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

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是指1951年12月至1952年8月,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朝鮮“三八線”附近地區,利用戰場形勢相對穩定的時機,為鞏固陣地,堅守戰線,以多種手段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韓軍進行的多次戰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
  • 類別:戰役
  • 時間:1951年12月至1952年8月
  • 地點:朝鮮
背景,過程,結果,歷史評價,

背景

“聯合國軍”1951年夏秋攻勢失敗後,被迫採取“攻勢防禦”的方針,戰場一時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只進行維持現防線所必需的小規模進攻。此時,“聯合國軍”在第一線部署了美軍6個師、大英國協軍1個師、南韓軍6個師,共13個師;在第二線部署了美軍1個師、南韓軍2個師及土耳其旅,共3個師1個旅。志願軍遵照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關於節約兵力、物力和財力,採取持久的積極防禦的作戰方針,堅守現在戰線,大量消耗敵人,積小勝為大勝,以爭取戰爭的勝利結束的指示,同人民軍一起,在進行反“絞殺戰”鬥爭的同時,抓緊有利時機,加強和鞏固已占陣地,積極開展小部隊戰鬥活動。此時,中朝人民軍隊第一線部署志願軍8個軍、人民軍3個軍團;在第二線和東西海岸部署志願軍9個軍、人民軍3個軍團。
1951年夏秋防禦作戰以後,志願軍在全線掀起大規模構築坑道工事的熱潮,至1952年8月底,第一線各軍的第1、第2防禦地帶陣地工事基本完成。僅第一梯隊6個軍就構築坑道190多公里,塹壕、交通壕650公里,各種火器掩體1.2萬多個。至此,中朝人民軍隊在橫貫朝鮮半島250公里長的正面戰線,形成了具有20~30公里縱深的以坑道為骨幹、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隨著坑道工事的建成,志願軍的陣地戰進入一個新階段。在依託坑道工事實施堅守作戰的同時,逐漸由防禦轉入以進攻為主,規模也逐漸由小到大。在大規模築城的同時,為改變戰場態勢和有力地促進停戰談判的進行,志願軍在戰術上採取積極活動的方針,以各種手段殺傷、消耗“聯合國軍”和南韓軍。

過程

1952年3月底以前主要是擊退“聯合國軍”小規模的進攻和小分隊的偵察、襲擾,同時也組織連以下分隊,採取伏擊、反伏擊、偷襲等戰術手段,主動打擊敵人,有效地掩護坑道工事的構築。從1952年1月起,志願軍一線部隊開展狙擊活動,亦稱冷槍冷炮戰。各部隊以特等射手組成狙擊組,或以遊動火炮和坦克採取隱蔽的方式,經常變換射擊陣地,射擊對方前沿陣地暴露目標。僅5月至8月,志願軍和人民軍狙擊殺傷“聯合國軍”和南韓軍即達13600餘人,有效地限制了“聯合國軍”晝間在其基本陣地上的活動。從4月初起,坑道工事初具規模,陣地基本趨於穩定,志願軍有組織有計畫地擠占兩軍對壘中間地帶,攻取對方突出要點。5月分擠占陣地活動在全線展開,戰鬥激烈,爭奪頻繁。作戰雙方在一點或數點上,往往投入較多兵力、兵器進行反覆爭奪。“聯合國軍”防守部隊,對於失守的陣地實行“回擊行動”,即“有失必反”,以連續反衝擊恢復失地。志願軍利用這一規律與之進行反覆爭奪,以求大量殺傷其生動力量。在190.8高地、官垡里西山、石峴洞北山、座首洞東南無名高地、上浦防東山等陣地,都是經過反覆爭奪,大量消耗“聯合國軍”有生力量,使其“回擊行動”歸於失敗。8月5日,第12軍第35師第104團1個連在炮火支援下進攻座首洞南山,占領陣地後又與南韓軍反覆爭奪4天,打退其近30次反撲,斃傷俘敵600餘人。在8月6日戰鬥中,副排長楊春增在陣地僅有兩人且彈藥用盡的情況下,引發最後一枚反坦克手雷,與敵數十人同歸於盡。志願軍的主動進攻,大量消耗了“聯合國軍”的有生力量,擠占了部分中間地帶。

結果

戰至8月,志願軍共進行大小戰鬥1800餘次,擠占陣地23處,擴大陣地面積30餘平方公里。將鬥爭焦點推向“聯合國軍”和南韓軍陣地前沿。

歷史評價

中朝人民軍隊在鞏固陣地作戰中,共進行大小戰鬥1800餘次,斃傷俘敵11.7萬餘人(其中,志願軍殲敵8.7萬餘人),改善了防禦態勢,同時積累了作戰經驗,為爾後進行較大規模陣地攻防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作戰中,志願軍傷亡3.01萬人。敵我傷亡對比是3.17:1。在此次作戰中,以坑道為骨幹、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的形成,標誌著我軍陣地防禦作戰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它解決了在敵強大火力突擊下我軍有生力量的保存問題和武器彈藥的儲存問題,同時改善了我軍陣地的生活條件,因而相應解決了我軍進行持久堅守防禦的問題,大大增加了我軍防禦的穩定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