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茲人

龜茲人

龜茲國以庫車綠洲為中心,最盛時轄境相當於今新疆輪台、庫車、沙雅、拜城、阿克蘇 、新和6縣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龜茲人
  • 中心:庫車綠洲
  • 西漢:隸屬於匈奴
  • 元鳳四年:龜茲服從於漢
  • 歷史西漢元康元年
前言,歷史,龜茲王,語言,佛教,文學,音樂,舞蹈,

前言

龜茲人屬印歐種。維吾爾人到來後,人種和語言均逐漸突厥化,龜茲國以庫車綠洲為中心,最盛時轄境相當於今新疆輪台、庫車、沙雅、拜城、阿克蘇 、新和6縣市。都延城,唐代稱伊邏盧城(今新疆庫車東郊皮朗古城)。西漢時隸屬於匈奴。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龜茲服從於漢。神爵二年(前60),漢廷在龜茲東烏壘城設西域都護。王莽時重又隸屬於匈奴。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漢使班超經營南道,北征匈奴,西域各國重與漢通。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龜茲降漢。漢以班超為都護,居龜茲它乾城。但因與中原交通被阻,西域都護撤回。終漢之世,龜茲叛服不常。魏晉時,龜茲遣使入貢。其後,先後順屬前涼、前秦、北涼。又向北魏遣使朝獻。5世紀中葉,龜茲一度為柔然部控制。5世紀末,曾隸屬於西方強國?噠。此後,龜茲曾先後遣使於北魏、北周和南朝的梁。隋代時,龜茲臣屬於北方西突厥汗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曾遣使入朝。唐初,龜茲與唐有交往,但仍附屬於突厥。貞觀十八年(644),唐軍攻焉耆,龜茲與焉耆連兵相拒。二十一年,唐兵進擊龜茲。翌年擒 其國王、權相,唐移安西都護府於龜茲。顯慶三年(658)唐將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都城,下設龜茲、于闐、焉耆、疏勒四鎮,龜茲開始成為唐朝統治西域的中心。由於吐蕃勢力進入西域,唐被迫多次放棄龜茲等四鎮。直到武則天長壽元年(692),才恢復四鎮 ,此後約百年間,安西都護府得以穩定在龜茲,故龜茲王城又稱作安西。在德宗貞元六年(790)前後為吐蕃攻占。
龜茲人龜茲人
840年後,龜茲進入西州維吾爾勢力範圍,人種也逐漸維吾爾化。隨著喀拉汗王朝(操突厥語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亞建立的封建王朝)的強盛,大概在11世紀末 ,龜茲脫離西州維吾爾,歸附喀什噶爾汗,皈依伊斯蘭教。從此,龜茲不再是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政權。乾隆二十三年(1758)歸入清版圖,定名庫車。龜茲地區氣候溫熱,盛產麻、麥、葡萄、梨、桃等;出良馬、封牛;山中有礦,故黃金、銅、鐵等冶鑄業聞名西域;又因處在絲綢之路幹線上,中轉貿易發達,龜茲錦尤負盛名。在伊斯蘭化以前,一直以佛教為國教,是西域小乘佛教的中心。龜茲樂從前秦呂光西征時傳入河西,再入中原。隋樂有西國龜茲、齊朝龜茲、上龜茲三部。入唐後,龜茲樂又編為十部樂之一。

歷史

西漢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龜茲王及夫人來朝,王及夫人皆賜印綬。夫人號稱公主,賜車騎旗鼓,歌吹數十人,綺繡雜繒琦珍凡數千萬。後數來朝賀,學習漢朝衣服制度,歸國後,按漢朝制度治理宮室。漢成帝、漢哀帝龜茲和漢朝關係親密。( 《前漢書·西域傳》 )
東漢建武二十二年(46年)莎車王賢殺龜茲王,將龜茲分為龜茲、烏疊國(Bougour),封則羅為龜茲王,封駟鞬為烏壘王。幾年後,龜茲國人起義殺則羅、駟鞬,遣使匈奴,請立新王。匈奴立龜茲貴人身毒為龜茲王,於是龜茲屬匈奴。(《後漢書·西域傳》)
東漢永平十六年(73年),龜茲王建為匈奴所立,據有北道,攻破疏勒,殺疏勒王,立龜茲人兜題為疏勒王
東漢永平十七年(74年),班超間道到疏勒,去兜題所居橐城九十里,遣吏田慮先往說降。兜題見田慮輕弱,無降意。田慮乘兜題無備,劫縛兜題,兜題左右驚懼奔走。田慮馳報班超,班超即赴之,召集疏勒全部將吏,說以龜茲無道之狀,因立其故王兄子忠為疏勒王,疏勒國人大悅。疏勒王忠及官屬皆請殺兜題,超不聽,欲示以威信,釋而遣之。疏勒由是與龜茲結怨。
東漢永平十八年(75年),漢明帝駕崩。焉耆以中國大喪,遂攻沒都護陳睦。超孤立無援,而龜茲、姑墨數度發兵攻疏勒。班超守盤橐城,與疏勒王忠為首尾,士吏單少,拒守歲余。
東漢建初元年(76年)肅宗初即位,恐班超單危不能自立,下詔征超。疏勒兩城自超去後,復降龜茲。
東漢建初三年(78年),班超率疏勒、康居、於窴、居彌兵一萬人攻破姑墨石城,斬首七百級。班超欲因此叵平諸國,上疏請兵:“竊見先帝欲開西城,故北擊匈奴,西使外國,鄯善、於窴即時向化。今拘彌、莎車、疏勒、月氏、烏孫、康居復願歸附,欲共併力破滅龜茲,平通漢道。若得龜茲,則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今西域諸國,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大小欣欣,貢奉不絕,惟焉耆,龜茲獨未服從。臣前與官屬三十六人奉使絕域,備遭艱厄。自孤守疏勒,於今五載,胡夷情數,臣頗識之。問其城郭大小,皆言“倚漢與依天等”。以是效之,則蔥領可通,蔥領通則龜茲可伐。今宜拜龜茲侍子白霸為其國王,以步騎數百送之,與諸國連兵,歲月之間,龜茲可禽。以夷狄攻夷狄,計之善者也。臣見莎車、疏勒田地肥廣,草牧饒衍,不比敦煌、鄯善間也,兵可不費中國而糧食自足。且姑墨、溫宿二王,特為龜茲所置,既非其種,更相厭苦,其勢必有降反。若二國來降,則龜茲自破。願下臣章,參考行事。”書奏,帝知其功可成,建初五年(80年),發兵千人就班超
東漢建初七年(82年),疏勒王忠與龜茲密謀,遣使詐降班超班超知其內奸而外偽許之。忠大喜,即從輕猗詣超。超密勒兵待之,為供張設樂,酒行,乃叱吏縛忠斬之,擊破其眾,殺七百餘人,南道於是遂通。
東漢建初九年(84年),龜茲、姑墨、溫宿皆降;班超廢龜茲王尤利多,立白霸為龜茲王。
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鄯善、龜茲、于闐王各遣使奉獻。
《晉書·西戎》 “龜茲國西去洛陽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廟千所。人以田種畜牧為業,男女皆翦發垂項。王宮壯麗,煥若神居”
晉武帝太康中(285年),龜茲王遣子入侍。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堅之大將呂光率兵七萬伐龜茲,龜茲王白純不降,呂光進軍討平龜茲。
北魏高祖孝文帝延興五年(475年)龜茲等國遣使朝貢。太和二年(478年)龜茲國獻名駝龍馬珍寶。三年(479年)吐谷渾、龜茲、粟特等國遣使朝貢。
公元5世紀後,龜茲先後淪於嚈噠、吐蕃、回鶻之手,佛教文明曾受摧殘。
《隋書·龜茲》“龜茲國,漢時舊國,都白山之南百七十里,東去焉耆九百里,南去于闐千四百里,西去疏勒千五百里,西北去突厥牙六百餘里,東南去瓜州三千一百里。龜茲王姓白,字蘇尼咥。都城方六里。勝兵者數千。風俗與焉耆同。龜茲王頭系彩帶,垂之於後,坐金師子座。龜茲國土產多稻、粟、菽、麥,饒銅、鐵、鉛、麖皮、鐃沙、鹽綠、雌黃、胡粉、安息香、良馬、封牛。隋大業中(615年),龜茲國王遣使貢方物。”
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龜茲、吐蕃、高昌、女國、石國遣使朝貢。貞觀十六年(664年)唐太宗派遣昆丘道副大總管郭孝恪討伐龜茲,破都城,郭孝恪自留守,龜茲國相那利率眾遁逃。那利等率眾萬餘,與城內降胡表里為應攻郭孝恪郭孝恪中流矢死,將軍曹繼叔收復都城。貞觀二十二年648年設安西節度使,撫寧西域,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國。安西都護府治所,在龜茲國城內,管戍兵二萬四千人。
龜茲錢幣龜茲錢幣
唐高宗麟德四年(667年)吐蕃陷白州等一十八州,又陷龜茲撥換城,之。罷安西四鎮。上元中(675年)龜茲王白素稽獻銀頗羅、名馬。
宋朝鹹平四年(1001年)、大中祥符三年(1010)、六年、天禧元年(1017年)、四年、天聖二年(1024年)、七年、九年、景佑四年(1037年)、寧熙四年(1071)、五年、紹聖三年(1096年),龜茲前後遣使朝貢十二次。
公元11世紀末,維吾爾人的喀喇汗王朝改宗伊斯蘭教,對西域諸佛國發起了曠日持久的聖戰。公元14世紀,改宗伊斯蘭的蒙古族察合台汗禿黑魯帖木兒對龜茲的佛教教徒進行了殘酷的迫害,對佛教文化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佛教寺院廟宇被拆毀,佛像被搗毀,佛教經典文獻被焚燒,佛教教徒被屠殺,具有千餘年歷史的龜茲佛教文化被破壞殆盡。當地佛教僧侶或被迫接受伊斯蘭教,或逃往異國他鄉,或抗拒被殺。

龜茲王

身毒。
建。
尤利多
白霸。
白英
白純。
白震
白素稽
白蘇尼咥
蘇伐勃駃
蘇伐疊
黎布失畢
白素稽
延田跌
白莫苾
白孝節
白/帛為龜茲國姓,據馮承鈞考證,為梵語puspa的音譯,意為“供佛的花”。

語言

龜茲語屬於印歐語系中Centum語組的吐火羅語方言B,用印度的婆羅米文字(Brahmi)書寫。由於在語言學分類學上吐火羅語與其近鄰—印歐語的主要東方分支Satem語組的印度-伊朗語(Indo一Iranian)的距離較遠,反而與分布於歐洲的Centum語組的拉丁一凱爾特語與日爾曼語有較近的關係,故它在印歐語分類學的研究中占有舉世公認的重要地位。這使得龜茲成為古印歐語在東方分布最遠點的標誌地名之一。

佛教

公元初年前後,印度佛教經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東北部),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並越過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傳入龜茲。龜茲佛教以小乘為主,兼及大乘。公元3世紀中葉,龜茲佛教進入全盛時期,《晉書·四夷傳》載:“龜茲國西去洛陽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廟千所。”西晉以後,龜茲的佛教已經相當普及。唐貞觀元年(627年)著名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經,在《大唐西域記》紀述屈支國(即龜茲)的佛教:“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經教律儀取則印度。”
龜茲人龜茲人
佛教很可能是最初由龜茲傳入中國的。法國漢學家列維在《所謂吐火羅語B即龜茲語考》一文中指出據中國最早的2世紀佛經譯本中的佛教用語如“沙門”,“沙彌”不能對比梵文的sramana、sramenera,但與龜茲語的samane、sanmir很近,由此斷定中國2世紀佛經必定是從原始的龜茲語翻譯而來,龜茲語作為佛經傳入中國的謀介,大約在公元一世紀。著名的佛經翻譯家如龜茲國師鳩摩羅什於401年到長安,組織譯場翻譯佛經。來自龜茲的高僧還有龜茲王世子帛延,帛屍梨蜜、帛法炬、佛圖澄、蓮華精進等。
龜茲的佛教石窟是中國佛教石窟中開鑿最早的,包括六個主要石窟群:克孜爾石窟,庫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尕哈石窟,瑪扎伯哈石窟,托乎拉克埃石窟。其中克孜爾石窟是龜茲石窟中建造最早的,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有編號的洞窟達 236個。龜茲石窟在伊斯蘭教征服西域後被埋沒於荒沙蔓草之中近千年,直至被後人所發現。

文學

《彌勒劇本》
《摩尼教讚美詩》
《一百五十讚歌》

音樂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堅之大將呂光滅龜茲,將龜茲樂帶到涼州。呂光亡後,龜茲樂分散。後魏平定中原,重新獲得龜茲樂。到了隋代有《西國龜茲》、《齊朝龜茲》、《土龜茲》等三部。
隋文帝開皇初(581年)定令置《七部樂》:《國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開皇中(590年),龜茲樂器大盛於朝野。當時著名樂師有曹妙達、王長通、李士衡、郭金樂、安進貴等人,精通龜茲弦樂、管樂,新聲奇變,公王之間,爭相慕尚。
隋大業中(611年)隋煬帝定《九部樂》:《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
《隋書·音樂志》記載龜茲樂有七聲:宮聲、南呂聲、角聲、變征聲、征聲、羽聲、變宮聲。
龜茲音樂舞蹈對唐代也有重要影響。唐朝設樂工196人,《新唐書》記載“分四部:一、龜茲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軍樂部。龜茲部,有羯鼓揩鼓、腰鼓、雞婁鼓、短笛、大小觱篥、拍板,皆八;長短簫、橫笛、方響、大銅鈸、貝,皆四。凡工八十八人,分四列,屬舞筵四隅,以合節鼓。大鼓部,以四為列,凡二十四,居龜茲部前”。
(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管弦伎樂特善諸國”。
龜茲樂器有豎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簫、篦篥、毛員鼓、都眃鼓、答臘鼓、腰鼓、羯鼓、雞籹鼓、銅鈸、貝、彈箏、候提鼓、齊鼓、檐鼓等二十種。
根據歷史學家向達考證,龜茲琵琶七調起源於印度北宗音樂。龜茲樂娑陀力(宮聲)來自印度北宗音樂的Shadja,般贍調(羽聲)來自印度北宗音樂的Panchama調。 龜茲音樂傳入中國,在唐代演變成為唐代佛曲。

舞蹈

宋代沈遼的《龜茲舞》詩說:“龜茲舞,龜茲舞,始自漢時入樂府。”可知龜茲舞自西漢起就登上了中原樂舞的舞台。到了盛唐時代,洪亮悅耳、朝氣蓬勃、別具韻味的龜茲樂舞幾乎風靡了中原大地。
著名詩人元稹在《連昌宮詞》中生動地描述了這一盛況空前的“龜茲熱”的壯麗景象:“逡巡大遍涼州徹,色色龜茲轟綠續。”在中原漢人集居的村舍閭巷間,以龜茲樂為代表的西域樂舞成了流行風。
元稹在《法曲》一詩中激動地寫道:“女為胡婦學胡裝,伎進胡音務胡學。”這種代表開放、創新、振奮人心的龜茲樂舞征服了唐代中國,同時還傳播到朝鮮、日本、西亞、南亞,東歐等,成為一種具有國際性影響的樂舞。
《隋書》:舞曲《小天》、《疏勒鹽》 《舊唐書》:舞者四人,紅摸額,緋祅,白布褲,帑烏皮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