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泰

為官清廉勤政,一生正氣凜然。官至戶科都給事中。朱棣率“靖難師”攻破南京時,龔泰秉節盡忠,於金川門投城殉難。贈通議大夫、南京大理寺卿,賜謚“忠愍”。清乾隆改賜“忠節”,與宗澤、王褘同人“三忠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龔泰
  • 出生地:義烏龔大塘村
  • 出生日期:1367
  • 逝世日期:1402
  • :叔安
夙懷大志 孝義雙全,清廉勤政 操履公正,寧折不彎 大義凜然,魂歸故里 名垂青史,歷史記載,

夙懷大志 孝義雙全

龔泰之父,名印可,志趣淡泊,不戀功名,樂善好施,扶貧濟困。有一次,西鄰失火,風焰逼人,人們皆各自保。有一老者,因病不能行走被困於屋內。龔印可不顧危及自家,沖人大火之中,背負老者脫離險境。龔印可娶妻傅氏,名善貞。生有二子,長子名龔泰,字叔安,生於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二月二十日。次子名龔壽,字叔寧。龔印可39歲時就英年早逝,時龔泰年僅9歲,龔壽5歲。其母傅善貞年輕守寡,誓把二子撫養成人。因龔印可早歿,家道日漸敗落。一家老少全靠傅善貞一人不分晝夜地紡織、刺繡來養家餬口,悲苦之情不堪言狀。有一擅長射箭者,可憐她母子孤苦伶仟,願收龔泰為徒,教之以騎射,以圖日後可以打獵養家。但傅善貞說:“我兒生就非習武之人。”婉言謝絕了好意,並節衣縮食供龔泰上學讀書。龔泰自幼胸懷大志,發奮圖強,矢志不渝。十二三歲時就能通讀《經傳》、《子史》、《百家》等百萬餘言文字,在同學中儼然鶴立雞群。年稍長,又關注時事,通曉史書、法律,與人商討機務,條理清晰。分析問題,均能切中要害,一時聲名鵲起。當時縣吏因公牘繁雜,慕名請龔泰去縣衙幫忙。見龔泰丰姿綽約、儀度秀整,遂選入縣學為生員,受業於宋濂學生宗思睿。從此,龔泰讀書更加勤奮,以致廢寢忘食。有同學譏笑他說:“漢相蕭何,筆利如刀,以他的才能平定了天下,惠澤了百姓,可說是賢人。但你這樣朝夕苦讀,誠惶誠恐又是為了什麼呢?你若欲和蕭何去比,真是大傻瓜了。”龔泰正色說道:“以前做官的人,如能司政、學問合而為一,則能為民造福。如代代相傳皆能如此,何止於蕭何一人?”
龔泰不但讀書刻苦,且待人寬宏大度。時值盛夏,龔泰在學堂旁的池塘畔乘涼,冷不防有一癲狂病人將他推入塘中,幸被救起,才不致溺死。旁人都叫龔泰訴訟至衙門,但龔泰說:“他欲害我而天賜我活。但天賜我活命難道是要我去告他嗎?”他毫不計較。他出仕後,為報效孟母萱堂養育之恩,於告假省親之時,在縣城繡湖之濱造了一幢“安節堂”,專供老母安度晚年。家中所置產業,無一分置於妻、子,悉數交給弟弟龔壽掌管。而龔壽亦是個孝義雙全的君子,家事不分巨細均先咨稟於兄而後行。兄弟相互敬重在鄉間傳為佳話。龔泰因任官在外,家中的耕耘商貿、奉養高堂諸事均由龔壽一人承擔。在龔壽的苦心經營下,家境日漸好轉,使得龔泰免去內顧之憂,得以盡心報效國家。

清廉勤政 操履公正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龔泰獲舉鄉貢進士。第二年,入太學,為太學生。時明太祖朱元璋考慮到天下掃平已久,地方官府因鬆弛王法會滋生腐敗現象。他要挑選一批品學兼優的太學生往各地明察暗訪,以整吏治。洪武三十年(1397),龔泰奉命赴山東青州檢查齊王護衛兵伍獄。因齊王品階極高,連朝廷重臣都要讓他三分。而龔泰乃一無品無級的太學生,去檢查他猶如虎口捋須,風險之大不言而喻,弄不好還有生命之虞。同僚均為他捏了一把汗。但龔泰泰然自若。到了青州後,他辦事周密、處置得當、公正廉明,使得不可一世的齊王無孔可鑽,不敢輕舉妄動。因龔泰能幹,繼而皇上又命他去檢查安東護衛軍財政、儲積等情狀。他仍以實事求是的原則,秉公執法,操履堅正。這二件令大臣們都望而卻步的難事,龔泰卻輕而易舉地解決了,令同僚們嘆為折服。
洪武三十一年(1398)秋,六部因缺乏人才,需要勤政廉慎者充其任。於是吏部舉行了一場選拔考試。龔泰以他的治國策略之宏文榮膺第一。他的獨到見解和才華一時轟動朗野,被授於試給事中。龔泰任職後,向皇帝啟奏的章牘剖析時事,評擊貪官,有理有據,措詞嚴謹,無懈可擊。他每篇奏章所論及的都是國家社稷的大事,深得朱元璋器重,其階升為迪功郎。建文三年(1401),改進從仕郎,當年冬升承事郎、戶科都給事中。

寧折不彎 大義凜然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絮崩。根據遺詔,立已故長子朱標的次子朱允炆即位登基。於次年改元為建文。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因父亡來京奔喪。但羽冀已豐的他卻以“叔不拜侄”為由,拒不朝見建文帝。朱允炆是個仁柔寡斷的人,為此事召見群臣商議對策。群臣眾說紛壇,莫衷一是,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這時龔泰出班奏道:“象簡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禮;龍衣拂地,宮中敘叔侄之情。”廖廖數語,在理在禮,令眾大臣讚佩不已。但朱棣最終還是蠻橫元禮,不朝而去。朱棣的驕橫引起了朱允炆的驚慌。他聽從了太常寺卿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戶部侍郎卓敬等人的建議,對封藩諸王進行大肆加害,有的削為庶民,有的禁錮獄中。此時兵強馬壯、羽翼已豐的朱棣乘機發難,打出“靖難”旗號出兵抗命。他自行削去建文年號,仍稱洪武。秣馬厲兵,揚旗擊鼓,浩浩蕩蕩地殺奔應天府而來。建文帝派兵征剿,但屬事發突然,沒有充分準備,加上調度不力,所以王師不堪一擊,節節敗退。沿途守將多獻城投降,有的還為朱棣渡江和圍攻京城出謀劃策。“靖難師”勢如破竹,克高郵、揚州,進軍高資港。艤舟江上,旗鼓蔽天。水軍將領都督僉事陳瑄因受朱棣“運動”,竟率水師投降。於是“靖難師”兵不血刃就輕而易舉地克鎮江,長驅直入將南京團團圍住。此時京城內已人心惶惶,朝廷一片混亂。有的大臣竟借出守之名而暗中逃逸。勤王援兵不至,京城越覺空虛。曹國公李景隆有意降燕,方孝孺上朝時歷數其罪並極言誅殺。一日,建文帝在便殿召集群臣商議拒敵之策,李景隆又提出割地議和,觸怒了方孝孺、鄒瑾、魏冕等18人,他們憤怒之極,就於廷前舉象簡將李景隆打得頭破血流並大呼:“請即殺掉他,臣等誓不與他同生!”怯懦的建文帝不但不聽,反派李景隆去燕營議和。朱棣以“皇考已明明給我北藩,要土地何用?”為由拒絕議和。建文帝無奈,只得依方孝孺所奏,據城死守。命龔泰為巡城官,負責京城巡邏、督戰等重任。對於時局的急劇變化。龔泰感到責任既重大又艱巨,時有一太學生系龔泰舊交,去探望龔泰,龔泰心情沉重地說:“國事已到了這個地步,我必死無疑,今後國家大事都落在你的肩上了。”太學生說:“公何言此?”龔泰流淚道:“你難道看不到現在的時勢么?”言下之意,大勢已去,他唯有以死來報效國家了。黃子澄、龔泰見大勢已去,借外出募兵為名,不持建文帝批准就擅自離京而去。建文帝正感慨萬千時,忽報李景隆等已開金川門迎入燕王,建文帝的皇帝寶座似波濤洶湧的大海中之一葉小舟,危在旦夕。建文帝見已無法挽回,欲拔刀自盡一死了之。少監王鉞急忙阻止並奏道:“先帝升遐時,曾留下一篋,並遺囑道:‘子孫若有難,可開篋一視,自有辦法,’今可命太監打開一看。”建文帝依言,打開篋一看,原來篋中藏有度牒、袈裟、僧帽、僧鞋等物,並有剃刀一把、白銀十錠、朱書一紙。紙中寫著:應文從鬼門出,餘人從水關御溝出行。於是建文帝就削髮為僧,與一班廷臣潛逃去了。建文帝在潛逃前放了—把火,頓時火光沖大。此時龔泰正在執行巡城、督戰公務。忽聞宮廷火起,心想皇上必死於非命,急忙催馬前去撲救。但待他趕到時,皇宮已化為灰燼,燒死宮娥、官妃、太監無數。
事態已發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龔泰也已橫下必死的決心。他回到家中與妻傅氏訣別:“國事至此已不能挽回了。我等為臣者必死。你速抱幼子,帶領女兒回義烏老家,萬一無法脫身,寧可全家都投井而溺死,也決不能受侮辱。”龔泰說完急催馬去金川門督戰。此時朱棣已經率軍從金川門進城,龔泰在途中即被燕軍抓住,被押送到金川門燕王朱棣處。經審查,龔泰非方孝孺一夥,朱棣欲收他為臣,就當場釋放了他。但龔泰寧折不彎,他說“忠臣不事二主”,就從金川門城頭跳下墮地而死,時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與龔泰同時跳城殉難的還有廖鏞和龔泰的一名僕人。朱棣見龔泰不但不肯歸降於他,還以跳城自殺相抗,勃然大怒,命士卒剖其屍首暴於城邊,慘不忍睹。

魂歸故里 名垂青史

龔泰投城而死後,因朱棣大肆搜捕“奸黨”而無人敢去收殮。有一守門官姓趙,平日與龔泰友善。他於晚上暗暗地將龔泰屍體草草埋藏於城隙之中。龔泰殉難時,年僅36歲。留有二女一子,其時長女10歲,次女7歲,子龔永吉僅4歲。夫人傅氏聞噩,痛不欲生。她涕淚滿面地對大女兒說:“你父昨天離去時,流著淚道這一別必死無生。要我帶領你們返回義烏老家,善待祖母,如不能脫身,寧可投井而死也不屈辱於敵人。到如今,你父尚不回來,性命必定有危。你看護好弟妹,我去尋找你父。”傅氏蓬頭垢面,悲號啼哭,四處奔走。因朱棣當時正在大加殺戳“奸黨”,弄得南京滿城風雨,人人自危。一提起建文帝的舊臣都遠而避之,更何況龔泰這樣明目張胆的對抗者?所以傅氏幾乎跑遍整個京城也無從打聽丈夫的下落。三天后,傅氏跌跌撞撞來到金川門。適值旁無他人,趙門官就問傅氏道:“你是龔給事的眷屬嗎?”傅氏告之實情並悲傷不已。趙門官說:“我親眼看見龔給事和廖散騎及一個不認識的官員,同時投城而死。現我已暗中將他們埋藏了。”傅氏聞言,立時昏死過去。良久,才悠悠復甦。她隨趙門官來到埋藏龔泰的城隙之處,一辨認,果是自己夫君。傅氏買來棺木,配之以衣冠,把龔泰重新入殮。第二天,她就帶著兒女扶柩回鄉了。
傅氏抵達常州時,恰逢龔壽驚聞噩耗而趕來料理龔泰後事和迎取家眷。在龔壽的照應下,傅氏終於將龔泰遺體護送回故里。於當年十一月五日安葬於本縣祟德鄉(今龔大塘村旁之置馬塘山)先祖墳墓之側。鄉人鄰里無不為之悲哭流淚。
為紀念龔泰的忠節,在義烏民間流傳了諸多歌頌他的民謠,現錄其中二首:都給事中龔叔安,聞王自盡裂肺肝。金川門外投城殉,正是從容就義難。(其一);人生碌碌天地間,生時容易死時難。 於今難字誰了當?可是江南龔叔安。(其二);此外,一些文人墨客、達官貴人也因敬仰龔泰的剛正勇為、凜然正氣,紛紛題詩悼念:先生節操冠當朝,無愧人間一俊豪。歸省慈親成篤孝,仕途聖主效勤勞。宮中救火多人仰,城上捐軀有路謠。忠義在人終不泯,果然千古史名標。(其一);昔日金川一夢仙,芳名今已百餘年。月明華表聞嘹鶴,花落春山泣杜鵑。野容留題夸德盛,史官執筆記忠賢。人生事業能如此,俯仰從敬不愧天,(其二)。
龔泰的一生雖十分短暫,但他的氣節卻萬古流芳,堪為後人之楷模。明景泰二年(1451)四月二十日,贈奉政大夫,修政庶尹,兵部武選清吏司郎中。天順四年(1460)十二月初四,贈通議大夫,南京大理寺卿。嘉靖中,廷臣均題請旌表,嘉靖帝特賜謚“忠愍”。清乾隆四十一年,改賜謚“忠節”,與義烏的宗澤、王褘一起入“三忠祠”。

歷史記載

龔泰,義烏人。由鄉薦起家,都給事中。燕王入金川門,泰被縛,以非奸黨釋,不殺。自投城下死。泰嘗遊學宮,狂人擠之,溺池中幾死,弗校。人服其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