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級戰列艦

H級戰列艦

H型戰列艦是納粹德國海軍在二戰時期建造的最高級別的戰列艦,相比較俾斯麥級,它的水平防護和水下防護有了很大的提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H級戰列艦
  • 外文名:H Klass Battleship
  • 級別:H級
  • 國別納粹德國
  • 時間:1937年
概述,設計背景,建造情況,參考技術數據,簡評,

概述

H級戰列艦是納粹德國海軍在二戰時期計畫建造的最高級別的戰列艦。
H級戰列艦

設計背景

1939年1月德國最高統帥部正式通過了代號為“Z”(Z計畫)的大規模造艦計畫,“Z”計畫(Z-Plan)正式啟動。計畫將使德國通過實施近10年大規模造艦計畫,最終擁有向最強大的海權國家(針對英國)挑戰的實力。
Z計畫的核心是兩級大型戰列艦,其中之一為俾斯麥級戰列艦(Bismarck Class);另一級即:H級戰列艦(Schlachtschiff"H" Class)。
計畫中的H級戰列艦設計始於1937年。1939年7月15日首制艦H39開工,當時預計共建造6艘(即H艦、J艦、K艦、L艦、M艦和N艦),因此H39型也是該級艦的最初方案。
1940年該方案得到了改進,有兩種基本型號:H40A和H40B,兩者在推進裝置和火力配置上有一些差別。H40A在H39的基礎上削減掉了1座雙聯406mm炮塔。H40B套用了當時很少見的柴油/蒸汽輪機混合推進系統和和H39相同的火炮布置,顯然在技術上比H40A更先進。隨著戰爭的進行該方案得到了繼續的改進,即後來的H41,H42,H43和H44方案。

建造情況

H級戰列艦(H Class)是Z計畫中主力戰列艦。該級別中的六艘戰艦在計畫中分別臨時被命名為H、J、K、L、M和N。
首艦H39在1939年開工,該年7月15日正式鋪設龍骨。但是,在該年10月10日即被停工拆解用於建造U-潛艇。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由於原材料短缺以及二戰的開始而造成沒有一艘H級戰列艦下水。
如果H44建造完成,將會是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該艦也將會成為全世界威力最強戰列艦。其體型的巨大程度只有現在的超級核動力航母才能相匹敵。由於其設計過於誇張,並沒有考慮在大陸架上航行時的適航度。在略微後期的計畫中,也出現了對於造艦速度、戰鬥損失以及納粹德國發展速度做出了錯誤的估算,實際上H44在半個北海中都是一種難以駕駛的戰艦,也無法通過基爾運河,甚至不能駛進德國任何一個港口。
網路上關於希特勒要求建造安裝800毫米“多拉”大炮的H45級戰列艦的傳言其實是錯誤的——1937年,有情報稱蘇聯海軍對美制16英寸艦炮表示興趣,而美國在日本拒絕簽署海軍條約之後,也決定將在新的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上採用16英寸級主炮,這些情報從某種程度上也刺激了希特勒的神經,各方面得情報都表明,德國海軍此前設計的H級(註:也就是後來的H39),在蘇聯新式戰列艦面前顯得過於孱弱,為此,對火炮口徑一貫具有特殊愛好的希特勒提出,德國戰列艦主炮口徑必須絕對壓倒任何可能的敵方戰列艦主炮口徑,這位業餘愛好者甚至提出,可以讓新的H艦裝備8門800 毫米主炮,這個提議讓德國海軍大驚失色,在仔細研究之後,德國海軍得出了結論,以當時德國的設計建造水平,如果要建造這樣一艘戰艦,即使不採用異想天開的800毫米主炮,排水量將達到80000~120000噸,這樣一來吃水將嚴重超標,以至於該級艦將無法進入德國任何一個北海港口,除非對德國北海港口和水道以及運河進行大規模疏浚和拓寬挖深,而這個工程量將近乎一個天文數字,同時,德國海軍從1934年就開始設計 406毫米艦炮,此時已經接近成功即將投入量產,如果要安裝更大口徑的主炮,那么就意味著原先進行的火炮設計工作前功盡棄,這意味著浪費大量時間和人力物力,同時新艦的建造和服役時間也將受到嚴重的拖延。希特勒最終被海軍方面羅列的數據說服,同意海軍在新戰列艦上採用406毫米主炮,所以在H艦設計開始的時候,設計處已經得到了明確的指示,新的戰列艦將採用的主炮,最大口徑選擇為406 毫米。所謂希特勒要求海軍在戰列艦上安裝多拉的傳言,很可能就是由這段插曲演繹而來的。
關於"H"戰列艦的得名,一些英日文網站多有附會為首艦命名為"興登堡"號(Hindenburg)而得名,更有言之鑿鑿者稱其二號艦命名為"魯登道夫"號者,中文媒體也多有追隨者。實際上,該級戰列艦從未正式命名,一些非正式的命名方案中,有命名為"大德意志"號或"菲特烈大帝"號的說法,"H"級的H並非來源於興登堡(Hindenburg)之"H",而是來源於德國海軍戰艦建造序列號H。自德國建立近代海軍之後,德國海軍便有用從A到Z的25個字母(其中不包括字母I )作為大中型戰艦建造序列號的習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霍亨佐倫王朝被魏瑪共和國所取代,當根據凡爾賽和約德國可以重新開始建造軍艦時,德國海軍重新安排了戰艦的建造序列號,其中根據凡爾賽和約限制建造的裝甲艦或曰,從首艦德意志號開始重新進行編號排序,三艘德意志級裝甲艦"德意志"號、"海軍上將舍爾"號、"海軍上將斯佩伯爵"號分別編為裝甲艦A、B、C 號,1935年英德海軍條約生效後,德國海軍終於可以光明正大的建造正規的戰列艦了,而新的戰列艦建造序列號排序仍然繼承了裝甲艦的序列號,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諾"號被編為裝甲艦D、E號,兩艘俾斯麥戰列艦"俾斯麥"號和"提爾匹茲"號則編為裝甲艦F、G號,而俾斯麥級的後續艦,首艦的建造序列號將是裝甲艦H 號,由於該級艦從未正式命名,所以後世取其首艦的建造序列號"H"而將該級艦稱為"H"級戰列艦。因為該級艦建造工作開始後不久就因為戰爭爆發而中斷,所以德國海軍對該級艦設計一直在進行修改,從1939年開始,每年德國海軍都會提出改進後的新的H 艦設計方案,這些"H"級設計方案通常以提交的年份加以區分,從最初開工時的H39方案一直排到1944年的H44方案。有人將H39-H44附會為6艘H級戰列艦的編號,完全是對德國海軍各種編號規則的無知造成的誤解。

參考技術數據

該級艦由於在歷史上並未建造成功,說法一直不太統一,最終方案H44作為當時德國對抗英國的最終戰列艦而由希特勒本人親自過問。比較權威和可信的數據是:
標準排水量
H39: 計畫:58540噸;滿載:63590噸
H41:計畫:68800噸;滿載:76000噸
H42: 計畫:90000噸;滿載:98000噸
H43: 計畫:111000噸;滿載:120000噸
H44:計畫:131000噸;滿載:141500噸
全長
H39: 277.8米(911呎5吋)
H41: 282米(925呎2吋)
H42: 305米(1,000呎8吋)
H43: 330米(1,082呎8吋)
H44早期型: 345米(1,131呎11吋)
全寬
H39: 37米(121呎5吋)
H41: 39米(127呎11吋)
H42: 42.8米(140呎5吋)
H43: 48米(157呎6吋)
H44早期型: 51.5米(169呎0吋)
吃水
H39: 10米(32呎10吋)
H41: 11.0米(36呎5吋)
H42: 11.8米(38呎9吋)
H43: 12米(39呎4吋)
H44: 12.65米(41呎8吋)
動力
12×九缸蒸汽柴油發動機(H39~H43)(4軸、8軸)
2×S2動力裝置(8軸)
最高速度
H39: 30.4節
H41: 29節
H42: 31節
H43: 31節
H44: 30節
續航距離
H39:19,200浬(35,600 公里)在19節(35 公里/時)
H41–43:20,000浬(37,000 公里)在19節(35 公里/時)
乘員
3000至5000人
武器裝備
H39:8門406毫米主炮、
12門150毫米(5.9吋)副炮、
16門105毫米(4.1吋)高炮、
16挺37毫米(1.5吋)防空機炮、
12挺20毫米(0.79吋)防空機炮、
6門533毫米(21吋)魚雷發射管
H41:8門420毫米主炮、
12門150毫米(5.9吋)副炮、
16門105毫米(4.1吋)高炮、
32挺37毫米(1.5吋)防空機炮、
12挺20毫米(0.79吋)防空機炮、
6門533毫米(21吋)魚雷發射管
H42:8門420毫米主炮、
12門150毫米(5.9吋)副炮、
16門105毫米(4.1吋)高炮、
28挺37毫米(1.5吋)防空機炮、
40挺20毫米(0.79吋)防空機炮、
6門533毫米(21吋)魚雷發射管
H43:8門508毫米主炮、
12門150毫米(5.9吋)副炮、
16門105毫米(4.1吋)高炮、
28挺37毫米(1.5吋)防空機炮、
40挺20毫米(0.79吋)防空機炮、
6門533毫米(21吋)魚雷發射管
H44:8門508毫米主炮、
12門203毫米(8吋)副炮、
16門105毫米(4.1吋)高炮、
28挺37毫米(1.5吋)防空機炮、
40挺20毫米(0.79吋)防空機炮、
6門533毫米(21吋)魚雷發射管、
艦載機
H41–H44早期型:4-9架 阿拉度Ar 196水上偵察機
H級戰列艦是納粹德國海軍在二戰時期計畫建造的最高級別的戰列艦。

簡評

H級戰列艦,是作為德國海軍復興的Z計畫的重要組成部分,縱觀H 艦的設計,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曾經開工建造和曾經準備開工建造的H39,H41方案;試圖採用新技術新結構的H40方案;完全是在敷衍了事的H42,H43,H44方案。
從基本結構來說,唯一開工建造的H39 方案,實際上是俾斯麥級的放大翻版,除了為增加航程而將動力系統改為柴油機外,其基本設計只是將俾斯麥級的設計相應放大,而俾斯麥級則是在一次世界大戰前設計的拜仁級基本設計的基礎上,利用20世紀30年代末的技術進行改良的設計,從時間上說,俾斯麥級和H39 方案的設計都十分倉促,帶有一種應急的味道,這與德國海軍多年沒有進行大型戰艦設計,嚴重缺乏經驗同時也缺乏相關實驗結果和分析有關,要在短時間內迅速拿出能用的戰列艦,只能在原有設計上修修補補,與此成鮮明對照的當時美英日這些海軍強國儘管在條約生效期內停止建造戰列艦,但是卻從未停止對戰列艦設計的研究和實驗,所以能夠在"戰列艦假日"之後,能夠迅速拿出成熟而先進的戰列艦設計,即使是法意這樣的二流海軍國家,也能拿出相當的創新設計。
H40 設計頗為可圈可點,是德國設計師開始求新,求變的產物,儘管還不成熟,但是至少是在向著先進的方向努力,但是德國海軍的迫切需求使得H40 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完整的設計,於是設計工作又回到了以H39方案為基礎的H41方案設計上,儘管占領法國之後獲取的黎塞留級設計圖紙給了德國設計師一些靈感,但是最終還是求穩的意見占了上風。
H41方案針對戰爭中獲得的一些經驗教訓進行了改進,是H艦設計中最後一個相對比較現實的方案,此後大型戰列艦設計的專職團隊解散,"設計研究"工作被交給了海軍生產協調委員會"業餘進行"。實際上,德國海軍對H42 之後的所謂"設計"幾乎毫無興趣,雷德爾和鄧尼茨的態度就完全可以說明問題,即使是參與這些"設計研究"工作的海軍設計人員,也不認為這些所謂的"設計"能夠實際建造。由於取消了一切限制,所以H42 之後的"設計",在船台和港口方面都有嚴重的問題,當時德國沒一座船台能夠容納H42的建造,只能採用船塢建造法,而H44更是無法開進當時任何一個德國港口。
另外,因為德國已近多年沒有建造主力艦,所以造炮經驗不足(德國20年沒有擁有過超過12英寸的艦炮)而導致德國40.6 cm/52SK C/34的重量已經接近大和級戰列艦94式46cm主炮的重量了,按照當時技術條件要想讓510mm等巨炮上艦簡直是天方夜譚,首先船體結構就難以支撐,再加上支持Z計畫的雷德爾元帥因俾斯麥號戰列艦的戰損迫於壓力輿論而被鄧尼茨接管,H級計畫沒有了任何的支持者(包括希特勒,在俾斯麥號沉沒後立馬降低了對H級的投入——轉而投入到鄧尼茨狼群戰術所需要的大量U艇),所以在一戰思維以及技術斷檔的桎梏下H級只能成為藝術家的作品,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調侃的話題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