我們的大海是一件多么重要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迪斯尼自然”的製片人唐·翰(Don Hahn)看來,經過了細微調整的《海洋》仍然保持住了本質的故事靈魂,翰說:“裡面所包括的每一個科學事實和細節部分都已經做過反覆地討論了,顯然,雅克·貝漢和雅克·克魯奧德本意並不是想拍攝一部娛樂性十足的紀錄片,可是卻實實在在地感染了每一位觀眾,他們只是以一種客觀的方式呈現出目前的海洋環境的真實狀況,以及經歷了我們這一代人之後,都出現了什麼樣的改變。”
在為《海洋》擔任英語旁白的時候,皮爾斯·布魯斯南從中發現了大量的美妙時刻,他認為:“那種感覺就好像是在給我的孩子們講故事,告訴他們大海是多么地美麗,在這樣一部有如節日般的紀錄片中,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太多不得不看的理由,比如說幾千隻聚集在一起的螃蟹,還有鯨魚、海豚和海豹,而裡面最最壯觀的畫面,無疑是一位潛水員和一隻大白鯊並排游於水中的場景,看起來是如此地和諧,代表著生物共存的美好。”
花絮
·本片於2010年的世界地球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在美國開映的首周,每賣出一張電影票,迪士尼自然將捐出20美分用於環保事業。
·本片和另外一部講述海洋的紀錄片《海豚灣》都曾在東京國際電影節上放映,不過兩部影片的待遇確實冰火兩重天。本片得到了喜愛和善待,《海豚灣》卻收穫了日本人的噓聲和抵制。
·本片導演雅克·貝漢曾是一位獲得過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的出色演員,不過近年來他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拍攝生態學紀錄片上。著名的紀錄片《遷徙的鳥》就出自他的手中。同時,他還在《微觀世界》和《深藍》中擔任了解說。
·本片的另一位導演雅克·克魯奧德,曾經和雅克·貝漢合作拍攝了《遷徙的鳥》。
·影片的製作成本高達7500萬美元,耗費了4年時間拍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