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湖南卷)答案詳解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湖南卷)答案詳解》是2009年湖南省語文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湖南卷)答案詳解
  • 年份:2009
  • 適用地區:湖南省
  • 科目:語文
選擇題,現代文,文言文閱讀,現代文,作文,

選擇題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湖南卷)語文 答案詳解
一、語言知識及運用(15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傾慕qīng 俊彥yàn 渲染 xiàn 嘉言懿行yì
B.軒昂xuān 縈繞yíng 釅茶yàn 怦然心動pīng
C.黏膜nián 囊括náng 篤信dǔ 桑榆暮景mù
D.脊樑jí 甄別zhēn 晉謁yè 披肝瀝膽lì
【解析】 C(A項,渲- xuàn,B項,怦-pēng,D項,脊-jǐ,這三個字中,前二個屬於形聲字誤讀,後一個屬於習慣性誤讀。)
2.下列句子中有錯別字的一句是
A.黃帝陵前的這兩棵古柏,至今依舊蓊鬱蒼翠,令觀瞻者心中生出無限遐思。
B.我們與親人相伴的每一刻,最不應該吝惜的是那份能慰藉彼此心靈的關愛。
C.狗尾巴草活像狗尾,莖纖細堅挺,葉修長,它們散漫地生長在夏秋兩季。
D.只要孩子們如往常般走進學校讀書嘻戲,希望就會萌生在災區人們的心中。
【解析】 D(“嘻”應為“嬉”。本題仍然保持了近年在具體語境中正確辨識漢字字形的命題方式。做這道題,看起來每項都有40餘個信息符號,但實際上辨識點每項只有那么一兩個,可以快速掃描,順手標誌辨識點,無把握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比較排除等方法得出答案。實際上,本題D項的“嘻”從構字法上一眼可知,用於小球狀或顆粒狀的東西,“棵”多有用於植物,“古柏”屬於植物。)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句是
A.道德是一切制度運行的社會土壤,道德與法律在一個國家的文明框架中,唇齒相依,缺一不可。
B.雖然計算機套用的範圍越來越廣,但擁有了它並不意味著一切工作都會那么輕而易舉,一揮而就。
C.傳統節日時一宗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遺產,其文化內涵和相關習俗不應該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
D.將往昔林林總總的記憶吐露在紙上,我意識到完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行動,我注定為記憶而生。
【解析】 B(做這道題,在積累理解詞語含義的前提下,一定要通觀選項的整體語境。B項“一揮而就”意為一動筆就完成,形容寫文章、寫字、繪畫很快就完成。這裡陳述對象是計算機的工作,不可能“一揮而就”,這裡屬對象不當所造成,可改為“一蹴而就”。A項中“唇齒相依”象嘴唇和牙齒那樣互相依靠,比喻為關係密切,互相依存;C項“格格不入”形容互相牴觸,不相投合;D項“林林總總” 形容眾多,這三個成語均符合語境。)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以“和”字為核心創意,既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彰顯了奧運新理念,獲得了民眾的好評如潮。
B.大學畢業生不應該只關注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饑飽,真正需要關注的是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個體對於群體、社會、他人的責任和義務。
C.小品《不差錢》對“不差錢”的反覆宣稱,既表達了對某些宰人商家的抗議,也反映了正在奔小康的農民提高自己社會地位的自覺自為。
D.在這部對話式作品中,作者闡明了對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堅持信仰,愛憎分明等被現代性所遮蔽的人類理想精神的張揚
【解析】 C(A項“獲得……好評”與“好評如潮”屬句式雜糅,應刪掉“如潮”。B項中“對於”應該為“對”, 這兩個介詞凡是可以用“對於”的地方,都可以用“對”,但是有的用“對”的地方不能用“對於” ,“對於”常指問題(貶),且只能做補語或獨立於句首做狀語,而“對”常用做介詞,在表示人與人之間或人與事物之間的對待關係,或者表示“跟”和“朝”、“向”的意思時只能用“對”,不能用“對於”,這裡“群體、社會、他人”表示的是人與事物的對待關係;另外這一句中“群體、社會、他人”並列順序應該是“他人、群體、社會”。D項中“闡明”與“張揚”屬搭配不當。)
5.為上聯“心平浪靜,秋月芙蓉湘水碧”選擇下聯,最合適的一項是
A.志遠天高,春風楊柳麓山青 B.情深海闊,夏日荷花瀟江紅
C.氣壯山威,鯤鵬展翼楚雲飛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解析】 A(四個選項中,末字都是平聲,與出句的仄聲相反,符合平仄規律,但C項的末字“飛”為動詞,與上句表顏色的形容詞“青”不配對,先排除這一項;D項中“高”雖為形容詞,但與“碧”不屬同一範疇,且“風平浪靜”與“身正才卓”在意境上難以對接,亦排除;B項基本上也可對上上句,但“闊”字與對字的“靜”同屬仄聲,已犯對聯忌諱,“情深海闊”中“情深”與“海闊”並無聯繫,而且“心平浪靜”與“情深海闊”也不存在多大關係,比較起來“志遠天高”與“心平浪靜”就存在一定的邏輯聯繫,全句平仄相對,意境相合,屬最工整的對句,當選A。)

現代文

(一般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幾個世紀以來,科學一直被看成一種為人類帶來幸福的力量,以牛頓力學為代表近代科學引發的工業革命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20世紀初,以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為代表的物理學革命,從巨觀和微觀的尺度上,把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推向了高峰。在一片勝利的歡呼聲中,科學作為一種新的“偶像”登上神壇。
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廣島上空爆炸的核子彈開始打破人們對科學的迷信。當核子彈造成的種種慘象通過媒體傳播時。那些參與製造核子彈的科學家們陷入了深深地內疚之中。他們開始感到,科學研究的領域也存在著潘多拉盒子
20世紀後半葉,以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為開端的分子生物學革命逐漸成了科學舞台上的主角。20世紀60年代初,遺傳密碼被破譯。1969年,DNA限制性的內切酶被發現。1971年,史丹福大學的保羅?伯格將猿猴病毒40(SV40)的DNA引入大腸桿菌並與其DNA重組,獲得了一種新的帶有SV40基因的大腸桿菌,由於SV40對鼠類動物具有致癌性,還可以在試管內使人的正常細胞轉達化為癌細胞,因此伯格的重組大腸桿菌就有可能具有致癌性。
大腸桿菌廣泛存於人體腸道內,如果含有SV40基因的大腸桿菌在人群間傳播,可能造成難以預料的後果。美國著名分子病毒學家羅伯特?普蘭克了解了伯格的工作後,立即與他通電話,指出這種大腸桿菌可能成為傳播人類腫瘤的媒介,並建議他暫停此項研究。這使伯格特猶豫,他深知DNA重組技術的革命意義,但他也為此項研究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擔憂,他與其它生物學家討論後,他毅然決定暫停此項研究。
但是,DNA重組的研究並未停止,並在其他實驗室不斷取得新突破。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推進,基因重組技術引起的倫理問題日益引起政府和公眾的關注。1974年7月,在美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伯格等著名分子生物學家聯名發表了一封建議信,呼籲在全世界範圍內無條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導致無法預知後果的基因重組研究。因為“伯格信件”的倡議,1975年2月,16個國家的140位著名科學家在美國加州舉行會議,與會者一致認為:“儘管基本重組技術會捉進分子生物學的革命性進展,可是運用這項技術所產生的生物新類型,可能對人類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須對此嚴加控制。”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專門對此做了一個題為《DNA爭論:科學反對它自己》的專題節目,向公眾普及科學倫理。
在伯格信件中,積極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傑出科學家主動提出對自己的研究工作進行限制,這在科學史上還是第一次,它顯示了那一代科學家巨大的道德勇氣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堪稱科學史上的重大事件。
(選自《環球科學》2009年第2期,有刪改)
6.下列關於“伯格信件”的闡述,與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項是:
A.伯格信件是伯格等分子生物學家在美國科學院的支持下於1974年7月聯名發表的一封建議信。
B.伯格信件提議在全世界範圍內無條件禁止一切基因重組研究以避免可能導致的無法預知的後果。
C.在伯格信件中,伯格等傑出科學家主動提出對他們從事並取得成果的領域的研究工作進行限制。
D.“伯格信件”這一科學史上的重大事件顯示了那一代科學家巨大的道德勇氣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解析】 B(選項中“無條件禁止一切基因重組研究以避免可能導致的無法預知的後果”,比較原文“在全世界範圍內無條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導致無法預知後果的基因重組研究”,可知B項中意思變為了禁止一切基因研究,而原文只是禁止可能導致無法預知後果的基因重組研究,屬範圍擴大。這真是似是而非,一切要仔細辨析。)
8.本文原標題為“科學反對它自己”,依據文章,對該標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科學反對它自己並不意味著反對它的全部,而是反對它有悖於科學倫理的部分。
B.只是限制那些有可能危害人類的科學研究,才能真正推進科學的發展,造福人類。
C.防止科學技術在運用中對人類造成危害,有賴於科學家的道德勇氣與社會責任感。
D.新科學反對舊科學,科學就是在不斷否定過去的研究成果的過程中得到進步的。
【解析】 D(“科學反對它自己”,並不是指“新科學”與“舊科學”。)

文言文閱讀

(22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翻譯題9分,簡單題4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題。
送秦少章赴臨安薄序
張 耒
《詩》不云乎:“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夫物不受變,則材不成,人不涉難,則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肅,寒氣欲至。方是時,天地之間,凡植物出於春夏雨露之餘,華澤充溢,支節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視之,如戰敗之軍,卷旗棄鼓,裹瘡而馳,吏士無人色,豈特如是而已。於是天地閉塞而成冬,則摧敗拉毀之者過半,其為變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堅,虛者實,津者燥,皆斂其英華於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撓青雲,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況所謂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於林,一舉而盡之,以充棟樑、桷杙、輪輿、輹輻,巨細強弱,無不勝其任者,此之謂損之而益,敗之而成,虐之而樂者是也。
吾黨有秦少章者,自予為太學官時,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貧,奉命大人而勉為科舉之文也。”異時率其意為詩章古文,往往清麗奇偉,工於舉業百倍。元佑六年及第,調臨安主簿。舉子中第可少樂矣,而秦子每見余輒不樂。予問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樂不能為,言所不合不能交,飲食起居,動靜百為,不能勉以隨人。令一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應,少自偃蹇,悔禍隨至。異時一身資養於父母,令則婦子仰食於我,欲不為吏,亦不可得。自令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余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遷之為貴,重耳不十九年於外,則歸不能霸,子胥不奔,則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羈窮憂患之時,陰益其所短而進其所不能者,非如學於口耳者之淺淺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為,其可悔者眾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則行於天下無可憚者矣,能推食與人者,常飢者也;賜之車馬而辭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飢而惡步,則將有苟得之心,為害不既多乎!故隕霜不殺者,物之災也;逸樂終身者,非人之福也。”
選自《張耒集》,中華書局1990年版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肅 季:季節,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視之 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 介:獨特,不合群
D.胥不奔,則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解析】 A(“季”即排名最後一個,如“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季父即叔父,那么季秋即晚秋。)
10.下了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其為變亦酷矣 吾其還也
B.往往清麗奇偉,工於舉業百倍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
C.飲食起居、動靜百為,不能勉以隨人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D.能推食與人者,嘗飢者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
【解析】 C(兩個“以”均在謂語前,作連詞,A項中前一個“其”是代詞,後一個表希望語氣副詞,可譯為“還是”;B項中前一個“於”表比較,譯為“比”,第二個“於”表對象,譯為“對於”,這一選項最有迷惑性,事實上,匹夫不可能與社稷比,只能說對於社稷有重大意義;D項中第一個“者”表示“的人”,後“者”錶停頓兼判斷,這一選項也容易誤選,粗心一看都是“者……也”為判斷句,其實仔細分辨即可判斷正誤。)
11.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先以《詩經?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變材不成、人不涉難智不明的觀點,再對草木雖遭受嚴霜缺損卻斂英自成的現象加以描述,並抒發感慨。
B.文章敘述秦少章與作者交往,遵奉長輩之命勉為科舉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職等情況後,再引述他不得已為官的苦悶之言,然後對秦少章加以開導。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後不快樂的原因之一,是他認為一旦為官,就將疲於應對官吏事務而無暇顧及自已,如果稍一顯露傲氣,禍患就會隨之到來。
D.本文為送人赴任的贈序,文章設喻用典,勸勉對方正確看待人事遷變,行文情理皆具而語言平實,體現了蘇軾評張耒之文所稱“汪洋淡泊”的特點。
【解析】 C(C項的表述出自原文“予問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樂不能為,言所不合不能交,飲食起居,動靜百為,不能勉以隨人,令一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應,少自偃蹇,悔禍隨至’”,秦少章不快樂的原因是“性所不樂不能為,言所不合不能交”,那么,“令一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應,少自偃蹇,悔禍隨至”只是不快樂的結果。)
1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人不涉難,則智不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則婦子仰食與我,欲不為吏,亦不可得。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賜之車馬而辭者,不畏步者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人不經歷磨難,智慧就不明達。(2)如今卻是妻子兒女靠我養活,想不做官,也辦不到。(3)賞賜給他車輛馬匹卻推辭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
13.簡要說明文章後半部分是如何闡述“遷之為貴”的道理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說明遭遇困境、憂患等遷變,能使人彌補不足,增進能力,學到更為豐富的東西。
四、古詩詞鑑賞和古詩文默寫(13分)
14.閱讀下面的詩句,根據提示,完成賞析,(7分)
三月晦日偶題 秦觀
節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兒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點絳唇 元好問
醉里春歸,綠窗猶唱留春住。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
渺渺予懷,漠漠煙中樹。西樓暮,一簾疏雨,夢裡尋春去。
(1)詞多富情趣,而宋詞多理趣。請從作品中作者對春逝態度的角度,分析秦詩之理趣、元詞之情趣是如何表現的。(5分)
秦詩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詞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點絳唇》一詞起句與結句頗有藝術特點。起句“醉里春歸”深婉有致,“醉里”可見作者沉迷於春景,但“春歸”卻明確點出“春去也”之無奈,奠定了全詞的基調。結句“夢裡尋春去”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解析】 (1)秦詩之理趣:作者闡發了季節更替、風物變化及自然之理,認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兒女對春逝無需遺憾,夏天深幽的樹蔭也足以怡人。
元詞之情趣:作者用“綠窗猶唱”“花落”“鶯無語”“煙中樹”“暮”“疏雨”“夢”等詞語刻意營造春逝之氛圍,用“留春”“問春”“尋春”等傳達出他對春天的悵惘意緒。
(2)結句“夢裡尋春去”語淡情濃,表明作者不忍春逝,著意到夢中尋覓春天的蹤跡,正可見(現實世界中)春逝之無可挽回。起結迴環,結句更凸顯此詞蘊藉之特點。
15.古詩文默寫。(6分)
(1)古文默寫。(必須默寫)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 ,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司馬遷《屈原列傳》)
(2)古詩默寫。(任選一首默寫)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杜甫《客至》)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陸游《書憤》)
【解析】 (1)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2)①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②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現代文

(文學類文章)閱讀(17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6-19題。
雲南看雲
雲南是因雲而得名的,可是外省人到了雲南一年半載後,一定會和本地人差不多,對於雲南的雲,除了只能從它變化上得到一點晴雨知識,就再也不會單純的來欣賞它的美麗了。看過盧錫麟先生的攝影后,必有許多人方儼然重新覺醒,明白自己是生在雲南,或住在雲南。
戰爭給了許多人一種有關生活的教育,走了許多路,過了許多橋,睡了許多床,此外還必然吃了許多想像不到的苦頭。然而真正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說不定倒是明白許多地方各有各的天氣,天氣不同還多少影響到一點人事。雲有雲的地方性:中國北部的雲厚重,人也同樣那么厚重。南部的雲活潑,人也同樣那么活潑。海邊的雲幻異,渤海和南海雲又各不相同,正如兩處海邊的人性情不同。河南河北的雲一片黃,抓一把下來似乎就可以作窩窩頭,雲粗中有細,人亦粗中有細。湖湘的雲一片灰,長年掛在天空一片灰,無性格可言,然而桔子辣子就在這種地方大量產生,在這種天氣下成熟,卻給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發展性和進取精神。四川的雲與湖南雲雖相似而不盡相同,巫峽峨眉夾天聳立,高峰把雲分割又加濃,雲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
雲南的雲給人的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點是樸素,影響到人的性情,也應當是摯厚而單純。它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長年的熱浪,兩種原料經過一種神奇的手續完成的。色調出奇的單純。惟其單純反而見出偉大。尤以天時晴明的黃昏前後,光景異常動人。在這美麗天空下,人事方面,我們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報紙虛虛實實的訊息,物價的變化,空洞的論文,小巧的雜感,此外似乎到處就只碰到“法幣”。大官小官商人和銀行辦事人直接為法幣而忙,教授學生也間接為法幣而忙。其餘平常小職員、小市民的腦子,成天打算些什麼,就可想而知了。雲南的雲即或再美麗一點,對於那個真正的多數人,還似乎毫無意義可言的。
近兩個月來本市連續的警報,城中二十萬市民,無一不早早的就跑到郊外去,向天空把一個頸脖昂酸,無一人不看到過幾片天空飄動的浮雲,仰望結果,不過增加了許多人對於財富得失的憂心罷了。就在這么一個社會這么一種精神狀態下,盧先生卻來昆明展覽他在雲南的攝影,告給我們雲南法幣以外還有些什麼值得注意。即以天空的雲彩言,色彩單純的雲有多健美,多飄逸,多溫柔,多崇高!觀眾人數多,批評好,正說明只要有人會看雲,就能從雲影中取得一種詩的感興和熱情,還可望將這種可貴的感情,轉給另外一種人。換言之,就是雲南的雲即或不能直接教育人,還可望由一個藝術家的心與手,間接來教育人。可是我以為得到“讚美”還不是藝術家最終的目的,應當還有一點更深的意義。我意思是如果一種可怕的庸俗的實際主義正在這個社會各組織各階層間普遍流行,腐蝕我們多數人做人的良心做人的理想,且在同時還象是正在把許多人有形無形市儈化,社會中優秀分子一部分所夢想所希望,也只是餬口混日子了事,毫無一種較高尚的情感,更缺少用這情感去追求一個美麗而偉大的道德原則的勇氣時,我們這個民族應當怎么辦?大學生讀書目的,不是站在櫃檯邊作行員,就是坐在公事房作辦事員,腦子都不用,都不想,只要有一碗飯吃就算有了出路。甚至於做政論的,作講演的,寫不高明諷刺文的,習理工的,玩玩文學充文化人的,辦黨的,信教的,……特別是當權做官的,出路打算也都是只顧眼前。大家眼前固然都有了出路,這個國家的明天,是不是還有希望可言?我們如真能夠象盧先生那么靜觀默會天空的雲彩,雲物的美麗景象,也許會慢慢的陶冶我們,啟發我們,改造我們,使我們習慣於向遠景凝眸,不敢墮落,不甘心墮落,我以為這才象是一個藝術家最後的目的。正因為這個民族是在求發展,求生存,戰爭已經三年,戰爭雖敗北,雖死亡萬千人民,犧牲無數財富,可並不氣餒,相信堅持抗戰必然翻身。就為的是這戰爭背後還有個壯嚴偉大的理想,使我們對於憂患之來,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我們其所以能忍受,不特是我們要發展,要生存,還要為後來者構想,使他們活在這片土地上更好一點,更象人一點!我們責任那么重,那么困難,所以不特多數知識分子必然要有一個較堅朴的人生觀,拉之向上,推之向前,就是作生意的,也少不了需要那么一分知識,方能夠把企業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放在同一目標上,分途並進,異途同歸,抗戰到底!
所以我覺得盧先生的攝影,不僅僅是給人看看,還應當給人深思。
1940年
(選自《沈從文隨筆 生之記錄》,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有刪改)
16、“看過盧錫麟先生的攝影后,必有許多人方儼然重新覺醒,明白自己是生在雲南,或住在雲南。”句中“儼然”的含義是 ;就文章機構而言,該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解析】 含義:“許多人”看“雲”後覺悟到對國家、民族的責任以及人生價值的莊重或莊肅的樣子。
作用:總括並領起下文。
17、作者希望“我們”也“靜觀默會天空的雲彩”的目的是什麼?(4分)
答: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讓雲物的美麗景象陶冶我們、啟發我們、改造我們;使我們習慣於向遠景凝眸,不敢墮落,不甘墮落。
18、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寫“雲有雲的地方性”的用意是什麼?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4)
答: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用意:將“雲”與“人事”勾連起來,為寫雲南的雲給人的深刻的教育意義鋪墊張本
手法:運用了對舉、鋪陳、比擬、誇張等藝術手法。
19.簡析文中雲南的“雲”的主要特點及象徵意義。(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主要特點:素樸、單純。
象徵意義:始終堅守一個莊嚴偉大的理想――把個人的發展統一到與國家、民族發展的同一目標上,抗戰必勝(抗戰到底)。
六、文章賞析(14分)
20. 緊扣《雲南看雲》一文中的“看”字,賞析該文主題的表達。300字左右。(14分)
【答案】①本文的主題是通過對人們看雲的不同結果比照敘述,寄望人們從“靜觀默會天空的雲彩”的意義中得到教育和啟發,表達了“抗戰到底”的堅定信念。
②賞析應當緊扣文本進行,角度可以多樣。例如:
A.提綱挈領的概括式賞析:“看”一字是全文的主脈通過看雲,看地方的人事、看盧先生的去物的攝影。在比照中“深思”自然與藝術之“雲”的現實教育意義,進而“向遠景凝眸” ,“相信堅持抗戰必然翻身” ,將文章逐漸“看”出,眼中之景之物與心中之思之慮之望相間相融,臻於一體。
B.以點帶面的對比式賞析:a、從“許多人”看雲的實用和自利(“得到一點晴雨知識”“把一個頸脖昂酸”而“仰望結果,不過增加了許多人對於財富得失的憂心罷了”)與藝術家看雲的感覺和熱情(“靜觀默會天空的雲彩” “向遠景凝眸,不敢墮落,不甘心墮落”)的對比中賞析主題的表達;b、從看到“雲”的美麗景象與看到“人事”的庸俗(“似乎到處就只碰到‘法幣’”“餬口混日子了事”)的比照中賞析主題的表達;c、從“向遠景凝眸”與“只顧眼前”的對比中賞析主題的表達。
【解析】“寫300字左右的文章賞析”題是湖南卷“另闢蹊徑”、有別於全國卷及其他省份試卷的“湖南特色題”,該題“把閱讀、研究和寫作有益地結合起來”,“積極呼應了新課標的精神,有利於引導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同時,也彌合了長期存在的讀寫的分離”,對中學語文教學和學生的語文學習,具有糾偏和導向的意義;較之於其它卷的語用題,它更有利於考查考生的綜合表達能力。因此,該題型一經面世即受到教育部考試中心和許多兄弟省份的好評。
今年的考題,繼08年“從主題思想的角度賞析”之後,又大膽的“賞析該文主題的表達”,命題角度的重複,確乎出人意料,尤其是對那些瞎猜題者。對於“評價主旨類”的文章賞析,可以從以下表格的模式中寫一篇“中規中矩”的高分短文。
主題思想及其表現 概括主旨 某某文章通過哪些材料和手段表現何種主題或意圖 開頭例說表現 內容 正面反面、直接間接、正面側面、實寫虛寫、冷嘲熱諷 正文技巧 象徵法、對比法、襯托法、聯想法、寄寓法、抑揚法
【創作背景】沈從文(1902_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人。中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學者。1923年開始文學創作,是一位創作個性獨特的“鄉土文學家”和“文體作家”,他的作品以描寫湘西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生活著稱,其著述極多,有小說、散文、傳記等60多個集子。他的小說不僅題材廣泛,而且對各種創作方法、表現手法及多種創作風格、流派都效仿,吸取,文體風格上不同流俗,不拘常例,因此人們稱他為“文體作家”。
“濃濃的地方色香,淡淡的時代投影”是他的作品的基調,他的作品具有恬淡優美、和諧清麗、典雅純真的色彩。其小說內容主要表現士兵、船夫和湘西少數民族的生活,富有人情美和風俗美。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說《邊城》,長篇小說《長河》,短篇小說《柏子》《丈夫》《蕭蕭》等。散文代表作有散文集《湘西散記》《湘西》等,他的散文大多描繪湘西的風土人情,文字清麗,感情淳樸。他曾先後在上海中國公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教授文學習作,學術著作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沈從文離開北平,輾轉來到昆明,任西南聯大國文系教授。本文原載於1940年12月12日《大公報》,系作者1940年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時所作。
本文由對盧錫麟先生的攝影的觀感,寫到雲的地方性與風土人情的關係,突出了雲南的雲變化出奇、素樸單純和黑而秀的特點。作者通過對雲南美麗的雲的欣賞,表達了對當時國難當頭卻只重眼前利益,沉溺於自我麻醉中的眾生的一種呼喚和痛苦的嘆息。
本文寫作特點主要是善於寫景。運用了比喻、擬人、對比、映襯和形象的描繪等多種手法,出神人化地描寫了雲南的雲的特點。首先,作者從雲的色彩、雲的形態、雲的風度幾個層面,寫出了雲的地方性特徵。用形象的比喻寫出各地的雲的不同:“河南的雲一片黃,抓一把下來似乎就可作窩窩頭”;青島海面的雲“天空如展開一張錦毯”;雲南的雲“完全是水墨畫,筆調超脫而大膽”,“有時黑得如一片漆”。其次,通過對比映襯凸現雲南的雲“黑而秀”“變化得出奇”“色調出奇的單純”的特點,文中寫道:“在任何地方‘烏雲蔽天’照例是個沉重可怕的象徵,惟有雲南傍晚的雲,越黑反而越不礙事,且表示第二天天氣必然頂好。”在對比映襯中突出雲南的雲“黑而秀”特徵。再次,文中用“活潑”“樸素而親切”“粗中有細”等詞語,賦予雲以人的性格與個性,擬人手法的運用,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

作文

(60分)
21.請以“踮起腳尖”為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或記敘文。(60分)
【命意分析】
一、用語簡捷,明確扼要。作文題是這樣表述的:“請以‘踮起腳尖’為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或記敘文。”短短兩句話,二十幾個字,便規定了作文的內容、標題、字數和文體,簡捷而明確。相對於湖南作文命題的總體風格,顯示出另外一種風貌。自04 年自行命題以來,除07年“詩意地生活”外,湖南的作文題均有較具體的“引導語”或“闡釋語”。這些圍繞文題而設制的提示性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考生理解題旨,體現了命題者的人文關懷,但“形象大于思想”,這些提示有時會束縛考生的思維,有時則嫌羅嗦繁冗。最典型的當屬08年,闡釋語的表述顯得有些含混和晦澀,其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聯繫當年上海卷的“他們”和山東卷的“春來草自青” 簡明文題的命制,今年湖南卷作文表述風格的轉變,應是命題組在比較辨析基礎上自我反思、主動反撥的必然結果。
二、形象鮮活,饒有寓意。作文題“踮起腳尖”是一個動詞短語,勾勒出一個富於彈性和張力的喻義性動態意象,意蘊豐厚,耐人尋味。從立意的角度看,文題以“踮起”為標誌性詞語和思維核心,圍繞個體的人的“提升”“發展”這一中心,至少蘊含“勵志”“認知”和“踐行”三個層面的寓意。主觀上,可引申提煉“不滿現狀,爭取更高”、“努力進取,追求卓越”、“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等觀點;客觀上,可引申提煉“升高而致遠”、“更高才能更闊”、“挖掘潛力得發展”、“目標要有可行性”等觀點。意象鮮活,含義豐富,可引發思想、文化、學習、實踐等方面的多極聯想和思考,從不同角度提煉中心和觀點。
三、契合實際,注意導向。這一作文題,由於“踮起”的“腳尖”一般只能是個體,因而,在寫作內容上,強調結合實際,聯繫自我,注重青年一代的成長和發展。這對於糾正學生作文中動輒古人、偉人、名人的選材局限,防止宿寫、套構,起到較好的導向作用。在命題形式上,既有一定的限制性,又有較大的開放性,即寫作的內容要以“踮起腳尖”這一動作性意象為起點,但又須在這一基礎上由此及彼、由實而虛,自然引發延伸。這對於改變近年一些高考作文題的“虛”而“空”的浮華文風,強調命題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具有良好的現實意義。此外,繼續限制文體,規範文章寫作,對中學語文教學和指導,無疑具有較好的引領效應。
【題意分析】
網上熱評2009年高考作文題之“最”,很多人認為最有挑戰性的是湖南卷的《踮起腳跟》, “踮起腳尖……”是人的一個簡單的動作,一個平常用而又平常的動作。“踮起腳尖”能做什麼?最直接的作用是能克服一定的視線障礙,讓人看到更寬更遠的地方;能摘到正常站著而不能摘到的果實;能藉此攀上一個高一級的台階!當然,“踮起腳尖”可以理解為“人的一種力所能及的努力”。
小時候,我們為了看到更高的風景,常常踮起小小的腳尖,一雙渴望的眼睛痴痴地望向遠處。腳尖提升了我們的高度,讓我們的眼光延伸到了更遠、更深的地方,於是我們收穫了滿足、快樂、夢想和一切的期待。我們不是巨人,所以我們的眼睛會被峰巒遮掩,而看不到行進的路;我們沒有明察秋毫的智慧,所以我們的眼睛會被一些事物誤導,而導致錯誤的判斷;夢想的果實,也總不會在伸手可觸的地方……那么你是否想過,只要踮起腳尖,稍稍地抬起我們的頭,提升我們的眼光,我們就能看到行進的路--或蜿蜒,或寬窄,或陡峭……提前做好行進的準備,而不至於盲目樂觀或消極悲觀,最終順利到達遠方;我們亦能看清事物的本質,不至於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我們還能發現,腳尖提升後我們離夢想又近了, “星不遠,夢並不遠,只要你踮起腳尖……”
在立意上可以和“夢想”“選擇”“判斷”“智慧”“風景”“好奇”等話題聯繫起來,進行巧妙的化實為虛來構思。比如,寫我踮起腳尖的經歷,可以與我的人生體悟聯繫起來;寫踮起腳尖的芭蕾舞者的生活;踮起腳尖,我們就能離幸福更近一點吧;想我時請踮起腳尖;踮起腳尖來看你……因此可以把此類人的生活狀態及精神追求揭示出來。
另外生活中,我們大家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你需要用手去夠高於你身體一定距離的物體時,有的時候踮起腳尖就可以夠到,而有的時候則需要跳起來才能夠到。
眾所周知,踮起腳尖就是將腳豎立起來,用腳尖點地,腳離地面不足半尺,將腳平放回地面時,落差只有一點點而已。跳起來,就是要雙腳離開地面,騰空而起,雖跳得高,腳暫時離開了地面,但由於地球的引力作用,腳終究還要落回地面,其落差卻是相當大的,更有可能因跳得太高,在落地時還會引起意想不到的後果。因此也可以這樣比喻,地面就好比知識的基礎。踮起腳尖就像對基礎知識的落實一樣,也許不會馬上取得什麼成績,但它沒有完全偏離注重基礎的軌道。而輕視基礎甚至脫離基礎知識,一味追求難、偏、怪或者只注重各種題海戰術的人,也許在一段時間裡可能會暫時取得一點成績,但,這種成績的取得就尤如跳起來夠物體一樣,最終會因基礎知識的不牢固而退回到原來的位置,甚至學生會因知識的漏洞太多而引起基礎知識的匱乏,還可能會導致更為嚴重的後果。於是從立意上,可以引申到我們日常的生活、工作、學習乃至做人上,也蘊含著“踮起腳尖和跳起來”的道理,我們不論做人還是做事,是不是更應該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件工作,認認真真地走好每一步路,而不應該為了一時的張揚或成績而忽視甚至放棄了最基本的原則呢!
適時的跳起來,會夠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適時的踮起腳,會看到更多的東西。把握時機,而不是一味的偏畸!
【範文薈萃】
(一)踮起腳尖
愛上他,從開始就注定是一場青澀卑微的暗戀。
他那么高,跳起來灌藍的瀟灑風姿,不知迷倒了多少少女的心。
而她,只是一朵低到塵埃里的小花,既不高呀不美,又不怎么會來事兒,擠在一群愛慕他的人中間,渺小的象一粒沙子,他甚至從來也沒看她一眼。
可她,心甘情願地做了籃球隊的後勤,只要有他參加的球賽,她一場不落,其實並無大的奢望,她只是想在他渴的時候送上一瓶水,流汗的時候送上一條毛巾,看好他的衣服,為他每次進球鼓掌……
默默做好這些瑣碎平常的事,並從中獲得付出不求回報的簡單快樂,便是她一個人愛情的姿態。
那次比賽很激烈,他不甚被人撞傷了鼻子流血了,他從球場上下來,徑直跑向呆呆的她,扯過她懷裡的包,抓住一張紙塞住了鼻孔,那時她剛從驚嚇中反映過來,緊張兮兮地問怎么樣?疼嗎?我陪你去醫院看看吧?
他的腿很長,走路又快,她幾乎得一路小跑跟在她身後,到了無人處,他忽然停下來,看了她半天,不禁伸手把她攬到胸前,溫暖的唇就落了下來。
柳樹的葉子拂到她臉上來,她腦子一下就暈了,那時候卻還沒忘了他受傷的鼻子,怕他的鼻血因低頭而涌了出來,她使勁地踮起了腳尖,去迎合他生命中的初吻。
初吻於她最深刻的記憶,就是那瑟瑟發抖的小腿,因太用力去夠他的嘴唇,她的小腿幾乎抽筋。後來她曾不解地問他,當初那么多喜歡你的美女。為什麼偏偏選中了並不起眼的我呢?他把她抱進懷裡吻了一下說,因為我記得你那笨拙的吻,那個時候還記得照顧我那受傷的鼻子的你,一下子就打動了我的心。
是的,她不知道,從她努力踮起腳尖的那刻起,他就認定了她,這輩子非她不娶。
(二)踮起腳尖
幸福,健康是幸,平安是福,健康平安就是幸福。
我很健康,也很平安,其實我一直幸福著!
當我還沒有踮起腳尖的時候,幸福是海角天涯,是天涯海角
猶如璀璨的星星只是耀眼在天的東邊,哪怕我如何的爬山涉水,都是如此的遙不可及。
我一直沒有覺得自己是幸福,也不曾發現自己是不幸。
從開始認識這個世界開始,一直都堅強的歡笑著。眼淚是屬於懦弱的,在我的概念里沒有淚水二字。
我不知道自己最怕的是什麼,多少次的在噩夢中禁受生離死別,卻居然理智的告訴自己,那僅僅是個夢而已,醒來後,天還是那片天。
是的,我的確醒了,尋找熟悉的牆,泛著幽光的窗簾,或許掛著恐懼的淚珠又陷入夢中。
平淡的生活讓我模糊了生死的概念,偶然的也會幻想著面對死別,我的淚水是否會決堤。偶然的驚醒懷疑是否真如夢中的如此理智。
熟悉的蓮花在耳際流淌,絲絲的扣入我的心底深處,激起那片柔軟的角落。
其實很多次我都被幸福圍繞著,只要輕輕的踮起腳尖,就能發現隔壁的那個歡聲笑語是自己的嗓音在跳舞。
你找到你的幸福了嗎,如果沒有,就請踮起你的腳尖,她其實一直都在你面前!期待你的驀然回首發現那闌珊後的她!
踮起腳尖,我們就能離幸福更近一點!
(三)踮起腳尖
小時候,到父母工作的學校閒逛玩耍,突然不遠處教室里傳來一陣朗朗書聲。一種突如其來的衝動,讓我踮起腳尖,扒在窗台上窺視,看見一群哥哥姐姐坐在書桌前朗讀著,每人手裡都捧著一本書。那是年幼的我所不了解的世界,深深吸引了我。直到當我自己也走進教室,拿起書本,那份讓人不禁踮起腳尖的感覺,依然留在心中、不曾改變。
踮起腳尖,是對未來的憧憬。
一個孩子,什麼力量能讓他踮起腳尖?最基本的,應該是內心的夢想。未來是什麼樣子?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夢,這樣的夢驅使他們一次又一次踮起腳,努力去觸摸和感受。正如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所說:“I have a dream(我有一個夢想)。”他夢想著美國能夠成為一個更美好的國家,他夢想黑人和白人能夠像在上帝面前一樣平等友愛……他不僅自己懷揣這樣的夢,還把它描繪出來,展現在每一個人面前。這樣理想、美好的未來圖景,令無數人憧憬,也令更多人——黑人和白人,一起踮起腳尖來觸摸,來追求,終於讓夢想照進了現實,2009年黑人歐巴馬當選為美國總統,正是無數人踮起腳尖努力的結果。對於一個年輕人,“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未來充滿無數的可能性,而一個更充實、更明亮的未來,總能誘惑我們踮起腳尖,伸出雙手。
踮起腳尖,是對知識的渴望。
“他們念的是什麼,為什麼這么好聽?”那是我扒在窗台上,腦袋瓜子里冒出的疑問。那鏗鏘的音韻、美妙的詞句,像一首歌縈繞在心中。長大一點後,我才了解那是一首唐詩。後來,當我自己也能捧著課本,反覆吟詠那些千古名篇時,真切的感受到了內心深處的喜悅。求知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人的本能,人類發展進步的需要。看過一篇科幻小說,裡面有一個看似荒誕卻饒有深意的情節設計:銀河系總部判定一種生物是否具有智慧和文明的標準是,該類生物中是否有個體會在晚間抬起頭來仰望星空。巧合的是,溫家寶總理曾贈給青年學子一首詩,也叫《仰望星空》。踮起腳尖,試圖去觸摸星空的人,才能不斷成長;踮起腳尖,不斷在知識的海洋中求索創新的民族,才能發展壯大。
踮起腳尖,是對自己的超越。
在每一個具體的人生階段,人的高度——包括生理、心理和思想——都是有限的。正如幼時的我,身高還幾乎夠不到教室的窗台。但,一個人,在他有生之年,他的自我超越和不斷成長,是無限的;整個人類文明,他的自我超越和不斷成長,更是廣闊無垠的。一個人,一個民族,要讓自己更強大、更豐富,就應當讓自己始終處於一種“飢餓”的狀態,始終看到更高的目標,保持那種踮起腳尖、超越自我的衝動。愛默生在散文《圓》中說,人生就是一個個同心圓,永遠不要把自己局限在現有的圓圈裡。只有不斷拓展自己生命的深度與廣度,勇敢嘗試和追求不那么“唾手可得”的目標,才能超越自己,走向未來。
經過十餘年辛苦卻快樂的學習、十餘年迷惘卻持續的成長,此刻坐在高考考場的我們,不也是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踮起腳尖去觸摸更寬廣、更高遠的世界嗎?總有一天,今天我們踮起腳尖才能達到的目標,會被我們留在身後、踩在腳下,唯有這種追求的渴望、奮鬥的過程,才是生命的永恆!(莫莫)
(四)踮起腳尖
人人都有過踮起腳尖的體驗。譬如潘長江夾在人堆里看趙本山的小品,如果不踮起腳尖,也許只能聽到高秀敏那爽朗的笑聲;掛在路邊果樹上紅得小姑娘臉蛋的蘋果,如果你不踮起腳尖,恐怕就只有咽口水的份兒;一個充滿誘惑的目標就懸在你的頭上,如果你不踮起腳尖,那么這誘人的目標將永遠只是目標。
於是我們想起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意境。我們要認識這個神秘的世界,欣賞眼前的迷人的風景,就要勇於“踮起腳尖”,就要不畏艱險,就因為“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如果我們僅僅滿足於按部就班,安於現狀,夾在人堆里跟著他人瞎鼓掌瞎起鬨,連“踮起腳尖”的欲望、勇氣都沒有,那么你就無法認識眼前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當然也就沒有了豐富多彩的人生!其實認識一個事物,欣賞一個美景,就因為你站得高度不夠,往往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往往就會錯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美妙!
於是我們想起了“不行春風,難得秋雨”的諺語。人要想獲得成功,要想去採摘樹上的蘋果,品味人生的甘甜,就要勇於“踮起腳尖”。其實有很多場合,我們往往缺乏的是勇氣與自信,有些看起來遙不可及的事物,只要你願意“踮起腳尖”去爭取,去嘗試,你就會離成功越來越近,你就會品嘗到成功的喜悅與甘甜!人們常常羨慕人家的碩果纍纍,羨慕人家的鮮花掌聲,而總是忽略人家在創造奇蹟的艱難過程。我們現在正處於“耕耘”的季節,只要不吝嗇力氣與汗水,必將迎接五穀豐登的金秋!
於是我們想起了一句特別令人自信的廣告語: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為你讓路。人生在世要腳踏實地,要知足常樂,但絕不能成為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遁辭。人的客觀條件是存在差別,我們確定目標也不要好高騖遠,脫離實際,但是我們不能一味強調客觀條件,而是要充分利用條件,積極創造條件,確定一個及實事求是又富有挑戰性的人生目標,就是要儘可能遠大一些,“踮起腳尖”經過努力有可能實現的目標。我們提倡“盡力而為”,但是更鼓勵“全力以赴”,實現人生的最大值!現在我們的年輕人,特別是從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往往過於謹慎過於理性過於實際,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的太低,連超越他人的勇氣都沒有,從而嚴重限制他們潛能的發揮。其實人只要有了一個“踮起腳尖”意即通過努力奮鬥就能實現的目標,就有了前進的方向,將人生的大目標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目標,朝著這個目標一往無前矢志不渝,那么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為了喝彩!
溫家寶總理曾經有過這樣一段精彩論述:我經常在思考,一個民族要興旺發達,就不僅要有人腳踏實地,埋頭苦幹,更要有人遙望星空,堅守精神家園。這樣的民族才有希望,才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才能有光明的未來。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踮起腳尖”,就是既要腳踏實地,又要遙望星空,用扎紮實實的勞動,去追求去實現人生的理想。讓我們踮起腳抬起頭,腳踏實地往前走,去實現我們的人生理想,去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
(五)踮起腳尖
腳尖踮起的演員們身著潔白羽毛製作的演出服,在柴可夫斯基的悲嗆的《天鵝湖》音樂背景中,輕盈地跳躍,飛速地旋轉,這是芭蕾舞劇的經典鏡頭。數百年來,世界藝術殿堂的一朵奇葩--芭蕾舞,正是憑藉一代又一代的舞蹈藝術家不懈地踮起腳尖的努力,讓芭蕾舞從不為人知的遊戲性質的民間舞蹈,成長為今日的風靡世界數百年長盛不衰的舞蹈之王。芭蕾舞藝術隱隱約約地向世人昭示,踮起腳尖,前方將有更加美麗的風景在等待。
芭蕾舞劇中,演員們踮起腳尖改變了身體的比例,觀眾眼中的舞蹈演員們便有了一種高於生活的藝術魅力。人類踮起腳尖的原始動機或是為了看到一個原本看不到的美妙景色,或是為了摘到一個原本摘不到的豐碩果實。踮起腳尖的努力,讓人們有了意料之外的收穫,藉助這種努力,人們有了一個更高的解讀世界的角度,藉助這種努力,人們把自己伸手可及的範圍延伸,擴展。
或許有人會說,踮起腳尖太辛苦,不如我腳踏實地來得舒服來得安穩。那么我想告訴你,在沒有進化成類人猿之前,人類是以四肢著地的方式在地上爬行,那是一種最舒適的行走方式。但直立行走,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直立行走是最痛苦同時也是最偉大的一步。兩隻手從行走中分離出來,人類才有了後來的鑽燧取火,人類才能製造改變世界的工具。正是那一次痛苦的選擇,人類征服世界的能力才有了突變與飛躍,人類與動物的世界才漸行漸遠。
踮起腳尖,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我們年輕人有著充沛的體力和精力,我們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我們有著發現新世界的責任和義務,因此,我們不能貪圖舒適,我們不能畏懼踮腳的辛苦。只有踮起我們的腳尖,才能發現前人沒有發現的世界,只有踮起我們的腳尖,人類社會的薪火相傳才能一代一代的延續。否則,我們只能是一條條躺在祖輩們的樹蔭下乘涼的小懶蟲。
年輕人,請與我一起踮起腳尖走路吧,你會發現一個別人看不到的美麗世界,你會發現,你的人生會有一種異樣的精彩。
(六)踮起腳尖
踮著腳尖是一種努力向上的生存姿態,是一種不安於現狀,不滿意腳下的位置的主動追求一種高度的心態。人類就是有這種精神的引導,才成為萬物之靈長,才能在這生機繁茂的地球上繁衍不絕。
踮起腳尖是為了越過眼前的障礙,看得更高更遠。少年魯迅,因為父親患病,常常往來於家與藥鋪之間,從而,萌生當一名醫生拯救得國人的軀體。當他來到日本時,踮起腳尖回望國人,才發現國人的靈魂是如此麻木,縱然有健康的軀體,也只能作看客。踮起腳尖讓他獲得一種新的視野。他決定棄醫從文,來喚醒國人的靈魂。踮起腳尖讓他比任何一位作家都更清醒地看到民族的弊病和劣根性,從而開始振聾發聵的吶喊。“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在沒有台階的情況下,踮起腳尖能讓你視通萬里。無數的國學大師,踮起腳尖,向古人學習,仰之彌高,鑽之彌深。進而與古人比肩,甚至超越古人,從而奠定自己的學術基座。踮起腳尖才能神遊前代,遊刃有餘,進而創造前無古人的學術成就。踮起腳尖,雖然只是提升一點點距離,可讓我們的視野因此豁然開朗,讓人類的理想更加高遠。
踮起腳尖雖然辛苦,但為我們贏得了高度,實現了自我的超越。成龍出道時,非常平凡,但他踮起了腳尖,紮實地在影視圈打拚,在困難中咬牙堅持,千錘百鍊,終於迎來自己的影視高峰,並走向好萊塢,成就自己的高度。假若他沒有踮起腳尖的精神,他怎么有如此的高度。世上的事,沒有隨隨便便就可以成功,在距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時需要我們踮起腳尖,咬牙堅持去搏去爭取。徐悲鴻在法國學西畫時,被西洋學生嘲笑,為了捍衛國格,徐悲鴻提出讓彼此代表自己的國家學畫,到畢業時再一決高下。從此他踮起腳尖,在逼狹中苦學,努力提高自己的繪畫技藝,每逢休息日,他常揣一快乾麵包去巴黎藝術館潛心學畫,最終在畢業時的展覽中大獲成功,讓西洋學生自嘆不如。踮起腳尖讓他給“中國人學不好西畫”的謬論一個有力的回擊。
在與命運較量的舞台上,處於膠著狀態時,需要我們踮起腳尖,盡力而為。踮起腳尖是為了更好地靠近目標,創造條件,進而摘取屬於自己的玫瑰的嘗試和挑戰。
在中國貧油的時代,帝國主義列強藐視中國,妄圖掐中國的脖子,大慶油田的鐵人王進喜帶領大家踮起腳尖,自力更生,用忘我,無私的付出,克服種種困難,積極創造條件,提高開採技術,使石油產量大幅度提升,幫中國摘掉了貧油的帽子。世上少有十拿九穩的事,很多成功的獲取需要我們踮起腳尖。在羅布泊,古人馬革裹屍的戰場,鄧稼先等一代科學家,在漫漫大漠,在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在幾乎一片空白的研究領域,踮起腳尖,篳路藍縷,自力更生,辛苦地開創了中國的核彈事業,讓外國列強對中國不再虎視眈眈。如果沒有踮起腳尖的勇於嘗試,又哪來那舉世矚目的壯觀的核彈爆炸的蘑菇雲。踮起腳尖才能創造奇蹟。舉世矚目的萬里長城,埃及金字塔不都是萬千人民踮起腳尖創造的神話嗎?踮起腳尖是一種彌補,是克服生命局限的主動出擊,是身處逆境時鍥而不捨的堅持。在全球金融危機蔓延的當下,更需要各國踮起腳尖,共同抵禦金融風險,把世界經濟扶向快車道。
踮起腳尖是頂住壓力,敢於擔當的精神。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是“關乎家國,捨我其誰?”的奉獻精神。當汶川地震襲來時,面對鋼筋混泥土的大山,譚千秋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軀,護住學生,踮起腳尖是為了給生者更大的生存空間。變形的臉,難以想像的姿態竭力與災難抗爭,他是在生命的最後一息,踮起腳尖,成就史詩般的生命姿態。因為踮起腳尖,祖國的花朵才開的更艷,熱血師魂讓萬世景仰。三峽水電站的設計者們,頂住反對者的質疑,力排眾議,經反覆論證,抱著對祖國負責,對後代負責的態度,頂住壓力,踮起腳尖拿出了三峽水電站的設計方案,讓高峽出平湖,完成了舉世聞名的能源綜合利用工程,造福於百姓。王安石面對腐朽得祖宗之法,挺身而出,提出“祖宗不足法”。制定新法,只手托天,為革除弊政起了積極的作用,雖然變法最後沒有堅持,但他踮起腳尖,勇於擔當的精神千百年來為人們讚頌。踮起腳尖,鐵肩擔道義,成為古今無數仁人志士推動歷史車輪的動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