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年

南詔王豐佑立

長慶三年(八二三)七月,南詔王勸利卒,國人請立其弟豐佑。穆宗使京兆少尹韋雷規持節冊立。豐佑遣洪成酋、趙龍些、楊定奇入唐為謝。南詔有父子連名之俗。豐佑勇而有才,善用其眾,慕唐人風俗,始不與其父連名(如鳳伽異異牟尋,異牟尋生尋閣勸,尋閣勸生勸利,今豐佑不名勸佑,即不與父連名,蓋從唐人子不犯父諱)。此乃南詔日強張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823年
  • 年代:唐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
  • 大事曹華
  • 農曆:癸卯
中國紀年,歷史大事,史料記載,

中國紀年

823年,唐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長慶三年

歷史大事

南詔王豐佑立
長慶三年(八二三)七月,南詔王勸利卒,國人請立其弟豐佑。穆宗使京兆少尹韋雷規持節冊立。豐佑遣洪成酋、趙龍些、楊定奇入唐為謝。南詔有父子連名之俗。豐佑勇而有才,善用其眾,慕唐人風俗,始不與其父連名(如鳳伽異異牟尋,異牟尋生尋閣勸,尋閣勸生勸利,今豐佑不名勸佑,即不與父連名,蓋從唐人子不犯父諱)。此乃南詔日強張本
李紳、韓愈爭台參事
長慶三年(八二三)六月,穆宗以韓愈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按唐制,以京畿多為權貴居住之地,難於治理,故欲崇重御史台之權威,凡京兆尹上任,必先赴御史台參見,稱為台參。穆宗以韓愈兼職御史大夫,故敕免其台參,後不得為例。時宰相李逢吉結交樞密使王守澄,專制朝政,忌翰林學士李紳受穆宗恩寵,常常抑制其專權,因欲尋找藉口逐紳出翰林院。九月,御史中丞職缺,逢吉知紳性剛,薦其充任,欲使其與韓愈爭論。韓愈任京兆尹的制書下達後,李紳果然彈劾韓愈未台參之事。愈以敕令特免台參,與之爭辯。二人文牒往來,朝議譁然。李逢吉奏稱二人不合,十月五日穆宗遂兩罷其職,以韓愈為兵部侍郎李紳為江西(今江西南昌)觀察使。韓、李二人不服貶逐,入見穆宗。穆宗令二人敘事情經過,方知被李逢吉所乘。十一日,詔以韓愈為吏部侍郎李紳戶部侍郎
敕不得買新羅人為奴婢
長慶三年(八二三)正月,穆宗敕令,不得買新羅(今朝鮮半島)人為奴婢,已在中國者即放還其國。
牛僧孺拜相
穆宗厚愛戶部侍郎牛僧孺。長慶三年(八二三)三月,前宣武節度使韓弘父子給朝廷內外大臣行賄事發,穆宗取弘財產賬簿親自審閱,見賬簿上有用紅墨小字記載:“某年月日,送戶部牛侍郎錢千萬,不納。”穆宗大喜,以為自己知人,本月廿七日,遂以僧孺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時僧孺與李德裕皆有拜相之望。德裕出任浙西(今江蘇鎮江)觀察使,八年未遷,疑宰相李逢吉排己,故引僧孺為相。由此牛、李之怨愈深。
翼城(今山西)人鄭注眼小貌醜,性巧譎諂諛,善解人意。注家貧,以醫術遊行四方,山南東道(今湖北襄樊)節度使李愬用其藥頗為靈驗,因用為節度衙推。元和十三年(八一八),注隨拆移鎮武寧(今江蘇徐州),參決軍政事宜,自作威福。監軍王守澄怒注專權,言於愬,恕以注有奇才,建議守澄與其相見。注拜見守澄,機辯縱橫,盡中其意,守澄恨相見之晚。穆宗即位,王守澄入朝為樞密使,薦鄭注於穆宗,穆宗亦寵遇注。時穆宗患病,王守澄專制朝政,勢傾中外,注日夜出其家,與守澄謀議。工部尚書鄭權家多姬妾,俸祿微薄不足用,因注通於守澄請求外任節帥。長慶三年(八二三)四月廿五日,詔以權為嶺南(今廣東廣州)節度使
置保義軍節度使
長慶元年(八二一)七月,成德(今河北正定)將王庭湊殺節度使田弘正,發動叛亂。瀛州巡屬博野(今河北蠡縣)、樂壽(今河北獻縣)守將李寰、傅良弼盡忠唐廷,不從其命,遭成德與幽州(今北京)兵圍攻。李、傅二將堅守數月。穆宗以其忠貞可嘉,詔以樂壽為左神策行營,博野為右神策行營,拜二人為神策都知兵馬使。二年三月,李寰、傅良弼突圍而出。穆宗擢良弼為左神策軍將軍,李寰為晉州(今山西臨汾)刺史。九月,以李寰為晉慈等州都團練觀察使。至長慶三年(八二三)五月廿二日,以晉、慈(今山西吉縣)二州置保義軍,以李寰為節度使
黃洞蠻動亂
長慶三年(八二三)七月十一日,嶺南(今廣東廣州)奏稱黃洞蠻侵犯邕州(今廣西南寧),攻破左江鎮(在南寧南)。十四日,邕州奏稱黃洞蠻攻破欽州(今廣西)千金鎮(今廣西欽州亞南),刺史楊嶼逃奔石南寨。
曹華,宋州楚丘(今河南曹縣東南)人,初為宣武(今河南開封)軍牙將,勇而有謀。貞元(七八五—八0四)、元和(八0六—八二0)年間,兩度參與討伐淮西(今河南汝南)叛亂,以功授棣州(今山東惠民東南)刺史。元和十四年,兗海(今山東臨沂)軍亂,殺觀察使王遂,華受任為該鎮觀察使,率兵赴任,殺亂兵一千二百人,移治兗州(今山東)。華以淄青長期割據跋扈,士卒驕橫,乃尊儒士,立學官講誦,欲變其俗。長慶二年,出兵參與平定宣武李介之亂。是年八月移鎮鄭滑。三年(八二三)卒,年六十九歲。
李德裕廢浙西淫祠
長慶二年(八二二)九月,李德裕出任浙西(今江蘇鎮江)觀察使。江淮百姓信巫祝鬼怪,德裕欲變其風俗。三年十二月,上奏廢去轄區淫祠一千0一十五所。
孟簡,字幾道,德州平昌(今山東臨邑北)人。登進士第,累遷倉部員外郎。元和四年(八0九),拜諫議大夫、知匭事。精通佛理,六年,與蕭俛等奉詔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時成德(今河北正定)王承宗叛亂,簡上疏諫憲宗以宦官吐突承璀招討使,出為常州(今江蘇)刺史,疏浚古孟瀆四十二里,灌農田四千餘頃,為時所稱。征拜給事中,歷浙東(今浙江杭州)、山南東(今湖北襄樊)節度使。十五年,穆宗以其行賄宦官事發,貶吉州(今江西吉安)司馬、員外置同正員。後遇赦量移諸州刺史,官終太子賓客,分司東都。長慶三年(八二三)卒。
道標卒
長慶三年(八二三),沙門道標卒。道標,俗姓秦,富陽(今浙江)人。幼出家為僧。永泰元年(七六五),依靈光覬公學律,居天竺寺十二年,置田歲收萬斛。貞元(七八五—八0四)中退居西嶺。擅長詩賦,與白居易、劉長卿、皎然、陸鴻漸、靈徹、李吉甫、呂渭等人時相唱和。卒年八十四歲。
馬總卒
長慶三年(八二二)八月,檢校尚書右僕射、戶部尚書馬總卒。馬總,字會元,扶風(今陝西)人。少孤貧好學。貞元(七八五—八0四)中,為鄭滑(今河南滑縣)幕僚。歷泉州(今福建)別駕虔州(今江西贛州)刺史。元和四年(八0九),遷安南(今越南河內)都護,安撫夷獠,鑄銅柱立於漢馬援立柱故處,以彰唐開邊之功。八年,移桂管(今廣西桂林)經略使。十二年,授淮西宣慰副使,隨宰相裴度赴前線督戰。淮西平定,命為該鎮節度使。歷忠武(今河南許昌)、天平(今山東東平西北)節度使。總長於儒學,著《奏議集》、《年曆》、《通曆》、《唐年小錄》等書百餘卷,均佚。
樊仲師卒
樊仲師,字紹述,南陽(今河南)人,一說河中寶鼎(今山西萬榮)人。元和三年(八0八)制舉登科,曾任綿州(今四川綿陽東)、絳州(今山西新絳)刺史。其文力去陳言而流於艱澀,在唐代古文家中別具一格。所作散文《絳守居園池記》至不可句讀。長慶三年(八二三)或四年卒。有《樊紹述遺文》。
《唐蕃會盟碑》刻成
長慶三年(八二三),《唐蕃會盟碑》於吐蕃邏些城(今西藏拉薩)刻成。碑文稱:“唐朝皇帝與吐蕃贊普舅甥二主,商議社稷如一,結立大和盟約,永無渝替。”該碑用漢、藏兩種文字刻成,現仍立於拉薩大昭寺前。

史料記載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下長慶三年(癸卯,公元八二三年)
春,正月,癸未,賜兩軍中尉以下錢。二月,辛卯,賜統軍、軍使等綿彩、銀器各有差。
戶部侍郎牛僧孺,素為上所厚。初,韓弘之子右驍衛將軍公武為其父謀,以財結中外。及公武卒,弘繼薨,稚孫紹宗嗣,主藏奴與吏訟於御史府。上憐之,盡取弘財簿自閱視,凡中外主權,多納弘貨,獨朱句細字曰:“某年月日,送戶部牛侍郎錢千萬,不納。”上大喜,以示左右曰:“果然,吾不繆知人!”三月,壬戌,以僧孺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時僧孺與李德裕皆有入相之望。德裕出為浙西觀察使,八年不遷。以為李逢吉排己,引僧孺為相,由是牛、李之怨愈深。
夏,四月,甲午,安南奏陸州獠攻掠州縣。
丙申,賜宣徽院供奉官錢,紫衣者百二十緡,下至承旨各有差。
初,翼城人鄭注,眇小,目下視,而巧譎傾諂,善揣人意,以醫游四方,羈貧甚。嘗以藥術乾徐州牙將,牙將悅之,薦於節度使李愬。愬餌其藥頗驗,遂有寵,署為牙推,浸預軍政,妄作威福,軍府患之。監軍王守澄以眾情白愬,請去之,愬曰:“注雖如是,然奇才也,將軍試與之語,苟無可取,去之未晚。”乃使注往謁守澄,守澄初有難色,不得已見之。坐語未久,守澄大喜,延之中堂,促膝笑語,恨相見之晚。明日,謂愬曰:“鄭生誠如公言。”自是又有寵於守澄,權勢益張,愬署為巡官,列於賓席。注既用事,恐牙將薦己者泄其本末,密以它愬,愬殺之。及守澄入知樞密,挈注以西,為立居宅,贍給之。遂薦於上,上亦厚遇之。自上有疾,守澄專制國事,勢傾中外。注日夜出入其家,與之謀議,語必通夕,關通賂遺,人莫能突擊其跡。始則有微賤巧宦之士,或因以求進,數年之後,達官車馬滿其門矣。工部尚書鄭權,家多姬妾,祿薄不能贍,因注通於守澄以求節鎮。己酉,以權為嶺南節度使。
五月,壬申,以尚書左丞柳公綽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公綽過鄧縣,有二吏,一犯贓,一舞文,眾謂公綽必殺犯贓者。公綽判曰:“贓吏犯法,法在;奸吏亂法,法亡。”竟誅舞文者。
丙子,以晉、慈二州為保義軍,以觀察使李寰為節度使。
六月,己丑,以吏部侍郎韓愈為京兆尹。六軍不敢犯法,私相謂曰:“是尚欲燒佛骨,何可犯也!”
秋,七月,癸亥,嶺南奏黃洞蠻寇邕州,破左江鎮。丙寅,邕州奏黃洞蠻破欽州千金鎮,刺史楊嶼奔石南砦。
南詔勸利卒,國人請立其弟豐祐。豐祐勇敢,善用其眾,始慕中國,不與父連名。
八月,癸已,邕管奏破黃洞蠻。
丙申,上自復道幸興慶宮,至通化門樓,投絹二百匹施山僧。上之濫賜皆此類,不可悉記。
癸卯,以左僕射裴度為司空、山南西道節度使,不兼平章事。李逢吉惡度,右補闕張又新等附逢吉,競流謗毀傷度,竟出之。又新,薦之子也。
九月,丙辰,加昭義節度使劉悟同平章事。
李逢吉為相,內結知樞密王守澄,勢傾朝野。惟翰林學士李紳每承顧問,常排抑之,擬狀至內庭,紳多所臧否。逢吉患之,而上待遇方厚,不能遠也。會御史中丞缺,逢吉薦紳清直,宜居風憲之地。上以中丞亦次對官,不疑而可之。會紳與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韓愈爭台參及它職事,文移往來,辭語不遜。逢吉奏二人不協,冬,十月,丙戌,以愈為兵部侍郎,紳為江西觀察使。己丑,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杜元穎同平章事,充西川節度使
辛卯,安南奏黃洞蠻為寇。
韓愈、李紳入謝,上各令自敘其事,乃深寤。壬辰,復以愈為吏部侍郎,紳為戶部侍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