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時間軸

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時間軸

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時間軸中記錄了全年大西洋盆地所有熱帶亞熱帶氣旋形成、增強、減弱、登入、轉變成溫帶氣旋以及消散的具體信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時間軸
06年綜述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大氣科學系預報員表示,2006年大西洋颶風活動將非常活躍,從6月1日開始的颶風季節期間將爆發17場颶風,但不及2005年頻繁。
綜合外電4月4日報導,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節里颶風活動將非常活躍,但不會像2005年創紀錄的颶風季節那么頻繁,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大氣科學系(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預報員表示。
在4日發表的報告中,預報員表示,預計從6月1日開始的颶風季節期間將爆發17場颶風,大大高於50年平均水平的9.6場颶風,但低於2005年創紀錄的27場颶風。
颶風季節期間至少有一場風力很大(3-5級)的颶風襲擊美國某地的可能性大大高於平均水平,為81%,過去一個世紀的平均可能性為52%。
預報員Philip J. Klotzbach和William M. Gray表示,預測颶風季節期間將爆發5場劇烈的颶風,50年平均水平為爆發2.3場颶風,2005年則爆發7場。
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於2006年6月1日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傳統上這樣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絕大多數熱帶氣旋在大西洋形成的時間段[1],這一颶風季是繼2001年大西洋颶風季以來第一個沒有任何一場颶風美國登入的大西洋颶風季,也是繼1994年大西洋颶風季以來第一次在整個十月份都沒有熱帶氣旋形成[2]。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每年都會對前一年颶風季的所有天氣系統進行重新分析,並根據結果更新其風暴資料庫,因此以下時間軸中還包括實際操作中沒有發布的信息[注 1]。包括最大持續風速、位置、距離在內的所有數字都是經四捨五入換算成整數[3]。
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的活動程度與前一年大西洋颶風季相比遠遠不及[2]。起初氣象學家預計在極其活躍的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後,2006年的活動程度應該只會略低。然而,2006年迅速形成的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大西洋熱帶海域上空的撒哈拉空氣層,以及以百慕達為中心的亞速爾高壓這一強大二級高氣壓的持續存在,都令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的活動程度大幅降低。從10月2日以後一直到颶風季結束都完全沒有熱帶氣旋形成[4]。2005年12月底形成的熱帶風暴澤塔一直持續到了2006年1月初,成為有紀錄以來第二個跨日曆年的大西洋風暴。雖然其存在時間不在任何一年颶風季的正式時間段里,但仍然可以視為2005和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的一部分。
1月信息
更多資料: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時間軸查看有關熱帶風暴澤塔的詳細信息。
  • 1月6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澤塔退化成熱帶低氣壓。
  • UTC晚上21點:熱帶低氣壓澤塔消散,拉上了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的帷幕。
6月信息
即將達到最高強度的熱帶風暴阿爾貝托
6月10日
  • UTC早上6點:第一號熱帶低氣壓在古巴最西面以南約220公里海域形成。
6月11日
  • UTC凌晨0點:第一號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因此將其命名為“阿爾貝托”(Alberto)。
6月13日
6月14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阿爾貝托減弱成熱帶低氣壓。
  • UTC中午12點:阿爾貝托的殘留轉變成溫帶氣旋
7月信息
  • 7月17日
  • UTC早上6點:一片溫帶低氣壓區在麻薩諸塞州南塔克特東南方向約390公里洋面轉變成熱帶低氣壓,不過當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並沒有發現,因為也就沒有針對這一天氣系統發布公告或是為其分配號碼
  • UTC中午12點:南塔克特附近的熱帶低氣壓增強成熱帶風暴,但由於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當時沒有發現,因此未對其命名。
7月18日
  • UTC中午12點:第二號熱帶低氣壓在北卡羅萊納州威爾明頓東南偏東方向約645公里海域發展形成。
  • UTC中午12點:之前未獲命名的熱帶風暴退化成一片殘留低氣壓。
  • UTC下午18點:第二號熱帶低氣壓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命“貝里爾”(Beryl)。
7月21日
  • UTC早上6點45分:熱帶風暴貝里爾以風力時速80公里強度登入麻薩諸塞州南塔克特島。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貝里爾轉變成溫帶氣旋。
8月信息
熱帶風暴克里斯
  • 8月1日
  • UTC凌晨0點:第三號熱帶低氣壓在巴布達島東南偏東方向約380公里海域形成。
  • UTC早上6點:第三號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標準並獲名“克里斯”(Chris)。
8月3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克里斯降級成熱帶低氣壓。
8月4日
  • UTC早上6點:熱帶低氣壓克里斯退化成一片殘留低氣壓
8月21日
  • UTC下午18點:第四號熱帶低氣壓在維德角培亞東南偏南方向約415公里洋面發展形成。
8月24日
8月25日
  • UTC中午12點:第五號熱帶低氣壓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埃內斯托”(Ernesto)。
8月26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黛比減弱為熱帶低氣壓。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黛比降級成低氣壓。
8月27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埃內斯托成為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的首場颶風
颶風埃內斯托
  • UTC中午12點:颶風埃內斯托減弱成熱帶風暴。
8月28日
  • UTC上午11點15分:熱帶風暴埃內斯托以每小時65公里風速登入古巴
8月29日
  • UTC凌晨3點:熱帶風暴埃內斯托以風力時速70公里強度在佛羅里達礁島群上群島的農園礁島進行了第二次登入。
8月30日
  • UTC早上5點:熱帶風暴埃內斯托以每小時70公里風速在邁阿密-戴德縣西南方向進行了第三次登入。
9月信息
  • 9月1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埃內斯托以風力時速110公里強度在北卡羅萊納州不倫瑞克縣奧克島(Oak Island)進行了第四次登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埃內斯托減弱成熱帶低氣壓。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埃內斯托轉變成溫帶氣旋。
9月3日
  • UTC下午18點:第六號熱帶低氣壓在維德角以西約1585公里海域發展形成。
9月5日
  • UTC早上6點:第六號熱帶低氣壓發展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佛羅倫斯”(Florence)。
9月10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佛羅倫斯成為本季第二場颶風。
  • UTC下午18點:第七號熱帶低氣壓在背風群島東北偏東方向約870公里洋面形成。
9月11日
  • UTC中午12點:第七號熱帶低氣壓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名“戈登”(Gordon)。
9月12日
  • UTC中午12點:第八號熱帶低氣壓在維德角東南偏南方向約370公里海域發展形成。
9月13日
  • UTC凌晨0點:颶風佛羅倫斯轉變成溫帶氣旋。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戈登達到颶風強度。
  • UTC下午18點:颶風戈登成為二級颶風。
9月14日
  • UTC凌晨0點:颶風戈登成為本季首場大型颶風。
  • UTC凌晨0點:第八號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名“海琳”(Helene)。
9月16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海琳達到颶風強度。
9月17日
  • UTC下午18點:颶風海琳成為二級颶風。
颶風海琳
  • 9月18日
  • UTC凌晨0點:颶風海琳成為本季第二場大型颶風。
9月21日
  • UTC凌晨0點:颶風戈登轉變成溫帶氣旋。
9月24日
  • UTC下午18點:颶風海琳轉變成溫帶氣旋。
9月27日
  • UTC下午18點:第九號熱帶低氣壓在百慕達東南偏東方向約1500公里海域形成。
9月28日
  • UTC早上6點:第九號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名“艾薩克”(Isaac)。
9月30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艾薩克達到颶風強度。
10月信息
10月3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艾薩克轉變成溫帶氣旋。
11月信息
  • 11月30日
  • 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正式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