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7年

787年,中國紀年,唐德宗神武聖文皇帝貞元三年,乾支紀年為丁卯兔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787年
  • 外文名:無
  • 解釋:貞元三年
  • 生肖:兔年
歷史大事,史料記載,

歷史大事

李晟薦張延賞為相
工部侍郎張彧是李晟之婿。晟在鳳翔時,以女嫁幕客崔樞,禮儀過於彧,彧怒,遂附於張延賞。給事中鄭雲逵嘗為晟行軍司馬,因失晟寵,亦附延賞,德宗素忌晟功名。適吐蕃尚結贊使離間計,延賞等遂於朝中造謠中傷,無所不至。晟聞之,晝夜憂愁哭泣。悉遣子弟詣長安,並表請削髮為僧,德宗不許。貞元二年(七八六)十二月十六日,晟入朝見德宗,自稱有腳病,懇辭節度使職,德宗仍不許。韓滉素與晟善,德宗遂命滉與劉玄佐(洽)諭旨於晟,使與延賞釋怨。李晟奉詔,滉即引延賞至第謝過,遂結為兄弟,並宴飲盡歡。韓滉又使晟表薦延賞為相。貞元三年(七八七)正月十七日,德宗以左僕射張延賞同平章事,晟又為其子請婚於延賞女,延賞不許。李晟遂對人說:“吾武夫性情直爽,釋怨於杯酒間,不再放在心上。非如文士難犯,外雖和解,內怨恨如故,吾豈得無懼!”
李泌敗淮西防秋兵
李希烈據淮西叛時,選精銳騎兵為左右門槍,奉國四將,選精稅步兵為左右克平十將。因淮西少馬,精兵皆乘騾,被稱為騾軍。陳仙奇李希烈後才數月,朝廷即詔發其兵至京西防秋,仙奇遂遣都知兵馬使蘇浦帥精兵五千人赴命。不久仙奇被吳少誠殺死,少誠即密遣人召門槍兵馬使吳法超使領兵歸鎮,浦不之知。法超等帥步騎四千從鄜州(今陝西富縣)叛歸,渾瑊使部將白娑勒領兵追之,反為所敗。貞元三年(七八七)正月二十一日,德宗急遣中使敕陝虢觀察使李泌發兵攔阻,勿使淮西兵渡河。泌即遣押牙唐英岸帥兵至靈寶而淮西兵已渡過黃河。於是泌令靈寶給其食,淮西兵亦不敢剽掠。宿於陝川之西。明日,泌不給其食,遣部將帥精兵埋伏於太原倉隘道。又次晨,淮西兵行入隘道,泌伏兵齊發,淮西兵大敗,擒其騾軍兵馬使張崇獻。余兵遂從山路南逃,李䙡又遣大將燕子楚帥兵四百至長水(今河南洛寧西)。唐英岸屢追敗敵,吳法超果然帥殘兵至長水,燕子楚伏擊之,殺法超,並殺其士卒大半。德宗又命劉玄佐(洽)乘驛馬汴州,以詔書沿道誘降之,得一百三十餘人,至汴州盡殺之。其潰兵在道,又為村民所殺甚多,至蔡州僅剩下四十七人,吳少誠因其少,亦悉斬之。李泌執張崇獻等六十餘人送至京師,德宗詔悉腰斬於鄜州軍門,以戒防秋之兵。
南詔王求歸唐
當初,南詔王閤邏鳳陷嶲州(今四川西昌),俘西瀘(今四川西昌西南)縣令鄭回。回是相州人,通經術,閤邏鳳愛重之。其子鳳迦異及孫異牟尋、曾孫尋夢湊皆以回為師。及異牟尋為王,以回為清平宮,即宰相。雖有六人,而國事皆決於回。南詔有兵數十萬,吐蕃每入寇,必以南詔兵為前鋒,且賦斂過重,又奪其險要之地立城堡,每歲都徵兵助防,南詔苦之。鄭回因勸其王異牟尋不如歸唐,異牟尋從之。但因無路自達,共十餘年。及西川節度使韋皋至鎮,招撫群蠻,異牟尋遂潛覓人求內附。韋皋因奏言宜招納南詔等蠻羌,以分吐蕃之勢。德宗命皋先作書諭之,然後再視其形勢而定。韋皋以南詔王知書,貞元三年(七八七)六月十一日,自以書招諭之,令其遣使入見。
柳渾為相
張延賞與齊映有隙,映敢直言,德宗不悅。延賞因上言映非宰相之器。貞元三年(七八七)正月二十七日,貶映為夔州刺史,劉滋罷為左散騎常侍,以兵部侍郎柳渾同平章事。
韓滉卒,分二浙為三
貞元三年(七八七)二月二十三日,鎮海節度使、同平章事、充江淮轉運使韓滉卒。韓滉兼工書畫。其書頗得張旭筆法,其畫遠師南朝宋陸探微,擅畫人物。存世有《文苑圖》、《五牛圖》。後者尤為稀世之寶,元趙孟頫贊其“神氣磊落,希世名筆”。滉治二浙(浙東浙西)久,卒後,分浙江東、西二道為三:浙西,治所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浙東,治所在越州(今浙江紹興);宣(今安徽宣城)、歙(今安徽歙縣),池(今安徽貴池)治所在宣州,各置觀察使以領之。以果州(今四川南充)刺史白志貞為浙西觀察使。宰相柳渾上言志貞小人,不可重用。德宗不聽。
吐蕃求盟,許之
貞元三年(七八七)二月七日,始以檢校左庶子崔浣充入吐蕃使。前年,吐蕃尚結贊侵占鹽州、夏州,其後,各留兵千餘人守之,退兵鳴沙(今寧夏青銅峽)。從冬至春,羊馬多死,糧運不繼,又聽說李晟克摧沙堡,馬燧與渾瑊也各帥兵來攻,大為恐懼,所以多次遣使求和,德宗皆不許。於是又遣使卑辭厚禮求和於馬燧,並請修清水之盟而歸所侵之地,使者相繼於路。燧遂信其言,留軍於石州(今山西離石),不再渡河,並為之請於朝。李晟韓游瑰皆認為吐蕃不講信用,強則入寇,弱則求盟,不如擊之。當時韓滉也說:“現在藩鎮叛亂已被平定,可以專意對付吐蕃。其所用資糧,臣請主辦。”德宗因此不聽馬燧的建議,促使進兵馬燧又請與吐蕃使者論頰熱俱入朝論之,會韓滉卒,馬燧、張延賞皆與李晟有隙,欲反其謀,爭言和親有利。德宗因恨回紇,欲與吐蕃和好共擊之,聽二人言,正合己意,遂以和為計。崔浣既見尚結贊,責其負約入侵,尚結贊說:吐蕃助唐破朱泚,未獲賞,所以來。鹽、夏守將以城授我而逃,並非我所攻占。我們猶望踐前言以修好。至四月,德宗擬遣渾瑊與吐蕃盟於清水。並令吐蕃先歸鹽、夏二州。五月二十二日,尚結贊又遣使來言:清水非吉祥之地,請盟於原州之土梨樹。盟後再歸鹽、夏二州,德宗皆許之。神策軍將馬有麟奏言:土梨樹地勢險阻,恐吐蕃有伏兵,不如平涼川坦夷。時吐蕃使者論泣贊巳還,五月二十六日,又遣使追告之。
李晟加太尉,罷兵權
宰相張延賞屢言於德宗,說:“李晟不宜久掌兵權,請以鄭雲逵代之。”德宗遂對晟說:“朕欲與吐蕃和親。卿既與吐蕃有怨,不可再去鳳翔,宜留在朝廷輔朕。卿可擇一人自代。”晟即薦都虞侯邢君牙。貞元三年(七八七)三月二十二日,以君牙為鳳翔尹兼團練使。二十三日,加李晟太尉、中書令。上柱國、西平王如故,余官皆罷之。晟在朝中,德宗有所顧問,皆極言無隱,然性嚴密,未嘗泄於人。
吐蕃劫盟
吐蕃會盟使渾瑊從長安出發時,李晟就告誡盟所為備不可不嚴。而宰相張延賞卻說:“李晟不欲盟好之成,故戒渾瑊以嚴備。互不信任,盟何以成!”因此德宗召瑊,使其推誠以待吐蕃。渾瑊上奏說吐蕃決定以辛未(閏五月二十日)盟,延賞遂集百官,以瑊表稱詔示之說;“李太尉說與吐蕃和好必不成,這是渾侍中的表,盟日已定。”李晟聞之,涕泣說:“我從小生長在西部邊陲,深知吐蕃之狡詐。之所以要論奏,是怕朝廷被犬戎所侮。”德宗乃命駱元光帥兵屯於潘原(今甘肅平涼東),韓游瑰屯於洛口(今寧夏固原西南),以為渾瑊之援。元光欲帥兵與瑊相從,說:“潘原至盟所平涼七十餘里,如果有急,我怎能知之!”於是與瑊連營相進,至盟所三十餘里而止。元光伏兵於營西,游瑰也遣騎兵五百伏其傍,並說:“如果有變,你們就帥兵西進柏泉(今寧夏固原東南)以分敵勢。”渾瑊至平涼,吐蕃尚結贊與瑊約定,各以甲士三千人列於盟壇之東西,只準常服者四百人至壇下。貞元三年(七八七)閏五月二十日將盟。吐蕃伏精騎數萬於壇西,游騎貫穿唐軍,出入無禁;殺唐騎入其軍,皆為所擒,而渾瑊等人尚不知。入幕,換禮服,吐蕃擂鼓三聲,大噪而至,唐都監宋奉朝等於幕中。渾瑊從幕後逃出,偶得一馬乘之,伏鬣入其銜,馳十餘里,銜才至馬口,所以矢過其背而不傷。唐軍將士皆向東逃,吐蕃縱兵追擊,被殺者數百人,被擒千餘人。崔漢衡也被擒,渾瑊入漢衡營,見營空士卒皆逃,遂馳入駱元光營,元光發伏兵成陣以待之,又以輜重資之。吐蕃追騎至,顧見邠寧軍(即韓游瑰所伏兵)西進柏泉,懼路斷,遂不追。元光與渾瑊乃得收羅散兵,整軍以還。當天德宗臨朝,對宰相說:“今日與吐蕃結盟息兵,真是國家之福!”馬燧曰:“然。”柳渾曰:“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結,今日之事,臣竊憂之。”李晟曰:“誠如渾言。”德宗變色曰:“柳渾書生,不知邊計,大臣亦為此言耶?”渾與晟皆伏地頓首謝。至晚韓游瑰表至,說吐蕃劫盟,兵已近邠寧鎮,德宗大驚失色,欲出幸以避之,因大臣諫而止。閏五月二十二日,德宗遣中使王子恆齎詔書遺尚結贊,至吐蕃境,因其不納而還。渾瑊留軍奉天。二十三日,尚結贊至原州,又欲離間馬燧,謂其侄馬弇說:“我們胡人打仗是靠騎兵,我們屯鳴沙時,春草還未生,馬不能作戰,如果那時馬燧侍中渡黃河來戰,我們就會全軍覆沒。所以能求和,正是靠侍中之力。”於是命瑊與宦官俱文珍、渾瑊部將馬寧歸唐。囚崔漢衡等於河州(今甘肅東鄉西南)、廓州(今青海化隆西南)、鄯州(今青海示都)等地。德宗信吐蕃離間之盲,因此惡馬燧。吐蕃尚結贊知唐之良將是李晟馬燧、渾瑊三人,因此先離間李晟,繼誘馬燧求和,結盟時欲執渾瑊,使三人並獲罪,然後縱兵直攻長安,會失渾瑊而止。張延賞慚懼,稱病不理事。
馬燧為司徒兼侍中,罷兵權
貞元三年(七八七)六月五日,以馬燧為司徒兼侍中,罷其副元帥、節度使職。以其都虞候李自良為河東節度使。德宗信離間,故奪馬燧兵權,其受愚與奪李晟兵權同。
吐蕃撤離鹽、夏
吐蕃戍守鹽州、夏州士卒,因糧粟不繼,多病疫思歸,尚結贊遂遣三千騎兵迎之,悉焚其廬舍,毀其城,驅其民而去。靈鹽節度使杜希全派兵分守之。
李泌始為相,首言保功臣
貞元三年(七八七)六月,以陝虢觀察使李泌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二十一日,泌初視事,與李晟、馬燧、柳渾入見德宗,德宗曰:“卿三十年前在靈武,已應為此官,朕今始用卿,欲與卿約,卿慎勿報仇。”泌對曰:“臣素奉道,不與人為仇。臣今亦與陛下約,願陛下勿害功臣。”因言:“李晟、馬燧有大功於國,聞有讒之者,望陛下坦然待之,使其自保無虞,願陛下勿以二臣功大而忌之,二臣勿以位高而自疑,天下就可以安定。”德宗說:“卿所言實為國家之大計。朕當書紳,二大臣亦當共保之。李晟,馬燧皆起泣謝。
李泌論宰相之職
德宗謂李泌曰:“自今凡軍旅糧儲事,卿主之;吏、禮委延賞,刑法委渾。”泌曰:“不可。陛下不以臣不才,使待罪宰相,宰相之職,不可分也。非如給事則有吏過、兵過,舍人則有六押,至於宰相,天下之事鹹共平章。若各有所主,是乃有司,非宰相也。”德宗笑曰:“朕適失言,卿所言是也。”
禁藩鎮州縣違法聚斂,句勘兩稅錢帛
宰相李泌因關東防秋兵大集,國用不足,上奏說:“從實行兩稅法以來,藩鎮、州、縣多違法聚斂。繼以朱泚之亂,都爭取提高榷率、徵收罰款以為軍資,點募強壯以自防衛。朱泚既平,各地自懼違法,匿不敢言。請遣使以詔旨赦其罪,令其革正。除按法應留給使用、留給州用之外,悉令往輸京師。其欠償官資,可征者收之,難征者免之,以示寬大。敢有隱者,重設告賞之科而罪之。”德宗從之,以度支員外郎元友直為河南、江淮南句勘兩稅錢帛使。
李泌檢括胡客
代宗時,吐蕃占據河西隴右,阻斷東西交通,安西、北庭奏事者及西域各國使者皆留長安不得歸。人馬皆仰給於鴻臚,禮賓院委京兆府縣供物,於度支處領款。度支不按時付款,長安市肆就長期吃虧。李泌知胡客留長安最久者已四十餘年,皆娶妻生子,買田宅,舉貸以取利,安居不思歸。於是命檢括胡客有田宅財產者停其供給,共四千餘人。胡客皆至相府訴之,李泌說:“這都是以前宰相之過,哪有外國朝貢使者留在京師數十年不歸之理!現在可以假道回紇,或從海道各自歸國。有不願歸者,可向鴻臚自陳,授以職位,給俸祿為唐臣。”令下之後,胡客無一人願歸者,李泌皆分其人隸於神策兩軍;外國王子、使者為散兵馬使或押牙;其餘為士卒,於是禁軍益強。鴻臚所供胡客才十餘人,每年省度支錢五十萬緡,長安市人皆喜。
李泌請募兵京西戍卒屯田
德宗以募兵製造成強藩悍卒,難以駕馭,故欲恢復府兵制,問策於李泌,泌說:“今年徵發關東十七萬人戍於京西以防秋,每年吃粟二百0四萬斛,折錢三百0六萬緡。國家連年遭受饑荒,經費不足,即使有錢,亦無粟可糴。臣有一策,可以不減戍卒,不擾百姓,糧食皆足,府兵可成。現在吐蕃居原州、蘭州之間,以牛運糧,糧盡而牛無所用。請左藏府將積年劣繒染成彩纈,通過党項,以彩纈向吐蕃易牛,每頭牛還過三匹繒,計吾十八萬匹可換吐蕃六萬頭牛。又命諸司鑄農器,糴麥種,分賜沿邊軍鎮,召募戍卒,耕荒田而種之。約好明年麥熟倍償其種;其所余者較時價增五分之一,官為糴之。關中土地肥沃,所收必厚。戍卒獲利,耕者將多。戍卒因屯田致富,必安於其土,不再思歸。按舊制,戍卒三年一代,及其將滿,下令有願留者,即以其所開田為永業田;家人願來者,本貫給其長牒續食而遣之。不過數番,則戍卒皆為土著,即以府兵之法理之。如此則可以變關中疲弊為富強。”德宗從之。不久,戍卒應募願屯田者占大半。
吐蕃入寇隴州,大掠人口
貞元三年(七八七)八月二十八日,吐蕃帥羌、渾之兵入寇隴州。九月五日,遣神策軍將石季章戍武功,決勝軍使唐良臣戍百里城(今陝西靈台西南)。七日,吐蕃大掠汧陽、吳山(今陝西千陽西南)、華亭(今甘肅華亭),對老弱者皆殺之,有的被斷手挖目。然後驅趕丁壯萬餘人送至安化峽西(今甘肅清水),將分隸於羌、渾之軍。且告之曰:“聽爾東向哭辭鄉國!”民眾大哭,自投崖谷而死傷者千餘人。不久,吐蕃兵又圍隴州,刺史韓清沔與神策軍副將蘇太平出兵擊退之。
李泌奏請德宗拒貢獻,罷宣索
德宗對李泌說:“每年諸道貢獻宮廷值五十萬緡,今年僅得三十萬緡,言此朕知失體,然宮中用度實不足。”泌說:“自古天子不求私財,自今每年供宮中用錢百萬緡,願陛下不再受諸道貢獻,並罷宣索(遣中使宣旨就有司索取財物)。如果還有所需,請降敕折稅,勿使奸吏因此而苛剝百姓。”德宗從之。
德宗以鹹安公主妻回紇可汗
回紇合骨咄祿可汗屢次遣使求和親,德宗因舊恨不許。宰相李泌因勸德宗結回紇、大食與南詔,共圖吐蕃,說:“與回紇和,吐蕃即不敢輕意犯邊。招順南詔,即斷吐蕃右臂。南詔從漢朝以來就臣服於中國,因楊國忠無故擾之使叛,致臣於吐蕃,現在苦於吐蕃賦役繁重,願意重新歸順。大食在西域為最強,與天竺皆慕中國,且世代與吐蕃為仇,招之必可。”貞元三年(七八七)九月十三日,德宗遣回紇使者合闕將軍歸,並許以德宗女鹹安公主妻可汗,又歸其馬價絹五萬匹。
吐蕃入寇,且城原州
貞元三年(七八七)九月,吐蕃入寇,陷華亭及連雲堡(今甘肅涇川西)。九月二十四日,吐蕃驅二城之民數千及邠州、涇州人畜萬計而去。連雲堡乃涇州西大門,連雲堡既陷,西門外即為吐蕃之境,樵採路絕。每次收穫莊稼,必陳兵保之,不則為吐蕃所收割。因此涇州戍卒常缺食。十月四日,吐蕃又入寇豐義城(今甘肅鎮原東),邠寧節度使韓游瑰擊退之。五日,寇長武城(今甘肅涇川東),又城故原州城而屯之。
李軟奴等謀反被誅
妖僧李軟奴結殿前射生將韓欽緒等謀作亂。貞元三年(七八七)十月六日,其黨告之,德宗命捕送內侍省推按。李晟聞之,遽仆於地曰:“晟族滅矣!”李泌問其故,晟曰:“晟新罹謗毀,中外家人千餘,若有一人在其黨中,則兄(指泌)亦不能救矣。”於是李泌密奏德宗說:“大獄一起,所連引者必多,現在人人恐懼,請付御史台推審。”德宗從之。欽緒是游瑰之子,逃至邠州,游瑰適出屯長武城,邠寧留後械送京師。十月十二日,腰斬軟奴等八人,北軍中連坐死者八百餘人,而朝廷大臣無連及者。韓游瑰請入朝謝罪,德宗止之,委任如舊。游瑰又械送欽緒二子,德宗亦宥之。其時張延賞已死,盧杞輩不復在朝,李泌為首相,故能化大獄為小獄,朝廷大臣、功臣俱未連及。泌又以李軟奴之黨猶有在北軍未發者,請大赦以安之。
糧運不繼,豐年不樂
貞元三年(七八七)十一月,吐蕃因為冬天寒冷,不再入寇,而唐朝也因糧運不繼,所以詔渾瑊帥軍歸河中,李元諒(即駱元光)帥軍歸華州,劉昌分其兵五千歸汴州。其餘防秋兵暫屯鳳翔、京畿諸縣以就食。然是歲甚豐稔,米斗值錢百五十,粟八十。十二月一日,德宗在新店(今河南陝縣西)打獵,入民趙光奇家,問:“百姓樂乎?”對曰:“不樂。”德宗曰:“今歲頗稔,何為不樂?”曰:“詔令不信。前雲兩稅之外悉無他徭,今非稅而誅求者殆過於稅。後又雲和糴,而實強取之,曾不識一錢。始雲所糴粟麥納於道次,今則遣致京西行營,動數百里,車摧馬斃,破產不能支。愁苦如此,何樂之有!”
韓滉逝世
韓滉(723-787)長安(今陝西西安)人。能書,又善畫,長於隸書,章草學梁侍中、蕭子云飛白。畫人物宗顧、陸。善畫田家風俗、牛羊。畫馬與韓乾齊名。

史料記載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丁卯,公元七八七年)
八月,辛巳朔,日有食之。
吐蕃尚結贊遣五騎送崔漢衡歸,且上表求和。至潘原,李觀語之以“有詔不納吐蕃使者”,受其表而卻其人。
初,兵部侍郎、同平章事柳渾與張延賞俱為相,渾議事數異同,延賞使所親謂曰:“相公舊德,但節言於廟堂,則重位可久。”渾曰:“為吾謝張公,柳渾頭可斷,舌不可禁!”由是交惡。上好文雅縕藉,而渾質直輕侻,無威儀,於上前時發俚語。上不悅,欲黜為王府長史,李泌言:“渾褊直無他。故事,罷相無為長史者。”又欲以為王傅,泌請以為常侍,上曰:“苟得罷之,無不可者。”己丑,渾罷為左散騎常侍。
初,郜國大長公主適駙馬都尉蕭升。升,復之從兄弟也。公主不謹,詹事李升、蜀州別駕蕭鼎、彭州司馬李萬、豐陽令韋恪,皆出入主第。主女為太子妃,始者上恩禮甚厚,主常直乘肩輿抵東宮。宗戚皆疾之。或告主淫亂,且為厭禱。上大怒,幽主于禁中,切責太子。太子不知所對,請與蕭妃離婚。上召李泌告之,且曰:“舒王近已長立,孝友溫仁。”泌曰:“何至於是!陛下惟有一子,奈何一旦疑之,欲廢之而立侄,得無失計乎!”上勃然怒曰:“卿何得間人父子!誰語卿舒王為侄者?”對曰:“陛下自言之。大曆初,陛下語臣,‘今日得數子’。臣請其故,陛下言‘昭靖諸子,主上令吾子之。’今陛下所生之子猶疑之,何有於侄!舒王雖孝,自今陛下宜努力,勿復望其孝矣!”上曰:“卿不愛家族乎?”對曰:“臣惟愛家族,故不敢不盡言。若畏陛下盛怒而為曲從,陛下明日悔之,必尤臣云:‘吾獨任汝為相,不力諫,使至此,必復殺而子。’臣老矣,餘年不足惜,若冤殺臣子,使臣以侄為嗣,臣未知得歆其祀乎!”因嗚咽流涕。上亦泣曰:“事已如此,使朕如何而可?”對曰:“此大事,願陛下審圖之。臣始謂陛下聖德,當使海外蠻夷皆戴之如父母,豈謂自有子而疑之至此乎!臣今盡言,不敢避忌諱。自古父子相疑,未有不亡國覆家者。陛下記昔在彭原,建寧何故而誅?”上曰:“建寧叔實冤,肅宗性急,譖之者深耳!”泌曰:“臣昔以建寧之故,固辭官爵,誓不近天子左右。不幸今日復為陛下相,又睹茲事。臣在彭原,承恩無比,竟不敢言建寧之冤,及臨辭乃言之,肅宗亦悔而泣。先帝自建寧之死,常懷危懼,臣亦為先帝誦《黃台瓜辭》以防讒構之端。”上曰:“朕固知之。”意色稍解,乃曰:“貞觀、開元皆易太子,何故不亡?”對曰:“臣方欲言之。昔承乾屢嘗監國,託附者眾,東宮甲士甚多,與宰相侯君集謀反,事覺,太宗使其舅長孫無忌與朝臣數十人鞫之,事狀顯白,然後集百官而議之。當時言者猶云:‘願陛下不失為慈父,使太子得終天年。’太宗從之,並廢魏王泰。陛下既知肅宗性急,以建寧為冤,臣不勝慶幸。願陛下戒覆車之失,從容三日,究其端緒而思之,陛下必釋然知太子之無它矣。若果有其跡,當召大臣知義理者二十人與臣鞫其左右,必有實狀,願陛下如貞觀之法行之,並廢舒王而立皇孫,則百代之後,有天下者猶陛下子孫也。至於開元之時,武惠妃譖太子瑛兄弟殺之,海內冤憤,此乃百代所當戒,又可法乎!且陛下昔嘗令太子見臣於蓬萊池,觀其容表,非有蜂目豺聲商臣之相也,正恐失於柔仁耳。又,太子自貞元以來常居少陽院,在寢殿之側,未嘗接外人,預外事,安有異謀乎!彼譖人者巧詐百端,雖有手書如晉愍懷,衷甲如太子瑛,猶未可信,況但以妻母有罪為累乎!幸陛下語臣,臣敢以家族保太子必不知謀。曏使楊素、許敬宗、李林甫之徒承此旨,已就舒王圖定策之功矣!”上曰:“此朕家事,何豫於卿,而力爭如此?”對曰:“天子以四海為家。臣今獨任宰相之重,四海之內,一物失所,責歸於臣。況坐視太子冤橫而不言,臣罪大矣!”上曰:“為卿遷延至明日思之。”泌抽笏叩頭而泣曰:“如此,臣知陛下父子慈孝如初矣!然陛下還宮,當自審思,勿露此意於左右;露之,則彼皆欲樹功於舒王,太子危矣!”上曰:“具曉卿意。”泌歸,謂子弟曰:“吾本不樂富貴,而命與願違,今累汝曹矣。”太子遣人謝泌曰:“若必不可救,欲先自仰藥,何如?”泌曰:“必無此慮。願太子起敬起孝。苟泌身不存,則事不可知耳。”間一日,上開延英殿獨召泌,流涕闌乾,撫其背曰:“非卿切言,朕今日悔無及矣!皆如卿言,太子仁孝,實無他也。自今軍國及朕家事,皆當謀於卿矣。”泌拜賀,因曰:“陛下聖明,察太子無罪,臣報國畢矣。臣前日驚悸亡魂,不可復用,願乞骸骨。”上曰:“朕父子賴卿得全,方屬子孫,使卿代代富貴以報德,何為出此言乎!”甲午,詔李萬不知避宗,宜杖死,李升等及公主五子,皆流嶺南及遠州。
戊申,吐蕃帥羌、渾之眾寇隴州,連營數十里,京城震恐。九月,丁卯,遣神策將石季章戍武功,決勝軍使唐良臣戍百里城。丁巳,吐蕃大掠汧陽、吳山、華亭,老弱者殺之,或斷手鑿目,棄之而去,驅丁壯萬餘悉送安化峽西,將分隸羌、渾,乃告之曰:“聽爾東向哭辭鄉國。”眾大哭,赴崖谷死傷者千餘人。未幾,吐蕃之眾復至,圍隴州,刺史韓清沔與神策副將蘇太平夜出兵擊卻之。
上謂李泌曰:“每歲諸道貢獻,共直錢五十萬緡,今歲僅得三十萬緡。言此誠知失體,然宮中用度殊不足。”泌曰:“古者天子不私求財,今請歲供宮中錢百萬緡,願陛下不受諸道貢獻及罷宣索。必有所須,請降敕折稅,不使奸吏因緣誅剝。”上從之。
回紇合骨咄祿可汗屢求和親,且請婚。上未之許。會邊將告乏馬,無以給之,李泌言於上曰:“陛下誠用臣策,數年之後,馬賤於今十倍矣。”上曰:“何故?”對曰:“願陛下推至公之心,屈己徇人,為社稷大計,臣乃敢言。”上曰:“卿何自疑若是!”對曰:“臣願陛下北和回紇,南通雲南,西結大食、天竺,如此,則吐蕃自困,馬亦易致矣!”上曰:“三國當如卿言,至於回紇則不可。”泌曰:“臣固知陛下如此,所以不敢早言。為今之計,當以回紇為先,三國差緩耳。”上曰:“唯回紇卿勿言。”泌曰:“臣備位宰相,事有可否在陛下,何至不許臣言!”上曰:“朕於卿言皆聽之矣,至於和回紇,宜待子孫;於朕之時,則固不可!”泌曰:“豈非以陝州之恥邪!”上曰:“然。韋少華等以朕之故受辱而死,朕豈能忘之!屬國家多難,未暇報之,和則決不可。卿勿更言!”泌曰:“害少華者乃牟羽可汗,陛下即位,舉兵入寇,未出其境,今合骨咄祿可汗殺之。然則今可汗乃有功於陛下,宜受封賞,又何怨邪!其後張光晟殺突董等九百餘人,合骨咄祿竟不敢殺朝廷使者,然則合骨咄祿固無罪矣。”上曰:“卿以和回紇為是,則朕固非邪?”對曰:“臣為社稷而言,若苛合取容,何以見肅宗、代宗於天上!”上曰:“容朕徐思之。”自是泌凡十五餘對,未嘗不論回紇事,上終不許。泌曰:“陛下既不許回紇和親,願賜臣骸骨。”上曰:“朕非拒諫,但欲與卿較理耳,何至遽欲去朕邪!”對曰:“陛下許臣言理,此固天下之福也。”上曰:“朕不惜屈己與之和,但不能負少華輩。”對曰:“以臣觀之,少華輩負陛下,非陛下負之也。”上曰:“何故?”對曰:“昔回紇葉護將兵助討安慶緒,肅宗但令臣宴勞之於元帥府,先帝未嘗見也。葉護固邀臣至其營,肅宗猶不許。及大軍將發,先帝始與相見。所以然者,彼戒狄豺狼也,舉兵入中國之腹,不得不過為之防也。陛下在陝,富於春秋,少華輩不能深慮,以萬乘元子徑造其營,又不先與之議相見之儀,使彼得肆其桀驁,豈非少華輩負陛下邪?死不足償責矣。且香積之捷,葉護欲引兵入長安,先帝親拜之於馬前以止之,葉護遂不敢入城。當時觀者十萬餘人,皆嘆息曰:‘廣平王真華、夷主也!’然則先帝所屈者少,所伸者多矣。葉護乃牟羽之叔父也。牟羽身為可汗,舉全國之兵赴中原之難,故其志氣驕矜,敢責禮於陛下。陛下天資神武,不為之屈。當是之時,臣不敢言其它,若可汗留陛下於營中,歡飲十日,天下豈得不寒心哉!而天威所臨,豺狼馴擾,可汗母捧陛下於貂裘,叱退左右,親送陛下乘馬而歸。陛下以香積之事觀之,則屈己為是乎?不屈為是乎?陛下屈於牟羽乎?牟羽屈於陛下乎?”上謂李晟、馬燧曰:“故舊不宜相逢。朕素怨回紇,今聞泌言香積之事,朕自覺少理。卿二人以為何如?”對曰:“果如泌所言,則回紇似可恕。”上曰:“卿二人復不與朕,朕當奈何!”泌曰:“臣以為回紇不足怨,曏來宰相乃可怨耳。今回紇可汗殺牟羽,其國人有再復京城之勛,夫何罪乎!吐蕃幸國之災,陷河、隴數千里之地又引兵入京城,使先帝蒙塵於陝,此乃百代必報之仇,況其贊普至今尚存,宰相不為陛下別白言此,乃欲和吐蕃以攻回紇,此為可怨耳。”上曰:“朕與之為怨已久,又聞吐蕃劫盟,今往與之和,得無復拒我,為夷狄之笑乎?”對曰:“不然。臣曩在彭原,今可汗為胡祿都督,與今國相白婆帝皆從聽護而來,臣待之頗親厚,故聞臣為相求和,安有復相拒乎!臣今請以書與之約:稱臣,為陛下子,每使來不過二百人,印馬不過千匹,無得攜中國人及商胡出塞。五者皆能如約,則主上必許和親。如此,威加北荒,旁讋吐蕃,足以快陛下平昔之心矣”上曰:“自至德以來,與為兄弟之國,今一旦欲臣之,彼安肯和乎?”對曰:“彼思與中國和親久矣,其可汗、國相素信臣言,若其未諧,但應再發一書耳。”上從之。
既而回紇可汗遣使上表稱兒及臣,凡泌所與約五事,一皆聽命。上大喜,謂泌曰:“回紇何畏服卿如此!”對曰:“此乃陛下威靈,臣何力焉!”上曰:“回紇則既和矣,所以招雲南、大食、天竺奈何!”對曰:“回紇和,則吐蕃已不敢輕犯塞矣。次招雲南,則是斷吐蕃之右臂也。雲南自漢以臣屬中國,楊國忠無故擾之使叛,臣於吐蕃,苦於吐蕃賦役重,未嘗一日不思復為唐臣也。大食在西域為最強,自蔥嶺盡西海,地幾半天下,與天竺皆慕中國,代與吐蕃為仇,臣故知其可招也。”癸亥,遣回紇使者合闕將軍歸,許以鹹安公主妻可汗,歸其馬價絹五萬匹。
吐蕃寇華亭及連雲堡,皆陷之。甲戌,吐蕃驅二城之民數千人及邠、涇人畜萬計而去,置之彈箏峽西。涇州恃連云為斥候,連雲既陷,西門不開,門外皆為虜境,樵採路絕。每收穫,必陳兵以扞之,多失時,得空穗而已。由是涇州常苦乏食。
冬,十月,甲申,吐蕃寇豐義城,前鋒至大回原,邠寧節度使韓游瑰擊卻之。乙酉,復寇長武城,又城故原州而屯之。
妖僧李軟奴自言:“本皇族,見岳、瀆神命己為天子。”結殿前射生將韓欽緒等謀作亂。丙戌,其黨告之,上命捕送內侍省推之。李晟聞之,遽仆於地曰:“晟族滅矣!”李泌問其故,晟曰:“晟新罹謗毀,中外有家人千餘,若有一人在其黨中,則兄亦不能救矣。”泌乃奏:“大獄一起,所連引必多,外間人情忄凶懼,請出付台推。”上從之。欽緒,游瑰之子也,亡抵邠州。游瑰出屯長武城,留後械送京師。壬辰,腰斬欽奴等八人,北軍之士坐死者八百餘人,而朝廷之臣無連及者。韓游瑰委軍詣闕謝,上遣使止之,委任如初。游瑰又械送欽緒二子,上亦宥之。
吐蕃以苦寒不入寇,而糧運不繼。十一月,詔渾瑊歸河中,李元諒歸華州,劉昌分其眾五千歸汴州,自餘防秋兵退屯鳳翔、京兆諸縣以就食。
十二月,韓游瑰入朝。
自興元以來,至是歲最為豐稔,米斗直錢百五十、粟八十,詔所在和糴。庚辰,上畋於新店,入民趙光奇家,問:“百姓樂乎?”對曰:“不樂。”上曰:“今歲頗稔,何為不樂?”對曰:“詔令不信。前雲兩稅之外悉無它徭,今非稅而誅求者殆過於稅。後又雲和糴,而實強取之,曾不識一錢。始雲所糴粟麥納於道次,今則遣致京西行營,動數百里,車摧牛斃,破產不能支。愁苦如此,何樂之有!每有詔書優恤,徒空文耳!恐聖主深居九重,皆未知之也!”上命復其家。
臣光曰:甚矣唐德宗之難寤也!自古所患者,人君之澤壅而不下達,小民之情郁而不上通;故君勤恤於上而民不懷,民愁怨於下而君不知,以至於離叛危亡,凡以此也。德宗幸以遊獵得至民家,值光奇敢言而知民疾苦,此乃千載之遇也。固當按有司之廢格詔書,殘虐下民,橫增賦斂,盜匿公財,及左右諂諛日稱民間豐樂者而誅之。然後洗心易慮,一新其政,屏浮飾,廢虛文,謹號令,敦誠信,察真偽,辨忠邪,矜困窮,伸冤滯,則太平之業可致矣。釋此不為,乃復光奇之家。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又安得人人自言於天子而戶戶復其徭賦乎!
李泌以李軟奴之黨猶有在北軍未發者,請大郝以安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