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鎮(重慶市涪陵區龍潭鎮)

龍潭鎮(重慶市涪陵區龍潭鎮)

龍潭鎮位於涪陵西南部邊緣,地處北緯32°27′,東經107°07′,東鄰同樂鄉,西鄰大順鄉,南接南川冷水關鄉,北接青羊鎮。龍潭鎮東北距涪陵城63Km,南距南川城43Km,西距重慶城155Km。有涪(陵)南(川)路和兩條龍新(新妙、新村)公路穿越集鎮而過對外連線。集鎮建成區面積1.0 平方千米;,鎮區幅員面積129.3平方千米;,現有耕地面積68175畝,其中:田46965畝,土14910畝,有效灌溉面積37418畝,林地69553畝,覆蓋率達42%。鎮轄20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108個農業社,14個居民小組,13060戶,共45950人,其中:城鎮人口9700人,占總人口的2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潭鎮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重慶涪陵區
  • 下轄地區:20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
  • 電話區號:023
  • 郵政區碼:408109
  • 面積:129.3平方千米
  • 人口:45950人
  • 方言:重慶方言
  • 車牌代碼:渝G
鄉鎮概況,自然條件,歷史沿革,人口數據,名勝古蹟,地方特色,農業經濟,鄉鎮企業,新農村建設,交通建設,水利工程,農房改造,農田改造,農業機械化,科教文衛,

鄉鎮概況

自然條件

龍潭鎮屬淺丘低谷帶壩,以平壩低山為主,平壩面積占69%,山區、緩丘占31%,最低海拔高度為665.7m,最高海拔為1200m,中部平壩線丘,地貌呈盆狀,東西北森林植被茂密,全鎮森林覆蓋率達36.4%,中小型水庫7座,山坪塘145口,真可謂:山上鳥語花香,平壩農田延綿。久負盛名的河潭蜿蜒穿越集鎮而過,土地肥沃,山水秀美,素有“漁米之鄉”之美喻。龍潭鎮鎮域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常年平均氣溫17.7°C,最熱平均氣溫29.5°C,極低氣溫2°C。鎮區水資源較為豐富,蘊藏總量2200萬立方米,可開發量1210萬立方米,用於發電1050萬立方米,可用於農灌130萬立方米,生產生活用水30萬立方米。我鎮的地質狀態多為頁岩、砂岩混合淺丘地貌發育,以紅棕紫泥和棕紫油泥為主。
重慶市涪陵區龍潭鎮

歷史沿革

清代名為龍潭子場,因流經場邊的溪河在此拐灣迭流,形成一深水潭,傳說潭壁龍洞中藏有蛟龍而得名。清末置龍潭鄉。民國20年置為龍潭鎮,24年復改為鄉,未久復為鎮。31年分置崇興鄉後一直設為鄉。1953年分置出大同、共和、五星3個鄉,1955年歸併。1962年由龍潭公社分置大同公社。1981年更名為龍潭壩公社。1985年3月撤鄉置為龍潭鎮。1992年7月撤區並鄉,新村鄉、大同鄉合併於龍潭鎮,時值34個村,212個農業社,10079戶,41291人(非農業人口391)。1998年12月復置新村鄉。2004年底鎮轄13個自然村,2個居委,64個農業社,20個居民小組,8939戶,31974人(非農業人口2322人)。鎮駐地在龍潭鎮建設西路11號(洞青堡)。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32436
16640
15796
家庭戶戶數
8617
家庭戶總人口(總)
32315
家庭戶男
16553
家庭戶女
15762
0-14歲(總)
8466
0-14歲男
4508
0-14歲女
3958
15-64歲(總)
21877
15-64歲男
11148
15-64歲女
10729
65歲及以上(總)
2093
65歲及以上男
984
65歲及以上女
1109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31589
龍潭鎮

名勝古蹟

該鎮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人文底蘊。建於康熙年間的萬天宮,占地668m²,2000年8月被涪陵區佛教協會批准恢復,並更名為鳳翔寺,常年僧人念經,香客拜佛絡繹不絕,佛教信徒常出入此地,每逢廟會熱鬧非凡。著名數學家何魯為後人留下楹聯,現位於龍潭鎮中心衛生院。上聯:“拓地作名園幾樹紅梅添詩意”,下聯:“臨泊成勝景一灣綠水護草堂”,橫聯:“安之居”,行楷敞勁,此聯被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另外位於新樂村西南1.3Km,建於東漢年間的獅子嘴墓群,共有25座分布在長200m,寬70m,距山腳10m的岩石上,同樣也是區級文物。鎮境內還有觀音閣、大堂寺、群樂宮、仙人崖石刻等29處名勝古蹟
龍潭鎮(重慶市涪陵區龍潭鎮)

地方特色

該鎮盛產大米——“龍潭牌大米”聞名於周邊10多個區、縣、市,獨占市場鰲頭,三無工業污染的環境優勢,龍潭大米清潔、衛生,外觀質體油浸,入口清香,口感滋潤,營養豐富,2002年至2003年在國家工商局註冊商標,2002年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龍潭大米“放心米”,選入《中國名優產品》,2004年榮獲“中國著名暢銷品牌”榮譽稱號。

農業經濟

龍潭鎮是典型的糧豬型經濟,屬於城鄉二元化經濟結構,主要以種植為主,尤其是稻穀,素有“糧倉”之稱,2007年糧食總產量26175噸,經濟收入1040萬元,農業總產值13180萬元,比2006年增長41.05%,人均純收入3113元,與2006年相比增加18%。蠶桑發展歷史悠久,全鎮栽桑3500畝,產蠶3.65萬噸,產值430萬元,2008年榨菜大規模種植面積達 30000畝。全鎮苧麻面積8500畝,產麻650噸,產值35萬元。2008年全鎮大力推廣優質稻生產面積達20000畝,畜牧業生產位居全區榜首,2008年全鎮出欄生豬40150頭,產值2315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0.28%,家禽出欄83.4萬隻,產值1679萬元。共和漁場年產水花魚種800萬尾。

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財政稅收、金融發展 該鎮鄉鎮企業 27個,從業人員1893人,2008年鄉鎮企業總產值8576萬元,比2007年增長11%,全鎮工農業生產總值21682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約增長5%,財政收入209萬元,2007年GDP 實現31585萬元。2007年各項銀行存款金額達2億元,各項貸款3.3億元,各項指標在同行業中位居第一;保險事業成績顯著,2004年至2007年連續3年保費突破450萬元,2008年實現保費收入達1000萬元,參保人數多達萬人次。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15300人,占總人口的33%。

新農村建設

交通建設

2011年全年完成村道通暢工程65.92公里,通達工程37.14公里,村社道路延伸修建40公里,安裝防護欄7.43公里,新修公路橋5座,維修公路橋和便民橋25座,建成客運站1個、客運招呼亭21個,片區農村客運全線通車。

水利工程

投入資金800萬元,新修水渠6.78公里,除險加固整治病險水庫4座,修復水毀工程25處,高標準整治山坪塘21口,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9處,16個村2萬餘人口受益。

農房改造

推廣巴渝新居120戶,建成80戶,建築面積16000平方米,完成農村改廁2400戶、改廚1300戶,新建沼氣池1500口,改造農村危舊房156戶。

農田改造

實施糧食基礎能力建設項目,治理改造大同村、星光村耕地1000餘畝,新建排洪溝2430米、灌溉渠490米、農田道路5405米、育秧大棚1024平方米。

農業機械化

推廣農機3000台,實現農業機械化作業2.5萬畝,建成萬畝水稻全程機械化示範基地,“平安農機”示範鎮及10個全程機械化示範村創建通過市級驗收。全面完成了土地、房屋、林地“三權”確權頒證工作,使廣大農民的權益得到切實保障。

科教文衛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我鎮教育事業走國家辦學與私立辦學相結合的路子,全鎮共有國小5所,高完中1所,占地50餘畝(涪陵第十七中學),2所幼稚園。其中:國家辦高完中1所,國小4所,幼稚園1所。高中學生792人,國中學生2147人,小學生2750人,幼稚園600人,教職工265人;私立國小創辦於1999年秋(新星國小、幼稚園),現有教職工人數32人,學生550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涪陵第十七中學,自1996年創辦以來,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搞得有聲有色,教學設施完善,校園風景優美怡人,全校教職工有148人,教學班46個 ,學生 2939人,其中:國中32個班,學生2147人,高中14個班,學生792人;辦學12年來,學校實現了上規模,進檔次的目標。國中畢業升學考試各項指標都在全區同類學校的前茅,高中畢業升大學,連續幾年錄取平均率達78%。
衛生、文化、廣播電視事業蓬勃發展 該鎮衛生院是一級甲等中心衛生院,是市級規範化衛生院,占地14550m²,建築面積15500m²,內設有內科、外科、骨傷科、放射科等科室,現有醫務人員100餘人,固定資產600多萬元。該鎮的文化廣播電視得到了有效的發展,2001年被區文體局評為“標準化站”、“先進文化鄉鎮”,2003年榮獲“重慶市億萬農民健身鄉鎮”,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全民健身周先進單位”。現有寬頻用戶3000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