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

《蘇州市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是一則檔案,2014年1月11日發布。

——2014年1月11日在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上
市長周乃翔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蘇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3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面對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面對艱巨繁重的工作任務,市政府在中共蘇州市委的正確領導下,認真學習貫徹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圍繞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緊扣科學發展主題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突出創新引領、聚焦轉型、生態優先、民生為本等重點,團結依靠全市人民,真抓實幹,克難奮進,推動“三區三城”建設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取得了新的進展。
  1. 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萬億元(預計數,下同),比上年增長9.8%;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331億元,增長10.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002億元,增長14%。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總產值達到3.6萬億元,增長3.4%;實現製造業領域新興產業產值1.4萬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3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分別提高到45.2%和43%。實施萬企升級行動計畫,完成技術改造投資1580億元,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到65%。蘇州高新區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新增省級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示範區1個、示範試點企業114家。注重培育骨幹企業,新增地標型企業4家。服務業提檔升級,增加值增長10.7%,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5.7%。蘇州工業園區、崑山花橋國際商務城獲批國家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金融業規模持續擴大,新增全社會融資4000億元,金融總資產達到3萬億元,增長12%。商貿業穩步發展,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30億元,增長13%。旅遊業最佳化發展,實現總收入1569億元,增長14%。吳中太湖旅遊區、常熟沙家浜虞山尚湖旅遊區獲評國家5A級景區。國家城市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創建工作積極開展。文化產業做大做強,主營業務收入超過3000億元,增長19.2%。軟體產業產值達到1262億元,增長25.1%。農業現代化大力推進,新增現代農業園區面積7千公頃、高效設施農業面積4.1千公頃,高標準農田比重、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65%和87%。張家港市常陰沙現代農業產業園被認定為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專業大戶和合作經濟組織成為重要經營主體。地方糧食儲備總量繼續增加,新建域外糧食生產基地6.7千公頃。
  2. 2.開放創新取得成效。推動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不斷提高經濟國際化水平。對外貿易保持增長,完成進出口總額3093億美元。實現服務外包接包契約額85.8億美元、離岸執行額46.1億美元,分別增長53.2%和51.1%。蘇州被列為國家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提升擇商選資質量,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占到39.3%,新興產業和高技術項目實際利用外資占到38.9%。第十五次中新聯合協調理事會順利舉行,合作領域向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和社會管理拓展。崑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和太倉港綜合保稅區獲國務院批准設立,滸墅關經濟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張家港汽車整車進口口岸封關運作。中方境外協定投資額達到16.2億美元,增長32.5%,總量實現全省“十連冠”。南北掛鈎合作積極開展,蘇州宿遷工業園區在全省共建園區考核中保持第一。對口扶持貴州銅仁、援建西藏林周、合作共建新疆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等工作紮實推進。國際友好交往更加頻繁,成功承辦第四屆中歐政黨高層論壇和落實中國—東協《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第六次高官會、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高官會。對台合作交流取得新成果,我市成為赴台個人游試點城市。新增2個全國社區僑務工作示範單位,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海外人才中國創業示範基地。
  3. 持續深化各項改革,不斷創新體制機制。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穩步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步伐加快,常熟市、太倉市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認真開展。國有經濟最佳化提升,全市國有資產總量突破1萬億元。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工作持續深化,總計減輕納稅人負擔33.5億元。金融創新成效明顯,我市獲準開展商業保理試點和跨國公司總部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試點,全國股轉系統首個路演分中心落戶蘇州高新區;新增金融機構38家、上市公司3家。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註冊資本由年初的8716億元增加到9954億元。
  4. 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6%。大中型內資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基本實現全覆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系統醫學研究所啟動建設。產學研合作不斷深化,蘇州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列入國家首批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畫。蘇州自主創新廣場建成啟用。科技與金融結合更加緊密,“科貸通”總計為中小科技企業發放貸款80.9億元;蘇州高新區成為全國首個保險與科技結合綜合創新試點單位。我市連續七次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實施以質取勝、品牌發展和技術標準戰略,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進展順利,國家城市綜合服務標準化試點一期項目基本完成。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均保持全國城市第一位,蘇州市和崑山市成為全國著作權示範城市,常熟市和崑山市成為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太倉新區國家先進制造技術國際創新園獲得科技部認定。統籌抓好各類人才隊伍建設,新增國家“千人計畫”人才36人,累計達到141人,其中創業類人才96人,位居全國城市首位;新增省“雙創計畫”人才102人,累計達到403人,連續七年保持全省第一。國際精英創業周系列活動取得新成效,首屆技能英才周順利舉辦,全國地級市中首個一園多區的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落戶蘇州。
  5. 3.城鄉一體步伐加快。新一輪蘇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研究工作有序開展,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高鐵新城總體規劃編制完成。東部綜合商務城、西部生態科技城、南部太湖新城、北部高鐵新城建設進程加快,姑蘇區資源最佳化整合初見成效,吳江區對接融入主城明顯加速,“蘇州灣”成為城市建設新亮點。蘇州火車站綜合改造全面竣工。太倉港疏港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張家港疏港高速公路、常嘉高速公路崑山至吳江段、312國道蘇州段分流線加緊建設。中環快速路及東環、南環、西環快速路延伸線工程抓緊實施。相城大道擴建基本完工,一批城市道路綜合整治工程順利完成。軌道交通2號線投入試運營,4號線及支線、2號線延伸線和蘇州高新區有軌電車1號線建設積極推進,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崑山花橋延伸線建成運營。蘇南運河蘇州段和楊林塘、申張線航道整治完成年度任務。《蘇州港總體規劃(2013~2030)》獲得交通運輸部、省政府聯合批覆。蘇州港新增萬噸級以上泊位6個,完成貨物吞吐量4.5億噸,增長9.3%。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運行效益顯著,智慧型電網加快建設。蘇州工業園區、崑山市和吳中太湖新城被列為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新增人防設施100萬平方米。垃圾焚燒發電三期和餐廚垃圾收集處置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城市環境整治提升和環境衛生全民大行動取得實效,交通秩序、運管服務、人居環境、市容市貌得到改善。健全數字城管體系,格線化、精細化管理不斷強化。
  6. 完善政策制度框架,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爭創國家城鄉發展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取得成果。城鄉布局和形態繼續最佳化,土地規模經營比重、工業企業集中度、農民集中居住率分別達到91%、92%和52.2%。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總資產突破1350億元,村均收入超過650萬元,分別增長12.5%和11.7%。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達到4168家,持股農戶比例超過96%,收益分配機制逐步完善。公共財政對“三農”的投入持續增加,強農惠農政策有效落實,農業保險承擔風險保障32.3億元,農業擔保金額達到262.9億元。農村水利建設高標準推進,輪浚河道1788條,加固圩堤137公里。村莊環境整治任務全面完成,並達到省級標準。積極開展美麗鎮村建設,示範點環境面貌明顯改觀,吳江區同里鎮入選全國首批美麗宜居小鎮。
  7. 4.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切實保障飲用水安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全市同城第二水源地建設和自來水廠深度處理工藝改造基本完成。東太湖綜合整治、陽澄湖生態最佳化實現年度目標。整治農村黑臭河道201條,古城區河道“自流活水”工程投入運行。新建和改建污水處理廠21座,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52萬噸。建立環境空氣品質監測與信息發布系統,實施大氣污染防治工程110項。治理噪聲污染,聲環境功能區噪聲達標率保持100%。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新增試點237個。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繼續下降。注重發展循環經濟,我市被評為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城市,張家港市再製造產業基地成為首批國家示範基地,新增國家再製造試點企業2家。積極盤活存量用地,最佳化配置建設用地,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吳中區成為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區。認真實施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全面啟動生態文明建設“十大工程”。優質水稻、特色水產、高效園藝、生態林地“四個百萬畝”全部落地上圖。劃定了生態紅線區域。完善生態補償政策,補償標準總體提高50%。環古城河、大運河、胥江環境綜合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果,靈岩山、天平山及吳中區木瀆鎮周邊地區環境整治生態提升工程有力推進。上方山石湖生態園、虎丘濕地公園等項目建設步伐加快,常熟市沙家浜濕地公園、吳中區太湖三山島濕地公園升格為國家濕地公園。市區新增綠地505萬平方米,農村新增林地綠地4.4千公頃,全市陸地森林覆蓋率達到28.67%。我市建成國家生態城市群,並被確定為國家水生態文明試點市。
  8. 5.社會建設不斷加強。最佳化配置教育資源,我市成為全國首批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地級市。新建和改擴建幼稚園101所、中國小64所,市屬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如期建成,蘇州高等幼兒師範學校遷建工程開工建設。崑山杜克大學、蘇州—牛津大學研究中心、新加坡國立大學蘇州研究院和東南大學—蒙納士大學蘇州聯合研究生院相繼成立。落實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動計畫,信息技術套用水平得到提升。最佳化文化設施布局,提高文化服務質量,我市成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虎丘地區綜合改造和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天賜莊片區、漁家村越城遺址、同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整治等工程全面推進,古城牆保護修繕二期工程如期竣工,古建老宅保護修繕取得進展。成功主辦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憶江南”蘇州園在第九屆中國(北京)國際園林博覽會上獲得展園綜合大獎等多個獎項。大運河蘇州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通過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考察評估。新一輪《蘇州市志》基本完成編纂。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普及率達到100%,社區衛生信息系統實現最佳化升級。市立醫院本部門診急診樓、市社區衛生臨床檢驗集中檢測中心和蘇州高新區明基醫院建成啟用,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園區總院主體工程基本完工,市公共醫療中心開工建設。我市被賦予國家藥品進口口岸功能。人口基礎信息庫一期工程基本建成。計畫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對象幫扶力度加大,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務進一步拓展。落實體育惠民措施,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在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上,我市運動員獲得金牌數名列全省第一。成功承辦環太湖國際公路腳踏車賽等重大賽事。市網球中心、兒童業餘體校全面建成。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成績。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得到維護。支持駐蘇部隊建設,落實優撫安置政策,新型軍政軍民關係更加鞏固。
  9. 強化文明城市長效管理,新增一批省級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我市在全國城市文明程度指數測評中繼續排名靠前。提煉確定的“蘇州精神”更加深入人心。科普提升行動取得成效,公民科學素質指標位居全國前列。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再創優秀成果。抓好基層法治創建工作,張家港市和吳江區被評為創建全國法治縣(市、區)先進單位。“六五”普法深入開展,法治文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太倉市“政社互動”經驗在全省推廣。依法組織第五屆社區居委會和第十屆村委會換屆選舉。加強“平安蘇州”建設,我市獲得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六連冠”,第三次榮獲“長安杯”,太倉市成為全省首個捧得“長安杯”的縣(市)。深化“平安中國”建設工作會議在我市召開,蘇州經驗得到推廣。完善應急處置機制,科學應對和妥善處理各類突發事件。加大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力度,健全醫患糾紛、勞資糾紛、環境保護糾紛調處機制。高度重視信訪工作基層基礎建設,民眾訴求表達渠道更加暢通。完善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制度,認真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和“打非治違”專項行動,市政府掛牌督辦的整改項目全部完成。
  10. 6.民生質量繼續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1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6萬元,分別增長9.5%和11.2%。新增就業17.5萬人,組織提供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14.7萬個,免費培訓城鄉勞動者4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12%,“零就業”和“零轉移”貧困家庭保持動態清零。城鎮職工社會保險覆蓋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覆蓋率均保持在99%以上,城鄉老年居民社會化管理服務率超過60%,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指導標準由每人每月570元提高至630元。發放各類救助資金19.7億元,惠及困難民眾21萬人次。建立起實行商業保險運作的社會醫療救助制度,並覆蓋到城鄉各類參保人員。開通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促進社會救助制度公開公平公正。市社會福利總院建成使用。加快發展養老事業,新增養老機構床位5617張、日間照料中心75個、助餐點126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全面啟動。提高殘疾人生活保障水平,實施“一對一”就業幫扶計畫。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29893套。南環新村危舊房解危改造工程順利交房,梅巷片區、解放新村片區危舊房改造積極推進。市區完成111萬平方米老住宅小區、19萬平方米零星居民樓綜合整治和小區環境專項整治任務,5.3萬戶家庭實現天然氣置換。政府確定的城區居民家庭“改廁”三年任務如期完成。城中村(無地隊)改造加快實施。城鎮職工住房公積金繳存覆蓋面達到80.5%,職工使用住房公積金215億元。整合公交資源,成立新的蘇州市公共運輸有限公司。市區新購公車501輛,新辟公交線路14條,新增公共腳踏車網點702個,蘇州入選國家“公交都市”創建城市。深入開展食品藥品安全集中整治,張家港市成為首批國家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範縣(市)。開展全國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市區實施12個農貿市場標準化建設和改造,新增農產品配送中心8個、農產品平價商店73個、放心糧油店(櫃)82個。強化價格調控和監管,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2.1%。
  11. 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我們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改進政府工作。開展法治政府建設五年規劃中期評估,著力解決依法行政中存在的問題。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議案3件,頒布政府規章5件,制定規範性檔案10件,對一批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檔案開展了立法後評估。修訂完善蘇州市重大行政決策程式規定和市政府工作規則,堅持做到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加強行政執法規範化建設,推行行政執法事項網上辦理和公開查詢。抓好相對集中行政複議權試點工作,不斷完善行政複議體制機制。嚴格執行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民眾的各項規定,認真做好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深入實施領導幹部下基層“三訪三促”活動,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機關作風效能建設進一步加強。行政服務體系逐步完善,便民服務水平繼續提高。嚴格控制行政支出,因公出國(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公務接待財政撥款支出下降20%。加強對資金使用和權力運行重點領域的審計,跟蹤監督重大措施落實情況,財政資金使用績效明顯提高。嚴肅查處了一批大案要案,反腐敗鬥爭取得新成效。市政府自覺接受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堅持重大事項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向市政協通報,注重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參政議政作用。組織實施人大議案2件,辦復人大代表建議245件、政協提案399件。
  12. 二、2014年主要任務
  13. 根據中共蘇州市委十一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的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共江蘇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的部署,緊緊圍繞主題主線,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總基調,突出深化改革創新、堅持穩增快轉、提升生態質量、增進民生福祉,統籌推進擴大開放、產業升級、科技支撐、城鄉一體、環境最佳化、文化繁榮、社會治理等重點工作,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努力實現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14.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5%,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0%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增長13%左右,進出口總額保持增長,實際利用外資與上年基本持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左右,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2.7%,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完成省下達任務。
  15. 新的一年裡,我們將重點在以下八個方面下工夫、抓落實。
  16. 1.深化改革開放,不斷增添發展動力活力。全面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努力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圍繞蘇南現代化示範區建設,堅持先行先試,勇於探索創新。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簡政放權為核心,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繼續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凡是應該取消的都堅決予以取消,凡是可以下放給縣級市、區和經濟發達鎮的都徹底放到位。在市級行政審批事項涉及的相關領域,探索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建立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制度,並向社會公開。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完成衛生、計生部門機構整合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組建工作。深入開展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完善機構設定和職能配置,進一步擴大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繼續推動有條件的開發區和行政區實行“區政合一”管理體制。賦予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更多的管理許可權,創新和完善更加有利於古城保護與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進預算管理制度,推進政府和部門預算決算公開。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比例,減少、合併一批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深入開展“營改增”試點。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動去行政化,努力在登記管理、人事管理和建立法人治理結構等方面實現制度創新。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逐步建立規則統一、權責明確、分類分層的監管體系,增強監管的系統性、規範性、有效性。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完善分類考核制度,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制。推進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鼓勵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進一步降低準入門檻,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完善政策,加強引導,改進服務,全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健康發展。加快培育職業經理人市場,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學習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投資管理、貿易管理、金融創新和綜合監管經驗,努力在有條件的區域加以借鑑和複製,爭取在蘇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爭創蘇州工業園區開放創新綜合改革試驗區,加快建設崑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推進金融創新,最佳化金融生態,防範金融風險,建設區域金融中心。深化與新加坡、台灣地區的金融合作,積極爭取跨境人民幣業務和其他新興金融業務的先行先試政策。鼓勵和支持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爭取東吳企業發展銀行早日獲籌。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等新技術、新工具,創新服務模式,發展普惠金融。探索設立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支持企業上市和發行債券。發展技術市場,完善風險投資和技術轉移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開展綜合性科技金融工具創新,深化保險與科技結合綜合創新試點工作。
  17. 貫徹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和產業鏈深化工程,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範城市建設,力爭加工貿易增值率超過85%。積極支持一般貿易,加快發展服務貿易。組織好境內外重點展會參展組展工作,幫助企業爭取總部訂單,擴大外貿出口。落實進口促進政策,完善張家港汽車整車進口口岸和蘇州工業園區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功能。辦好中國(崑山)品牌產品進口交易會和中國(蘇州)電子信息博覽會。深入開展跨國公司總部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試點和國家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工作。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效益,吸引跨國公司在蘇設立區域性、功能性總部,打造外資總部集聚區。推進蘇州工業園區—相城區合作經濟開發區建設,創新區域聯動發展模式。加大沿江港口開發建設力度,發揮綜合保稅區、保稅港區和“港區聯動”的綜合功能,探索太倉港享受上海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相關政策的實施路徑。推動企業更大步伐“走出去”,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投資,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發揮外事、僑務、對台工作的重要作用,廣泛開展對外交流,辦好首屆世界語言大會等國際活動。抓住依託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帶的機遇,加強與長江中上游、中西部地區的合作。加快南北共建園區建設,做好對口援建幫扶工作。
  18. 2.加快轉型升級,著力提升經濟運行質量。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在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同時,努力實現更有質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發展。增加有效投入,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重點推進210項重大項目建設,年內完成投資超過2000億元。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推動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基礎產業、金融服務、社會服務等領域。超前謀劃、儲備一批戰略性項目,增強投資後勁。鼓勵發展社區商業、農村商業,加快傳統商圈提檔升級,建設新型商貿中心和特色商業街區。認真落實促進消費的各項政策措施,最佳化消費環境,培育消費熱點,擴大信息消費,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網上交易、品牌行銷、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商貿業態。建設國家城市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鄉村旅遊綜合發展試驗區和旅遊度假區,推動旅遊與文化、會展等相關產業融合併進。發展智慧旅遊,實施旅行社行業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畫,增強服務功能,擴大旅遊消費。鼓勵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兼併重組,促進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相結合,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帶動文化消費。
  19. 推動產業轉型,提升產業素質,打造蘇州經濟升級版。引導新興產業最佳化發展,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和節能環保等產業量質齊升。幫助企業實施以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推廣套用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改造計畫,加快傳統產業提檔升級。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以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為重點,制定落實行動計畫和年度實施方案,下大力氣化解過剩產能。提高並嚴格執行能耗、環保和安全等行業準入標準,採取差別化資源價格政策,依法關停轉改一批電鍍、小化工等落後產能。推動現代服務業跨越發展,建設總投資超過600億元的重點項目,全年服務業投資增長15%。支持服務業重點企業做大做強,做好蘇州工業園區、崑山花橋國際商務城國家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工作,創建一批省級現代服務業示範區和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示範基地,爭創中國軟體名城。堅持高標準規劃、多業態發展,構建具有蘇州特色的現代農業體系。進一步保護和最佳化“四個百萬畝”,凸顯多重功能、綜合效益。加強現代農業園區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農業科技進步,新增農業園區面積6.67千公頃、“菜籃子”保供基地333公頃、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家。建立農業信息服務平台,健全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保護和開發農業種質資源,培育地方特色優質農產品。加強糧食生產基地建設,增強糧食保供能力。
  20. 實施創新驅動核心戰略,建設蘇南自主創新先導區,發揮自主創新在轉型升級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建立高水平研發機構。培育中小科技企業,加快形成創新型企業集群。深化產學研合作,支持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蘇州國際教育園科技創業園,推動校企合作和協同創新。增強蘇州自主創新廣場功能,建立一批技術研發、檢驗檢測、科技諮詢服務平台,構建專業化、社會化、網路化的科技公共服務體系。推進蘇州工業園區東沙湖股權投資中心、蘇州高新區財富廣場等創業投資集聚區建設,擴大“科貸通”資金規模和覆蓋範圍。加強智慧財產權運用和保護,建設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認真開展技術標準化工作,爭創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實施各項人才計畫,重點引進國家“千人計畫”、省“雙創計畫”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建好中國蘇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繼續辦好國際精英創業周和“贏在蘇州”國際精英創新創業大賽,完善人才柔性流動機制,深化產教融合,注重培養高技能人才,全年新增各類人才16萬人。
  21. 3.強化統籌協調,深入推進城鄉一體發展。堅持工業企業向鎮級及以上工業園區集中為主、農民居住向城鎮集中為主、承包地流轉以轉給集體經濟組織為主、經營主體以本地農民為主,努力提升城鄉規劃、現代農業、節約集約、強村富民、美麗鎮村、工農互惠水平。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加快構建立體式、複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注重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各項制度,堅決遏制違法用地行為。爭取建立城鄉建設用地空間置換制度,進一步用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試點政策。以最佳化建設用地空間布局保障發展,以最佳化農用地結構布局保護耕地,以最佳化鎮村居住用地布局保護權益。鞏固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成果,探索農村宅基地騰退流轉機制。積極穩妥紮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重點解決已經轉移到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問題,加快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安置房,農民集中居住率提高到56%以上。支持集體經濟組織聯合發展、異地發展、轉型發展,積極參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村集體總資產增長12%,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長10%以上。加強集體資產、資金、資源管理,建立農村集體資產信息監管平台,探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產權交易。維護農民生產要素權益,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深化股份合作經濟股權固化改革,鼓勵農民增資擴股,提高農民財產投資性收入比重,鞏固農民長效增收機制。做大城鄉一體化建設基金,發展農村金融組織,完善農業保險體系,擴大農業擔保規模。統籌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最佳化鎮村布局,推動公共財力向農村傾斜、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公共管理向農村覆蓋。完成保留村莊規劃編制工作,有計畫地進行村莊改造。持續抓好“美麗鎮村”建設,促進古鎮、古村落保護和發展,充分彰顯江南水鄉風貌。
  22. 4.堅持建管並舉,全面最佳化城市功能品質。著手編制新一輪蘇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科學制定各類分區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和城市設計。按照中心城市“一核四城”的定位,最佳化空間布局、功能布局和產業布局,更好發揮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功能,提升東部綜合商務城發展水平,推進西部生態科技城、南部太湖新城和北部高鐵新城建設。啟動建設滬通鐵路蘇州段。續建常嘉高速公路崑山至吳江段、張家港疏港高速公路和312國道蘇州段分流線。基本建成中環快速路及市區內環快速路延伸線,新建和改造一批城市道路。加快建設軌道交通4號線及支線、2號線延伸線和蘇州高新區有軌電車1號線,開工建設軌道交通3號線。增強蘇州港集散功能,擴大貨物吞吐量。基本完成蘇南運河蘇州段航道整治工程,加大楊林塘、申張線航道整治力度。推進虎丘地區綜合改造和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天賜莊片區、漁家村越城遺址保護整治利用工程,修繕保護古建老宅。推動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建設,加快為蘇州接入大功率清潔能源。認真開展全國電力需求側管理城市綜合試點工作。深入實施信息化發展規劃,落實“寬頻中國”蘇州實施方案,推進“智慧蘇州”重點項目,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擴大4G網路覆蓋面,提升套用服務水平。科學制定設防標準,調整最佳化圩區布局,增強城市防洪能力。加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增設應急避難場所。抓好人防工程建設,新增人防設施90萬平方米。建成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開展全市地理國情普查。綜合整治城郊結合部、城中村、棚戶區、老舊小區、背街小巷、城市河道、低洼易淹易澇片區、建設工地、農貿市場,改造美化市區人民路沿線街景容貌,規範管理占道經營、車輛停放、戶外廣告,提升城市長效管理水平,打造最乾淨、最整潔城市。
  23. 5.建設生態文明,大力營造優美宜居環境。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努力形成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發展方式,爭創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範市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十大工程”,進一步最佳化建設內容。加快實施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陽澄湖生態最佳化和七浦塘綜合整治、古城河道水質提升等工程,落實長效管理措施。嚴格保護水源地,確保飲用水安全。建設和改造城鄉污水處理系統,全面提高生活污水處理率。實施“藍天工程”,加強煤炭消耗總量控制,全面整治各類燃煤鍋爐,嚴格落實重點行業特別排放限值,加速淘汰老舊車船,著力提高城鄉保潔和建築施工防塵水平,繼續強化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措施,推進區域性、複合型、項目化大氣污染治理。嚴肅查處噪聲污染,營造安靜舒適的人居環境。綜合防治重金屬污染,確保工業危險廢物全部得到安全處置。加強能源消耗源頭控制,組織實施節能重點工程和節能技術推廣套用示範項目,開展能效對標行動,降低單位產出能源消耗。深化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工作,推動新能源汽車、燃氣發電和低碳技術套用,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支持開發區爭創低碳工業園區。實施開發區整體循環化改造,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擴大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範圍,建成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終端處置項目,提高餐廚垃圾和綠化垃圾規範處置率,做好動物無害化處理工作。完善能源、水、土地節約集約使用制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進“兩河一江”、“兩山一鎮”環境綜合整治,建設上方山石湖生態園、吳中區臨湖園博園,籌備江蘇省第九屆園藝博覽會。持續開展“綠色蘇州”建設,提高綠化質量,更好發揮生態功能。興建一批郊野公園,為蘇州永久性地留下綠色空間。市區新增綠地500萬平方米,農村新增林地綠地3.33千公頃,全市陸地森林覆蓋率達到29.35%。全面加強濕地保護,繼續建設虎丘濕地公園、太湖濕地公園,做好重要濕地勘界執法和濕地公園創建升級工作。開展土壤污染調查與修復,提高山體整治復綠水平。加強重要生態功能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和責任追究制度,堅守生態保護紅線。貫徹落實生態補償和政策激勵制度,強化誰保護誰受益、誰損害誰補償的利益導向。及時公布環境信息,健全舉報制度,加強社會監督。
  24. 6.繁榮各項事業,切實增強社會治理能力。全面發展社會事業,更好滿足人民需求。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建設教育現代化示範區。做好新一輪教育規劃布局調整工作,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和改造中國小、幼稚園,實施新三年校舍安全工程和外來工子弟學校提檔升級工程。注重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之間的有效銜接,構建人才培養“立交橋”。完善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等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廣泛利用優質教育資源。堅持立德樹人,深化素質教育。加大校長和教師培訓、交流力度,構建教育人才高地。推動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建設學習型社會。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擴大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建成中國崑曲劇院和蘇州檔案館新館,推進蘇州圖書館二期工程、現代傳媒廣場、蘇州新聞大廈和蘇州文博中心、蘇州高新區文體中心建設,改造蘇州絲綢博物館,籌建中國絲綢檔案館。實施舞台藝術精品工程,開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動。注重文化傳承,延續歷史文脈。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四級名錄,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創意城市網路—手工藝和民間藝術之都”。出版發行《蘇州市志》。倡導全民閱讀,創建全國“書香城市”。全面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落實各類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項目。建成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體遷建一期工程、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園區總院,建設市公共醫療中心和獨墅湖醫院、蘇州科技城醫院、姑蘇醫院,籌建蘇州市第九人民醫院。實施嬰幼兒健康促進工程,做好醫療自助服務進家庭工作。健全城鄉社區衛生服務運行機制,逐步推行分級診療。強化疾病防控,提高重大疫情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開展生育關懷、服務到家惠民活動。建成市民健身中心體育場、體育館,建設蘇州工業園區體育中心,積極籌備第53屆世界桌球錦標賽。落實婦女兒童“十二五”發展規劃,建設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遷建工程。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水平。拓展軍隊保障社會化領域,建設國防動員訓練基地,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25. 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促進社會和諧有序。深入開展城鄉文明一體化創建工作,爭創全國首個文明城市群。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深化“政社互動”,激發社會組織活力,鼓勵和支持志願服務。建設法治城市,爭創法治建設先導區。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增強法制觀念,提高法治意識。完善法律顧問制度、法律援助制度和社區矯正制度。健全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機制,妥善解決人民民眾關心的公共安全、權益保障、公平正義等問題。暢通信訪渠道,及時就地回應民眾合理訴求,提高信訪事項辦理效能。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建成“誠信蘇州”網和政府、企業、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實施“平安蘇州”建設信息化提升工程,完善立體化、現代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嚴密防範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高度警惕和堅決防範敵對勢力的分裂滲透顛覆活動,打造“平安中國”建設示範區。加強網際網路管理,維護網路和信息安全。保持安全生產監管高壓態勢,健全隱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庫、應急救援專家庫和公共應急信息發布系統,確保及時有效處理各類突發事件。
  26. 7.突出民生優先,持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民生福祉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力辦好民生實事,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認真實施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畫,落實城鄉低收入家庭增收措施。健全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完善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由要素市場決定的報酬機制。做好“零就業”、“零轉移”貧困家庭就業援助工作,開發公益性崗位8000個。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確保蘇州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5%。繼續開展城鄉勞動者免費培訓。完善創業扶持政策,深化國家創業型城市建設。創新勞動關係協調機制,暢通職工表達合理訴求渠道。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確保城鎮職工社會保險覆蓋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覆蓋率鞏固在99%以上,城鄉老年居民社會化管理服務實現全覆蓋。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商業保險,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對“支出型”貧困家庭的救助力度,擴大低保邊緣重病困難對象救助範圍。支持慈善事業發揮扶貧濟困積極作用,推動紅十字事業健康發展。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新增養老機構床位3800張,建成市老年活動中心和市怡養老年公寓,發展居家養老和老年服務產業。健全殘疾人權益保障制度,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大力推進梅巷片區、解放新村片區危舊房改造。建設保障性住房,年內新開工29491套。做好住房公積金擴面工作,力爭城鎮職工繳存覆蓋面超過85%。落實公交優先發展新三年行動計畫,推進全球環境基金緩解大城市擁堵、減少碳排放項目,市區新購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公車600輛,新增計程車500輛。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下大力氣緩解交通擁堵問題。深入開展放心消費創建活動,引導健康文明消費。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理順體制、完善機制、加強監管,抓好集中治理整頓。加快現代農產品物流園建設和農貿市場標準化改造,新增一批農產品配送中心、直供網點和放心糧油店(櫃)。健全糧食批發市場體系,全面完成地方糧食儲備任務。完善價格調控機制,加強市場價格監管,保持物價總體穩定。
  27. 8.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打造人民滿意政府。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認真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抓好學習教育、聽取意見,查擺問題、開展批評,整改落實、建章立制等重點環節,確保在黨員幹部深受教育、突出問題得到解決、作風形象明顯改進、人民民眾真正滿意等方面取得實效。不折不扣貫徹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民眾的各項規定,持之以恆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堅持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法定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高質量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制定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檔案,組織開展立法後評估,做好行政複議工作。完善行政執法程式,規範執法自由裁量權,加強對行政執法的監督,做到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權力制約和協調機制,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推行政府及工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完善政務公開制度,推進決策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健全政務服務體系,進一步落實領導幹部下基層“三訪三促”等制度,紮實做好服務民眾、服務企業、服務基層的各項工作。堅決執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大力壓減各類會議,從嚴控制會議規格,精簡檔案簡報資料,切實改進文風會風,嚴控創建達標檢查評比和節慶論壇等活動,繼續壓縮“三公”經費支出,建設節約型機關。加強公務員管理,抓好思想道德教育和業務能力培訓,全面提升服務意識和作風效能。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始終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努力實現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強化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審計,更加注重對民生資金、實事項目和“三公”經費的跟蹤監督,深化經濟責任審計,加大審計結果公開力度。依法規範招投標活動。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嚴格舉債程式,防控債務風險。高質量完成第三次經濟普查工作。各級政府要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接受司法機關的監督,接受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的監督,認真實施人大議案,辦理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