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uter(一種現代化智慧型電子設備)

computer(一種現代化智慧型電子設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computer是一種能夠按照事先存儲的程式,自動、高速地進行大量數值計算和各種信息處理的現代化智慧型電子設備。由硬體和軟體所組成,兩者是不可分割的。人們把沒有安裝任何系統和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新出現一些新型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子計算機
  • 外文名:computer
總體介紹,原理構成,硬體,軟體,各代特點,發展歷史,發展過程,中國發展,量子計算機,科學技術,計算機學,系統結構,組織現實,產業信息,類型分別,組裝套用,

總體介紹

電腦的學名為計算機,是由早期的電動計算器發展而來 的。1946年2月,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用於計算彈道。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工學院製造的,但它的體積龐大,占地面積170多平方米,重量約30噸,消耗近100千瓦的電力。顯然,這樣的計算機成本很高,使用不便。1956年,電晶體電子計算機誕生了,這是第二代電子計算機。只要幾個大一點的柜子就可將它容下,運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現的是第三代積體電路計算機。最初的計算機由約翰·馮·諾依曼發明(那時電腦的計算能力相當於現在的計算器),有三間庫房那么大,後逐步發展而成。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這是電腦發展的最新階段。到1976年,由大規模積體電路和超大規模積體電路製成的“克雷一號”,使電腦進入了第四代。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的發明,使電子計算機不斷向著 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慧型化、系統化的方向更新換代。20世紀90年代,電腦向“智慧型”方向發展,製造出與人腦相似的電腦,可以進行思維學習、記憶、網路通信等工作。
進入21世紀,電腦更是筆記本化、微型化和專業化,每秒運算速度超過100萬次,不但操作簡易、價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們的部分腦力勞動,甚至在某些方面擴展了人的智慧型。於是,今天的微型電子計算機就被形象地稱做電腦了。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由IBM於1981年推出。

原理構成

硬體

計算機系統中所使用的電子線路和物理設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如中央處理器(CPU)、存儲器外部設備輸入輸出設備、I/O設備)及匯流排等。個人電腦(PC:personalcomputer)的主要結構,主機主機板、CPU(中央處理器)、主要儲存器(記憶體)、擴充卡(顯示卡音效卡網卡等有些主機板可以整合這些)、電源供應器、光碟機、次要儲存器(硬碟)外設:顯示器、鍵盤、滑鼠(音箱、攝像頭,外置數據機MODEM等)。

軟體

對能使計算機硬體系統順利和有效工作的程式集合的總稱。程式總是要通過某種物理介質來存儲和表示的,它們是磁碟、磁帶、程式紙、穿孔卡等,但軟體並不是指這些物理介質,而是指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程式本身。可靠的計算機硬體如同一個人的強壯體魄,有效的軟體如同一個人的聰穎思維。計算機的軟體系統可分為系統軟體和套用軟體兩部分。系統軟體是負責對整個計算機系統資源的管理、調度、監視和服務。套用軟體是指各個不同領域的用戶為各自的需要而開發的各種應用程式。計算機軟體系統包括:①作業系統:系統軟體的核心,它負責對計算機系統內各種軟、硬資源的管理、控制和監視。
資料庫管理系統:負責對計算機系統內全部檔案、資料和數據的管理和共享。
編譯系統:負責把用戶用高級語言所編寫的源程式編譯成機器所能理解和執行的機器語言
④網路系統:負責對計算機系統的網路資源進行組織和管理,使得在多台獨立的計算機間能進行相互的資源共享和通信。
標準程式庫:按標準格式所編寫的一些程式的集合,這些標準程式包括求解初等函式、線性方程組、常微分方程、數值積分等計算程式。
服務性程式:也稱實用程式。為增強計算機系統的服務功能而提供的各種程式,包括對用戶程式的裝置、連線、編輯、查錯、糾錯、診斷等功能。為了使計算機能算得快和準、記得多和牢,數十年來,對提高單機中的中央處理器的處理速度和精度,對提高存儲器的存取速度和容量作了許多改進,如:增加運算器的基本字長和提高運算器的精度;增加新的數據類型,或對數據進行自定義,使數據帶有標誌符,用以區別指令和數,及說明數據類型;在CPU內增設通用暫存器、採用變址暫存器、增加間接定址功能和增設高速緩衝存儲器和採用堆疊技術;採用存儲器交叉存取技術虛擬存儲器技術;採用指令流水線和運算流水線;採用多個功能部件和增設協處理器等。
computercomputer
充分發掘了單個處理器的潛力後,人們轉向發展並行處理技術。開始時(1952年)是在運算器中設計了並行的算術運算邏輯,繼而開始採用多功能部件,即在中央處理器中設立相互獨立、而又可能同時工作的功能部件。經過30年的發展,用單處理器構成的計算機系統,性能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向量巨型計算機就是這時期的技術的結晶。

各代特點

第一代(1946~1958):電子管數字計算機 計算機的邏輯元件採用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磁帶;軟主要採用機器語言、彙編語言;套用以科學計算為主。其特點是體積大、耗電大、可靠性差、價格昂貴、維修複雜,但它奠定了以後計算機技術的基礎。
第二代(1958~1964):電晶體數字計算機電晶體的發明推動了計算機的發展,邏輯元件採用了電晶體以後,計算機的體積大大縮小,耗電減少,可靠性提高,性能比第一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主存儲器採用磁芯,外存儲器已開始使用更先進的磁碟;軟體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式,還出現了以批處理為主的作業系統,套用以科學計算和各種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用於工業控制。
computercomputer
第三代(1964~1971):積體電路數字計算機
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的邏輯元件採用小、中規模積體電路(SSI、MSI),計算機的體積更小型化、耗電量更少、可靠性更高,性能比第二代計算機又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時,小型機也蓬勃發展起來,套用領域日益擴大。
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逐漸完善,分時作業系統、會話式語言等多種高級語言都有新的發展。
四、第四代(1971年以後):大規模積體電路數字計算機
計算機的邏輯元件和主存儲器都採用了大規模集成電路(LSI)。所謂大規模積體電路是指在單片矽片上集成1000~2000個以上電晶體的積體電路,其集成度比中、小規模的積體電路提高了1~2個以上數量級。這時計算機發展到了微型化、耗電極少、可靠性很高的階段。大規模積體電路使軍事工業、空間技術、原子能技術得到發展,這些領域的蓬勃發展對計算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促進了計算機工業的空前大發展。隨著大規模積體電路技術的迅速發展,計算機除了向巨型機方向發展外,還朝著超小型機和微型機方向飛越前進。1971年末,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微型計算機在美國舊金山南部的矽谷應運而生,它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此後各種各樣的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如雨後春筍般地研製出來,潮水般地湧向市場,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暢銷品。這種勢頭直至今天仍然方興未艾。特別是IBM-PC系列機誕生以後,幾乎一統世界微型機市場,各種各樣的兼容機也相繼問世。

發展歷史

1945年,由美國生產了第一台全自動電子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英文縮寫詞是ENIAC,即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中文意思是電子數字積分器和計算器)。它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主要發明人是電氣工程師普雷斯波·埃克特(J. Prespen Eckert)和物理學家約翰·莫奇勒博士(John W. Mauchly)。這台計算機1946年2月交付使用,共服役9年。它採用電子管作為計算機的基本元件,每秒可進行5000次加減運算。它使用了18000隻電子管,10000隻電容,7000隻電阻,體積3000立方英尺,占地170平方米,重量30噸,耗電140~150千瓦,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龐然大物”。ENIAC機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在以後的40多年裡,計算機技術發展異常迅速,在人類科技史上還沒有一種學科可以與電子計算機的發展速度相提並論。
computercomputer
現代計算機階段(即傳統大型機階段)
所謂現代計算機是指採用先進的電子技術來代替陳舊落後的機械或繼電器技術。現代計算機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人物是英國科學家圖靈和美籍匈牙利科學家馮·諾依曼圖靈對現代計算機的貢獻主要是:建立了圖靈機的理論模型,發展了可計算性理論;提出了定義機器智慧型圖靈測試。馮·諾依曼的貢獻主要是:確立了現代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即馮·諾依曼結構。其特點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點:
(1)使用單一的處理部件來完成計算、存儲以及通信的工作;
(2)存儲單元是定長的線性組織;
(3)存儲空間的單元是直接定址的;
(4)使用機器語言,指令通過操作碼來完成簡單的操作;
(5)對計算進行集中的順序控制。
現代計算機的劃代原則主要是依據計算機所採用的電子器件不同來劃分的,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電子管電晶體積體電路、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等四代。

發展過程

1642至1643年,巴斯卡(Blaise Pascal)為了幫助做收稅員的父親, 巴斯卡的計算時種
他就發明了一個用齒輪運作的加法器,叫 “Pascalene” ,這是第一部機械加法器。
1666年,在英國Samuel Morland發明了一部可以計算加數及減數的機械計數機。
1673年, Gottfried Leibniz 製造了一部踏式(stepped)圓柱形轉輪的計數機,叫“Stepped Reckoner”,這部計算器可以把重複的數字相乘,並自動地加入加數器里。
1694年,德國數學家,Gottfried Leibniz ,把巴斯卡的Pascalene 改良,製造了一部可以計算乘數的機器,它仍然是用齒輪及刻度盤操作。
1773年, Philipp-Matthaus 製造及賣出了少量精確至12位的計算機器。
1775年,The third Earl of Stanhope 發明了一部與Leibniz相似的乘法計算器。
1786年,J.H.Mueller 設計了一部差分機,可惜沒有撥款去製造。
1801年, Joseph-Marie Jacquard 的織布機是用連線按序的打孔卡控制編織的樣式。
1847年,計算機先驅、英國數學家Charles Babbages開始設計機械式差分機總體設計耗時盡2年,這台機器可以完成31位精度的運算並將結果列印到紙上,因此被普遍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台機械式計算機。但由於設計過於複雜且改動過於頻繁,Charles Babbages直到去世也沒有把自己的設計變成現實。直到2008年3月,人們才把Charles Babbages的差分機造出來,這台機器有8000個零件,重5噸,目前放置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矽谷的計算機歷史博物館裡供人參觀。
1854年,George Boole 出版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ws of Thought”,是講述符號及邏輯理由,它後來成為計算機設計的基本概念。
1858年,一條電報線第一次跨越大西洋,並且提供了幾日的服務。
1861年,一條跨越大陸的電報線把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連線起來。
1876年,Alexander Graham Bell 發明了電話並取得專利權。
1876至1878年,Baron Kelvin 製造了一部泛音分析機及潮汐預測機。
1882年,William S. Burroughs 辭去在銀行文員的工作,並專注於加數器的發明。1889年,Herman Hollerith 的電動制表機在比賽中有出色的表現,並被用於 1890 中的人口調查。Herman Hollerith 採用了Jacquard 織布機的概念用來計算,他用咭貯存資料,然後注入機器內編譯結果。這機器使本來需要十年時間才能得到的人口調查結果,在短短六星期內做到。
computercomputer
1893年,第一部四功能計算器被發明。
1895年,Guglielmo Marconi 傳送廣播訊號。
1896年,Hollerith 成立制表機器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
1901年,打孔鍵出現,之後的半個世紀只有很少的改變。
1904年,John A.Fleming 取得真空二極體的專利權,為無線電通訊建立基礎。
1906年,Lee de Foredt 加了一個第三活門在Felming 的二極體, 創製了三電極真空管。
1907年,唱片音樂在紐約組成第一間正式的電台。
1908年,英國科學家 Campbell Swinton ?述了電子掃描方法及預示用陰極射線管制造電視。
1911年,Hollerith 的表機公司與其它兩間公司合併,組成 Computer Tabulating Recording Company (C-T-R),制表及錄製公司。但在1924年,改名為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 (IBM)。
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 Kamerlingh Onnes 在 Leiden Unversity 發現超導電。
1931年,Vannever Bush 發明了一部可以解決差分程式的計數機,這機器可以解決一些令數學家,科學家頭痛的複雜差分程式。
1935年,IB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 引入 "IBM 601”,它是一部有算術部件及可在1秒鐘內計算乘數的穿孔咭機器。它對科學及商業的計算起很大的作用。總共製造了1500 部。
computercomputer
1937年,Alan Turing 想出了一個 "通用機器(Universal Machine)” 的概念,可以執行任何的算法,形成了一個"可計算(computability)”的基本概念。Turing 的概念比其它同類型的發明為好,因為他用了符號處理(symbol processing) 的概念。
1939年11月,John Vincent Atannsoff 與 John Berry 製造了一部16位加數器。它是第一部用真空管計算的機器。1939年,Zuse 與 Schreyer 開鈶製造了"V2”[後來叫Z2],這機器沿用 Z1的機械貯存器,加上一個用斷電器邏輯(Relay Logic)的新算術部件。但當 Zuse完成草稿後,這計畫被中斷一年。
1939-40年,Schreyer 完成了用真空管的10位加數器,以及用氖氣燈(霓虹燈)的存貯器
1940年1月,在 Bell Labs, Samuel Williams 及Stibitz 完成了一部可以計算複雜數字的機器, 叫“複雜數字計數機(Complex Number Calculator)”,後來改稱為“斷電器計數機型號I (Model I Relay Calculator)”。它用電話開關部份做邏輯部件:145個斷電器,10個橫槓開關。數字用“Plus 3BCD”代表。在同年9月,電傳打字 etype 安裝在一個數學會議里,由New Hampshire 連線去紐約。
1940年, Zuse 終於完成Z2,它比V2運作得更好,但不是太可靠。
1941年夏季,Atanasoff及Berry完成了一部專為解決聯立線性方程系統(system of simultaneous linear equations) 的計算器,後來叫做"ABC (Atanasoff-Berry Computer)”,它有60個50位的存貯器,以電容器(capacitories)的形式安裝在2個旋轉的鼓上,時鐘速度是60Hz。
1941年2月,Zuse 完成"V3”(後來叫Z3),是第一部操作中可編寫程式的計數機。它亦是用浮點操作,有7個位的指數,14位的尾數,以及一個正負號。存貯器可以貯存64個字,所以需要1400個斷電器。它有多於1200個的算術及控制部件,而程式編寫,輸入,輸出的與 Z1 相同。1943年1月 Howard H. Aiken完成"ASCC Mark I”(自動按序控制計算器 Mark I ,Automatic Sequence —— Controlled Calculator Mark I),亦稱“Haward Mark I”。這部機器有51尺長,重5頓,由 750,000部份合併而成。它有72個累加器,每一個有自己的算術部件,及23位數的暫存器
computercomputer
1943年12月, Tommy Flowers與他的隊伍,完成第一部“Colossus”,它有2400個真空管用作邏輯部件,5 個紙帶圈讀取器(reader),每個可以每秒工作5000字元
1943年,由 John Brainered領導,ENIAC開始研究。而 John Mauchly 及J. Presper Eckert負責這計畫的執行。
1946年,第一台電子數字積分計算器(ENIAC)在美國建造完成。
1947年,美國計算器協會(ACM)成立。
1947年,英國完成了第一個存儲真空管O 1948貝爾電話公司研製成半導體。
1949年,英國建造完成"延遲存儲電子自動計算器"(EDSAC)
1950年,"自動化"一詞第一次用於汽車工業。
195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製成磁心
1952年,第一台"儲存程式計算器"誕生。
1952年,第一台大型計算機系統IBM701宣布建造完成。
1952年,第一台符號語言翻譯機發明成功。
1954年,第一台半導體計算機由貝爾電話公司研製成功。
1954年,第一台通用數據處理機IBM650誕生。
1955年,第一台利用磁心的大型計算機IBM705建造完成。
1956年,IBM公司推出科學704計算機。
1957年,程式設計語言FORTRAN問世。
1959年,第一台小型科學計算器IBM620研製成功。
1960年,數據處理系統IBM1401研製成功。
1961年,程式設計語言COBOL問世。
1961年,第一台分系統計算機由麻省理工學院設計完成。
1963年,BASIC語言問世。
1964年,第三代計算機IBM360系列製成。
1965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機PDP-8。
1969年,IBM公司研製成功90列卡片機和系統——3計算機系統
1970年,IBM系統1370計算機系列製成。
1971年,伊利諾大學設計完成伊利阿克IV巨型計算機。
1971年,第一台微處理機4004由英特爾公司研製成功。
1972年,微處理機基片開始大量生產銷售。
1973年,第一片軟磁碟由IBM公司研製成功。
1975年,ATARI——8800微電腦問世。
1977年,柯莫道爾公司宣稱全組合微電腦PET——2001研製成功。
1977年,TRS——80微電腦誕生。
1977年,蘋果——II型微電腦誕生。
1978年,超大規模積體電路開始套用。
1978年,磁泡存儲器第二次用於商用計算機。
1979年,夏普公司宣布製成第一台手提式微電腦
1982年,微電腦開始普及,大量進入學校和家庭。
1984年,日本計算機產業著手研製“第五代計算機”——-具有人工智慧型的計算機。1984: DNS (Domain Name Server) 域名伺服器發布,互連網上有1000多台主機運行。
1984年: Hewlett-Packard發布了優異的雷射印表機,HP也在噴墨印表機上保持領先技術。
computercomputer
1984年1月: Apple 的Macintosh發布。基於Motorola 68000微處理器。可以定址16M。
1984年8月: MS-DOS 3.0、PC-DOS 3.0、IBM AT發布,採用ISA標準,支持大硬碟和1.2M高密軟碟機。
1984年9月: Apple發布了有512Kb 記憶體的Macintosh,但其他方面沒有什麼提高。
1984年底: Compaq開始開發IDE接口,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傳輸數據,並被許多同行採納,後來更進一步的EIDE推出,可以支持到528MB的驅動器。數據傳輸也更快。
1985年: Philips和Sony合作推出CD-ROM驅動器
1985年: EGA標準推出。
1985年3月: MS-DOS 3.1、PC-DOS 3.1。這是第一個提供部分網路功能支持DOS版本。
1985年10月17日: 80386 DX推出。時鐘頻率到達33MHz,可定址1GB記憶體。比286更多的指令。每秒6百萬條指令,集成275000個電晶體。
1985年11月: Microsoft Windows發布。但在其3.0版本之全面沒有得到廣泛的套用。需要DOS的支持,類似蘋果機的操作界面,以致被蘋果控告。訴訟到1997年8月才終止。
1985年12月: MS-DOS 3.2、PC-DOS 3.2。這是第一個支持3.5英寸磁碟的系統。但也只是支持到720KB。到3.3版本時方可支持1.44兆。
1986年1月: Apple 發布較高性能的Macintosh。有四兆記憶體,和SCSI適配器。
1986年9月: Amstrad Announced發布便宜且功能強大的計算機Amstrad PC 1512。具有CGA圖形適配器、512KB記憶體、8086處理器20兆硬碟驅動器。採用了滑鼠器和圖形用戶界面,面向家庭設計。
滑鼠
1987: Connection Machine超級計算機發布。採用並行處理,每秒鐘2億次運算。
1987: Microsoft Windows 2.0發布,比第一版要成功,但並沒有多大提高。.
1987: 英國數學家Michael F. Barnsley找到圖形壓縮的方法。1987: Macintosh II發布,基於Motorola 68020處理器。時鐘16MHz,每秒260萬條指令。有一個SCSI適配器和一個彩色適配器。
computercomputer
1987年4月2日: IBM推出PS/2系統。最初基於8086處理器和老的XT匯流排。後來過渡到80386,開始使用3.5英寸1.44MB軟碟驅動器。引進了微通道技術,這一系列機型取得了巨大成功。出貨量達到200萬台。
1987: IBM發布VGA技術。
1987: IBM發布自己設計的微處理器8514/A。
1987年4月: MS-DOS 3.3、PC-DOS 3.3。隨IBM PS/2一起發布,支持1.44MB驅動器硬碟分區。可為硬碟分出多個邏輯驅動器
1987年4月: Microsoft和IBM發布S/2Warp作業系統。但並未取得多大成功。
1987年8月: AD-LIB音效卡發布。一個加拿大公司的產品。
1987年10月: Compaq DOS (CPQ-DOS) v3.31發布。支持的硬碟分區大於32Mb。
1988: 光計算機投入開發,用光子代替電子,可以提高計算機的處理速度。
1988: XMS標準建立。
1988: EISA標準建立。
1988 6月6日: 80386 SX為了迎合低價電腦的需求而發布。
1988年7月到8月: PC-DOS 4.0、MS-DOS 4.0。支持EMS記憶體。但因為存在BUG,後來又陸續推出4.01a。
1988年9月: IBM PS/20 286發布,基於80286處理器,沒有使用其微通道匯流排。但其他機器繼續使用這一匯流排
1988年10月: Macintosh Iix發布。基於Motorola 68030處理器。仍使用16 MHz主頻、每秒390萬條指令,支持128M RAM。
1988年11月: MS-DOS 4.01、PC-DOS 4.01發布。
1989: Tim Berners-Lee 創立World Wide Web雛形,他工作於歐洲物理粒子研究所。通過超文本連結,新手也可以輕鬆上網瀏覽。這大大促進了INTERNET的發展。
1989: Phillips和Sony發布CD-I標準。
1989年1月: Macintosh SE/30 發布。基於新型68030處理器。1989年3月: E-IDE標準確立,可以支持超過528MB的硬碟容量。可達到 33.3 MB/s 的傳輸速度。並被許多CD-ROM所採用。
computercomputer
1989年4月10日: 80486 DX發布,集成120萬個電晶體。其後繼型號時鐘頻率達到100MHz。
1989年11月: Sound Blaster Card(音效卡)發布。
1990: SVGA標準確立。
1990年3月 : Macintosh Iifx發布,基於68030CPU,主頻40MHz,使用了更快的SCSI接口
1990年5月22日: 微軟發布Windows 3.0。兼容MS-DOS模式。
1990年10月: Macintosh Classic發布,有支持到256色的顯示適配器。
1990年11月: 第一代MPC (多媒體個人電腦標準)發布。處理器至少80286/12MHz,後來增加到80386SX/16 MHz ,及一個光碟機,至少150 KB/sec的傳輸率。
光碟機
1991: 發布ISA標準。
1991年5月: Sound Blaster Pro發布。
1991年6月: MS-DOS 5.0、PC-DOS 5.0。為了促進OS/2的發展,Bill Gates說:DOS5.0是DOS終結者,今後將不再花精力於此。該版本突破了640KB的基本記憶體限制。這個版本也標誌著微軟與IBM在DOS上的合作的終結。
1992: Windows NT發布,可定址2G RAM。
1992年4月: Windows 3.1發布。
1992年6月: Sound Blaster 16 ASP發布。
1993: INTERNET開始商業化運行。
1993: 經典遊戲Doom發布。
1993: Novell併購Digital Research, DR-DOS成為Novell DOS。
1993年3月22: Pentium發布。集成了300多萬個電晶體。初期工作在60-66MHz。每秒鐘執行1億條指令。
1993年5月: MPC標準2發布。CD-ROM傳輸率要求300KB/sec。在320*240的視窗中每秒播放15幀圖像。
1993年12月: MS-DOS6.0發布,包括一個硬碟壓縮程DoubleSpace,,但一家小公司聲稱,微軟剽竊了其部分技術。於是在後來的DOS6.2中,微軟將其改名為:DriveSpace。後來WIN95中的DOS成為DOS7.0,WIN95OSR2中稱為DOS7.10.
1994年3月7日: Intel 發布90-100 MHz Pentium處理器。
1994年9月: PC-DOS 6.3發布。
1994年10月10日: Intel 發布75 MHz Pentium處理器。
1994: Doom II 發布。開闢了PC機遊戲廣闊市場。
1994: Netscape 1.0 瀏覽器發布。
1994: Comm&Conquer(命令與征服)發布。1995年3月27日: Intel發布120 Mhz的Pentium處理器。
19956月1日: Intel發布133 Mhz的Pentium處理器。
1995年8月23日: Windows '95 發布。大大不同於其以前的版本。完全脫離MS-DOS,但照顧用戶習慣還保留了DOS形式。純32位的多任務作業系統。該版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95年11月1日: Pentium Pro發布。主頻可達200 MHz ,每秒鐘完成4.4億條指令,集成了550萬個電晶體
1995年12月: Netscape發布其.JavaScript。
1996: Quake、Civilization 2、Command& Conquer - Red Alert等一系列的著名遊戲發布。
1996年1月: Netscape Navigator 2.0發布,第一個支持JavaScript的瀏覽器
1996年1月4日: Intel發布150-166MHz的Pentium處理器,集成了330萬個電晶體
1996: Windows '95 OSR2發布,修復了部分BUG,擴充了部分功能。
1997: Gr和 Theft Auto、Quake 2、Blade Runner等著名遊戲發布,3D圖形加速卡大行其道。
1997年1月8日: Intel發布Pentium MMX。對遊戲和多媒體功能進行了增強。
1997年4月: IBM的深藍(Deep Blue)計算機,戰勝人類西洋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
1997年5月7日: Intel發布Pentium II,增加了更多的指令和更多CACHE。
1997年6月2日: Intel 發布233 MHz Pentium MMX.
1997年16日: Apple遇到嚴重的財務危機,微軟伸出援助之手,注資1.5億美元。條件是Apple撤消其控訴:微軟模仿其視窗界面的起訴,並指出Apple也是模仿了XEROX的設計。
1998年2月 : Intel發布333 MHz Pentium II處理器。採用0.25微米技術,提高速度,減少發熱量。
1998年6月25日: Microsoft發布Windows '98,一些人企圖肢解微軟,微軟回擊說這會傷害美國的國家利益。
1999年1月25日: Linux Kernel 2.2.0發布。人們對其寄予厚望。
1999年2月22日: AMD公司發布K6-III 400MHz。有測試說其性能超過Intel P-III。集成2300萬個電晶體、socket 7結構。
1999年2月26日,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Ⅲ處理器,PentiumⅢ採用了和PentiumⅡ相同的Slot1架構,並增加了擁有70條全新指令的SSE指令集,以增強3D和多媒體的處理能力。最初時鐘頻率在450MHz 以上,匯流排速度在100MHz 以上,采 用0.25μm 工藝製造,集成有512KB或 以上的二級快取。
1999年4月26日,台灣學生陳盈豪編寫的CIH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爆發,近100萬台左右的計算機軟硬體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十億美元。1999年5月10日,id Soft推出了《QuakeⅢ》的第一個測試版本,此後的時間中,《QuakeⅢ》逐漸確立了FPS遊戲競技標準,並成為了計算機硬體性能的測試標準之一。
computercomputer
1999年6月23日,AMD公司推出了採用全新架構,名為Athlon的處理器,並且在CPU頻率上第一次超越了Intel公司,從此拉開了精彩激烈的世紀末處理器主頻速度大戰。
1999年9月1日,Nvidia公司推出了GeForce256顯示晶片,並提出了GPU的全新概念。
1999年10月25日,代號為Coppermine(銅礦)的PentiumⅢ處理器發布。採用0.18μm工藝,內部集成了256KB 全速L2Cache ,內建2800萬個電晶體。
2000年1月1日,全世界都在等待,呵呵,千年蟲並沒有爆發。2月17日,美國微軟公司正式發布Windows2000。
2000年3月16日,AMD公司正式推出了主頻達到1GHz的“Athlon”處理器,從而掀開了GHz 處理器大戰。
2000年3月18日,Intel公司推出了自己的1GHz Pentium3處理器。同一天,資產高達50億美元的銥星公司宣告破產,公司全面終止其銥星電話服務。五角大樓最終獲得了銥星的使用權,但用途至今未知。
2000年4月27日,AMD公司發布了“毒龍”(Duron)處理器,開始在低端市場向Intel發起衝擊。
2000年9月14日,微軟正式推出了面向家庭用戶的windows千僖年版本Windows Me,同時這也是微軟最後一個基於DOS的作業系統。
2000年11月12日,微軟宣布推出薄型個人電腦Tablet PC。
2000年11月20日,Intel正式推出了Pentium4處理器。該處理器採用全新的Netburst架構,匯流排頻率達到了400MHz,並且另外增加了144條全新指令,用於提高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及3D圖形處理能力。
2000年12月14日,3dfx宣布將全部資產出售給競爭對手Nvidia,從而結束了自己傳奇般的歷史。
2001年2月1日,世嘉宣布退出遊戲硬體市場。
2001年3月26日,蘋果公司發布Mac OS X作業系統,這是蘋果作業系統自1984年誕生以來首個重大的修正版本
2001年6月19日,Intel推出採用“Tualatin”(圖拉丁)核心的P3和賽揚處理器,這也是Intel首次採用0.13微米工藝。
2001年10月8日,AMD宣布推出Athlon XP 系列處理器,新處理器採用了全新的核心,專業3D Now!指令集和OPGA(有機管腳陣列)封裝,而且採用了“相對性能標示”(PR標稱值)的命名規範,同時該處理器極為優異的性價比使得Intel壓力倍增。
2001年10月25日,微軟推出Windows XP作業系統,比爾.蓋茨宣布:“DOS時代到此結束。” Windows XP的發布,也推動了身處低潮的全球PC硬體市場。2002年2月5日,Nvidia發布GeForce 4系列圖形處理晶片,該系列共分為Ti和Mx兩個系列,其中的GeForce4 Ti 4200和GeForce 4 MX 440兩款產品更是成為市場中生命力極強的典範。
computercomputer
2002年5月13日,沉寂多時的老牌顯示晶片製造廠商Matrox正式發布了Parhelia-512(中文名:幻日)顯示晶片,這也是世界上首款512bit GPU。
2002年7月17日,ATI發布了Radeon 9700顯示卡,該顯示卡採用了代號為R300的顯示核心,並第一次毫無爭議的將Nvidia趕下了3D性能霸主的寶座。
computercomputer
2002年11月18日,Nvidia發布了代號為NV30的GeForce FX顯示卡,並在該產品上首次使用了0.13微米製造工藝,由於採用了多項超前技術,因此該顯示卡也被稱為一款劃時代的產品。
2003年1月7日,Intel發布全新移動處理規範“迅馳”。
2003年2月10日,AMD發布了Barton核心的Athlon XP處理器,雖然在推出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得不到媒體的認可,但是憑藉超高的性價比和優異的超頻能力,最終Barton創造出了一個讓所有DIYer無限懷念的Barton時代。
2003年2月12日,FutureMark正式發布3Dmark 03,但是由此卻引發了一場測試軟體的信任危機
2004年 Intel 全面轉向 PCI-Express
2005年 Intel 開始推廣 雙核CPU。
2006年 Intel 開始推廣 四核CPU。
2007年 Intel IDF 大會推出震驚世界的2萬億次80核CPU。

中國發展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上中國曾經在早期計算工具的發明創造方面寫過光輝的一頁。遠在商代,中國就創造了十進制記數方法,領先於世界千餘年。到了周代,發明了當時最先進的計算工具——算籌。這是一種用竹、木或骨製成的顏色不同的小棍。計算每一個數學問題時,通常編出一套歌訣形式的算法,一邊計算,一邊不斷地重新布棍。中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就是用算籌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一結果比西方早一千年。珠算盤是中國的又一獨創,也是計算工具發展史上的第一項重大發明。這種輕巧靈活、攜帶方便、與人民生活關係密切的計算工具,最初大約出現於漢朝,到元朝時漸趨成熟。珠算盤不僅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過有益的作用,而且傳到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區,經受了歷史的考驗,至今仍在使用。中國發明創造指南車水運渾象儀記里鼓車提花機等,不僅對自動控制機械的發展有卓越的貢獻,而且對計算工具的演進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例如,張衡製作的水運渾象儀,可以自動地與地球運轉同步,後經唐、宋兩代的改進,遂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
記里鼓車則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數裝置。提花機原理劉電腦程式控制的發展有過間接的影響。中國古代用陽、陰兩爻構成八卦,也對計算技術的發展有過直接的影響。萊布尼茲寫過研究八卦的論文,系統地提出了二進制算術運算法則。他認為,世界上最早的二進制表示法就是中國的八卦。
經過漫長的沉寂,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計算技術邁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先後建立了研究機構,在高等院校建立了計算技術與裝置專業和計算數學專業,並且著手創建中國計算機製造業。中國是在1956年由‘夏培肅’專家主導開始研製國產計算機的。1957年和1959年中國先後自主研製成功國產小型和大型電子管計算機。60年代中期,中國研製成功一批電晶體計算機,並配製了ALGOL等語言的編譯程式和其他系統軟體。6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研究積體電路
模擬計算機
計算機。70年代,中國已批量生產小型積體電路計算機。80年代以後,中國開始重點研製微型計算機系統並推廣套用;在大型計算機、特別是巨型計算機技術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建立了計算機服務業,逐步健全了計算機產業結構。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研究方面,中國在有限元計算方法、數學定理的機器證明、漢字信息處理、計算機系統結構和軟體等方面都有所建樹。在計算機套用方面,中國在科學計算與工程設計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在有關經營管理和過程控制等方面,計算機套用研究和實踐也日益活躍。

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quantum computer)是一類遵循量子力學規律進行高速數學和邏輯運算、存儲及處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裝置。當某個裝置處理和計算的是量子信息,運行的是量子算法時,它就是量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的概念源於對可逆計算機的研究。研究可逆計算機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計算機中的能耗問題。
量子計算機早先由‘理察·費曼’提出,一開始是從物理現象的模擬而來的。可發現當模擬量子現象時,因為龐大的希爾伯特空間而資料量也變得龐大。一個完好的模擬所需的運算時間則變得相當可觀,甚至是不切實際的天文數字。理察·費曼當時就想到如果用量子系統所構成的計算機來模擬量子現象則運算時間可大幅度減少,從而量子計算機的概念誕生。
量子計算機,或推而廣之——量子資訊科學,在1980年代多處於理論推導等等紙上談兵狀態。一直到1994年‘彼得·秀爾’(Peter Shor)提出量子質因子分解算法後,因其對於現在通行於銀行及網路等處的RSA加密算法可以破解而構成威脅之後,量子計算機變成了熱門的話題,除了理論之外,也有不少學者著力於利用各種量子系統來實現量子計算機。

科學技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發展極其迅速的面向廣大社會的技術學科,它建立在數學、電子學 (特別是微電子學)、磁學、光學、精密機械等多門學科的基礎之上。但是,它並不是簡單地套用某些學科的知識,而是經過高度綜合形成一整套有關信息表示、變換、存儲、處理、控制和利用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計算機科學是研究計算機及其周圍各種現象與規模的科學,主要包括理論計算機科學、計算機系統結構、軟體和人工智慧等。計算機技術則泛指計算機領域中所套用的技術方法和技術手段,包括計算機的系統技術、軟體技術、部件技術、器件技術和組裝技術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包括五個分支學科,即理論計算機科學、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組織與實現、計算機軟體計算機套用

計算機學

是研究計算機基本理論的學科。在幾千年的數學發展中,人們研究了各式各樣的計算,創立了許多算法。但是,以計算或算法本身的性質為研究對象的數學理論,卻是在20世紀30年代才發展起來的。當時,由幾位數理邏輯學者建立的算法理論,即可計算性理論或稱遞歸函式論,對20世紀40年代現代計算機設計思想的形成產生過影響。此後,關於現實計算機及其程式的數學模型性質的研究,以及計算複雜性的研究等不斷有所發展。理論計算機科學包括自動機論、形式語言理論、程式理論、算法分析,以及計算複雜性理論等。自動機是現實自動計算機的數學模型,或者說是現實電腦程式的模型,自動機理論的任務就在於研究這種抽象機器的模型;程式設計語言是一種形式語言,形式語言理論根據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分為O~3型語言,與圖靈機等四類自動機逐一對應;程式理論是研究程式邏輯、程式複雜性、程式正確性證明、程式驗證、程式綜合、形式語言學,以及程式設計方法的理論基礎;算法分析研究各種特定算法的性質。計算複雜性理論研究算法複雜性的一般性質。

系統結構

程式設計者所見的計算機屬性,著重於計算機的概念結構和功能特性,硬體軟體固件子系統的功能分配及其界面的確定。使用高級語言的程式設計者所見到的計算機屬性,主要是軟體子系統和固件子系統的屬性,包括程式語言以及作業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軟體等的用戶界面。使用機器語言的程式設計者所見到的計算機屬性,則是硬體子系統的概念結構(硬體子系統結構)及其功能特性,包括指令系統(機器語言),以及暫存器定義、中斷機構、輸入輸出方式、機器工作狀態等。硬體子系統的典型結構是馮·諾伊曼結構,它由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組成,採用“指令驅動”方式。當初,它是為解非線性、微分方程而設計的,並未預見到高級語言、作業系統等的出現,以及適應其他套用環境的特殊要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軟體子系統都是以這種馮·諾伊曼結構為基礎而發展的。但是,其間不相適應的情況逐漸暴露出來,從而推動了計算機系統結構的變革。

組織現實

是研究組成計算機的功能、部件間的相互連線和相互作用,以及有關計算機實現的技術,均屬於計算機組織與實現的任務。在計算機系統結構確定分配給硬子系統的功能及其概念結構之後,計算機組織的任務就是研究各組成部分的內部構造和相互聯繫,以實現機器指令級的各種功能和特性。這種相互聯繫包括各功能部件的布置、相互連線和相互作用。隨著計算機功能的擴展和性能的提高,計算機包含的功能部件也日益增多,其間的互連結構日趨複雜。現代已有三類互連方式,分別以中央處理器、存儲器或通信子系統為中心,與其他部件互連。以通信子系統為中心的組織方式,使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緊密結合,形成了計算機網路、分布計算機系統等重要的計算機研究與套用領域。與計算實現有關的技術範圍相當廣泛,包括計算機的元件、器件技術,數字電路技術,組裝技術以及有關的製造技術和工藝等。

產業信息

計算機產業包括兩大部門,即計算機製造業和計算機服務業。後者又稱為信息處理產業或信息服務業。計算機產業是一種省能源、省資源、附加價值高、知識和技術密集的產業,對於國民經濟的發展、國防實力和社會進步均有巨大影響。因此,不少國家採取促進計算機產業興旺發達的政策。計算機製造業包括生產各種計算機系統、外圍設備終端設備,以及有關裝置、元件、器件和材料的製造。計算機作為工業產品,要求產品有繼承性,有很高的性能-價格比和綜合性能。
計算機的繼承性特別體現在軟體兼容性方面,這能使用戶和廠家把過去研製的軟體用在新產品上,使價格很高的軟體財富繼續發揮作用,減少用戶再次研製軟體的時間和費用。提高性能-價格比是計算機產品更新的目標和動力。計算機製造業提供的計算機產品,一般僅包括硬體子系統和部分軟體子系統。通常,軟體子系統中缺少適應各種特定套用環境的套用軟體。為了使計算機在特定環境中發揮效能,還需要設計套用系統和研製套用軟體此外,計算機的運行和維護,需要有掌握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這常常是一股用戶所作不到的。針對這些社會需要,一些計算機製造廠家十分重視向用戶提供各種技術服務和銷售服務。一些獨立於計算機製造廠家的計算機服務機構,也在50年代開始出現。到60年代末期,計算機服務業在世界範圍內已形成為獨立的行業。

類型分別

新型計算機 1、仿生的生物計算機
生物計算機的主要原材料是生物工程技術產生的蛋白質分子,並以此作為生物晶片,利用有機化合物存儲數據。在這種晶片中,信息以波的形式傳播,當波沿著蛋白質分子鏈傳播時,會引起蛋白質分子鏈中單鍵、雙鍵結構順序的變化,例如一列波傳播到分子鏈的某一部位,它們就像矽晶片積體電路中的載流子那樣傳遞信息。運算速度要比當今最新一代計算機快10萬倍,它具有很強的抗電磁干擾能力,並能徹底消除電路間的干擾。能量消耗僅相當於普通計算機的十億分之一,且具有巨大的存儲能力。由於蛋白質分子能夠自我組合,再生新的微型電路,使得生物計算機具有生物體的一些特點,如能發揮生物本身的調節機能,自動修復晶片上發生的故障,還能模仿人腦的機制等。
computercomputer
生物計算機的優越性是十分誘人的,現在世界上許多科學家在研製它,不少科學家認為,50年前的真空電子管,有誰會想到今天的電子計算機能風靡全球;當前的生物計算機正在靜悄悄地研製著,有朝一日出現在科技舞台上,就有可能徹底實現現有計算機無法實現的人類右腦的模糊處理功能和整個大腦的神經網路處理功能。
2.二進制的非線性量子計算機
據美國IBM公司科學家伊薩克、張介紹,量子計算機是利用原子所具有的量子特性進行信息處理的一種全新概念的計算機。量子理論認為,非相互作用下,原子在任一時刻都處於兩種狀態,稱之為量子超態。原子會旋轉,即同時沿上、下兩個方向自旋,這正好與電子計算機0與1完全吻合。如果把一群原子聚在一起,它們不會像電子計算機那樣進行的線性運算,而是同時進行所有可能的運算,例如量子計算機處理數據時不是分步進行而是同時完成。只要40個原子一起計算,就相當於今天一台超級計算機的性能。量子計算機以處於量子狀態的原子作為中央處理器和記憶體,其運算速度可能比目前的奔騰4晶片快10億倍,就像一枚信息火箭,在一瞬間搜尋整個網際網路,可以輕易破解任何安全密碼,黑客任務輕而易舉,難怪美國中央情報局對它特別感興趣。
3.光子計算機 1990年初,美國貝爾實驗室製成世界上第一台光子計算機。光子計算機是一種由光信號進行數字運算、邏輯操作、信息存貯和處理的新型計算機。光子計算機的基本組成部件是集成光路,要有雷射器、透鏡和核鏡。由於光子比電子速度快,光子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可高達一萬億次。它的存貯量是現代計算機的幾萬倍,還可以對語言、圖形和手勢進行識別與合成。目前,許多國家都投入巨資進行光子計算機的研究。隨著現代光學與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相結合,在不久的將來,光子計算機將成為人類普遍的工具。
混合計算機
混合計算機 (hybrid computer)可以進行數字信息和模擬物理量處理的計算機系統。混合計算機通過數模轉換器和模數轉換器將數字計算機和模擬計算機連線在一起,構成完整的混合計算機系統。混合計算機一般由數字計算機、模擬計算機和混合接口三部分組成,其中模擬計算機部分承擔快速計算的工作,而數字計算機部分則承擔高精度運算和數據處理。混合計算機同時具有數字計算機和模擬計算機的特點:運算速度快、計算精度高、邏輯和存儲能力強、存儲容量大和仿真能力強。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混合計算機主要套用於航空航天、飛彈系統等實時性的複雜大系統中。
智慧型計算機
智慧型計算機
智慧型計算機(intelligent computers)迄今未有公認的定義。計算理論的奠基人之一 A. 圖靈定義計算機為處理離散量信息的數字計算機。而對數字計算機能不能模擬人的智慧型這一原則問題,存在截然對立的看法。1937年A.丘奇和圖靈分別獨立地提出關於人的思維能力與遞歸函式的能力等價的假說。這一未被證明的假說後來被一些人工智慧學者表述為:如果一個可以提交給圖靈機的問題不能被圖靈機解決,則這個問題用人類的思維也不能解決。這一學派繼承了以邏輯思維為主的唯理論與還原論的哲學傳統,強調數字計算機模擬人類思維的巨大潛力。另一些學者,如H.德雷福斯等哲學家肯定地認為以圖靈機為基礎的數字計算機不能模擬人的智慧型。他們認為數字計算機只能做形式化的信息處理,而人的智慧型活動不一定能形式化,也不一定是信息處理,不能把人類理智看成是由離散、確定的與環境局勢無關的規則支配的運算。這一學派原則上不否認用接近於人腦的材料構成智慧型機的可能性,但這種廣義的智慧型機不同於數字計算機。還有些學者認為不管什麼機器都不可能模擬人的智慧型,但更多的學者相信大腦中大部分活動能用符號和計算來分析。必須指出,人們對於計算的理解在不斷加深與拓寬。有些學者把可以實現的物理過程都看成計算過程。基因也可以看成開關,一個細胞的操作也能用計算加以解釋,即所謂分子計算。從這種意義講,廣義智慧型計算機與智慧型機器或智慧型機範疇幾乎一樣。
單片計算機 單片計算機 (single-chip computer)是指將計算機的主要部件製作在一個集成晶片上的微型計算機。單片計算機又稱為單片機或微控制器,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了4位單片計算機和8位單片計算機,20世紀80年代出現16位單片機,性能得到很大的提升,20世紀90年代又出現了32位單片機和使用FLASH存儲的微控制器。由於單片機的集成度高,所以單片計算機具有體積小、功耗低、控制功能強、擴展靈活、微型化和使用方便等優點,被廣泛套用於智慧型儀器儀表的製造、通過構造套用系統套用於工業控制、家用智慧型電器的製造、網路通訊設備的使用和醫療衛生行業。
超級計算機通常是指由數百數千甚至更多的處理器(機)組成的、能計算普通PC機和伺服器不能完成的大型複雜課題的計算機。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超級計算機運算速度我們把普通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比做成人的走路速度,那么超級計算機就達到了火箭的速度。在這樣的運算速度前提下,人們可以通過數值模擬來預測和解釋以前無法實驗的自然現象。

組裝套用

對系統外設及常用硬體的認識及性能參數識別
動手組裝計算機及系統軟體的安裝
系統驅動及常用軟體的安裝以及基本驅動備份
檔案及系統的備份,ghost的使用
檔案及系統的備份應在決定ghost恢復之前,
1.先決定恢復那個盤(例如C糟);
2.再整理C糟,把一些安錯位置的軟體移除C糟,不要移除依靠C糟的軟體(拼音輸入法迅雷,office的軟體,wps等)防止每次還原後,還要再裝;
3.然後用防毒軟體對C糟徹底防毒,接下來利用最佳化軟體(超級兔子最佳化大師等)清理註冊表,清除無用的信息;
4.利用ghost備份C糟(把備份的檔案不要裝進備份的盤);
5.備份完畢,恢復C糟;
6.重新啟動,一直Enter。
Bios的基本的設定和維護
對系統的基本測試及系統最佳化,系統安全的檢測
基本的故障排除及維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