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9年

1449年

1449年是己巳年(蛇年);明正統十四年;陳鑒胡泰定二年;黃蕭養東陽元年;越南大和七年;日本文安六年,寶德元年。本年發生了標誌著明朝中衰的土木之變,以及景泰帝即位,北京保衛戰等一系列大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449年
  • 世紀:15世紀
  • 年代:1440年代
  • 農曆己巳年(蛇年
年份信息,大事記,出生,逝世,歷史記載,

年份信息

年份:1449年
傳統紀年: 年號:明英宗正統十四年;日本後花園天皇文安六年,寶德元年 己巳年(年)

大事記

1)北京之戰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月,明軍抗擊蒙古瓦剌部進犯京師的城市保衛戰。 十年八月,明軍在土木之役中遭瓦剌軍襲擊,全軍潰敗,英宗朱祁鎮被俘。敗訊傳到京師,舉朝震恐。皇太后命英宗弟朱祁鈺監國,召集群臣,共商國事。
2)1449年(正統十四年)7月,瓦刺首領也先率軍南下進攻明 朝,主力直逼大同。明英宗在王振鼓惑和挾持下,不顧臣僚勸 阻,決意親征。由於王振貽誤軍機,明軍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 東)被瓦刺軍包圍。 1449年8月31日(正統十四年八月十四日),瓦刺軍發動進 攻,明軍全線崩潰。
3)1449年蒙古瓦剌帥兩萬騎兵打敗明朝皇帝英宗50萬大軍。
明英宗明英宗
4)明朝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沖鶴堡人黃蕭養領導農民起義,被明王朝鎮壓下來後,太艮堡居民羅忠等九十人聯名上稟,請求設立縣治。
5)1449(正統十四)年,六月,宣平縣人陶德二聚眾2萬人,圍攻處州。
柔遠鄉民(後為景寧縣境之一部)回響,聚眾兵攻占沐溪、綠草、大漈等處,後遭兵部尚書孫原貞鎮壓,
6)1449(正統十四)年,八月,英宗朱祁鎮率文武百官與五十萬大軍北征瓦剌,在土木堡遭到瓦剌的襲擊,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此即為“土木之變”。
7)1449(正統十四)年,九月,土木堡事變一個月後,為防止國無長君的局面,在於謙等大臣的建議下,郕王朱祁鈺登基,是為明代宗,明代宗任用於謙為帥,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出生

洛倫佐·德·梅第奇(1449年1月1日-1492年4月9日)是一個義大利政治家,也是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的實際統治者 。被同時代的佛羅倫斯人成為“華麗的洛倫佐”,他是外交家、政治家,也是學者、藝術家和詩人的贊助者。他生活的時代正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高潮期,他的逝世也意味著佛羅倫斯黃金時代的結束。他努力維持的義大利城邦間的和平,隨著他的去世土崩瓦解。洛倫佐死後葬在佛羅倫斯的梅第奇家族墓地。
洛倫佐·德·梅第奇洛倫佐·德·梅第奇
謝遷(1449年-1531年),字於喬,號木齋,諡文正。明朝閣老,成化十一年(1475年)狀元,一代賢相,三朝元老。浙江餘姚泗門(今泗門鎮)人。
明成化十年(1474年),舉鄉試第一;1475年,殿試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遷左庶子,累遷少詹事兼侍講學士。 弘治八年(1495年),入閣參與機務,加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與劉健、李東陽同輔國政,被認為是賢相,有“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之誚。

逝世

陳鑒胡(逝世於1449年),明朝中期浙江民變首領,原為礦徒。本屬閩浙贛邊界的葉宗留領導的礦徒起義軍,1448年,與葉宗留不和,投靠福建鄧茂七。陳鑒胡先後攻克松陽、龍泉等地,自稱太平國王,年號泰定。1449年,被明朝招安,到北京後,投入錦衣衛詔獄,被殺。
鄧茂七(逝世於1449年),原名鄧雲,江西建昌(今南城)佃農。明代中葉農民起義軍首領。 鄧茂七因為殺死地主逃到福建寧化,後來又移居沙縣,自此改名茂七,繼續以佃種為生。正統十二年(1447年),鄧茂七被編排為甲長,於是趁機率領佃農拒絕送租,拒交雞鴨“冬牲”等額外租金。次年二月,當地知縣下令逮捕鄧茂七,鄧茂七乃聚眾起義。起義軍殺了知縣後,人數迅速增至十餘萬人。鄧茂七在沙縣陳山寨宣布建立政權,並自稱剷平王。
王振(逝世於1449年)是明朝時期的著名宦官,蔚州(現今河北蔚縣)人。王振最初入宮時是位負責在內書堂教小太監讀書識字的宦官。王振本是讀書人,但因屢試不成,最終“淨身”入宮教授小太監讀書識字。 王振與其他宮中的頭腦木訥的宦官和需要處處迴避問題的教師不同,王振是個讀書人,通文墨曉古今,自然受到歡迎。他知道在宮中要出人頭地就必須依付在朝廷中舉足輕重的靠山。後來他成功尋找到他的大靠山:當時的太子朱祁鎮,就是之後的明英宗。由於王振不同其他的宦官和教師,他知道很多對朱祁鎮來說聞所未聞、見未所見的事物。兩人很快就親近起來,這位太子更尊稱王振為“先生”,王振得到了賞識便從一班宦官中脫穎而出,王振想得到的不是錢財和名譽,而是無限的權勢以及地位。
王振王振
尚思達(1408年-1449年10月29日)是琉球國第一尚氏王朝的第四代國王。1444年至1449年在位。神號君日。為尚忠王之子,死後由叔父尚金福王繼位。
張輔(1375年-1449年),字文弼,明成祖時大將張玉之子,襲封英國公。 明朝名將,曾四平安南之戰事,雖為文人,但精通軍事,以攻心之計瓦解了安南,並曾率軍大敗安南軍。 但自從被宦官壓迫之後變得默默不敢言,直至在土木堡之戰中被亂箭射死。

歷史記載

征剿思機發
王驥等奉命征剿思機發,於正統十四年(1449)二月十八日,由騰衝衛進兵乾崔,至南牙山登入抵沙壩,再造舟至沙江。思機發樹柵於江之西岸拒守,王驥等揮兵順江而下抵管屯,會木邦、緬甸兩宣慰亦列兵於沿江兩岸。王驥等遣兵奮力攻破其柵寨,得積穀四十餘萬石,軍士飽食,銳氣培增。官軍、土兵分道並進,盡破山寨。斬殺不計其數。思機發敗潰逃跑。四月,奉命班師。
英宗親征
正統十四年(1449)瓦剌也先統一蒙古各部後,也先屢次入朝進貢,太監王振以藻飾太平為名,常齎瓦剌貢使金帛無數,凡其所請亦無不給予。不久,貢使日增,不久又以虛數報朝廷以冒領廩餼。是年春,也先遣二千人前來貢馬,號稱三千。王振怒其偽詐,令禮部核實,汰其虛報者不與賞賜及供應,對其貢使之請僅允予五分之一。也先恚怒,於是借減給貢使為釁端,率眾大舉攻掠明之邊境。也先率部先寇大同,至貓兒莊;脫脫不花進犯遼東;知院阿剌寇宣府,圍赤城;又有一路專攻甘州。明朝官軍相繼敗潰,北邊紛紛告急。王振勸英宗親征。兵部尚書鄺埜,侍郎于謙,力言“六師不宜輕出”,英宗不聽。同年七月十四日,吏部尚書王直率百官力諫:邊鄙之事,自古有之,惟在守備嚴固。陛下得天之臂助,宜固封疆,申號令,堅壁清野,蓄銳以待之,可圖必勝,不宜親率六師遠臨塞下。況目前秋署尚盛,旱氣未回,青草不豐,水泉猶澀,人畜之用,實有未充。且車駕既出,四方急奏豈能即達。其他利害難保必無。天子至尊而親赴險地,臣等以為不可。英宗不從,次日下詔親征,命郕王(朱祁鈺)居守。十六日,遣告廟社,車駕發京師,英宗親征,文武吏卒倉卒就道。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等率官軍五十萬從征,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及翰林院學士曹鼐、張益等扈行,吏部尚書王直留守京師。當時從行者,張輔居首,但不預軍政。閣臣惟曹鼐與張益二人,而益入閣未及三月,相與憂憤。鼐乃乘間謀於諸御史曰:“不殺王振,則駕不可回也。今天子蒙塵,六軍氣喪,痛恨王振久矣。若用一武士之力,捽王振而碎其首於駕前,歷數其奸權誤國之罪,然後遣將前往大同,則無意猶可挽也。”諸御史惴惴無敢應者,又謀於張輔而不得機會,遂行。未至大同,兵已乏糧。也先佯避,誘師深入。途中,兵部尚書鄺埜多次諫阻親征,謂:“此兵內犯,一邊將之力足以制之。陛下為宗廟社稷之主,奈何不自重?”英宗不省。扈從出關以後,又首請英宗回蹕,王振大怒,以鄺埜與王佐首倡還師之議忤旨,罰跪草中,至暮不得起。前方敗報接踵而至,王振始有還意。八月初三日,還師。王振初議從紫荊關路過蔚州,邀英宗臨幸其家。不久又恐蹂躪其鄉之莊稼,復折向東。眾大將亟言於曹鼐等,謂“車駕宜從紫荊關,可保無虞。”鼐乃言於王振,王振不聽。也先大軍逼近明軍。
土木之變
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十四日,英宗率親征大軍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下午六進左右,距懷來(今官廳水庫)二十里,英宗欲入保懷來城,因王振輜重千餘輛未至,滯留以待。尚書鄺埜再上言:請車駕疾驅入關,嚴兵為殿後。英宗不聽,遂駐土木。瓦剌軍四面合圍,地無水泉,人馬饑渴,掘井深二丈不得水。其南十五里有河,也先已遣兵占據,明軍不得發。次日,也先遣使持書來,以和為名,英宗信以為真,令曹鼐起草敕令,派二名翻譯持敕偕瓦剌使臣去。王振亟令移營,大營一動,行伍大亂,未及三、四里,瓦剌以勁騎四面攻入,明軍蹈藉死者蔽塞川野。英宗與親軍突圍不得出而被俘。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錘死,說“吾為天下除此賊。”是役,明朝官軍死傷數十萬。文武官員從征遇難者有英國公張輔、王佐、鄺埜等五十餘人。時中官、從臣皆奔散,喜寧降於也先,悉以中國虛實告之。惟錦衣衛校尉袁彬陷於敵陣,也先使之服侍英宗,不離左右。十六日,英宗命袁彬作書,遣千戶梁貴送示懷來守臣,言被俘狀,且索金帛。敗耗傳至京師,百官皆集闕下痛哭。太后及皇后錢氏盡括宮中金寶、文綺等送至也先營中,以贖取英宗。
蔣貴逝世
蔣貴(1379-1449),字大富,江蘇江都人。以燕山衛卒從成祖起兵。積功至昌國衛指揮同知,遷都指揮僉事。宣德年間,征松潘,鎮密雲,進都督同知,充任總兵官。正統元年(1436)召還為右都督。正統三年四月,以征阿台與朵兒只伯有功,封定西伯。正統四年(1439)鎮守甘肅。正統六年充總兵官與王驥征麓川思任發。次年師還,以功進封定西候。正統八年夏天,與王驥討思任發子思機發,攻破其寨,回師賞齎加祿。正統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卒,年七十。贈涇國公,謚武勇。
禁約內外官
正統十四年(1449)三月二十一日,英宗諭吏部尚書王直:近聞各處放回官吏,多有挾制官府,交結害民,及誘人為非,以致盜賊生髮。吏部當查禁約事例,嚴加懲處。於是規定:凡放回官吏挾制官府,交結害民的,發口外充軍;誘人為非以致盜賊生髮的,本身梟首,家屬發邊遠充軍。且移文內外法司衙門遍逾示眾,使知所警。
苗民起義
麓川之役,兵連禍結,歷時十餘年。朝廷每次征麓川,盡調雲南、貴州兵,將士多死,列衛空虛,深受戰爭之苦的當地苗、瑤少數民族人民,揭竿而起,反抗明王朝的統治。正統十四年(1449)四月十三日,起義苗民攻圍城堡,貴州東路不通。王驥於班師途中,奉命鎮壓苗民起義,與征麓川侍郎候璡,都督宮聚等赴南疆,結果為起義軍截擊,官軍死數萬,起義軍的聲勢日益壯大。
太監同三法司錄囚
正統十四年(1449)五月十四日,大理寺卿俞士悅等以天旱不雨,恐刑獄不清所致,請會審刑部,都察院獄以消天變。英宗遂命太監金英同三法司堂上官會審,凡罪情重者,皆可奏請減刑。當時築壇於大理寺,金英張黃蓋居中坐,尚書以下左右列坐,抑九卿於內官之下,後竟為定製。
焦宏逝世
焦宏(1392-1449),字克明,河南葉縣人。永樂十九年(1421)進士,宣德初授監察御史,巡按貴州釋放疑獄百餘起,升為江西按察司副使。正統其持法平恕,名望較著。正統四年(1439),升江西右布政使。六年擢戶部右侍郎,多次奉命巡視並署理浙江、蘇松、福建沿海邊務。督運軍餉,從內地出喜峰口;又督民漕運,自淮安達於京城;核實軍儲,自河南至於陝西。朝廷興師討思機發,焦宏奉命督軍餉抵金沙江。正統十四年(1449)五月,既班師,便道還家,同月二十四日以疾卒,年五十八。焦宏居官,寬而不縱,嚴而不殘。以崇儒重道為心,恢復濂溪書院,刷新南昌府學,為人稱道。
申海上通夷之禁
正統十四年(1449)六月二十五日,福建巡海按察僉事董應軫言:原規定瀕海居民私通外夷,貿易番貨,漏泄事情及引海賊劫掠邊地的,正犯極刑,家人戍邊;知情故縱者罪同。近來年,沿海之民往往嗜利忘禁。英宗宜申海上通夷之禁。英宗命刑部榜示中外。
于謙運糧至京
有人建議焚通州倉以絕也先糧餉,正值應天巡撫周忱在京,言“倉米數百萬,可充京軍一年之餉,棄之可惜,不如令官軍自取之。”于謙以為然,言於郕王,故令“京軍及軍士有能運糧至京者,官給予腳值。”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十九日,以兵部侍郎于謙之議,移通州糧至京師,征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畿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亟赴京師守衛。於是京師始有糧備,人心稍安。
也先進犯宣大
其初瓦剌首領也先擁英宗過宣府,傳英宗之令命守將開啟城門,城上有人回答說:我們所堅守的正是皇上的城池,天已黑,不敢開城門,況且該城守臣楊洪不在此地,拒不開門。當時羅亨信仗劍坐城下,嚴令將士曰:出城者斬!也先知不可動搖,引兵而去。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二十一日,也先挾持英宗至大同城下索賂,守將都督僉事郭登閉門不納。英宗遣人對郭登說:朕與郭登有姻親,何至於如此拒我?郭登回答:臣奉命守城,不敢擅自開啟城門。也先索金甚急,袁彬以頭撞門大呼,郭登令軍卒以飛橋縋之入城。郭登與廣寧伯劉安、給事中孫祥、知府霍瑄等出城拜謁英宗,伏地慟哭,以二萬餘兩黃金及宋瑛、朱冕、太監郭敬之家資進獻英宗,英宗悉給也先。又擁英宗而去。
誅殺王振黨羽
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二十三日,郕王朱祁鈺攝朝,駕御午門左門。右都御史陳鎰與諸大臣進言:王振傾危國家,陷皇帝於險地,請誅王振之族以安軍民之心。郕王說:需待皇上旨意。百官伏地痛哭不起,進言:王振罪不容誅,殿下若不立即正典刑,滅其族類,我等今日皆死於此廷中。郕府長史儀銘以膝行前,王振之黨羽錦衣衛指揮同知馬順叱退,戶科給事中王竑憤起,與刑科給事中曹凱一道捽馬順之頭髮,齧其肉說:你過去助王振作惡,倚其擅作威福。今天事已至此,你竟還敢如此!與眾人共擊之,立斃。又尋找王振黨羽毛、王二人,太監金英見事急,拽之出,眾人亦擊殺之,三具屍體陳於東安門。過一會兒,有人又執王振之侄王山至,反綁跪於廷,群臣爭相唾罵。一時衛卒洶洶朝班大亂。郕王驚懼欲起,尚書于謙趨前扶正,請求郕王宣諭百官。郕王說:馬順等罪當死,他人之罪勿論。眾人方漸漸平定,又命縛王山及王振族人,無論老少皆斬。籍其家,得金銀六十庫,玉盤數以百計,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株,其他各種珍玩無數。不久,太監郭敬、彭德清皆自大同逃歸,朝廷一併籍其家,下獄長系。由於事起倉猝,剌于謙臨亂鎮定,王振黨羽得以伏誅。既出左掖門,尚書王直對於謙說:國家正賴你這樣的大才。于謙毅然以宗社安危自任。九月二十九日,錄王振之罪榜示天下。
胡仲倫建言戰守之策
正統十四年(1449)九月,雲南提課鹽舉司吏目胡仲倫因事入京,上疏建言戰守之策。他說:當前與瓦剌也先抗衡,有七事不可為,即降皇上萬乘之尊,與敵人聯姻;敵人假裝和議,使我無備,和議之後,驕尊自大;敵人索我金帛,使人坐困待斃;敵人也送英宗還京為名,乘機驅入中原進犯;逼上皇英宗之手詔,誘取邊城;索求陰山、賀蘭山以北之大片土地。現在應嚴敕宣府、大同守將固守城池,整肅軍伍,使敵不敢輕進。如果瓦剌首領也先送駕還京,則應令楊洪邀擊其歸路,而派石亨占領險要地勢,等待英宗皇上的車駕一入關口,立即關閉城門。如此則戰無不勝而太上皇得以還京。如果不戰而和,則非良計。景帝納其言。
張驥逝世
張驥(?-1449),字仲德,陝西安化人。由鄉薦授監察御史。張驥前往福建,辯冤明誣凡幾千人。正統七年(1442),以薦奉命署理大理寺事,不久又升任大理寺右寺丞。正統十年奉命招撫山東流民。所到之處,罷一切不急之務,蠲免饑民所欠稅糧,凡有不便於民這富,即行革除。還朝升大理寺右少卿,又出京巡視山東、直隸、淮所等處。正統十三年,鎮壓福建、浙江發生葉宗留、鄧茂七等領導的農民起義,同太監李德、新寧伯譚忠鎮守浙江。正統十四(1449)九月奉詔回京,行至富陽得疾病逝。張驥性剛而有才,其廉潔慎謹之作風尤為時人稱道。
于謙保衛北京
瓦剌首領也先挾英宗,大舉入犯攻北京。正統十四年(1449)十月初六日,京城告急,景帝亟詔各地諸王遣兵入衛京師,命兵部尚書于謙提督諸營,將士皆受其節制,都指揮使以下不聽從命令者可以先斬後報。于謙認為,也先兵勢大盛,不可示之以弱。於是分遣諸將率兵二十二萬,列陣京城九門之外。于謙親自與石亨率領副總兵范廣等於德勝門設陣,以阻擋敵人前鋒;都督陶瑾陣兵安定門,廣寧伯劉安坐鎮東直門,武進伯朱瑛從陣於朝陽門,都督楊節陣於宣武門,皆受石亨節制。同時九城城門盡閉,士卒於門外拒敵,絕其反顧之念。于謙下令:臨陣,將不顧軍卒而先退者斬其將!軍卒不顧將帥而先退者,後隊斬前隊!將士知必死,無不聽命。初十日,朝廷詔令宣府、遼東總兵官及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巡撫皆入援京師。十一日,也先大軍逼近京城,列陣到西直門。都督高禮、毛福壽大敗敵軍於彰義門北,殺敵數百人,奪回其所掠人口千餘。正統十四年(1449)十月十二日,也先進一步索要金帛萬萬計。廷臣中有人慾議和,于謙說:今日只知有軍旅戰事,其他事不敢聞!也先見議和不成,便派兵四出窺掠。十三日,也先遣數騎來窺探德勝門,于謙令石亨於空民房中設伏,又派數名騎兵引誘。也先以萬騎逼近,伏兵驟出,神機營火器齊發。副總兵范廣親自沖陣殺敵,士卒勇氣百倍,遂敗也先於城下。也先之弟孛羅卯那孩中炮死,死傷無數。也先軍又轉攻西直門,都督孫鏜斬殺其前鋒數人。城上守軍發箭炮助戰,也先潰退,擁英宗北逃。京師之圍遂解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