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十大考古發現

1996年十大考古發現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因而給考古工作賦予極其豐富的內涵。在千百年來的考古歷程中,曾經有過很多重大的考古發現。1996年,我國的十大考古發現是:重慶豐都煙墩堡遺址、河南孟津妯娌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四川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山東長清雙乳山西漢濟北王陵、湖南長沙走馬摟三國吳紀年簡牘、遼寧北票喇嘛洞鮮卑貴族墓地、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青海都蘭吐蕃墓群的發掘、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996年十大考古發現
  • 時代:舊石器時代
  • 發掘地點:重慶市豐都縣
  • 發掘單位:中國科學院三峽考古隊
重慶豐都煙墩堡遺址,河南孟津妯娌遺址,四川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山東長清雙乳山西漢濟北王陵,湖南長沙走馬摟三國吳紀年簡牘,遼寧北票喇嘛洞鮮卑貴族墓地,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青海都蘭吐蕃墓群,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

重慶豐都煙墩堡遺址

時代:舊石器時代
發掘地點:重慶市豐都縣
發掘單位:中國科學院三峽考古隊
簡介:
煙墩堡舊石器時代遺址發現於長江三峽工程淹沒區的重慶市豐都縣,出土標本 1萬餘件,其中石製品 1341件,以礫石為原料,主要採用錘擊法打制而成,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這在中國南方舊石器一直中尚屬首次發現。 該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在認識南北工業傳統間的關係方面具有橋樑作用,對中國南方乃至東南亞地區的舊石器文化發展的研究也提供了可供對比的研究資料,具有一定科學價值和科學意義。

河南孟津妯娌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地點: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煤窯鄉妯娌村
發掘單位:洛陽市文物工作隊、鄭州大學考古系、孟津縣文管會
簡介:
妯娌遺址位於河南省孟津黃河岸邊,自仰韶晚期延續到龍山早期,居住區居北,墓葬區居南,窖穴區和制石工場居西。墓葬多有生土二層台,發現有迄今中國新石器時代最大的墓葬,出土文物豐富多樣,有黃河中游最大的石壁及三件形制相同、大小依序的陶鐃形器等。妯娌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的挖掘和研究對王灣二期文化石器的聚落形態及社會組織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啟示。
妯娌遺址出土石璧妯娌遺址出土石璧

四川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地點:新津寶墩遺址(四川省成都新津縣龍馬鄉寶墩村)、溫江魚裊村遺址(四川成都溫江縣萬春鎮魚裊村、直隸村和報恩村)、郫縣古城遺址(四川省成都市郫縣古城鄉古城村和梓路村)、都江堰芒城遺址(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鄉芒城村)、崇州雙河遺址(四川省崇州市上元鄉芒城村)、紫竹遺址(四川省崇州市燎原鄉紫竹村)。
發掘單位: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簡介:
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指分布於成都市的新津寶墩遺址、溫江魚鳧村遺址、郫縣古城遺址、都江堰芒城、崇州雙河以及紫竹等 6 處古城,面積在 11 - 60 萬平方米不等。其中郫縣古城城址中部發現被若干中小環繞的面積達 550 平方米的大型房址, 其內築有 5 個長方形卵石台。古城群屬寶墩文化,是三星堆文明的前身,是迄今所知我國西南地區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分布最密集的史前城址群,該遺址群的發現對於研究成都平原當時的社會結構河宗教信仰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意義。

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

時代:周
發掘地點: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地區薛莊鄉北滍村
發掘單位: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頂山市文管會
簡介:
應國墓地主要是周代應國貴族的埋葬地,其中也包括應國滅亡後部分楚國貴族墓葬與兩漢時期的一些平民墓,地屬今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地區薛莊鄉。應國墓地共發掘應國墓葬 42 座,排列有序,具有“族墓葬”特徵。出土文物數千件,主要是青銅器和玉器。所出銅器銘文涉及大射禮、俯聘禮、帝王廟號、喪服制度,對古代禮儀制度與諸侯方國史研究有重要價值。排列有序的國君墓葬,為同時期墓葬斷代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平頂山應國墓地出土玉器平頂山應國墓地出土玉器

山東長清雙乳山西漢濟北王陵

時代:西漢
發掘地點:山東省長清縣雙乳山村
發掘單位:山東大學考古系、長清縣文管所
簡介:
雙乳山漢墓東北 1.5公里處的福祿山頂部椰油兩座陵墓,封土高大,保存尚好,其形制、排列、規模等都和雙乳山漢墓相似,所以我們推測也是西漢濟北王陵,顯然,這裡應該是稀罕濟北國的王陵區。福祿山漢墓的發現,也為證明雙乳山漢墓為西漢濟北王陵提供了佐證。墓葬鑿山為陵,為呈甲字形的豎穴石擴木槨木,主要由封土、墓道河內外墓室幾個部分組成,總長85米,總深22米,鑿石量約8800立方米。墓主人二槨三棺殮葬,出土銅器、玉器、漆器、鐵器、陶器、金餅、車馬器具等 2000餘件,該墓未經盜擾,保存完整,增加了對漢代考古、歷史的認識。
雙乳山西漢濟北王陵出土文物雙乳山西漢濟北王陵出土文物

湖南長沙走馬摟三國吳紀年簡牘

時代:三國吳
發掘地點:長沙市走馬樓湖南平和堂商貿大廈建設區域內的古井(窯)群
發掘單位:長沙市文物工作隊
簡介:
馬樓三國吳簡是1996年10月在長沙市中心的走馬樓建設工地中一口古井中發掘出來的。這批埋藏了 1700多年的三國時期孫吳紀年簡牘,包括竹簡、木簡、木牘、封檢等,總計14萬餘枚,超過中國曆年出土簡牘數量的總和。這是中國上世紀繼殷墟甲骨卜辭、敦煌文書之後,在古文獻資料方面的又一重大考古成果。 出土簡牘呈灰棕色或黃褐色,長短寬窄各異,字型工整有序,隸中帶楷。每片字數多少不等,木牘每枚80至120字,竹簡每枚30至40字。
長沙走馬摟出土青瓷長沙走馬摟出土青瓷

遼寧北票喇嘛洞鮮卑貴族墓地

時代:
發掘地點:遼寧省北票市南八鄉四家板村喇嘛洞村民組
發掘單位: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簡介:
北票喇嘛洞墓地位於遼寧省北票市南八家鄉四家板村喇嘛洞村民組西山坡上,因村中有一清代喇嘛廟,廟後有山洞而得名。山坡為大凌河的二級台地,坡下為大凌河的衝擊平地。東北距北票市 20 公里。墓地南 1 公里即大凌河,由此溯大凌河而上約 30 公里即朝陽市。該墓地市 20 世紀 70 年代當地村民在取土時發現的。
北票喇嘛洞鮮卑貴族墓地出土陶罐北票喇嘛洞鮮卑貴族墓地出土陶罐
出土文物 3100 余件(套),其中鐵馬鞍具、成套銅鎏金鏤孔帶具、醬釉陶羊尊首見於三燕文化墓葬,豐富了該文化內涵。 北票喇嘛洞鮮卑貴族墓地是迄今為止發掘規模最大的鮮卑族文化遺存,共發現墓葬 419 座,時代為 3 世紀末到 4 世紀初,出土了近 3000 件文化遺物。墓葬形式和很多隨葬物等均為以往所不見,展示了鮮卑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特色。頭盔 . 鐵甲 .. 馬具組成的甲騎具裝,是中國已知最早的實物。大量鐵制兵器和生產工具共存,表明鮮卑族內部社會結構已由遊牧向農耕轉變。馬具金器等還可以看初對朝鮮半島和日本同類器物的強烈影響。

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

時代:
發掘地點: 山東省青州市
發掘單位:
簡介:
青州龍興寺出土的大批佛教造像,多數形體較大,包括北魏至北宋延續 500 年的石 、 玉、 陶、 鐵、 木和泥造像 200 余尊,其中以北齊時期石像最多,有佛、 菩薩、 弟子、 羅漢 、 飛天、供養人等多種題材。造像有浮雕 、 鏤雕、 線刻、 貼金、 彩繪,造型生動,線條流暢,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為山東地區北魏至北齊時期的石佛造像提供了一批珍貴的斷代標本。以北魏、東魏、北齊造像為主的佛教窖藏,位於中國北部山東省的青州市。龍興寺始建於北魏時期,是一處延續千餘年的著名佛教寺院。窖藏坑位於寺院遺址的最北部,南北長 8.7米、東西寬6.8米,坑內有規律地埋藏有北魏、東魏、北齊至隋、唐、北宋時期的石灰石、漢白玉、花崗岩、陶、鐵、木及泥塑等各類佛教造像400餘尊。其中最大的高320厘米,最小的僅高20厘米。造像雕刻技巧高超,包括浮雕、鏤雕、線刻、貼金、彩繪等多種技法。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數量最多的窖藏佛教造像群。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的發現,為研究中國佛教美術史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的實物資料。青州龍興寺窖藏佛教造像的發掘是近年來中國境內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它代表了自北魏至宋元時期中國佛教藝術的傑出成就,為研究佛教在我國的傳播及雕塑、繪畫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珍貴資料。近年來,經過我館業務人員日復一日地整理、拼接、粘對,這些曾慘遭破壞的藝術珍品以嶄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其中的佛像精品先後在美國、日本、德國、瑞士、英國、香港、北京、上海等地舉辦了精品展或大型專題展。當人們看到那些面帶微笑的佛像、衣著雍容華貴的菩薩、呼之欲出的飛天、生動活潑的護法和多姿多彩的荷蓮時,無不被其深深折服。
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

青海都蘭吐蕃墓群

時代:
發掘地點: 青海省海西藏族蒙古族自治州
發掘單位:
簡介:
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附近新發現的兩座吐蕃古墓中,發掘出大量絲織品及繪在棺木上的色彩鮮艷、內容豐富的彩色木板畫。
過去發現的吐蕃墓葬多集中在以都蘭縣為中心的柴達木盆地南部,而這兩座墓葬位於柴達木盆地北部距德令哈市30公里的巴音河南岸夏塔圖草場山根。兩座墓中均有殉葬牲畜和陪葬品,出土了大量絲織品和木碗、木鞍、木鳥、箭囊等文物。
而最重要的發現是兩座墓三具木棺的四面均有彩繪,線條流暢,色彩富麗,場面壯觀,內容豐富。彩繪主要是以贊普、贊蒙(王、王后)為中心的迎賓圖和職貢圖。具體形象有帳居、射獵、宴飲、迎客、擊鼓、起舞、騎士、商侶、動物等。其中的人物帶有各種不同形式的纏頭,大部分人物赭面,反映出吐蕃人特有的風俗和裝飾風格。但也有身穿圓領窄袖長袍、翻領長袖長袍、帶圓帽的中亞人和波斯人的形象,以及帶鮮卑裝的騎士等。
都蘭吐蕃墓群出土文物都蘭吐蕃墓群出土文物
雖然過去在都蘭吐蕃墓葬中也曾發現過少量彩色木板畫,但色彩、內容和保存的完整性上都遠不如此次發現。它的發現對於了解唐代居住有柴達木盆地的吐蕃、吐谷渾人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藝術風格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鑑賞價值。
根據出土遺物分析,絲織品中有盛唐時代所流行的卷草寶花、印花、雙連珠對龍等紋樣,因此專家認為這兩座墓葬的年代大體在盛唐時期,約為公元700年至750年左右。此外,出土木結構上書寫有墨書古藏文,也證明墓葬屬於吐蕃統治下的吐谷渾邦國貴族的墓葬。

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

時代:南宋
發掘地點:四川省華鎣市雙河鎮昭勛村
發掘單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安市文體局、華鎣市文體局、華鎣市文物管理所
簡介:
安丙墓位於雙河鎮東 2 公里處,是南宋資政大學士、少師。魯國公安丙夫婦及族屬墓群。墓地及地面局附屬物規模宏大。墓內結構反映了宋代古建築的獨特風格,尤其是浮雕、動植物、器樂等圖案情態自然,形象逼真。工藝十分考究,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研和參觀價值。該址的發現被列為 “96 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 。1996 年 2 月,安丙墓被當地村民挖墓坑時發現,後經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出墓葬 5 座及地面附屬建築遺址 4000 余m2 。安丙及其家族墓座東朝西 , 由北至東南方向排列。前為九層護坎,後枕山坡。墓葬均為頂券式石構建築 , 由墓室及墓道兩部分組成 , 並設有排水系統。主墓 (m2 、 m1) 為安丙及福國夫人之墓 , 風格、大小相同。 m3 、 m4 墓墓主不詳,風格、大小一樣。 m5 墓與主墓相似,但小於主墓,據考證為安丙孫女安寶孫之墓。 安丙墓規模宏大,墓室雕刻精美,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對研究南宋時期四川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
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華鎣南宋安丙家族墓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