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年

831年 新羅王金景徽立是太和五年(八三一)二月,王守澄誣奏宋申錫與漳王謀反是太和四年(八三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831年
  •  :太和五年(八三一)正月廿一日
  •  :太和五年(八三一)二月
  •  :太和四年(八三0)
中國紀年,歷史大事,史料記載,

中國紀年

831年,唐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太和五年

歷史大事

幽州楊志誠逐李載義自立
太和五年(八三一)正月廿一日,幽州監軍上奏:節度使李載義與朝廷敕使會宴於球場後院,副兵馬使楊志誠與其徒呼噪作亂,載義與其子正元逃奔易州,志誠殺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刺史張慶初。文宗召集宰相商議對策,牛僧孺認為,幽州自安史之黨割據以來,非國所有,前節度使劉總獻地歸顧,朝廷費錢八十萬緡,而無所獲。今日誌誠得之,猶如前日載義得之。不如授以節制,使其遏制北狄,不必計較其對朝廷逆順。文宗從其言,二月廿三日,以楊志誠幽州留後。載義自易州赴京師,以為太保,仍同平章事如故。
新羅王金景徽立
太和五年(八三一)二月,新羅王金彥升卒,其子金景徽立。四月六日,詔以金景徽為開府議同三司、檢校太保,使持節雞林州諸軍事,雞林州大都督,寧海軍使、上柱國,封新羅王;仍封其母朴氏為新羅國太妃。
王守澄誣奏宋申錫與漳王謀反
太和四年(八三0),文宗與宰相宋申錫密議誅除宦官申錫薦引吏部侍郎王墦為京兆尹,示意文宗密旨。王墦泄露其謀,神策中尉王守澄及其黨鄭注得知,陰為之備。文宗弟漳王李湊賢惠而有威望,鄭注令神策都虞候豆盧著誣告申錫謀立漳王。太和五年(八三一)二月廿九日,王守澄以豆盧著所告奏上,文宗信之,大怒。守澄即欲遣二百騎兵屠申錫全家,飛龍使馬存亮阻止說:“如此,則京城自亂矣!宜召宰相商議其事。”守澄乃止。是日,值百官旬休,文宗遣中使召宰相至中書省東門,中使曰:“所召無宋公(申錫)名。”申錫知獲罪,以笏扣頭而退。宰相至延英殿,文宗以守澄所奏示意,眾皆愕然。文宗即命守澄逮捕豆盧著所告十六宅宮市品官晏敬則,及申錫親事王師文等。王師文逃亡,晏敬則等皆拘押禁中。三月二日,罷宋申錫為右庶子。宰相大臣皆不敢言其冤,獨京兆尹崔琯,大理卿王正雅連名上疏,請將此案付外廷核實。晏敬則等自誣招供,稱申錫遣王師文與漳王相結,有謀反之意。四日,文宗召太師太保及三省、御史台刑部、大理寺臣僚當面詢問審訊情況。中午時分,左常侍崔玄亮等諫官數人復請奏對於延英殿,請求以此案交外廷覆核,文宗曰:“吾已與大臣商議。”屢遣其出,皆不退。玄亮等叩頭流涕曰:“殺一匹夫猶不可不慎,況宰相乎!”文宗怒意稍解。召宰相復入商議。牛僧儒認為:“人臣不過宰相,今申錫已為相職,假使如其所謀,又有何求!申錫決不至如此。”鄭注恐覆核真像大白,勸守澄即行貶黜,以了此案。五日,詔貶漳王為巢縣公,宋申錫開州(今四川開縣)司馬,晏敬則等處死,流放者數十百人。申錫竟卒於貶所。飛龍使馬存亮自以不能救宋申錫等之冤,即請致仕。
南詔進犯嶲州
太和五年(八三一)十月十四日,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李德裕上奏,稱南詔進犯嶲州(今四川西昌),有三縣失陷。德裕因修邛崍關(今四川滎經南),移嶲州於台登城(今四川喜德西)。
滄齊德節度賜名義昌軍
太和五年(八三一)正月十八日,賜滄齊德節度(原名橫海)名義昌軍。
詔復《時政記》
長壽二年(六九三),宰相兼監修國史姚壽奏,凡朝廷集議,由宰相一人記錄,月終密封送遞史館,稱《時政記》。後因時局動盪,宰相以軍國大事機密,《時政記》遂致廢墜。至太和五年(八三一)四月十九日,文宗詔復《時政記》,並規定:今後宰臣奏事,凡有關大事及臨時處分涉及政令者,由中書門下丞一人隨時撰錄,每季送史館。
韋溫諫勿以中使代朝官葺修太廟
太和五年(八三一)五月四日,文宗以太廟有兩間破漏,數年未加葺修,罰將作監、度支判官及宗正卿俸祿,命中使率工徒以宮中備用木材修補。左補闕韋溫諫止,曰:“國家置百官,各有所司,如其失職,宜黜其人,另擇稱職者以代。今失職之人僅於罰俸,而由宦官代行其事,則是以宗廟為陛下私事,而百官皆為虛設。”文宗採納韋溫意見,追回中使,命朝臣修葺太廟。
李德裕遣使索還南詔掠奪西川百姓工匠
太和五年(八三一)五月十九日,西川節度使李德裕奏稱:南詔掠奪本道百姓、工匠、僧道等四千人,已遣使索回。
崔郾誅鄂岳群盜
太和五年(八三一)八月十三日,以陝虢(今河南陝縣)觀察使崔郾為鄂岳(今湖北武漢)觀察使。鄂岳地帶山湖,處南北東西交會之處,境內多盜,剽掠行人舟船。郾赴任後,練卒治兵,作蒙沖數艘,盡行追討,皆誅殺。
李德裕牛僧孺爭維州事
太和五年(八三一)九月,吐蕃維州(今四川理縣東北)副使悉怛謀請降。維州城三面臨江,一面險峰,系西川控扼吐蕃要地。安史亂後,河西、隴右失陷於吐蕃,唯此州尚存。後吐蕃以奇計攻取,號為“無憂城”。貞元(七八五—八0四)中,西川節度使韋皋多次進攻未克,至此悉但謀遣人請降。節度使李德裕疑其有詐,派人送去錦袍金帶,藉口等候朝廷詔令。悉怛謀等候不及,率士卒百姓奔成都,德裕因遣行維州刺史虞藏儉率兵入據維州。廿五日,德裕奏稱收復維州,請求率兵深入吐蕃境內,收復失地。文宗詔百官集議,眾皆請按德裕所奏處置。宰相牛僧孺以為不可,說:吐蕃疆域萬里,失一維州,未損其勢。近來唐與吐蕃修好,約定雙方共罷邊兵,應以誠為信。今奪其維州,吐蕃必遣使責難,如其發兵進犯,不到三日,騎兵即可抵達鹹陽橋,此時西南數千里外,得百維州又有何用?言而無信,此匹夫所不為,況天子乎!文宗聽信其言,詔德裕將維州歸還吐蕃,其降將悉怛謀等亦皆送還。吐蕃盡誅悉怛謀等人,極為殘酷。德裕由此深忌僧孺。
李渤,字浚之,家居施州(今湖北恩施),後遷東都。少苦節讀書,不從科舉。元和九年(八一四),入仕為著作郎,累遷贊善大夫、分司東都。十四年,奏兩稅攤逃之弊。穆宗即位,召為考功員外郎,定京官考課,不避權貴,出為虔州(今江西贛州)刺史,奏免鄰州所移兩稅錢二百萬,稅米二萬斛,廢冗役一千六百人。遷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奏免本州貞元二年(七八六)逃戶欠錢四千四百一十貫。長慶三年(八二三),遷諫議大夫,轉給事,以直諫聞名。寶曆元年(八二五),出任桂管(今廣西桂林),觀察使,疏浚古靈渠舊道,以通漕運。後以病歸東都。太和五年(八三一)卒,年五十九歲。
命州郡造僧尼籍
唐初,於鴻臚寺置崇玄署管理佛、道二教。武后元載元年(六九四),命僧尼隸屬祠部。開元十七年(七二九),敕天下僧尼每三年一造簿籍,一份留縣,一份留州,一份申報祠部,以限制度牒偽濫及私度僧尼。安史亂後,各地置戒壇度僧賣錢,僧尼人數急劇增多,雖屢加限制,仍有增無減。太和四年(八三0),祠部奏請令僧尼冒名非正度者,許其具名申報以給牒,作為入籍憑據。共申報七十萬人。五年,命天下州郡造僧尼簿籍,以申報者入籍。
元稹卒
元稹,字微之,河南洛陽人,北魏拓跋氏後裔。稹八歲喪父,家境貧寒,刻苦自學。十五歲明經及第,二十四歲登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八0六),應制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居第一,拜右拾遺。屢上疏言朝政,為宰相所忌,出為河南縣尉。拜監察御史,四年,彈劾原東川(今四川三台)節度使嚴礪等地方大吏不法事數件,宰臣怒其不庇親黨,藉故貶江陵(今湖北)士曹參軍。十年,移通州(今四川達縣)司馬,與白居易寄詩唱和,作《連昌宮詞》等。穆宗即位,自虢州(今河南靈寶)長史召入朝,為膳部員外郎,轉祠部郎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翰林承旨學士。長慶二年(八二二),拜為宰相。時元稹久放外任,急於求進,因與宦官崔潭峻、魏弘簡相結,與裴度等人爭奪權位,被朝官所嗤,出為同州(今陝西大荔)刺史。在任關注民生,均平賦稅。四年,改浙東(今浙江紹興)觀察使,命吏民修築陂塘,編集白居易詩文,題名《白氏長慶集》。太和三年,入為尚書左丞,四年,出任武昌軍節度使,太和五年(八三一)八月卒於任,終年五十二歲。元稹是中唐著名詩人,他和白居易一起,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二人並稱元白,其詩號“元和體”。他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對後世文學有很大影響,著名元代雜劇《西廂記》即據此改編。有《元氏長慶集》傳世。
詩人王建卒
王建,字仲初,許州(今河南許昌)人。出身寒微,舉進士,久未授官。元和(八0六—八二0)時,始為昭應縣尉。長慶(八二一—八二四)年間,授校書郎。太和中,出任陝州(今河南陝縣)司馬、遷光州(今河南潢川西)刺史。約卒於太和五年(八三一)年約六十六歲。王建是新樂府運動的積極追隨者,他是張籍的摯友,樂府詩與籍齊名,世稱“張王樂府”,在古題、新題參用這方面,二人也比較接近。他一生貧寒,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揭露封建統治黑暗的作品。代表作有《田家行》、《簇蠶辭》、《水夫謠》、《羽林行》等,又有《宮詞》百首。有《王司馬集》傳世。

史料記載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太和五年(辛亥,公元八三一年)
春,正月,丁巳,賜滄、齊、德節度名義昌軍。
庚申,盧龍監軍奏李載義與敕使宴於球場後院,副兵馬使楊志誠與其徒呼噪作亂,載義與子正元奔易州。志誠又殺莫州刺史張慶初。上召宰相謀之,牛僧孺曰:“范陽自安、史以來,非國所有,劉總暫獻其地,朝廷費錢八十萬緡而無絲毫所獲。今日誌誠得之,猶前日載義得之也。因而撫之,使捍北狄,不必計其逆順。”上從之。載義自易州赴京師,上以載義有平滄景之功,且事朝廷恭順,二月,壬辰,以載義為太保,同平章事如故。以楊志誠為盧龍留後。
臣光曰:“昔者聖人順天理,察人情,知齊民之莫能相治也,故置師長以正之;知群臣之莫能相使也,故建諸侯以制之;知列國之莫能相服也,故立天子以統之。天子之於萬國,能褒善而黜惡,抑強而輔弱,撫服而懲違,禁暴而誅亂,然後發號施令,而四海之內莫不率從也。《詩》云:“勉勉我王,綱紀四方。”載義籓屏大臣,有功於國,無罪而志誠逐之,此天子所宜治也。若一無所問,因以其土田爵位授之,則是將帥之廢置殺生皆出於士卒之手,天子雖在上,奚為哉!國家之有方鎮,豈專利其財賦而已乎!如僧孺之言,姑息偷安之術耳,豈宰相佐天子御天下之道哉!
新羅王彥升卒,子景徽立。
上與宋申錫謀誅宦官,申錫引吏部侍郎王璠為京兆尹,以密旨諭之。璠泄其謀,鄭注王守澄知之,陰為之備。上弟漳王湊賢,有人望,注令神策都虞候豆盧著誣告申錫謀立漳王。戊戌,守澄奏之,上以為信然,甚怒。守澄欲即遣二百騎屠申錫家,飛龍使馬存亮固爭曰:“如此,則京城自亂矣!宜召他相與議其事。”守澄乃止。是日,旬休,遣中使悉召宰相至中書東門。中使曰:“所召無宋公名。”申錫知獲罪,望延英,以笏叩額而退。宰相至延英,上示以守澄所奏,相顧愕眙。上命守澄捕豆盧著所告十六宅宮市品官晏敬則及申錫親事王師文等,于禁中鞫之;師文亡命。三月,庚子,申錫罷為右庶子。自宰相大臣無敢顯言其冤者,獨京兆尹崔琯、大理卿王正雅連上疏請出內獄付外廷核實,由是獄稍緩。正雅,翊之子也。晏敬則等自誣服,稱申錫遣王師文達意於王,豫結異日之知。獄成,壬寅,上悉召師保以下及台省府寺大臣面詢之。午際,左常侍崔玄亮、給事中李固言諫議大夫王質、補闕盧鈞、舒元褒、蔣系裴休韋溫等復請對於延英,乞以獄事付外覆按。上曰:“吾已與大臣議之矣。”屢遣之出,不退。玄亮叩頭流涕曰:“殺一匹夫,猶不可不重慎,況宰相乎!”上意稍解,曰:“當更與宰相議之。”乃復召宰相入。牛僧孺曰:“人臣不過宰相,今申錫已為宰相,假使如所謀,復欲何求!申錫殆不至此!”鄭注覆案詐覺,乃勸守澄請止行貶黜。癸卯,貶漳王湊為巢縣公,宋申錫為開州司馬。存亮即日請致仕。玄亮,磁州人;質,通五世孫;系,乂之子;元褒,江州人也。晏敬則等坐死用及流竄者數十百人,申錫竟卒於貶所。
夏,四月,己丑,以李載義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志誠幽州節度使
五月,辛丑,上以太廟兩室破漏,逾月不葺,罰將作監、度支判官、宗正卿俸;亟命中使帥工徒,輟禁中營繕之材以葺之。左補闕韋溫諫,以為:“國家置百官,各有所司,苟為墮曠,宜黜其人,更擇能者代之。今曠官者止於罰俸,而憂軫所切即委內臣,是以宗廟為陛下所私,而百官皆為虛設也。”上善其言,即追止中使,命有司葺之。
丙辰,西川節度使李德裕奏遣使詣南詔索所掠百姓,得四千人而還。
秋,八月,戊寅,以陝虢觀察使崔郾為鄂岳觀察使。鄂岳地囊山帶江,處百越、巴、蜀、荊、漢之會,土多群盜,剽行舟,無老幼必盡殺乃已。郾至,訓卒治兵,作蒙沖追討,歲中,悉誅之。郾在陝,以寬仁為治,或經月不笞一人,乃至鄂,嚴峻刑罰。或問其故,郾曰:“陝土瘠民貧,吾撫之不暇,尚恐其驚;鄂地險民雜,夷俗慓狡為奸,非用威刑,不能致治。政貴知變,蓋謂此也。”
西川節度使李德裕奏:“蜀兵羸疾老弱者,從來終身不簡,臣命立五尺五寸之度,簡去四千四百餘人,復簡募少壯者千人以慰其心。所募北兵已得千五百人,與土兵參居,轉相訓習,日益精練。又,蜀工所作兵器,徒務華飾不堪用。臣今取工於別道以治之,無不堅利。”九月,吐蕃維州副使悉怛謀請降,盡帥其眾奔成都。德裕遣行維州刺史虞藏儉將兵入據其城。庚申,具奏其狀,且言“欲遣生羌三千,燒十三橋,搗西戎腹心,可洗久恥,是韋皋沒身恨不能致者也!”事下尚書省,集百官議,皆請如德裕策。牛僧孺曰:“吐蕃之境,四面各萬里,失一維州,未能損其勢。比來修好,約罷戍兵,中國御戎,守信為上。彼若來責曰:‘何事失信?’養馬蔚茹川,上平涼阪,萬騎綴回中,怒氣直辭,不三日至鹹陽橋。此時西南數千里外,得百維州何所用之!徒棄誠信,有害無利。此匹夫所不為,況天子乎!”上以為然,詔德裕以其城歸吐蕃,執悉怛謀及所與偕來者悉歸之。吐蕃盡誅之於境上,極其慘酷。德裕由是怨僧孺益深。
冬,十月,戊寅,李德裕奏南詔寇巂州,陷三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