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宿遷市政府工作報告

過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按照“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的總體要求,大力開展統籌“三大發展”、推進“九比競賽”活動,經濟社會實現了平穩健康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4年宿遷市政府工作報告
  • 匯報單位:宿遷市人民政府
  • 匯報時間:2014年1月12日
  • 報告類型:政府工作報告
報告簡介,2013年工作回顧,發展歷程,往年分析,今後要做,

報告簡介

——2014年1月12日在宿遷市
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代市長 王天琦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宿遷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3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按照“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的總體要求,大力開展統籌“三大發展”、推進“九比競賽”活動,經濟社會實現了平穩健康發展。主要指標再上新台階,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05億元、增長12.5%,財政總收入381.9億元、增長14.6%,公共財政收入185.1億元、增長17.1%,固定資產投資1290億元、增長25.8%,貸款餘額1282.1億元、增長 27.8%;11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省首位。重點工作取得新進展,宿淮鐵路宿遷段建成通車,運河中心港開港運行,宿遷和沭陽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徐宿淮鹽鐵路爭取、綜合保稅區創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等事關宿遷長遠發展的重點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民計民生實現新改善,各級財政用於民生的投入達195.4億元,占公共財政支出的65.1%;城鄉居民收入連續10年保持兩位數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萬元;全市小康建設25項指標中有21項達標,宿豫、沭陽有望率先通過小康考核驗收。

發展歷程

一是突出抓好產業擴量提質,轉型升級取得積極進展。工業經濟質態快速提升。紮實推進兩訪兩幫、服務中小企業十大行動等主題活動,出台大企業(集團)培育、工業再造、技術改造等政策意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淨增525戶、累計達2547戶,完成增加值730億元、增長18.3%;銷售超億元企業淨增153戶、累計達513戶。深入推進千企升級行動計畫,四大傳統產業實現銷售160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60.6%。全面啟動六大新興產業集聚區建設,加快培育綠色建材產業、白色家電產業,新興產業實現銷售610億元、增長35.6%。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52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提高到19%。薄膜材料基地被認定為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洋河新區獲批籌建全國白酒知名品牌示範區。服務業發展提速升級。完成增加值655億元、增長13%,增速四年來首次高於地區生產總值增長。旅遊業總收入突破100億元,接待國內外遊客突破1000萬人次,其中市區接待團隊遊客超過50萬人次。物流總費用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下降到18.5%。軟體與服務外包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40億元。現代農業規模不斷擴張。深入推進水稻“四改”工程,糧食生產實現“十連豐”。新增設施農業10.5萬畝、漁業2.7萬畝,新增調整市級農業龍頭企業88家、省級17家,生豬大中型規模養殖比重、無公害水產品產地面積比重位居全省第一。獲得夏季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全省先進地區稱號。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發放科技創新券4747萬元,惠及533家中小企業。新增省級企業研發機構41個,大中型工業企業和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研發機構全覆蓋。蘇北工業技術研究院獲省立項支持,8個項目獲國家火炬計畫立項,專利申請量增幅連續兩年位居全省首位,再次榮獲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市稱號。實施“宿遷英才”計畫,新引進國家“千人計畫”專家10名,全市人才資源總量達34.7萬人。
二是深入實施外向帶動戰略,開放型經濟實現重大突破。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創新招商體制機制,建立“四新”重大項目月度公示制,組建央企及重大項目招商辦,成功舉辦第三屆經洽會、央企合作推進會、首屆中國綠色建材產業合作論壇等活動,新引進億元以上項目355個、新開工244個、新竣工177個,竣工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11.7億元。對外開放水平提升。實施招引千家台企“相知行動”,精心策劃“台灣宿遷周”活動,深耕精耕台灣,再次獲得台商投資“值得推薦城市”稱號。實際到賬外資5.18億美元,完成進出口總額31億美元。成功舉辦世界華校校長、駐外使節、德國北威州議會代表團宿遷行等外事僑務活動,與紐西蘭因弗卡吉爾市建立國際友城關係。平台建設創新突破。探索實施“港站快速轉場/集港通關”模式,啟動綜保區創建工作。宿遷及沭陽、泗陽三家開發區進入全省開發區綜合考評第一板塊,泗洪、宿城開發區分別提升21位和2位;宿遷高新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取得積極進展;6個共建園區全部進入全省第一方陣,蘇宿園區連續四年位居第一。
三是加快完善城市功能設施,城鎮建設邁出更大步伐。城鎮空間布局最佳化提升。制定實施“129”城鎮發展戰略,九個小城市順利掛牌並完成總體規劃編制。重大項目建設快速推進。深入實施中心城市163項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核心區建設,宿遷1897、雨潤廣場等城市綜合體項目主體完工,克拉嗨谷、嬉戲谷動漫王國等旅遊業項目開放運營,鐘吾國際學校、市人民醫院新外科大樓等公共服務項目建成使用,環城西路改造、發展大道南延至洋河段等交通工程竣工通車,分淮入沂整治及500千伏龍湖、沭陽、宿豫東3座變電站等重點項目順利實施,南水北調東線宿遷境內工程全線通水。市政基礎設施持續完善。5個老舊小區改造順利完成,48個老小區燃氣改造竣工投用,62個公交站台改造投入使用,市區新增機動車泊位2.7萬個、非機動車泊位90萬個,更換交通護欄2萬米,新建改建公廁267座。沭陽、泗陽、泗洪三縣城區面貌發生新的變化。城市管理合力逐步加強。統籌推進“三創聯動”,創衛通過國家暗訪,創模通過省級預評估,創建省級文明城市通過城市文明程度指數測評暗訪。榮獲省節水型城市稱號。泗陽縣創成國家衛生縣城。成立市城管委,立下七個方面“宿遷規矩”,大力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城區環境和秩序顯著改觀。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突出。研究出台“1+5”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實施市區空氣品質提升四項行動,制定《全民生態文明教育規劃》,化工園區和重點企業治理取得積極進展。新創省級生態鄉鎮16個,新增植樹造林面積8.6萬畝,榮獲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稱號。
四是紮實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內生動力有了明顯增強。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制定“1+10”改革體系,突出工商登記、“四證(照)一體”登記等方面的流程再造和創新,市級審批事項僅保留57項,精簡率超過70%,不僅有力推動了政府職能轉變,而且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全年新增個體工商戶9萬戶、私營企業1.77萬戶,分別增長37.9%、154.3%。土地管理創新穩步推進。完善地票交易制度,加快城鄉統籌土地管理創新試驗區和泗洪西南崗地區統籌城鄉發展路徑創新實驗區建設,農村土地確權發證、“雙置換”、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等工作順利開展。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紮實做好直接融資,短期融資券、區域集優融資實現突破,全年新增直接融資105億元。積極推進平台實體化運作,市屬5家投資公司資產總額達841.1億元。
五是穩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惠民實效得以充分顯現。創業就業工作成效明顯。開展創業培訓1.51萬人次,實現創業帶動就業4萬餘人。新轉移農村勞動力5.3萬人,城鎮新增就業4.98萬人、再就業2.6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38%。社會保障水平顯著提升。全市“五險”擴面26萬人次,城鎮居民醫保、養老參保率分別達98%和100%;城鄉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350元和270元,五保集中和分散供養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5100元和4300元;新開工各類保障性住房5萬餘套、基本建成3.4萬套,完成棚戶區改造266萬平方米、農村草危房改造1萬餘戶。扶貧開發取得積極進展。穩步推進泗洪西南崗、成子湖周邊和黃墩湖滯洪區等三大片區扶貧開發,加大黃河故道地區農業綜合開發力度,機關單位幹部職工與低收入農戶“一對一”結對幫扶實現全覆蓋。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新增省優質園39所、省三星級高中1所,高考本科達線人數連續四年超萬人、清華北大錄取人數躍居全省第二;順利完成中心城區教育布局調整和學校管理體制調整。市第一人民醫院全面封頂,市心血管醫院掛牌運營,宿遷、沭陽中醫院分別創成三甲和三乙中醫院;基本藥物、新農合結報實現村級全覆蓋,政策範圍內住院補償比例提高到75%,老百姓用藥負擔大大減輕。人口計生工作通過省“十二五”中期評估。市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建設紮實推進,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社區文化中心功能不斷完善。成功舉辦首屆駱馬湖生態四項公開賽。全面掀起學習張森熱潮,宿遷英雄、好人群體效應釋放出強大正能量。民防、物價、氣象、食品藥品安全、民族宗教、人民武裝和雙擁、檔案、黨史、地方志等工作實現新進展,婦女、兒童、青少年、老齡、殘疾人、紅十字、慈善等事業取得新進步。社會管理創新不斷加強。紮實推進平安創建、綜合治理、信訪維穩等工作,深入開展打黑除惡、犬類整治、交通秩序治理等專項行動,公眾安全感和社會治安滿意度位居全省前列。
六是高度重視民主和法治建設,政務環境持續最佳化提升。堅持把抓落實、辦實事作為政府工作的生命線,對日常工作每周一會商、重點項目每月一會辦、經濟形勢每季一分析。深入開展“三解三促”活動,廣泛開展“民聲”大徵集、“民眾滿意的機關服務品牌”創建活動。便民方舟功能進一步最佳化,政務服務效能顯著提升,12345政府熱線服務平台建設取得實效。成功舉辦中國政務微博路在何方高層論壇,“網上宿遷”躋身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前四強。紮實推進誠信宿遷網、企業信用資料庫、重點人群信用資料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框架初步形成。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省委《十項規定》和市委《實施意見》,完善規範性檔案制訂公開徵求意見、常態化聽證、專業性評價等制度,構建法治政府建設“1+2”考核制度體系,依法行政和廉潔從政水平不斷提升。“六五”普法通過省中期考核驗收。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主動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全面完成人大代表議案、政協提案辦理任務。

往年分析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在巨觀環境複雜嚴峻的形勢下,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取得良好業績,離不開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離不開省級機關和蘇州等兄弟市的關心幫助,離不開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的監督支持,離不開全市人民的團結一心、奮力拚搏。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奮戰在各行各業的全體勞動者,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向離退休老同志,向中央和省駐宿單位以及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幹警,向參與宿遷建設的海內外客商、高層次人才、廣大援宿幹部,以及所有關心支持宿遷發展的各級領導、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經濟發展方式有待轉變,產業結構仍不合理,轉方式調結構的任務仍然繁重;城鄉統籌步伐有待加快,城鎮化質量依然不高,中心城市首位度亟待提升;社會管理創新有待強化,社會組織發育仍不充分,公平競爭環境仍需最佳化;民生事業建設有待加強,部分民眾生活還比較困難,公眾知情權、選擇權、表達權、監督權等尚未完全落實;政府管理職能有待改進,少數部門服務發展能力不足,服務意識、行政效能尚需進一步強化。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將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2014年目標任務
今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攻堅“十二五”、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當前,世界經濟仍處於深度調整之中,我國經濟也處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特殊階段。在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的同時,我們也充分認識到,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宿遷發展面臨著諸多機遇和有利條件。體現在改革之利上,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釋放出海量的改革信息和制度紅利。宿遷擁有改革的濃厚氛圍和民眾基礎,在土地管理、行政審批等關鍵性改革上搶占了先機,只要順時應勢、借勢發力,改革的優勢必能轉化為發展的勝勢。體現在政策之利上,中央陸續出台了一系列經濟金融領域的重大政策,省委、省政府專門制定了支持蘇北地區全面小康建設的28條意見,加大了對宿遷的特殊扶持力度,只要找到結合點、找準對接點,定能將上級的普惠性政策為我所用,把支持宿遷的特殊性政策變為加快發展的紅利。體現在成長之利上,宿遷發展已經步入快車道,即使面對各種風險挑戰,主要經濟指標依然保持了較快增長,加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期,發展的空間很大,成長的動力很足。只要我們保持穩的定力、好的導向、快的標準、乾的士氣,善借改革之利、巧借政策之利、用好成長之利,就一定能夠開創宿遷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諧發展的新局面。

今後要做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中央和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改革創新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圍繞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按照市委四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開展統籌“三大發展”、推進“九比競賽”活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城鄉發展路徑、社會治理模式、政府管理職能、民生服務機制,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左右,公共財政收入增長1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左右,進出口總額增長8%左右,實際到賬外資增長10%左右,城鄉居民收入均增長12%左右,節能減排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堅持改革為先,以重大問題為導向,不貼標籤,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將改革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變為議題,從解決一個一個議題入手推動改革的進程,以先行先試增創競爭優勢,以創新突破贏得發展先機。堅持發展為要,千方百計上項目,全力以赴增投入,集中精力做產業,既力求吃得飽,又力爭跑得快,做到“換擋”不降檔,以發展速度的持續加快和領先,推動總量規模的逐步進位和趕超。堅持生態為重,更嚴標準實施項目審批,更強決心推進硬體建設,更硬手段加強污染治理,更高要求保護土地資源,絕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追求一時的經濟成長,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堅持民生為本,遵循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辦妥辦實一批順民意、解民憂、保民安的好事,更加注重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真正讓人民民眾成為幸福宿遷的建設者和共享者。
新的一年,我們將堅定不移做好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創新,激活發展內生動力
宿遷與其它地區相比,能源不是優勢、資源不是優勢、基礎更不是優勢,惟有改革創新是最大優勢。我們將堅持以發展中的問題和民眾反映的難題為導向,拿出更大的智慧、勇氣和堅持,全面落實好市委、市政府《關於近兩年深化改革的若干要點》,充分尊重民眾和基層的首創精神,鼓勵先行先試、探索創新、積累經驗,齊聲唱響宿遷改革創新的主旋律,努力續寫宿遷改革創新的新篇章,真正讓改革創新成為我們的習慣。
推進市場化改革。正確把握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政府主動從競爭性領域退出,最大限度減少對微觀經濟事務的干預,該交給市場的交給市場,該交給社會的交給社會,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動態調整和精簡審批事項,完善和擴大並聯審批,推進多證(照)合一,逐步實現網上公開透明運行,讓企業和民眾少跑路、更便捷;探索推進資格資質脫政化改革,通過委託、授權等方式,逐步將資格資質培訓、認證權力和職能從政府部門剝離出來、推向社會;創新對市場主體的監管方式,推動一次性審批向全過程監管轉變。實施政府機構改革與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調整計生、衛生、食品安全監管等機構和職能。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研究制訂政府購買服務“負面清單”,除明確不能購買的事項外,其它全部向市場購買服務,爭取在三年內實施到位,讓市場主體更多更好分享到改革創造的商機。探索市屬許可權內資源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積極開展大用電客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試點,推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和公開交易試點,讓企業和民眾實實在在享受到改革帶來的實惠。
深化社會事業領域改革。圍繞解決人民民眾反映強烈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鞏固醫療改革成果,激活各類醫療機構的發展活力。規範和完善基本藥物制度,降低廣大民眾看病買藥費用;研究制訂加快推進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創造公平競爭環境,促進醫療市場充分良性競爭;加大對民營醫院的扶持力度,逐步擴大以獎代補基金的規模,考核和引導民營醫院更好地承擔公共醫療服務;創新機制強化對民營醫院的監管,以制度化的規則推動其依法依規經營、持續健康發展,讓病患享受愈來愈好的醫療服務;建立醫護人才引進與激勵機制,確保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提高醫療機構的發展與服務水平。圍繞激活民辦教育發展活力,創新民辦教育發展機制,發揮扶持政策槓桿作用,撬動更多民資注入教育領域;鼓勵採取組建教育集團等形式,最佳化重組民辦教育機構,提升民辦學校辦學水平。圍繞打造文化人才集聚和文化產業發展新高地,探索柔性引才機制,建立以政府獎勵為導向的人才激勵機制,努力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國有影響的文學、書畫、演藝領軍人才;鼓勵文化企業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文化創作、文化產品的供給,加快創作一批體現宿遷地域特色、具有較高水準的文化藝術精品,打造宿遷新品牌,樹立宿遷新形象。
探索農村綜合制度改革。圍繞激活農村發展活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推進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農村綜合改革。健全農村產權權益實現機制,推進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建立市、縣、鄉三級農村產權交易綜合平台,讓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一樣實現資源資產的保值增值。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堅持規劃管控和用途管制,探索設立農村“土地銀行”,吸儲農民自願流轉的零散土地,以“零存整貸”的方式推動農業規模化經營。建立農村產權保護機制,在市、縣(區)建立農村產權維護援助中心,成立市農村產權仲裁院,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範運行。加快推進城鄉統籌試驗區建設,以農民生產方式變革引領生活方式轉變,讓農民融入城鎮、幸福生活。
二、堅定不移推進新型工業化,壯大特色優勢產業
宿遷今天所有問題的根源在於發展不充分,最主要的原因是工業化水平不高。特定的發展階段決定了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工業總量的擴張和產業質態的提升,創造更多更好的財源稅源,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崗位,創造更多更好的增收渠道,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幸福的同頻共進。
深化招商引資,擴大工業總量。堅持全員招商與專業招商雙軌並行,強化經濟主管部門、相關職能部門和各類招商主體作用,大力開展產業招商、主題招商,集中精兵強將主攻重特大項目,全力在產業鏈條關鍵環節和核心項目的招引上實現新突破。進一步最佳化以市場換投資、資源換資本以及支持企業拓展市場等方式,再造招商新優勢,吸引更多企業入駐宿遷。強化項目的研究、策劃、設計和爭取工作,注重與國內外知名產業研究院、專業諮詢公司等機構合作,力求在招引世界500強企業、跨國公司中把握先機、謀求突破。建立健全招商活動綜合評估機制、差別化的政策支持和項目評估審定機制,提高招商針對性和項目含金量。
加速轉型升級,提升產業質態。研究制訂差異化的激勵政策,重點支持大企業(集團)培育計畫中的骨幹企業、市場占有率高的行業龍頭企業、走專業化差異化道路的特色企業、在本地能構成相對完整產業鏈的關鍵企業做大做強、轉型發展。大力實施新興產業千億計畫,突破一批核心項目,引導企業參與技術標準制訂,年內實現銷售800億元。聚焦支持六大新興產業集聚區建設,推動光電和智慧型電網產業實現新的突破。深入實施千企升級行動計畫、工業強市六大行動和工業再造計畫,加快四大傳統產業提檔升級,年內銷售突破2000億元。藉助中國綠色建材產業合作論壇,實施綠色建材強制推廣和套用工程,打造國家級綠色建材產業先導區、集聚發展示範區和綠色建材市場集中區。推動環保新材料、精密儀器及關聯產業發展。以雙鹿上菱冰櫃項目產品下線為契機,發展空調、冰櫃冰櫃、洗衣機等家電產業,做好格力電器、東貝壓縮機、人民電器等項目建設服務工作,吸引冷凝管、壓縮機等機械零部件、電子元器件的配套企業集聚,打造國家級白色家電節能環保配套產品供應基地。
持續最佳化環境,助推企業發展。堅持穩企業就是穩增長、穩運行就是穩崗位,進一步最佳化企業發展環境,強化要素保障供給,讓廣大企業家安心生產、放心經營。創新工業經濟運行監測分析方式,加強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的研判,全面了解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幫助企業把握髮展走勢、掌握市場主動。認真做好資金、水、電、氣、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調度,支持有訂單、有效益的工業企業開足馬力生產,提高工業有效生產和銷售。紮實推進兩訪兩幫活動,定期召開工業企業座談會,完善領導掛鈎聯繫、分級會辦、工作督查三項制度,最佳化問題會辦、交辦、反饋機制,為困難企業雪中送炭,助推企業爬坡過坎、度過難關。
三、堅定不移推進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
宿遷是傳統農業大市,農民是人口的主體,任何時候都不能忘了土地,任何階段都不能偏廢農業,任何時期都不能虧待農民。做好新時期“三農”工作關鍵不是要命令農民做什麼,而是不要輕易禁止農民做什麼。我們將遵循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的意願,加快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以最少的人種最多的地,努力在減少農民中富裕農民。
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按照“縣區有特色、鄉村有特品”的要求,加快發展特色農業,做精區域特色板塊。加強現代農漁業產業園區建設,引導省級園區轉型發展,年內新增設施農業10萬畝、漁業2萬畝。紮實推進生態農業和放心糧油工程建設,逐步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機制,保證舌尖上的安全。圍繞產業鏈前端的種子產業和後端的加工產業,培育和招引一批有品牌、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年內新培育銷售2000萬元以上龍頭企業20家。加大對市農科院、南農大(宿遷)設施園藝研究院支持力度,推動產中服務逐步向產前和產後技術推廣深化,不斷強化農業“三新”成果推廣套用。積極引導經營性主體發展專業化服務,完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組織開展各類農民培訓,培育一批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培育農業規模經營主體,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鼓勵和支持農民在實踐中探索機制靈活、形式多樣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培育由市場自發形成的合作經濟組織,幫助更多農民走上合作致富之路。加大對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的扶持力度,助推更多農民走上經營致富之路。鼓勵多種主體參與土地股份合作社,開展村級土地股份合作社試點,引導更多農民走上入股致富之路。深入開展“五好”示範社創建活動,不斷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化管理水平,強化其在農資購買、農產品銷售、農機作業等生產服務方面的作用,提供更加便捷優質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實施農田水利提升工程,加快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農村防洪排澇等工程建設,提高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護標準化水平,打通“毛細血管”,解決好“最後1公里”的問題,真正實現遇旱不慌、臨雨不急。實施農村公路提檔工程,提高橋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年內新建改建農村公路道路1019公里、橋樑155座,完成路肩硬化68公里。實施鎮村公交通達工程,年內新增通車鄉鎮10個,全市鎮村公交開通率達60%,逐步解決農村居民“出行難”問題。加快實施城鄉區域供水工程,年內新增通水鄉鎮26個,區域供水覆蓋率提高到86.2%,再讓78.9萬城鄉居民喝上放心水。
四、堅定不移推進第三產業,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
服務業不僅直接關係和影響到實體經濟的發展,而且具有集聚人氣、吸納就業、帶動消費、便利生活的能力。我們將堅持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並重,深入實施服務業“3119”工程,完善現代服務業體系,滿足人民民眾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
建設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圍繞打造現代服務業發展新高地,最佳化發展教育培訓業,推動現有職業院校整合資源、突顯特色;藉助事業單位和社會機構力量,建設培訓、人事考試和鑑定發證“三位一體”平台,促進法律、會計、評估、人力資源等商務服務業企業向綜合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建成全國知名的資格資質認證、培訓產業基地。培育發展健康服務業,依託駱馬湖省級旅遊度假區,規劃建設康復療養基地,發展養老服務、康復療養等產業;結合三台山森林公園擴面提質,打造集休憩、療養、健身為一體的高端養生場所。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加快運河特色文化基地建設,年內創成國家級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三台山文化創作基地,打造集學習、培訓、展覽等為一體的琴棋書畫培訓中心。加快發展總部經濟,重點建設一批項目承載基地,引進總部經濟企業入駐,打造國內知名的生態型總部企業集聚區。
繁榮幸福路和霸王舉鼎兩大商圈。加快建設宿遷1897、雨潤廣場等重點商業設施,啟動國泰廣場改造,年內水韻城建成運營,中豪國際廣場竣工驗收。集中建設核心商圈,邀請國內外著名規劃和商業專家“把脈問診”,提高楚街、寶龍24街、金鷹濱水特色休閒街等現有商業設施利用率,推進商業商務中心人氣集聚和業態繁榮,真正實現消費在家門口、稅收留在宿遷。
發展旅遊、物流和軟體服務外包三大產業。圍繞建設“玩不夠”的城市,啟動旅遊業新三年提升計畫,加快推進項王故里景區三期、三台山森林公園擴面提質工程等景區項目建設,完善提升克拉嗨谷、嬉戲谷動漫王國等旅遊景點;統籌策劃各類節慶,承辦環駱馬湖生態四項國際公開賽,支持社會力量和企業辦好湖鮮美食節、駱馬湖開漁節等主題節慶活動;做好團隊游的組織和落實工作,年內實現旅遊總收入130億元,接待國內外遊客1300萬人次,其中市區接待團隊遊客突破80萬人次。加大運河中心港產業園建設力度,突破傳化公路港等一批重點物流業項目,積極招引第三方物流龍頭企業和製造業龍頭企業自身的物流項目,支持通連國際物流公司開展甩掛運輸試點,進一步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年內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降至18%左右。加快推進京東商城華東雲計算中心及研發中心、德俊數碼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培育招引一批標誌性、引領性的電商企業,爭創省級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和更多省級電子商務基地,年內軟體和服務外包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50億元。
五、堅定不移推進開放型經濟,加快經濟國際化步伐
發展開放型經濟不僅有利於提升區域開放水平、促進經濟快速增長和轉型升級,而且有利於打造符合國際慣例的商務環境、政務環境、生活環境,同時對於開闊人的視野、提升人的眼界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們將堅持外向帶動戰略不動搖,更加廣泛地拓展開放領域,更大範圍地集聚要素資源,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
拓寬對外開放領域。以台資、港資、德資為重點,全力主攻外資大項目。深入開展“相知行動”系列活動,依託宿遷經開區台商創業創新科技產業園和各縣(區)台商集聚平台,力爭3—5年集聚2000家台資企業。實施外貿總量擴張計畫,促進貿易便利化,推動異地進出口轉化。引導企業參加各類展會、開拓新興市場,年內新培育進出口企業100家、出口超千萬美元企業5家。支持企業“走出去”,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進一步拓展對外交往格局,深化與國際友城友好關係,在德國、西班牙等國發展產業匹配度較高的新友城,構築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讓宿遷走向世界,讓世界走進宿遷。
提升區域合作水平。以感情為基礎、利益為導向,創新南北掛鈎合作機制,發揮市承接產業轉移辦公室作用,探索與蘇州建立產業有序轉移、利益合理分成的新機制,打造全省新型紡織和機械電子類產業轉移重點承接地。認真研究對接上海自貿區,強化對自貿區產業信息的收集、研判,積極招引溢出的先進制造業、服務外包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項目。加強淮海經濟區溝通合作,推動交通、市場、社保、環保等一體化進程,促進旅遊線路互聯互動、客源互享互送、行銷互利互惠,實現區域合作共贏。
建設高端平台載體。按照“申報、建設、項目落戶、服務監管”同步推進的思路,加大綜保區爭取和建設力度,上半年具備申請國家部委驗收條件併力爭早日獲批,打造招商引資和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平台。圍繞建設永不轉移的產業園,宿遷經開區加快先進制造業項目集聚,提升基礎設施承載能級,年內進入全省開發區前50強,早日建成區域性開放型經濟高地;沭陽經開區抓住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的機遇,加快突破一批大項目和外資項目;泗陽、泗洪、宿城開發區更加注重項目集聚和功能提升,向國家級開發區的目標邁進;宿遷高新區重點推進“一院三中心”四大功能區建設,年內基本具備國家級高新區申創條件;蘇宿園區實施新三年提升計畫,繼續當好全省共建園區排頭兵;其它共建園區同步推進招商引資和基礎配套,保持全省第一方陣。
增強要素集聚能力。圍繞再造人力資源優勢,落實大企業用工服務機制,出台鼓勵外來務工人員購房居住政策,吸引更多市外勞動力到宿遷務工。圍繞再造用地保障優勢,健全國有土地市場化供應制度,推進工業用地出讓彈性年期和租賃制,完善地票制度,提高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周轉指標使用效率。圍繞再造融資供給優勢,大力推進招商引行,力爭南京銀行、江蘇長江商業銀行宿遷分行上半年開業;鼓勵各金融機構到基層設立分支機構、拓展業務,創造條件支持民豐銀行到三縣設立分支機構;積極爭取信貸規模,調優信貸結構,年內新增貸款突破300億元,工業貸款占比超過30%;引導科技型、成長型中小企業到“新三板”,以及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等場外市場融資。圍繞再造科技人才支撐優勢,加快“一城、四院、六中心”等創新載體和服務平台建設,發揮創新券引導作用,推動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年內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1.35%;大力推進“宿遷英才”計畫,重點抓好高層次領軍人才、高技能實用人才兩支隊伍,加快高層次人才創業園、產業技術研究院、企業研發機構三大平台建設,實施領軍人才引進、政產學研人才開發、名校優生引進和名醫名家集聚四大工程,爭取省派科技鎮長團三縣兩區全覆蓋。
六、堅定不移推進中心城市建設,統籌城鄉發展
宿遷城鎮化的階段性特徵非常明顯,中心城市基礎功能配套、人氣商氣集聚、輻射帶動能力等尚不能滿足發展需要,鎮村又普遍存在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不足、人口吸附力不強等問題。對此,我們將堅定不移地實施“129”城鎮發展戰略,進一步提升首位度、打通中心軸、建設小城市、創設新載體、構築大交通,迅速掀起城鎮建設大推進、大開發、大建設的高潮。
提升首位度。順應中心城市發展的形勢變化,建立健全“五規融合”新機制,推進財力分成、事務分擔、利益分享,形成規劃建設合力。圍繞提高建成率,以落實核心區建設三年行動計畫為抓手,加快實施180項重點基礎設施項目,集中推進舊城改造,統籌各組團內部重大功能板塊建設,讓我們的城市內聚外聯、融合發展。圍繞提高配套率,在教育設施上,啟動市鐘吾國中改造,完成宿豫實驗高中改造擴建,馬陵高中新校區、宿遷經開區國中及黃河國小建成使用;在醫療設施上,全面建成市第一人民醫院並實現高起點、高水平運營,市婦產醫院、工人醫院新院建成運營;在文化體育設施上,開工建設廣播電視發射塔,完成城市記憶廣場主體工程,市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投入使用,奧體中心體育競賽場、國際會展中心基本建成;在市政設施上,重點推進小餐飲集中區、停車設施、標準化菜市場、公交站場、公共腳踏車服務系統等功能設施建設,完善公廁、果殼箱、垃圾轉運站、餐廚垃圾處理場等環衛設施建設,加強供電、供熱、供氣、供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讓我們的城市功能更加完備、生活舒適便捷。圍繞提高達標率,深化“三創聯動”,年內創成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省級文明城市;統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完善“一街三方”聯勤共管的“三位一體”機制,集中治理城市管理十大焦點難題,鞏固提升城區道路交通秩序綜合整治成效,創新不文明行為懲誡機制,推動“宿遷規矩”向“宿遷習慣”轉變,讓我們的城市更加文明、更加和諧。全面實施城市綠化景觀和主要道路街景整治提升工程,打造林蔭城市、彩色城市、花園城市、個性城市;加快實施河湖水系溝通提升工程,實現中心城市內環水系水上暢遊目標,讓我們的城市水綠交融、充滿靈性。
打通中心軸。把交通建設作為中心軸的重中之重,加快省道347宿遷段、通港大道、發展大道東延等主幹道建設,啟動城市軌道交通前期工作,把中心城區、洋河新區、泗陽城區串成一線,輻射帶動沭陽、泗洪兩縣發展。推進軸內規劃、產業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聯審、聯建、聯管,帶動和激活軸內片區以及沿線鄉鎮的發展。加快三大節點及沿軸鄉鎮水、電、氣、污水管網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力爭早見成效,形成局部聚合。
建設小城市。將九個小城市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小城市全域規劃與經濟發展規劃、各類專項規劃銜接,塑造鮮明的特色和個性。以老鎮區改造為突破口,統籌推進路網、管網以及醫院、學校等項目建設,年內小城市建成區綜合配套率達60%以上。按照“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鎮區集中、土地向大戶集中”的原則,積極探索農村人口就近市民化、就近城鎮化新路徑。支持和引導其它小城鎮發揮優勢、錯位發展,走出各具特色的鎮域經濟發展之路。
創設新載體。在城市社區和開發區,穩步推進鄰里中心建設模式,滿足和方便城市居民、務工人員生活需求,讓鄰里關係更和睦、更融洽。在九個小城市和相關鄉鎮,結合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試點建設一批集公共活動室、健身場所、閱覽室、小超市、衛生室、幼稚園、紅白事理事堂、車站停靠點等為一體的鄉里中心,以及滿足一家一戶基本種植養殖需求的公租農莊,讓鄉里中心成為方便村民生活、滋養鄉情記憶的場所,讓鄉村成為久居的人感恩、遠行的人牽掛的地方。
構築大交通。立足宿遷長遠,增強發展後勁,加大重點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爭取力度,協調跟進徐宿淮鹽鐵路項目,做好征地拆遷等前期工作,年內開工建設;對接爭取通用機場項目,提前啟動項目建議書和可研編制,爭取早日開工建設;加快推進運河中心港基礎設施建設,年內力爭獲批二類口岸;加大國省幹線道路建設力度,推進省道121、省道326、省道245蘇皖省界至泗洪段、成子河船閘等項目續建工程,啟動宿揚高速宿遷段、省道329、省道330溧河窪大橋及接線等項目工程,著力構建公鐵水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七、堅定不移推進社會事業發展,滿足人民民眾公共需求
提供公共服務,滿足公共需求,是現代政府的一項基本職責,也是衡量政府管理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標準。我們將以人民滿意為標桿,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增加公共產品供給,為人民民眾提供更方便、更優質、更均衡的公共服務。
促進衛計事業提升發展。著力健全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體系,積極引進全國知名醫療機構,合作建設高檔次健康體檢和康復中心,新建市公共衛生服務中心;結合小城市發展布局,規劃建設區域性公共醫療衛生中心;加快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推進新建衛生室與鄉里中心有機融合。進一步最佳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鼓勵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提升辦醫層次,支持市人民醫院爭創三甲,年內鄉鎮醫院30%以上達到一級甲等標準,40%以上達到一級乙等標準。創新衛生監督和新農合監管機制,規範醫療衛生服務行為。加強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做好“單獨兩孩”生育政策專項調查並適時實施,推進幸福家庭創建活動,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以教育現代化和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區)創建為抓手,全面提升宿遷教育事業發展水平,努力讓所有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站在公平的人生起跑線上。加快發展學前教育,實施學前教育五年行動計畫,新建改建幼稚園120所,創建省優質園25所;均衡發展義務教育,最佳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改善農村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夯實做強高中教育,支持薄弱高中創建三星級高中,推行熱點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均衡分配政策;穩步推進高等教育,積極引進市外優質高教資源,推動高師、經貿、衛校建設獨立設定的專科院校,爭取年內宿遷學院申本成功;全面提升職業教育,加快專業設定調整,建立“學校+工廠”、“授課+實踐”的培訓模式,年內職校畢業生“雙證率”達80%,當年一次性就業率達95%。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名師培養目標和梯隊建設規劃,著力打造一支結構合理、師德高尚、專業水平高、教學能力強的優秀教師隊伍。啟動名師牽手農村教育工程,組織優秀教師到農村交流支教。
促進文體事業繁榮發展。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縣(區)文化場館、社區文化中心、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免費開放公共文化設施。紮實推進有線電視進村入戶工程,進村入戶率提高到85%以上,讓農村居民看上更加豐富多彩的節目。加強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城市社區十分鐘健身圈”,積極開展民眾性健身活動,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品牌賽事。
八、堅定不移推進民生改善,提高人民民眾生活水平
解決民生問題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福祉是最大的政績。我們將懷揣真摯的百姓情懷,秉承“民生為大”的理念,深入實施民生改善“一六二一”工程,把更多財力物力向民生領域傾斜,下決心做好普惠性民生、特殊性民生、基礎性民生、增長性民生,在老百姓少跑路、少負擔、少疑慮、少煩心上多下功夫,讓公眾在細微之處和點滴變化中真切感受到黨委政府的溫馨與敬意。
在加強創業就業中富民。全面落實全民創業三年行動計畫,強化創業培訓、創業實訓和創業孵化,年內新建創業孵化基地5個。加大金融、財稅政策支持力度,重點扶持城鄉勞動者初次創業和中小微企業發展,引導培育與市內工業相配套的全民創業項目,年內扶持成功創業1萬人,通過省級創業型城市驗收。大力開展“春風行動”,加強技能培訓,開發公益性崗位,加快發展建築業、服務業等富民產業,年內城鎮新增就業2.5萬人,幫助1.2萬名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推進三大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扶貧開發和黃河故道地區農業綜合開發,落實整體幫扶規劃和扶貧選單,年內全市累計75%的農村低收入人口實現脫貧、75%的經濟薄弱村實現新八有目標,完成2804戶農村草危房改造和省下達的農村危房改造任務。
在提高保障水平中利民。牢記保障線就是生命線,進一步完善社保體系,推進社保擴面“幸福行動”,年內企業職工“五險”擴面新增26萬人次;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居民醫保制度和管理體制,開展醫保異地結算互通行動,落實大病保險制度,切實減輕民眾看病負擔;強化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年內參保比例達95%以上,保障好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和長遠生計;進一步強化基層服務,年內發放社保“一卡通”200萬張,逐步實現參保人員人人持卡。完善房屋徵收安置市場化機制,推行以市場化為主、政府統建為輔的安置方式,有效縮短過渡期,讓拆遷民眾早日住上心儀的房子,安居樂業、幸福生活。加快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提高各類補貼標準,最佳化特殊困難民眾生活救助與物價補貼動態機制,做好法律援助、希望工程和困難職工援助救助工作,讓困難民眾生存有尊嚴、生計有保障、生活有盼頭。
在興辦為民實事中惠民。堅持民生優先、急需先行,辦好八大類81項為民辦實事項目。按計畫推進民生六項工程建設,年內完成15個老舊小區、160個公交站台、57個老小區燃氣工程改造任務,建設改造30個“兩場一街一中心”項目,完成環城西路、開發區大道等重要道路和4個城市出入口、5個橋頭公園景觀綠化,實現中心城區雨污分流、居民小區管網配套全覆蓋。編制《宿遷市城市供熱工程規劃》,加快市區熱源點和分散式能源點建設,同步推進工業和居民供熱,讓市民逐步用上安全放心的暖氣。完善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體系,建立健全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制度,加強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改造提升農村敬老院30個,新建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25個。落實高齡補貼政策,實施貧困家庭兒童重大疾病慈善救助制度,加強孤殘兒童福利保障和留守兒童關愛工作。落實惠民殯葬政策,啟動新殯儀館和公墓建設。推動殘疾人事業更好發展。
在建設生態文明中為民。像愛護眼睛一樣呵護宿遷的生態環境,全面落實“1+5”生態文明建設制度,一手抓生態建設,一手抓污染治理,做到多還舊“賬”、不欠新“賬”。加快生態示範創建,年內創成國家級生態鄉鎮6個、省級10個,市級生態村占比達60%,泗陽縣創成省級生態縣。深入推進市區空氣品質提升四項行動,建立大氣污染防治區域協調機制;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完善管理機制,下決心實現秸稈全面禁燒、全部清運、全量利用,讓藍天白雲成為宿遷的城市品牌。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建設,穩步提高治污減排能力。紮實開展中小河道水環境綜合治理和城區入河排污口整治,推行跨界斷面生態損害資金調節制度。嚴格推進環境綜合整治,強化化工園區治理和監管,加強重點企業環境監察,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體系和農民集中居住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實現污染防治設施正常運行、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加快耿車循環經濟產業園“三集中”步伐,同步推進企業入駐、項目清理和環境整治,從根本上改善當地生產生活環境。
在創新社會治理中安民。加強社區管理創新,推進“政社聯建”,實施格線化管理。深化平安宿遷建設,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加快推進道路、小區等重點部位技防設施建設,構建立體式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維護讓壞人有怕頭、好人有奔頭的良好局面。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完善考核點評、安全生產“黑名單”制度,全力構建安全生產“責任網”、“監督網”和“保障網”。積極推進網上受理信訪,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層層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努力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信訪矛盾。紮實推進“六五”普法,提高全社會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讓人民民眾在法治中感受公平正義。整合各類應急資源,全面提升綜合應急能力。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做好信息整合和信用管理,實現信用信息聯網互通、共享共用,建立健全“守信激勵、失信懲誡”的制度。充分發揮鼎鼎有民、網路問政、12345政府熱線、宿遷之聲、政行風熱線等平台作用,整合對接各類問政平台辦理渠道,形成有序高效的民意訴求收集辦理機制。做好人民武裝和“雙擁”共建工作,進一步推進軍民融合。
加強和改進政府工作
新形勢新任務對政府建設提出了全新的課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將以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繼續發揚改革創新的優良傳統,著力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勢、行為方式和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社會治理方式,推動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管制政府向服務政府轉變、權力政府向責任政府轉變。
以權力清單規範權力運行。按照“明晰單位權責、明晰職位權責”的要求,制訂部門權力清單,推動行政權力透明公開。積極構建網上公開透明運行系統,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不僅將靜態權力告知公眾,而且將每種權力運行過程“示眾”,方便公眾對政府權力的監督,倒逼部門在邊界內行使職權,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給權力塗上“防腐劑”、戴上“緊箍咒”。
以充分放權激活社會組織。將應由社會組織履行的事務性、服務性職能,全部交給各類社會組織承擔,強化對中介機構的扶持、培育和監管,提高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公共服務和中介服務的能力。改革社會組織登記制度,除依據法律法規需前置行政審批及政治法律類、民族宗教類社會組織外,全面推行“五放五減十鼓勵”舉措。制訂出台加快推進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意見,培育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年底實現每萬人擁有6個以上社會組織。
以程式規則踐行民主法治。積極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眾代表列席旁聽政府常務會議,將議決結果向社會發布。對涉及公眾重大利益的政策,引入無利害關係、無利益關聯的第三方機構擬定草案。對已建成的重點工程、民生項目,開展民意反饋調查。主動落實市人大“專題詢問”機制,虛心接受政協民主監督。尊重民眾監督政府和權力的熱情,建立“社會動員—社會監督—社會管理—社會建設—社會和諧”保障機制。加快完善行政程式,逐一明確各執法環節和步驟及其相應規則,力求行政執法程式規則明確、公開、公正、合理,讓生活在宿遷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處處感受到民主的光輝、法治的力量、正義的溫暖。
以制度建設築牢從政底線。繼承發揚艱苦奮鬥、勤儉辦事的優良傳統,做到財政供養人員、“三公經費”只減不增,政府性樓堂館所一律停建,一般性支出壓縮5%以上,做好“三公經費”公開試點。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既重視實體性制度建設,又重視程式性制度配套,保證制度行得通、管得住、效果發揮得好。進一步強化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嚴格履行“一崗雙責”和廉潔自律各項規定,嚴肅查處各類違紀違法案件,堅決治理和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以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贏得廣大人民民眾的信任、支持和擁護。
各位代表,實幹收穫希望,拼搏創造未來。我們有信心、有決心、也有能力擔負起人民賦予的光榮使命。讓我們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的監督支持下,同心同德,開拓創新,務實苦幹,確保圓滿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為如期如實建成小康社會、開創宿遷改革發展的新局面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