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45級超級戰列艦

H45級超級戰列艦

H級戰列艦是納粹德國海軍在二戰時期計畫建造的最高級別的戰列艦,由於資源短缺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實際上H級戰列艦並沒有完成一艘,其材料在二戰初期都被拿去造德國U-潛艇。如果該級別戰艦建造完成,將會是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該級別也將會成為全世界威力最強戰列艦級別。其巨大程度只有現在的超級核動力航母才能相匹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H45級戰列艦
  • 英文名稱:Schlachtschiff"H" Class
  • 前型/級:H44級戰列艦
  • 次型/級:無
  • 研製時間:二戰期間
  • 服役時間:未服役
  • 定型時間:二戰期間
  • 國家:德國
  • 標準排水量:131000噸(±3000噸)
  • 滿載排水量:140000噸(±2000噸)
  • :358米(±15米)
  • :53米(±2米)
  • 吃水:13米(±2米)
設計背景,建造情況,數據(估測),防護能力,武器,推進系統,偵察機,簡評,

設計背景

1939年1月德國最高統帥部正式通過了代號為“Z”(Z計畫)的大規模造艦計畫,“Z”計畫(Z-Plan)正式啟動。計畫將使德國通過實施近10年大規模造艦計畫(其中大中型水面艦艇噸位達876,100噸),最終擁有向最強大的海權國家挑戰的實力。
Z計畫的核心是兩級大型戰列艦,其中之一為俾斯麥級戰列艦(Bismarck Class);另一級即:H級戰列艦(Schlachtschiff"H" Class)。
計畫中的H級戰列艦設計始於1937年。1939年7月15日首制艦H39開工,當時預計共建造6艘(即H艦、J艦、K艦、L艦、M艦和N艦),因此H39型也是該級艦的最初方案。
1940年該方案得到了改進,有兩種基本型號:H40A和H40B,兩者在推進裝置和火力配置上有一些差別。H40A在H39的基礎上削減掉了1座雙聯403mm炮塔。H40B套用了當時很少見的柴油/蒸汽輪機混合推進系統和和H39相同的火炮布置,顯然在技術上比H40A更先進。隨著戰爭的進行該方案得到了繼續的改進,即後來的H41,H42,H43和H44方案。
H45級超級戰列艦

建造情況

H級戰列艦(H Class)是Z計畫中主力戰列艦。該級別中的六艘戰艦在計畫中分別臨時被命名為H、J、K、L、M和N(或稱:H39, H40, H41, H42, H43, H44),在1944年正式確定。
首艦H39在1939年開工,該年7月15日正式鋪設龍骨。但是,在該年10月10日即被停工拆解用於建造U-潛艇。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由於原材料短缺以及二戰的開始而造成沒有一艘H級戰列艦下水,但H、J、K仍然在船廠鋪設了龍骨。
該級艦由於在歷史上並未建造成功,故說法一直不太統一,對最終方案H44比較不符合實際。比較權威和可信的數據是(以H39計畫為例):
基本數據
排水量(標準)53000噸
(滿載):62496噸
全長:277.8米
水線長:265.8米
最大寬度:37.2米
最大吃水:10.4米
人員編制:2100人/2400人(戰時)
武器
主炮:403mm(15.9")/52SKC/40雙聯裝4座共8門
副炮:150mm(5.9")/60SKC/40雙聯裝6座共12門
105mm(4.1")/45SKC/33 雙聯裝8座共16門
37mm/83SKC/36MG 雙聯裝8座共16門
20mm/65FlaMG 4聯裝6座共24門
魚雷:533mm(21"G7aT1)3聯裝2座共6具
偵察機
阿拉道(Arado)Ar196:4架(兩具彈射器)
裝甲
上部舷側裝甲 220mm KCn/A
主舷側裝甲 300mm KCn/A
主防雷裝甲 145mm Ww
上裝甲甲板 50-80mm Wh
主裝甲甲板 180-100mm Wh
主炮座 露天340mm KCn/A 上部艦體內220mm KCn/A 下部座圈50mm Wh
主炮塔 正面385mm KCn/A 側面220mm KCn/A 頂部130-180mm Wh 背面385mm KCn/A
指揮塔 立面380mm KCn/A 頂部220mm Wh 底部70mm Wh
艦體次要結構用鋼 St42造船鋼
艦體主要結構用鋼 St52造船鋼
防雷裝甲用鋼 Ww高彈性勻質鋼
水平裝甲用鋼 Wh高強度勻質鋼
舷側、炮座、炮塔立面、指揮塔立面裝甲用鋼 KCn/A表面滲碳硬化鋼
推進
推進方式:3軸3槳2舵(和俾斯麥級、沙恩霍斯特級以及希佩爾海軍上將級相同)
柴油發動機:MAN公司9cylDiesel型艦用柴油機共12台,165000馬力
航速:30節
續航能力:19000海里/16節(估計)

數據(估測)

防護能力

H42到H44基本沿襲了同樣的防護結構,和H41 比較,變化最大的是其水平防護
從H41 方案的兩層防護甲板合計200毫米增加到三層防護甲板330毫米,其中上
甲板厚度60毫米,中層防護甲板厚度140毫米,下層穹甲水平部分厚度130毫米,
傾斜部分厚度150 毫米,除了防護甲板之外,還在機艙內主機和鍋爐上方,還
增加了一層20毫米厚的頂板。H42方案側舷主裝甲帶厚度最大為320毫米,下緣
厚度為180毫米,上部裝甲帶厚145毫米,H43和H44主裝甲帶配置方式相同,均
為最厚處380毫米,向下逐漸減少到180毫米,而上部裝甲帶,H43厚度為180毫
米,H44與H42相同,為145 毫米,同時,似乎是考慮到水下彈防護的問題,主
裝甲帶向水下下延伸的部分也越來越多。防魚雷隔壁厚度仍然是45毫米,對抗
爆炸主要是通過增加吸能區的寬度,但是在45毫米防魚雷隔壁之後,在機艙部
位又增加了一條30毫米厚的隔壁以加強防護。機艙部位的地板厚度也是30毫米,
而三層底的另外兩層厚度則為18毫米,為了增加對艦底爆炸的防護,三層底的
間隔也增加了,以增加吸能區的空間,H42三層底高度為3.7米,H43為4.1米,
H44更是達到了4.7米。H42到H44對水下爆炸防護的近乎變態的需求,從其防爆
隔艙寬度占艦寬的比例就可以看出,這裡我們可以參考德國戰列艦防爆隔艙比
例的數據:沙恩霍斯特級艦寬30米,防爆隔艙寬度(以下皆為兩舷合計)9 米,
占艦寬比例30%;俾斯麥級艦寬36米,防爆隔艙寬度11米,所占比例為30.7%;
H39方案艦寬37米,防爆隔艙寬度與俾斯麥級相同為11米,所占比例為29.3%;
H40案只有一些研究草案而沒有成形方案,所以沒有數據;H41艦寬39米,防爆
隔艙寬度13.3米,所占比例為32.8%;H42艦寬42.8米,防爆隔艙寬度15.73米,
所占比例為35.6%;H43 艦寬48米,防爆隔艙寬度19米,防爆隔艙寬度占39.5%;
H44艦寬51.5米,防爆隔艙寬度22米,占艦寬42.3%。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從
沙恩霍斯特級到H39案,德國戰列艦防爆隔艙寬度占艦寬比例基本都在30%上下,
但是從H41 開始,這個比例一直在上升,而H42到H44更是幾乎將所有增加的艦
寬都用於增加防爆隔艙寬度,縱觀從H39到H44,除了H40和H41的一些草案,德
國海軍幾乎沒有在水下防爆結構上進行任何創新設計,僅僅是增加
"可犧牲區域"的寬度了事,這一方面是德國缺乏有關的實驗手段和條件,尤其
是在戰爭條件下,更加難以進行相關的實驗,另外一方面未必沒有"圖省事"的
想法,尤其是在H42到H44的設計中,可以看出在艦體舯部橫剖面中,機艙寬度
和布置幾乎毫無變化,僅僅是防爆隔艙在向外擴展而已。

武器

“古斯塔夫巨炮”直徑近1米寬的炮膛可以容納兩發炮彈,一發10584磅重的高性能炸藥彈和一發16540磅重的混凝土穿刺彈。“古斯塔夫巨炮”能擊中29英里外的目標,堪稱當時的“超級武器”。但是,它有一個致命的缺點,每發射48顆炮彈之後,炮管都會完全損壞。並且使用這種重炮會導致船身長度達到接近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兩倍,並且比世界上最大的超級油輪諾克·耐維斯號還重
較為可行的方案為四座雙聯裝530mm(21吋)主炮、六座雙聯裝155mm副炮、八座雙聯裝105mm高炮、十六座雙聯裝37mm高炮、十二座四聯裝20mm高炮、兩座三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
圖為德國406毫米L/52 Drh C/34型主炮圖為德國406毫米L/52 Drh C/34型主炮

推進系統

推進方式:3軸3槳2舵(和俾斯麥級、沙恩霍斯特級以及希佩爾海軍上將級相同)
柴油發動機:MAN公司9cylDiesel型艦用柴油機共12台,165000馬力
航速:30節
續航能力:19000海里/16節(估計)

偵察機

作為納粹德國新一代艦載水上飛機項目,用於取代當時老舊的亨舍爾He 50系列水上飛機,阿拉道的Ar 196設計非常先進,最終擊敗福克爾·沃爾夫公司,贏得了軍方的青睞,該機為雙浮筒式水上飛機既可水上起降,也可艦載彈射,相比二戰中一些還在使用木質的飛機,Ar 196機翼的操縱面和機尾部採用一層翼布遮蓋,其餘大部分為全金屬構造,這對於一種水上飛機而言是相當奢侈的。而奢侈的不僅於此,該機生產型採用BMW(寶馬)123K星型9缸960馬力發動機,空重量2990千克,滿載重量3730,屬於輕型水上飛機。以往帶著雙浮筒的水上飛機在飛行中都有很大阻力,機動性能也不高,但Ar 196受益於流線造型和強勁的發動機,造就了其出色的推重比!標準高度4000米時的最大航速310千米/小時,讓同等級別艦載水上偵察機望塵莫及,同級別的英國皇家海軍的“海狐”只能達到200千米/小時,美國海軍OS2U“翠鳥”也只能達到265千米/小時,差距是巨大的,但這還不是全部。Ar 196A-3實用升限達到了7000米,這個水平堪比二戰一些轟炸機和戰鬥機,“海狐”只能達到3000米,而OS2U“翠鳥”只能達到4000米。
H45級超級戰列艦

簡評

一貫堅持"全面防護"裝甲防護理論的德國軍艦在排水量不大的前提下能達到上述裝甲厚度水平,實屬不易。水平防護和水下防護較俾斯麥級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建成,德國將處於當時世界戰艦建造技術的領先地位。該艦的技術性能已經達到並部分超過了當時還處於設計中的英美新一代戰列艦(比如英國的獅級戰列艦,前衛級戰列艦和美國的依阿華級戰列艦。
但是,後來的諸多改進方案卻使H級嚴重脫離了現實。一味的對裝甲防護和火力系統的加強使該級戰列艦的排水量和尺寸達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最終的H44的排水量高達141,500噸,長度345.1米,裝備530毫米火炮8門。側舷主裝甲厚度達到380mm,水平防護總厚度竟然高達330mm。這樣大的尺寸對德國海軍的運河系統和港口設施無疑將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530mm火炮雖然在打擊效果方面毋庸置疑,但在射速和命中精度上恐怕無法與406或381火炮相比。我認為就當時情況而言,德國420mm和403mm火炮足以對付英美的戰列艦。德國戰列艦的優勢在於極高的命中精度和防護能力,H44要繼承這種優勢必須增加排水量。如果建成,當時不會有任何一型戰列艦與之匹敵。此外,考慮到德國陸軍在歷史上的傳統地位,海軍在經費有限的背景下,建造這樣龐大的軍艦是否擁有較高的效費比並有效抵消皇家海軍在數量上的巨大優勢,也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H45級超級戰列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