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衣庵

龍衣庵

龍衣庵,位於揚州市城南古運河西岸向南,行不數里,便見兩株高大的古銀杏。銀杏的南面有兩座歷經滄桑的古建築,這就是龍衣庵。 舊時的揚州城南,不但是水陸交通樞紐,而且是佛教文化勝地,同時也是康熙南巡的御道。據有關資料,從鈔關向南,沿河一帶共有大小廟宇數十座,有名的如定香庵、長生庵地藏庵、龍衣庵、福緣寺文峰寺寶輪寺等,此外尚有大王廟都天廟、天寶觀、先農壇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衣庵
  • 地理位置:揚州市
  • 占地面積:400平方米
  • 景點級別:市級保護
簡介,歷史,傳說,

簡介

從城南古運河西岸向南,行不數里,便見兩株高大的古銀杏。銀杏的南面有兩座歷經滄桑的古建築,這就是龍衣庵。

歷史

每座古城的格局,都是歷史老人一錘一鑿雕刻成的。揚州城的格局,民間流傳這樣的民諺:“東門水,西門鬼;南鬥神,北門人。”民諺中的“東門水”是指東關城外的古運河,“西門鬼”是指西門城外的墓葬群,“南鬥神”是指南門城外寺廟多,“北門人”是說北郊瘦西湖平山堂一帶遊客多。
舊時的揚州城南,不但是水陸交通樞紐,而且是佛教文化勝地,同時也是康熙南巡的御道。據有關資料,從鈔關向南,沿河一帶共有大小廟宇數十座,有名的如定香庵、長生庵、地藏庵、龍衣庵、福緣寺、文峰寺、寶輪寺等,此外尚有大王廟、都天廟、天寶觀、先農壇等。
城南的古運河分為三段。先是寶塔灣河段,稱為城南運河;從寶塔灣至揚子橋河段,稱為三灣,因是明萬曆年間知府郭光復開浚的新河,所以又稱“新河灣”;從揚子橋至瓜洲河段,古稱伊婁河,亦稱瓜洲運河,為唐開元年間齊浣主持開鑿。三段古運河,以三灣最為曲折,佛寺也最為集中。李斗揚州畫舫錄》卷七云:“自塔灣河道至館驛前,南岸有洋子橋、文峰塔、智珠寺、福緣庵,北岸有龍衣庵、五里茶庵,河道紆折。南巡多由塔灣船橋渡至北岸御道,至安江門,故是地陸路多勝跡。”當年康熙南巡臨幸揚州時,駐蹕於高旻寺行宮,進城都是由行宮乘船渡河到北岸的御道,然後騎馬陸行至安江門進城。所以李斗說:“是地陸路多勝跡。”
揚州的康熙御道,南端就是高旻寺。因為康熙行宮選擇在高旻寺,所以從高旻寺到安江門之間的河岸就成了御道,而這一歷史機緣導致了龍衣庵的誕生。沿著御道北行,先到龍衣庵,再入安江門,直至平山堂。在御道南端的高旻寺登高遠眺,可見諸河交匯,江山寥廓,天水蒼茫。難怪康熙在此有高入雲端之慨,故而賜名“高旻寺”。從高旻寺出發,必須擺渡到河北,才能踏上御道。相傳上了御道,康熙不坐轎子,而是選擇騎馬的方式直抵安江門,即南門。現在從乾隆《江都縣誌》的版圖中,還可以看到這段御道上有人騎馬。
因為康熙在龍衣庵曬龍袍的緣故,所以揚州人素有“六月六,曬龍袍”的風俗,每到六月六,家家把衣物、被褥拿出來曝曬。那么,康熙總共六次南巡,究竟是哪一次南巡在揚州龍衣庵晾曬龍袍的呢?
回顧一下康熙六次南巡的年份分別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十八年(1689)、三十八年(1699)、四十一年(1702)、四十四年(1705)和四十六年(1707)。康熙每次離開北京、駐蹕揚州和返回北京的時間如下:
第一次南巡是九月出發,十月到揚州,月底回京。
第二次南巡是正月出發,三月到揚州,當月回京。
第三次南巡是正月出發,三月到揚州,四月迴鑾又經揚州,五月回京。
第四次南巡是九月出發,因太子生病返京,次年正月再次出發,二月到揚州,三月回京。
第五次南巡是二月出發,三月到揚州,閏四月回京途中再經揚州並住在三汊河,當月回京。
第六次南巡是正月出發,四月到揚州,五月返京。
可見康熙六次南巡,竟然沒有一次是在農曆六月經過揚州的。看來“六月六,曬龍袍”的真實性,值得推敲。但是,儘管康熙並未在農曆六月初六到過揚州,揚州確有“六月六,曬龍袍”之諺。類似的民諺,揚州還有“六月六,家家曬紅綠”“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等等,據說這都與康熙在龍衣庵晾衣有關。同時,江南讀書人又把六月六說成“曬書節”,傳說學者朱彝尊曾在這天袒胸露乳曬太陽,謂之“曬書”。出家人則把六月六叫做“翻經節”,傳說唐三藏從西天取經歸來,不慎將經書掉落水中,在這天曬經書。還有一些地方在六月六這天為家畜洗澡,諺稱“六月六,貓兒狗兒同洗浴”。
“六月六”只是一種民間風俗而已,不必拘泥於考據。在民俗層面上,凡是“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民間總有各種說法,揚州人可能是把六月六故意和曬龍袍的故事嫁接在一起了。有一點毋庸置疑,康熙對龍衣庵所在的寶塔灣顯然很熟,他在《高旻寺碑記》中說:“茱萸灣者,乃維揚俗稱寶塔灣也。”
康熙在揚州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呢?現以第五次南巡為例。這一年三月十一日,康熙前往江南,經過揚州,十二日晚住進塔灣行宮。他當天和次日接見了諸位大臣,合議治河方略,於十四日離開揚州。在江南轉了一圈後,於閏四月初一由江南回程,又住進揚州塔灣行宮。因為隨從們都想在揚州買些土產回去,所以康熙“賞賚官兵銀兩,俱欲在此置買土物”,康熙此次在揚州一共呆了六天。揚州官商每天都以筵席和戲曲供奉,正如《紅樓夢》中趙嬤嬤說的那樣:“把銀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詩人張符驤諷刺道:“三汊河乾作帝家,金錢濫用比泥沙。”對揚州地方的豪奢招待,康熙不是不知道,他曾寫道:“至於茱萸灣之行宮,乃係鹽商百姓感恩之誠而建起,雖不與地方官吏,但工價不下數千。”他意識到了揚州官商的巨大付出。
龍衣庵雖然不大,但是揚州人對它耳熟能詳,而且持續關注的程度令人吃驚。以庵前兩棵古銀杏而言,多年來牽動了許多揚州老百姓和揚州媒體人的心。
龍衣庵前的兩株古銀杏,距今已有四百餘年樹齡。不厭其煩的報導,只為了一棵樹,這不能不教人深切感到揚州老百姓和揚州媒體人愛護古城、愛護古樹、愛護古剎的古道熱腸。有了這種熱心,古銀杏有了生機,龍衣庵也有了希望。
福寬是龍衣庵最後一任住持,圓寂將近六十年了,她的虔誠、正直和儉樸至今為人緬懷。她生前持修的龍衣庵是揚州古運河畔一粒熠熠生輝的明珠,凝聚著歷史、風俗、信仰和鄉情。我們祈禱龍衣庵早日蕩滌塵垢,重放輝光,以見證運河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傳說

康熙皇帝到底和龍衣庵有什麼關係呢?
民間相傳,康熙皇帝從三汊河行宮進城,都是騎馬陸行的。有一次,他走到半路,突然暴雨驟至,一時未備雨具,龍袍盡被淋濕。恰好路邊有座草庵,康熙便匆匆進庵避雨。雨過天晴,庵中尼僧將龍袍曬乾,交還康熙,龍顏大悅。據說這一天正好是農曆六月六,所以揚州民間流行“六月六,曬龍袍”的風俗。康熙避雨曬衣的寺廟,後來就改名為“龍衣庵”。
龍衣庵的傳說由來已久,究竟有無依據呢?據考,嘉慶《重修揚州府志》卷二十八是這樣記載的:“龍衣庵,石馬橋,舊本草庵。國初康熙中建。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有淡然和尚碑一統。”這裡沒有提到康熙曬龍袍之事。
又查民國《江都縣續志》卷十二,記載得較為詳細:“龍衣庵,在南門外新河灣石馬橋。李斗《揚州畫舫錄》雲,自塔灣河道至館驛前,北岸有龍衣庵,即此。據乾隆四年(1739)《龍衣庵碑記》雲,舊本草庵,康熙中聖祖幸揚州,徘徊南郊,遇雨,衣襟沾濕,暫憩庵中晾衣。諭令改建,賞田八百畝,並於兩淮鹽運行商每鹽一包,抽大錢三文,以備歲時修葺之費,勒石垂久。庵之得名以此。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有淡然和尚碑。鹹豐兵火,庵圮。今重建,屋宇無復舊觀。”這裡明白提到康熙遇雨晾衣一事,可見龍衣庵確與康熙有直接關係。
另據《揚州市級文保單位龍衣庵簡介》說:“龍衣庵,位於市區南門外新河灣。相傳因清康熙帝遇雨於此晾衣而得名。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鹹豐圮,後重建。現存建築前後二進,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四百平方米,後進殿房硬山造,面闊五間,進深七檁。殿前兩側為廊房。北有古銀杏兩株。為古運河南線上的文物景點。”上述資料都提到龍衣庵的得名始於康熙皇帝,毀於鹹豐年間太平軍戰火。
最詳細的介紹見揚州市政協《揚州宗教》一書:“龍衣庵,坐落在西南郊裴莊村南部,古運河向南彎的新河灣西岸,隔古運河與文峰塔遙遙相望。始建於清初,本為尼姑修行的草庵。清康熙皇帝南巡時,途中遇雨,淋濕龍袍,靠此停船進庵晾曬濕衣,從此得名‘龍衣庵’。後來逐步擴建,特別是乾隆年間,更著力修繕,使其庵房具有一定規模。但到鹹豐年間,庵房毀於兵火。後經同治光緒年間重建,又使其恢復一定規模,計有山門殿、大殿及配房等十六間庵房,占地三畝多。庵門朝北,山門殿前有兩棵銀杏樹,運河邊有石駁岸停船碼頭。到揚州解放時,此庵尚有尼姑七人,住持福寬。1951年,在龍衣庵內辦起新河灣國小。到1988年,庵尚保留兩座殿房和四間廂房,計十間庵房。1988年後,新河灣國小遷出,庵房為公安部門所用。殿房、兩棵約四百年樹齡的銀杏樹及運河邊石駁岸仍存。”龍衣庵的前世今生,大概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重修揚州府志》記載龍衣庵中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時的“淡然和尚碑”,《江都縣續志》記載龍衣庵中有乾隆四年(1739)的《龍衣庵碑記》。這兩件重要文物,現在均下落不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