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

1853年

1853年在中國傳統紀年年號為:清文宗鹹豐三年;癸丑年(牛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853年
  • 外文名: 1853year
大事記,出生,逝世,歷史記載,

大事記

1月19日——朱塞佩·威爾第的著名歌劇《游唱詩人》在羅馬阿波羅歌劇院(Teatro Apollo)第一次演出。
1月31日——美公使馬沙利到廣州,要求葉名琛接見,遞交國書,被拒。
2月1日——實授葉名琛為兩廣總督柏貴廣東巡撫
3月6日——朱塞佩·威爾第的著名歌劇《茶花女》在威尼斯鳳凰歌劇院(Teatro la Fenice)第一次演出。
3月10日——英公使文翰上書英外相,主張抵抗太平天國進攻,保衛上海,並援助清廷,取得商務利益。
3月15日——蘇松太道吳健彰致書英法領事,乞求派兵船,保護南京。
3月19日——太平軍攻克南京。
3月21日——英公使文翰自香港到上海。
1853年《茶花女》於威尼斯鳳凰歌劇院首演1853年《茶花女》於威尼斯鳳凰歌劇院首演
3月27日——美使馬沙利自廣東抵上海(尋晤文翰
3月28日——克里米亞戰爭爆發
3月29日——太平天國定都南京
4月7日——英使文翰復上海道吳健彰,謂除保護英人生命財產外,不能以兵相助。
4月8日——上海英、美領事議定成立“上海義勇隊”,會同海軍,保衛租界
4月12日——上海英、美、法人布置租界防務。
4月16日——諭粵督葉名琛等預先籌備英國更易條約要求。
4月23日——沙皇尼古拉一世下令侵占中國庫頁島
4月30日——定各省捐資備餉。
6月上旬涅維爾斯科伊派兵侵占哈吉灣,並擅自命名為尼古拉一世皇帝港人(現稱蘇維埃港)
6月4日——台灣發生以林恭為首的民變。
6月7日——美國務卿訓令馬沙利對中國內戰採取不干涉政策
6月16日——俄國致書理藩院,請劃東北疆界。
6月21日——美公使馬沙利致書美國務院,主張列強共同干涉中國內戰,乘機擴大條約權利。
7月3日——清政府始鑄當十大錢。
7月4日——①馬沙利於崑山會晤兩江總督怡良,面交照會,要求入覲,並擴展中外商務。②黃河在豐北廳工西壩決口,寬30餘丈
7月8日——日本發生黑船事件
7月11日——英公使文翰照複葉名琛,琉球英人無權撤令回國
7月20日——兩江總督怡良奏報,馬沙利照會要求。詔命拒絕。
7月23日——俄國要求允其大臣普提雅廷進上海口歇息並準俄國商人進口貿易。理藩院復拒。
8月1日——《遐爾貫珍》月刊在香港出版。
8月24日——沙俄入侵者強占我黑龍江闊吞屯。(前蘇聯馬林斯克)
9月7日——劉麗川領導小刀會在上海起義。
9月8日——上海江海關被焚劫。首先搶劫者為英人。
9月9日——上海英、美領事頒布《船舶結關臨時規則》。
9月17日——上海英、美領事開始代江海關向英、美商人徵收關稅。
9月21日——美公使馬沙利致書國務卿,主張維持清廷統治。
9月30日——清廷命鑄當五十大錢。
10月2日——沙俄涅維爾斯科伊侵入庫頁島南端優良港灣——阿尼瓦港。兩天后,在該灣建立哨所。
10月10日——上海英領事阿禮國照會上海道兼江海關監督吳健彰,清軍未收復上海前,無權徵收關稅。
10月11日——因北伐軍逼近,京師戒嚴。
10月28日——上海江海關暫設在黃浦江巡船上,外人拒絕承認。
11月9日——美國務卿訓令新任駐華美使麥蓮與中國訂立新約,並支持英國修約的要求,必要時可給太平天國以事實承認,如中國分裂,也可分別與對方建立外交關係。
11月14日——琉球將遇難華工一百餘人送至福州。
12月11日——美使馬沙利照會葉名琛請予接見,被拒。俄國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向沙皇政府提出開闢黑龍江航線控制中國東北的秘密報告。
12月23日——德川家定任江戶幕府第13代征夷大將軍。
施坦威鋼琴創始人亨瑞·施坦威(Henry Steinway)1853年施坦威父子公司在紐約創建

出生

3月30日——文森特·梵谷,荷蘭畫家(1890年逝世)
5月25日——張謇,晚清狀元,中國實業家、教育家。(1926年逝世)
5月28日——卡爾·拉森,瑞典畫家(1919年逝世)
7月18日——洛侖茲,荷蘭物理學家(1928年逝世)
9月2日——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斯特瓦爾德(1932年逝世)
9月21日——海克·卡末林·昂內斯,荷蘭物理學家,超導的發現者(1926年逝世)
11月22日——克萊門斯·佛雷赫·馮·克林德,德國男爵,德國駐華公使(1900年逝世)

逝世

3月19日——陸建瀛,清朝大臣。(1792年出生)
7月27日——德川家慶,江戶幕府第12代征夷大將軍。(1793年出生)

歷史記載

太平軍進軍南京
鹹豐三年(1853)正月初二,太平軍自武漢出發,水師戰船萬艘,順流東下,陸軍於兩岸屏障水師,長驅直搗南京。先是,太平軍連克武漢三鎮,威脅蘇皖,震撼豫蜀,使清廷大為驚慌。鹹豐帝將欽差大臣署湖廣總督徐文縉革職拿問,以向榮為欽差大臣,專辦兩湖軍務,又破例增設兩欽差大臣:一為署河南巡撫琦善,率軍進防信陽、新野;一為兩江總督陸建瀛督師扼守江皖。是時,在太平軍內部,針對今後戰略,產生三種意見,爭論十分激烈:一為北進河南,問鼎中原;二為西入巴蜀,“再圖四擾”;三為東下江南,占領南京。最後,楊秀清人心所向“天父下凡,令其直犯江寧”,確定了順江東下,取南京以為根本,徐圖進取的戰略方針。其時清廷的長江下游一帶防禦薄弱。欽差大臣向榮跟在東進的太平軍身後,只知尾隨,不敢追擊。太平軍在文濟老鼠峽下巢湖一戰,陣斬清壽春鎮總兵恩長,擊潰所部清軍約三千人,兩江總督陸建瀛聞訊逃回南京。太平軍連下九江、安慶蕪湖,正月二十九日直逼南京城下,陸軍占據雨花台,水師紮營於水西門外。南京城內一片驚恐,文官“茫然不知守御”,武將“原不知武為何事”。守城清兵五千,半數為駐防八旗,外加鄉勇萬餘,“皆市井無俚”,城未破已四散逃命。太平軍兵臨城下,一面積極準備攻城,一面宣傳革命宗旨,動員民眾支持。在人民民眾的支援下,太平軍於二月初十日以地雷轟塌南京北城儀鳳門,攻破外城,斬陸建瀛;次日分別從南城聚寶門及水西門、旱西門入城,破內城,殺江寧將軍祥厚副都統霍隆武等。前後不過十二天,整個南京遂為太平軍占領。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
鹹豐三年(1853)二月二十日,太平天國正式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太平軍占領南京後,何云何從?又在太平天國兩位主要領導人洪秀全楊秀清之間產生了分歧。天王洪秀全主張分軍鎮守江南,主力直趨中原,取河南為基業,直搗北京。東王楊秀清卻計不出此。認為攻克南京標誌著革命已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產生了“建都即成,天下大定”的思想,假借“天父下凡”,壓洪秀全同意建都南京。於是,太平天國“奉天體天之意”,將南京改名“天京”,並發布《建天京於金陵論》,正式建都於此。
鹹豐三年(1853)三月,雷以諴奏請在河南、江蘇等地推行厘捐。太平天國起義後,清政府稅收減少,軍餉激增,部庫儲存漸趨枯竭。鹹豐三年二月底,幫辦揚州軍務刑部侍郎雷以諴採納幕客錢江建議,在揚州里下河地區仙女廟邵伯、宜陵等鎮勸諭米行“捐厘助餉”,隨即奏請朝廷於河南、江蘇等地府縣廣泛推行“抽厘”。抽厘亦稱“厘捐”,是對運銷過程中的日用必需品抽收百分之一稅款,作為臨時性籌款措施,實為變相捐輸。厘捐分“活厘”(亦稱“行厘”,抽行商之貨物通過稅)、“板厘”(亦稱“坐厘”,抽坐商交易稅),又分“從量抽厘”與“從價抽厘”。後經勝保奏請推行於其他各省,鹹豐五年,湘、鄂、川、新、奉、吉、皖、閩等省相繼仿行。鹹豐七年,勝保復奏請於全國各省一律辦理。後名目日見繁多,如統稅、統捐、產銷稅、鐵路貨捐等等,且稅率極不一致,並不限於值百抽一。太平天國被鎮壓後,清政府並未將厘捐撤消,繼續徵收,直到清末。民國二十年(1931),民國政府始將其正式裁撤。
英使文翰訪問天京
鹹豐三年(1853)三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英國香港總督兼出使中國全權代表文翰訪問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先是,當太平軍沿江東下時,英國駐上海領事阿禮國向文翰建議,由英國出面幫助清廷鎮壓太平天國,並藉此向清廷索取更多的特權,但當文翰趕到上海,準備找兩江總督陸建瀛談判此事時,陸建瀛已死,南京已為太平軍占領。於是,文翰改變計畫,派翻譯密迪樂至前線了解太平軍情況,得出結論:清朝在南中國的統治權已不復存在,如果外國進行干涉,只能無限期延長兵災與混亂。六月,英、法、美先後宣布“中立”。十五日,文翰自上海前往天京,考察太平天國實況,探尋其領導人對外國的態度。當文翰一行的座艦駛入太平天國水域時,太平軍鎮江、瓜洲炮台開炮示警,英艦被迫停駛,說明原委,始得通過。二十日,文翰及其隨行人員翻譯密迪樂、“哈爾士”號艦長費爾班、幫辦事務吳德格等抵達天京。先派密迪樂等拜會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表示英國將“絕對保守中立”。對此,韋昌輝等明確回答:“爾等如幫助滿人,真是大錯,但即令助之,亦是無用的”。又表示,只要英國不助滿人,彼此可以相安無事,甚至成為親密的朋友。次日,文翰書面照會太平天國,要求承認中英《南京條約》及英國在中國的種種特權。二十三日,東王楊秀清復照文翰,表示如其中心歸順,願為藩屬,則許其“頭人”及“眾弟兄”隨意來天京,或效力,或通商,悉聽其便。二十五日,文翰離開天京,行前再次聲明英國在華之條約權益,希望太平軍進抵上海時,不要侵犯英人生命財產,若遭侵犯,必將引起與鴉片戰爭相同的結果。二十六日,文翰抵鎮江,派密迪樂會見守將羅大綱。羅大綱警告英人勿助清兵,勿售鴉片。二十八日,文翰回到上海,此次訪問,使文翰了解了太平天國對外政策,雖令其大失所望,但也親眼看到太平軍強大的實力,不敢冒然公開幫助清政府,決定暫時採取觀望的態度。
太平軍出師北伐
鹹豐三年(1853)四月初一日,太平軍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率太平軍精兵兩萬,自揚州出師北伐。隨後,春官正丞相吉文元、殿左三檢點朱錫琨亦分別自浦口、六合相繼統軍北上。北伐軍本著“師行間道,直趨燕都”的戰略方針,一路過關斬將,連克儀征、浦口、滁州、鳳陽、懷遠、蒙城、亳州等地。五月初六日大敗清河南巡撫陸應谷部,於初十日占領歸德(今商丘)。本計畫在此渡河,因清軍封鎖了一切船隻,遂西進攻開封。不克,繼續西進,於汜水、鞏縣一帶覓船渡過黃河。七月二十八日,自濟源入山西、克垣曲絳縣、曲沃、平陽、洪洞,經屯留,占潞城、黎城,折回河南,自涉縣武安直隸,擊敗清欽差大臣直隸總督訥爾經額所部萬餘人,乘勝占沙河。八月十一日,進兵距保定六十里之張登店。清廷大震,京師設巡防所,宣布戒嚴,鹹豐帝準備逃往熱河,三萬多戶官民逃出北京。但北伐軍並未直接北上,而是東進克獻縣、交河、滄州,前鋒直達楊柳青,進攻天津。由於天津布防嚴密,且時近冬令,太平軍不慣寒冷,攻天津受阻,乃屯兵於靜海,獨流一帶,過冬待暖。是時,清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欽差大臣勝保等屯兵於楊村一帶,與太平軍形成對峙局面。鹹豐四年正月,北伐軍在既缺糧草,又斷音信的情況下,主動放棄靜海、獨流,步步為營地向南撤兵,希望與援軍會合,但這一計畫始終未能實現。
太平軍出師西征
鹹豐三年(1853)四月十二日,太平軍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賴漢英、殿左一檢點曾天養、殿右八指揮林啟容等,奉東王楊秀清之命,統帥戰船千餘只溯江西上,大舉西征。十八日,西征軍進占安徽西梁山、裕溪口、雍家鎮。五月初一日占池州,初四日攻克安慶。賴漢英、曾天養、林啟容等繼續西進,初七日占江西彭澤,十二日占湖口,十六日占南康府,人民縛知府恭安、知縣羅雲錦近迎太平軍。十七占吳城鎮,十八日圍攻南昌。清江西巡撫張芾、湖北按察使江忠源等頑強固守,賴漢英乃決定先攻占附近州縣,斷其接濟,再全力攻城。於是豐城、瑞州饒州樂平、景德鎮、浮梁、都昌等地先後為西征軍攻占。五月二十七日,太平軍國宗石祥禎、韋俊等率軍進援江西。六月十八日,曾國藩亦遣知州朱蓀詒率湘勇一千二百人自長沙援江西、訓導羅澤南,編修郭嵩燾等率軍數千馳援。七月二十四日,西征軍攻湘軍羅澤南、朱蓀詒、郭嵩燾等於南昌附近。後楊秀清以西征軍攻南昌三月不下,命撤圍北上,八月二十七日占九江。後西征軍分兵兩路:一路由石祥禎、韋俊率領,沿江西上攻入湖北;一路由胡以晃曾天養率領,自安慶經略皖北。賴漢英以攻南昌不力,革職調回天京
清政府發行當十錢
鹹豐三年(1853)五月,清政府為解財政拮据之急,開始發行當十錢。自鴉片戰爭以來,特別是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連續不斷的內憂外患,使清王朝財政日益困窘。為解燃眉之急,遂開始實行通貨膨脹政策。首先是減重小錢的出現。按雍正年間定製:每枚制錢應重一錢二分,每千枚應重七斤八兩。道光年間開始出現不足重量銅錢,每千枚僅重四、五斤,工部寶源局與戶部寶泉局所鑄之錢也大小不一,且有摻鉛過多現象。鹹豐三年五月,清廷批准鑄造發行當十錢,每枚僅重四錢四分。以後,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當千大錢相繼出現。皆遠遠不足規定重量,其中當千大錢每枚僅重二兩。鹹豐七年又出現鑄鐵制錢和鉛錢。後這些新錢因幣值不足,難以流通,不得不停止鑄造,但因此而造成幣制敗壞,金融混亂,財政拮据問題不但未能解決,反而愈加嚴重。
清政府發行官票寶鈔
清政府在鑄行不足值之金屬貨幣的同時,又開始發行紙幣,與制錢並行。鹹豐三年(1853)五月,清政府開始發行官票,同年十一月發行寶鈔,皆由戶部負責。官票相當於實銀,分一兩、五兩、十兩、五十兩四種;寶鈔相當於制錢,分五百文、千文、千五百文、二千文四種。同時規定官票一兩抵制錢二千文,寶鈔二千文抵銀一兩。後因發行數目過大,缺乏必要的準備,致使官票不能兌銀,甚至寶鈔也難以全部兌現,市面拒絕使用,流通困難。至鹹豐十年,官票、寶鈔終於停止發行。除戶部發行紙幣外,鹹豐年間開始設立的京城及各省官銀錢號也被授權發行紙幣,更是漫無限制,信用尤差。京城官錢局不數年即告裁撤,而地方各官錢號則一直照發紙幣,致使整個金融市場陷入一片混亂。
太平天國鑄錢
鹹豐三年(1853)六月,太平天國正式在天京朝天宮開爐鑄錢,設專官司其事,共四人,職同指揮。試製多時未成,直至次年五月以後方才成功。太平天國錢幣分金幣、銀幣(兩者非通用品)、大錢、中錢、小錢諸種。金狀若銅錢,中間方孔未穿透,銀幣分大小兩種。,小者如小銅錢。大錢似為開爐錢鎮庫錢,又有如吉利錢者,重八點一二五公兩。中錢有當百錢、五十錢、十錢多種,輪廓與外國銀圓相似,每枚重五錢至一兩不等。小錢當一文,為最主要的流通貨幣。各種錢幣一般為圓形方孔(間有圓孔),正面為“太平天國”四字(初期作“天國”,也有作“太平”者),背面為“聖寶”二字,間有作“通寶”者,還有不刻者,種類較雜。太平天國早期曾以錫造金田起義錢,面文為“太平通寶”,背上刻雲龍、風虎,且有“會風雲”三字,後期在地方江蘇蘇州、浙江杭州等地也有鑄造,不如前期嚴整劃一。太平天國鑄錢不計工本,講求質佳工良。大錢量重,尤為精美。因其質量遠較清朝“鹹豐通寶”、“同治通寶”為佳,故不論清廷如何嚴禁,仍多有流至清朝統治區者。
法使布爾布隆訪問天京
鹹豐三年(1853)十一月初六日,法國駐華公使布爾布隆訪問天京。訪問期間,布爾布隆以鎮江、揚州天主教徒受到太平軍“迫害”為名,向太平天國提出責難,要求太平軍保護天主教。太平天國頂天侯秦日綱接見了布爾布隆,聲明太平軍未曾壓迫天主教徒,同時警告布爾布隆,不要干涉中國內政,不要幫助清廷與太平天國為敵。布爾布隆在天京期間,親眼看到太平軍紀律嚴明,天京秩序穩定。因此,離開天京後,他建議法國政府採取“中立”政策,未敢公然與太平天國為敵。
天朝田畝制度》頒布
鹹豐三年(1853)冬,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鹹豐十年重刻刊行。基本內容如下:一、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歸天國所有,按產量高低分為九等:畝產一千二百斤為第一等上上田,以下以一百斤遞減,至畝產四百斤為第九等下下田。分田不論男女,十六歲以上全份,十五歲以下減半,雜以九等,好壞搭配。二、寓兵於農,全體人民依太平軍編制組織:五家為伍,設伍長;五伍為兩,設兩司馬;四兩為卒,設卒長;五卒為旅,設旅帥;五旅為師,設師帥;五師為軍,設軍帥。自兩司馬至軍師,稱鄉官,選本地人充任。軍帥以上,縣設監軍,郡設總制,稱守土官,由上級委任,以構成地方各級管理機構。以“兩”為基本行政單位,設“聖庫”及禮拜堂各一座,由兩司馬總管二十五家的生產、分配、行政、司法、教育、禮俗、宗教及軍事訓練等各項事務。每一農戶為一生產單位,除種地外,還要從事植桑養蠶、紡織和飼養雞、豬等家庭副業,所獲農副產品,除留夠全家衣食至可接新谷外,其餘一律交入聖庫,遇有婚喪嫁娶,由聖庫支付所用,一切鰥寡廢疾者皆由聖庫供養。三、各級官吏皆需遵守“十款天條”及上級命令,盡忠報國者提升,受賄弄弊者貶黜,詳核其統屬,列明賢惡,逐級上報,保升奏貶。普通民眾遵條令和力農者或舉或賞,違條令和惰農者或誅或罰。《天朝田畝制度》本著“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精神,否定封建土地私有制,集中反映了廣大農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的碑刻,具有鮮明的反封建性質。但它要求在小生產基礎上廢除一切私有財產,平均一切社會財富,只能是一種幻想,不可能付諸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