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項獎金之一。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

2018年10月3日,2018年諾貝爾獎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弗朗西斯·阿諾德喬治·史密斯格雷戈里·溫特爾共同獲獎,以表彰他們在的定向演化以及用於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方面取得的成果。

基本介紹

創立者簡介,獎項設立,獎金獎牌,評選標準,評選過程,歷屆獲獎者,

創立者簡介

諾貝爾生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他一生致力於炸藥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僅從事理論研究,而且進行工業實踐。他一生共獲得技術發明專利355項,並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獎項設立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遺囑。在遺囑中他提出,將部分遺產(920萬美元)作為基金,以其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學者。據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設定了諾貝爾基金會,並於次年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諾貝爾獎。自此以後,除因戰時中斷外,每年的這一天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隆重授獎儀式。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於建行300周年之際,提供資金增設諾貝爾經濟獎(全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伯納德·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金”,亦稱“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並於1969年開始與其他5項獎同時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原則是授予在經濟科學研究領域做出有重大價值貢獻的人,並優先獎勵那些早期做出重大貢獻者。
1990年諾貝爾的一位重侄孫克勞斯·諾貝爾又提出增設諾貝爾地球獎,授予傑出的環境成就獲得者。該獎於1991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之際首次頒發。

獎金獎牌

諾貝爾獎的獎金數視基金會的收入而定,其範圍約從11000英鎊(31000美元)到30000英鎊(72000美元)。獎金的面值,由於通貨膨脹,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約為3萬多美元,60年代為7.5萬美元,80年代達22萬多美元。金質獎章約重半鎊,內含黃金23K,獎章直徑約為6.5厘米,正面是諾貝爾的浮雕像。不同獎項、獎章的背面飾物不同。每份獲獎證書的設計也各具風采。頒獎儀式隆重而簡樸,每年出席的人數限於1500人至1800人之間,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裝,女士要穿嚴肅的夜禮服,儀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黃花必須從聖莫雷空運來,這意味著對知識的尊重。

評選標準

根據諾貝爾遺囑,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的影響,評選的唯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諾貝爾遺囑,物理獎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生理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出。經濟獎委託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每個授獎單位設有一個由5人組成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評選工作,該委員會三年一屆。

評選過程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項諾貝爾獎推薦的候選人。通常每年推薦的候選人有1000— 2000人。
具有推薦候選人資格的有:先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獎評審會委員、特別指定的大學教授、諾貝爾獎評審會特邀教授、作家協會主席(文學獎)、國際性會議和組織(和平獎)。
不得自薦。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無權干涉諾貝爾獎的評選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對被推薦的候選人。
2月1日起,各項諾貝爾獎評審會對推薦的候選人進行篩選、審定,工作情況嚴加保密。
10月中旬,公布各項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
十二月十日是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這天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分別隆重舉行諾貝爾獎頒發儀式,瑞典國王出席並授獎。

歷屆獲獎者

年份獲獎者國籍獲獎原因
1901年
荷蘭
“發現了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溶液滲透壓”
1902年
德國
“在糖類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1903年
瑞典
“提出了電離理論
1904年
英國
發現了空氣中的惰性氣體元素並確定了它們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
德國
“對有機染料以及氫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進了有機化學與化學工業的發展”
1906年
法國
研究並分離了氟元素,並且使用了後來以他名字命名的電爐”
1907年
德國
“生物化學研究中的工作和發現無細胞發酵”
1908年
英國
“對元素的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
1909年
德國
“對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對化學平衡以及化學反應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1910年
德國
“在脂環族化合物領域的開創性工作促進了有機化學和化學工業的發展的研究”
1911年
波蘭
“發現了元素,提純鐳並研究了這種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質及其化合物”
1912年
法國
“發明了格氏試劑
法國
“發明了在細金屬粉存在下的有機化合物的加氫法”
1913年
阿爾弗雷德·維爾納
瑞士
“對分子內原子連線的研究,特別是在無機化學研究領域”
1914年
美國
“精確測定了大量化學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德國
“對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別是對葉綠素的研究”
1916年
未頒獎
1917年
未頒獎
1918年
德國
“對從單質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
未頒獎
1920年
瓦爾特·能斯特
德國
“對熱化學的研究”
1921年
英國
“對人們了解放射性物質的化學性質上的貢獻,以及對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質的研究”
1922年
英國
“使用質譜儀發現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並且闡明了整數法則”
1923年
奧地利
“創立了有機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頒獎
1925年
德國
“闡明了膠體溶液的異相性質,並創立了相關的分析法”
1926年
瑞典
“對分散系統的研究”
1927年
德國
“對膽汁酸及相關物質的結構的研究”
1928年
德國
“對甾類的結構以及它們和維他命之間的關係的研究”
1929年
英國
“對糖類的發酵以及發酵酶的研究”
漢斯·馮·奧伊勒-切爾平
德國
1930年
德國
“對血紅素和葉綠素的組成的研究,特別是對血紅素的合成的研究”
1931年
德國
“發明與發展化學高壓技術”
德國
1932年
美國
“對表面化學的研究與發現”
1933年
未頒獎
1934年
美國
“發現了重氫
1935年
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
法國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法國
1936年
荷蘭
“通過對偶極矩以及氣體中的X射線和電子的衍射的研究來了解分子結構”
1937年
英國
“對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C的研究”
瑞士
“對類胡蘿蔔素、黃素、維生素A和維生素B2的研究”
1938年
德國
“對類胡蘿蔔素和維生素的研究”
1939年
德國
“對性激素的研究”
瑞士
“對聚亞甲基和高級萜烯的研究”
1940年
未頒獎
1941年
未頒獎
1942年
未頒獎
1943年
匈牙利
“在化學過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為示蹤物
1944年
德國
“發現重核的裂變”
1945年
芬蘭
“對農業和營養化學的研究發明,特別是提出了飼料儲藏方法”
1946年
美國
“發現了酶可以結晶”
美國
“製備了高純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質”
美國
1947年
英國
“對具有重要生物學意義的植物產物,特別是生物鹼的研究”
1948年
瑞典
“對電泳現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別是對於血清蛋白的複雜性質的研究”
1949年
美國
“在化學熱力學領域的貢獻,特別是對超低溫狀態下的物質的研究”
1950年
西德
“發現並發展了雙烯合成法”
西德
1951年
美國
“發現了超鈾元素
美國
1952年
英國
“發明了分配色譜法
英國
1953年
西德
“在高分子化學領域的研究發現”
1954年
萊納斯·鮑林
美國
“對化學鍵的性質的研究以及在對複雜物質的結構的闡述上的套用”
1955年
美國
“對具有生物化學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別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
1956年
英國
“對化學反應機理的研究”
蘇聯
1957年
英國
“在核苷酸和核苷酸輔酶研究方面的工作”
1958年
英國
“對蛋白質結構組成的研究,特別是對胰島素的研究”
1959年
捷克
“發現並發展了極譜分析法”
1960年
美國
“發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進行年代測定的方法,被廣泛使用於考古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以及其他學科”
1961年
美國
“對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1962年
英國
“對球形蛋白質結構的研究”
英國
1963年
西德
“在高聚物的化學性質和技術領域中的研究發現”
義大利
1964年
英國
“利用X射線技術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質的結構”
1965年
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美國
“在有機合成方面的傑出成就”
1966年
美國
“利用分子軌道法對化學鍵以及分子的電子結構所進行的基礎研究”
1967年
西德
“利用很短的能量脈衝對反應平衡進行擾動的方法,對高速化學反應的研究”
英國
英國
1968年
美國
“發現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關係,為不可逆過程的熱力學奠定了基礎”
1969年
英國
“發展了構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學中的套用”
挪威
1970年
阿根廷
“發現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
1971年
格哈德·赫茨貝格
加拿大
“對分子的電子構造與幾何形狀,特別是自由基的研究”
1972年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美國
“對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別是對其胺基酸序列與生物活性構象之間的聯繫的研究”
美國
“對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與其化學結構之間的關係的研究”
威廉·霍華德·斯坦
美國
1973年
西德
“對金屬有機化合物,又被稱為夾心化合物,的化學性質的開創性研究”
傑弗里·威爾金森
英國
1974年
美國
“高分子物理化學的理論與實驗兩個方面的基礎研究”
1975年
英國
“酶催化反應的立體化學的研究”
瑞士
“有機分子和反應的立體化學的研究”
1976年
美國
“對硼烷結構的研究,解釋了化學成鍵問題”
1977年
比利時
“對非平衡態熱力學的貢獻,特別是提出了耗散結構的理論”
1978年
英國
“利用化學滲透理論公式,為了解生物能量傳遞作出貢獻”
1979年
美國
“分別將含硼和含磷化合物發展為有機合成中的重要試劑”
西德
1980年
美國
“對核酸的生物化學研究,特別是對重組DNA的研究”
美國
“對核酸中DNA鹼基序列的確定方法”
英國
1981年
日本
“通過他們各自獨立發展的理論來解釋化學反應的發生”
美國
1982年
英國
“發展了晶體電子顯微術,並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學意義的核酸-蛋白質複合物的結構”
1983年
美國
“對特別是金屬配合物中電子轉移反應機理的研究”
1984年
美國
“開發了固相化學合成法”
1985年
美國
“在發展測定晶體結構的直接法上的傑出成就”
美國
1986年
美國
“對研究化學基元反應的動力學過程的貢獻”
美國
加拿大
1987年
美國
“發展和使用了可以進行高選擇性結構特異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讓-馬里·萊恩
法國
美國
1988年
西德
“對光合反應中心的三維結構的測定”
西德
西德
1989年
加拿大
“發現了RNA的催化性質”
美國
1990年
美國
“發展了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學”
1991年
理察·恩斯特
瑞士
“對開發高解析度核磁共振(NMR)譜學方法的貢獻”
1992年
美國
“對化學體系中電子轉移反應理論的貢獻”
1993年
美國
“發展了以DNA為基礎的化學研究方法,開發了聚合酶鏈鎖反應(PCR)”
加拿大
“發展了以DNA為基礎的化學研究方法,對建立寡聚核苷酸為基礎的定點突變及其對蛋白質研究的發展的基礎貢獻”
1994年
美國
“對碳正離子化學研究的貢獻”
1995年
荷蘭
“對大氣化學的研究,特別是有關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的研究”
美國
美國
1996年
美國
“發現富勒烯
英國
美國
1997年
保羅·博耶
美國
“闡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機理”
英國
丹麥
1998年
美國
“創立了密度泛函理論”
英國
發展了量子化學中的計算方法
1999年
埃及
“用飛秒光譜學對化學反應過渡態的研究”
2000年
美國
“發現和發展了導電聚合物”
美國
日本
2001年
美國
“對手性催化氫化反應的研究”
日本
美國
“對手性催化氧化反應的研究”
2002年
美國
“發展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鑑定和結構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軟解析電離法對生物大分子進行質譜分析”
日本
瑞士
“發展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鑑定和結構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譜學來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
2003年
美國
“對細胞膜中的離子通道的研究,發現了水通道”
美國
“對細胞膜中的離子通道的研究,對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的研究”
2004年
以色列
“發現了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
以色列
美國
2005年
法國
“發展了有機合成中的烯烴複分解法
美國
美國
2006年
美國
“對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的研究”
2007年
德國
“對固體表面化學進程的研究”
2008年
日本
“發現和改造了綠色螢光蛋白(GFP)
美國
美國
2009年
英國
“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美國
以色列
2010年
美國
“對有機合成中鈀催化偶聯反應的研究”
日本
日本
2011年
以色列
準晶體的發現”
2012年
美國
“對G蛋白耦聯受體的研究”
2013年
美國
給複雜化學體系設計了多尺度模型
英國
美國
2014年
美國
超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
德國
美國
2015年
瑞典
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
美國
土耳其
2016年
法國
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
英國/美國
荷蘭
2017年
瑞士
開發冷凍電子顯微鏡用於溶液中生物分子的高解析度結構測定
德國
英國
2018年
美國
的定向演化以及用於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
美國
英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